第四章 曲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4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曲艺
分类号: J892;J826
页数: 38
页码: 234-271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31年~1988年长春市曲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曲艺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团体
  长春市及所辖各县(区)最早出现的曲艺演出团体,为两人或数人组成的演出小班、小组,在农村集镇、场院,城市庙会、闹市明地演出。两人小组为一名演员演唱,一名弦师伴奏;多人小班,往往是曲艺说唱艺人与戏法(包括后来的魔术)、杂耍等作联合演出。清代末年,由于大棚和茶社的建立,曲艺小组、小班进入其中演出,以两人小组为多,几个小组在大棚或茶社中分早、中、晚轮流演出。这种演出小组、小班,有的短期组成,有的长期合作。榆树县的东北大鼓艺人顾馨山和弦师王怀,自20年代就在一起演出,合作了长达40余年。二人不仅演出时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而且共同切磋技艺,丰富了东北大鼓唱腔,还一起授徒多人,可称得上最佳搭档。1931年8月,长春新民胡同牛家茶社从奉天(沈阳)“请来名坤角色演十样杂耍、双簧相声、时调大鼓”,就是由著名东北大鼓演员霍树棠等曲艺、杂耍艺人组成的小班。这种多人小班,也称“联穴”,一般为短期合作,有时在一地也长期组成,其人员可任意去留,随时搭入,结构比较松散。艺人团体出现更晚,民国时期农安县的“三皇会”,系该县书曲艺人的行会组织。据当时记载,有会员30多人,皆为盲人,说书兼算卦。东北沦陷期间,在隶属于伪满洲国国务院弘报处的“满洲演艺协会”中,设有统制曲艺艺人的分支机构。
  曲艺形成结构严整、健全的表演艺术团体,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7年和1958年先后建立的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和长春市曲艺团,从全国各地聘来众多演员,其中不少是各曲种的名家,如固桐晟、刘桐玺、任占奎、孙桐枝、王宝童、阚泽良、花莲宝、齐玉兰、王瑞兰、陈长祥、徐玉霞,以及著名弦师雷再生、卢宝元等。经常在长春各曲艺社和剧场、俱乐部以及电台演出。1950年在长春市戏曲改进会中有书曲艺人参加,并担任该会副会长。以后,在长春市和所辖各县也先后成立了“书曲协会”或“曲艺联谊会”等,是由长春市和各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曲艺艺人自愿结合的群众团体,民主选举会长、副会长,统理曲艺艺人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及艺术考核,并负责发放艺人演出证明和对困难艺人的生活救济等项。1958年11月,在长春建立了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吉林分会,后更名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至80年代末,长春市及所辖五县有会员32人,固桐晟曾任副主席。长春市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2人,理事1人,吉林分会理事5人,常务理事1人。
  一、演出团体
  (一)吉林省广播曲艺团
  1956年中共吉林省委批准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负责筹备组建广播曲艺团,先后从天津、唐山、北京、济南、沈阳等地选调了王宝童、马敬伯、张文德、阚泽良、刘桐玺、姜美艳、张云霞、叶茂昌、周金铃、杜凤兰、崔金霞、、郭昌义、张金印、卢宝元、姚华文、杜元岭等演员、弦师。1957年10月正式建团,定名为吉林省广播曲艺团,隶属于吉林省广播事业管理局,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代管。团长王充(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兼),下设相声队、演唱队。1958年后,又陆续调入王藏贵、刘季昌、郑小山、陈辉、段少贤、辛如意等青年演员。1960年12月,中央广播说唱团的陈德龄、蔡淑贞、王舒芝、杨秀芬、王咸贞、王瑞兰、张汉槎等调入。同年,民营北京新艺曲艺团的马忠翠、花莲宝、王云华、林桐等40人下放到吉林省,也并入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合并后,团长仍由王充兼任。康绍尧、马忠翠、花莲宝、董永信、王宝童任副团长。
  1962年年末,吉林省广播曲艺团与吉林省广播民族乐团合并,改称吉林省广播演唱团。王充兼任团长,康绍尧任副团长。1964年再度更名为吉林省广播文工团,赵惠任团长,康绍尧任副团长。下设曲艺队、民乐队、艺术室、办公室。这时除演出曲艺外,还演出民族歌舞和话剧等。1966年8月,团内成立“文革”领导小组,刘季昌、王伯仁、王舒芝被选为正、副主任。12月“文革”领导小组解散。1968年9月,吉林省广播文工团脱离原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全体人员集中到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举办的吉林省及长春市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进行“斗、批、改”。1969年9月,学习班结束,原吉林省广播文工团的成员除曲艺演员、伴奏员外,皆划归长春市,同长春市几个剧团的部分成员组成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工团。曲艺演员和伴奏员多数下乡插队或下工厂当工人,只保留由9人组成的曲艺改革小组,全部下放到吉林省“五七”干校,边劳动边进行曲艺改革。1970年年初,此小组并入吉林省歌舞团,为曲艺班。1971年,又转入吉林省吉剧团,为曲艺队。于1974年招收了学员10名。
  (二)长春市曲艺团
  1958年11月,长春市文化局派干部郑汕,将长春市曲艺联谊会的艺人和市内四海、公益、宝山(后改为山江)、百花、铁北、桃源等合作书曲茶社合并在一起,组建长春市曲艺团。于11月10日正式成立,为长春市文化局所属的集体所有制曲艺团体。团址设在新民胡同内的百花曲艺社楼上。团长固桐晟,政治指导员郑汕。由固桐晟、孙桐枝、陈长祥、王广宝、苏占恩、陈吉尧组成团务委员会。下设演员队、职工队和行政办公室。建团初期以演出长篇鼓书、评书为主,其后发展了相声、书曲短段,又吸收评弹和皮影。至1960年,组成评鼓队(在各茶社说长篇)、演出队(相声、书曲短段及魔术综合演出)、皮影队、评弹组。演职员最多达170人。1961年设艺术室,主任为孙桐枝。1962年增设魔术队。1963年解散皮影队和评弹组。1968年9月,全体人员参加省、市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0年3月经学习班决定,解散长春市曲艺团,大部分人员按退职处理,被遣往农村落户,或自谋生路,或安排到城市区属街道工厂当工人。1978年,长春市文化局又责成专人筹备组建长春市曲艺团,先后从市内工厂调回部分演员、伴奏员,又从工厂企业选调一些演员、伴奏员,于1980年6月正式成立,为长春市文化局所属全民曲艺团体,编制30人。先后任团长的有王大力、王宪臣、李凤岐、李东兴、冯谢臣。演出节目有相声、单弦、西河大鼓、快板书和轻音乐、魔术等。1985年1月,再度被撤销,一部分业务骨干并入吉林省曲艺团,少数人员分配到长春话剧院、长春市杂技团和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工作。
  (三)吉林省曲艺团
  1978年1月,吉林省文化局党组向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省编制委员会呈送《关于恢复被砍掉的一些省直文化单位和确定省直文化单位编制的请示报告》,其中,吉林省曲艺团定编60人。同年4月,吉林省编制委员会以“吉编字(1978)46号文件”通知吉林省文化局,同意恢复吉林省曲艺团,编制60人。6月23日,吉林省文化局以“吉文发(78)36号文件”通知各地(市、州):“经省委批准,省曲艺团已恢复活动,从即日起启用吉林省曲艺团印章,隶属于吉林省文化局,为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张乃修任团长,刘季昌任副团长。下设演出一队、二队和艺术室、行政科。在吉林省吉剧团曲艺队演员、学员基础上,陆续将插队和下放工厂的原吉林省广播文工团曲艺队的演员、伴奏员调回组成。1982年将演出一、二队合并为演出队。1985年后又吸收原长春市曲艺团的几名业务骨干。1986年吉林省戏曲学校曲艺科的22名学员毕业后,也调入曲艺团。团址在长春市自由大路7号。
  二、艺人团体
  (一)德惠县书曲协会
  1950年成立,主席孙喜才。负责对曲艺艺人的考核、登记工作,并经常组织艺人学习。1958年后,为组织艺人编写和演唱新书,集中全县艺人,先后推广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焦裕禄》等。“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活动,对艺人进行业务考核并颁发演出执照。
  (二)长春市书曲协会
  1951年成立,先后担任会长的有王起涛、张青山、固桐晟。负责对长春市曲艺艺人的学习、演出管理和生活补助工作。解散了市内几个茶社中流动演出的“清唱组”。清唱组自伪满后期在长春出现,均系女艺人在茶社中清唱京剧唱段和流行歌曲,多有色情表演以及宿娼活动。解散后,通过文化主管部门为女艺人安排了适当工作。
  (三)双阳县曲艺协会
  成立于1952年12月16日。会址设在县文化馆,经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委员,并设专职秘书负责日常工作。1964年和1979年又两次重新选举。曾任主席、副主席的有金贵民、刘忠、王自启、李树东、曲政本、赵文等。协会包括书曲(东北大鼓、西河大鼓、评词)、鼓乐(卡戏、雅乐、鼓乐棚子)、二人转和杂技(戏法、杂耍、魔术)等。负责组织专业和民间艺人的学习,推行新曲目和艺人的管理工作。配合各时期中心工作,组织会员编演新书,观摩交流。推行了新书《智取珊瑚礁》、《何文进三进小陈庄》、《肖飞买药》等。80年代,会员自编的《白河鬼影》、《山妹回来了》、《武林风尘记》等均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并先后参加了1982年全国曲协在郑州召开的说新书座谈会和1983年吉林省说新书座谈会,进行汇报演出。协会还对书曲艺人进行业务考核,发放演出证明,组织拜师,和定期对生活困难的艺人补助。
  (四)长春市曲艺联谊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6年8月16日批准的文化部7月18日《关于加强对民间和私营文化事业、企业领导管理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请示报告》的精神,经长春市文化局局务会议讨论决定,于同年成立了长春市曲艺联谊会。该会是团结和教育曲艺艺人,举办福利互助的群众团体。经在长春的曲艺艺人推选,由固桐晟任会长。长春市文化局责成戏剧科科员姚军协助工作。会址设在新民胡同百花曲艺社内。
  (五)榆树县民间曲艺联合会
  1958年3月成立。主任张振才、副主任于宪涛。负责对曲艺艺人考核登记工作,组织艺人的艺术交流,印发宣传材料。还成立了曲艺业余学校,不定期培训民间艺人。
  (六)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
  原名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吉林分会。1958年11月10日,在吉林省文化局召开的全省曲艺工作会议闭幕时在长春建立。选举刘西林为主席,固桐晟、花莲宝、谷振铎为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8年4月恢复活动,先后任主席、副主席的有马瑜、王充、崔寿峰、阚泽良、王博。
  (七)农安县民间艺人协会
  1962年在农安县教育局、文化馆联合举办的农安县第一届曲艺艺人训练班结束时成立。会长王志卿,副会长宋起、杨广洪。负责组织民间曲艺艺人政治、业务学习和业务考核与发放演出证工作。1962年曾推广了《烈火金钢》等新书。1973年举行书曲艺人学习班时,还评出了一、二、三级演员,对5名水平低者不发证,停止其演出活动。1975年和1979年又先后举办过两次学习班。至1985年农安县成立县文联,内设民间艺术工作者协会,有民主选举的理事,负责协会日常工作,该协会终止活动。
  第二节 曲种
  据文字记载,东北最早的土生土长民间说唱,是17世纪就已普遍存在的单鼓和八角鼓。长春一带虽无文献可考,但也不会相距太久。主要由民间艺人在长春农村广为演出。到20世纪50年代,长春地方曲种还有东北大鼓、吉林琴书、二人转调坐唱和黄龙曲。东北大鼓最初形成于奉天(沈阳)一带,清代中期已流行于东北各地。清末至今,不仅在长春城乡各地普遍演出,而且长春、榆树、农安的众多艺人在曲调、曲目和表演诸多方面有不少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流派。二人转调坐唱,自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形成一个颇具活力的地方曲种。吉林琴书和黄龙曲则是在二人转曲调和单鼓曲调基础上创立的新曲种,经不断实验、改进,积累了一批曲目,一直到现在仍有演出。
  清代末期开始,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流行于河北、山东和京津一带的木板大鼓、评书、西河调(后来的西河大鼓)、数来宝等相继传入长春,多数在长春落户生根,不断演出,只木板大鼓以后逐渐消失。据可查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评书鼓词卖唱”等已在长春南关庙会和北关外经常演出。还有“戏法鼓词、荡淮时调、太平歌词”等在茶园演唱。这里的荡淮时调,系明清时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歌小调传入北京后形成的北京时调小曲,其曲调有〔荡调〕、〔淮调〕。流入长春后,多在妓院中演唱,不时被邀在茶园戏院演出。太平歌词多由相声演员兼唱,在电台广播和曲艺综合演出时时有表演。本世纪60年代茶社演出的“相声大会”中还有演出。民国初年,长春已有京韵大鼓演出。解放后,京韵大鼓多为外来演员偶有献艺,电台时有广播。自30年代初起,外地曲艺艺人来长春作艺增多,长春本地广播电台的建立,相声、双簧、河南坠子、乐亭大鼓、单弦、梅花大鼓等曲种纷纷流入长春,其间洋片在城镇广场、街头经常出现,并被文工团改造成新内容的新洋片一度登上剧场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得到繁荣发展,长春的曲种更加增多。快板书、山东快书、京东大鼓等相继传入,均成为长春广大观众喜爱的曲种,一直在专业曲艺团、城乡业余剧团以及民间职业艺人中广为演出,并陆续创作了大量优秀曲目,其中不少享誉全国。朝鲜族的曲种如“漫谈”、“三老人”、“鼓打铃”等,在长春居住的朝鲜族,吉林省民族文工团的专业演员,以及长春市朝鲜族文化馆文艺工作者均有演出。外地艺术团体还在长春演出过朝鲜族古老的以唱为主的“判梢里”。从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省际交流演出不断,随着外省、市曲艺团体和曲艺演员来长春演出,诸如山东琴书、北京琴书、天津时调、徐州琴书、苏州评弹、四川扬琴、扬州评话、陕北说书、广东南音、蒙古族好来宝等曲种相继流入长春,均未落户。
  一、单鼓
  单鼓,也叫太平鼓。因演唱时手持一面圆形单鼓,和多在“祭祀、祷福、驱邪、喜庆、还愿”烧太平香时表演而得名(另有一种是满族女孩娱乐的太平鼓,有二人、四人、六人、八人等表演形式,二人对打、穿插队形变换,只打、舞、蹦跳,不唱,又称“掰鼓”)。在满族前身女真人建立“后金”时,东北各地就广为流行。单鼓,形如蒲扇,分大、小两种。大者直径1.5尺左右,小者直径约0.7尺,铁制框架,蒙皮面或纸面,柄上饰铁环,另有竹制长条形下缀红绒穗的鼓鞭。演唱时以鼓鞭击鼓面击节伴奏,亦为手持道具。另有铁制腰铃,系于彩裙之上,随腰部摆动作响。演唱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本家祖先功绩,以及唐王征东、盂姜女寻夫、张郎休妻等民间传说。曲牌有〔慢四调〕、〔忧吟调〕、〔悬梁父〕、〔画面子调〕、〔小佛调〕、〔大佛调〕、〔五棒咳〕、〔喊大腔调〕、〔闯四营调〕、〔排张郎调〕、〔小磨房调〕、〔对口词调〕等。演出形式有领唱、对唱、群唱,演员二、三人或四人、十余人不等。表演时每人左手持单鼓,右手执鼓鞭,边敲鼓边舞边唱。舞蹈扭动腰肢、变换击鼓姿式和穿插各种队形,还吸收了一些武术技巧和蒙古族“跳鬼”动作,以及一些特技表演如“就地十八滚”、“下油锅”、“挂铡刀”等。此种演唱先在满族中流行,后又流传于汉族中,在东北各地极为普遍。初为自我娱乐,后演变为营业性质,多在乡镇宅院中表演,从艺者多为农牧人兼作。民国以后有民间职业艺人长年作艺,以此为生。虽在东北广为流行,只在民间有时聚时散的不固定的表演小组,没有形成长年固定班社。1959年,农安县歌舞剧团(农安县黄龙戏剧团前身),曾创作排演歌唱农安大地巨变的太平鼓《王老汉参观展览馆》,参加了同年6月在长春举行的吉林省优秀表演节目调省观摩演出会。同年,在单鼓曲调基础上,还创立了新曲种——黄龙曲。
  二、八角鼓
  八角鼓原是满族人民牧居时期的一种民间歌曲。至清乾隆年间发展成坐唱、拆唱形式。嘉庆以后渐趋衰落,多为非职业性演出。表演时由一人或多人手持八角鼓边弹边唱,另有三弦、胡琴、扬琴等伴奏。八角鼓鼓身呈八角形,木制鼓框,每边宽约17厘米,嵌响铃,鼓单面蒙蟒皮,鼓下饰以长丝穗。演奏时用手指弹击鼓面和摇震鼓身或手指搓动鼓面,鼓声、铃声交鸣,独具风味。八角鼓曲调丰富,常用的有〔太平年〕、〔靠山调〕、〔数唱〕、〔四大字〕、〔茨山〕、〔五更〕、〔莲花落〕、〔摔板〕等70余个。曲目有《鸳鸯嫁老雕》、《摔镜架》、《母女顶嘴》、《哭长城》、《罗成托梦》、《白蛇下山》、《西厢》等。后传入北京形成单弦。民国年间,长春一带常有民间职业艺人在农村乡镇演出。解放后农安县曾将改制的八角鼓运用到黄龙曲的手持乐器中。
  三、东北大鼓
  东北地方曲种。最早盛行于沈阳。沈阳自清顺治朝时设奉天府,后名为奉天,故曾称作奉天大鼓、奉派大鼓。还一度称辽宁大鼓。据说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奉天,后与东北民歌结合逐渐形成奉天大鼓,现通称东北大鼓。最初,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在腿上绑缚节子板以击节。清末逐渐改为演唱者左手持板,右手执鼓键子击鼓,另有三弦、四胡等伴奏。唱腔有〔四大口〕、〔四小口〕、〔慢板〕、〔扣调〕、〔切口〕等。其后,因地域特色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以沈阳为活动中心的称“奉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以吉林为中心的称“东城调”。这两个流派多演出子弟书的短段。“东城调”除演出奉调的“红楼”、杨贵纪的唱段外,还擅长“三国”唱段;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派”,和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则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擅长演唱《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清末民初,长春就有东北大鼓的演出。其后,逐渐在长春四乡普及,特别是榆树、德惠、农安等地的乡镇演出更为繁荣。除偶有外地艺人作艺外,本地有众多民间艺人学唱,以侠义、公案长篇书目为多,如《响马传》、《小八义》等。据文字记载,本世纪20年代锦州的西城派艺人毕景风在榆树演出,并向当地艺人传授了《司马潜龙走国》和《曹家将》两部长书。榆树演员顾馨山(外号顾秃)与琴师王怀(艺名王馨河)一起把皮影的〔彩云篇〕、〔清平调〕和二人转、评剧等唱腔音乐成份溶入东北大鼓唱腔中别具特色,受到当地广大听众欢迎。“要听书,找顾秃;要听弦,找王怀儿”成了当地流行多时的民谚。30年代“奉派大鼓明星霍树棠、谢瑞芝、陈凤仪、花艳影、黄彩金”等应邀在长春牛家茶社短期公演。农安县民间艺人众多,特别是在巴吉垒更为盛行。江北派代表人物刘桐玺从1953年自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到长春,初在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工团,后到吉林省广播文工团,经常在长春演出,以短篇为主,并有许多新的创作。他创编的现代书目《渔夫恨》、《董存瑞》、《劳动模范王崇伦》,和传统书目《杨八姐游春》、《李逵夺鱼》、《鲁达闹佛堂》、《吕蒙正教学》等,省、市广播电台经常播放,有的成为传世之作。江北派演员孙桐枝于1957年到长春,经常在市内各茶社演出,以长书见长,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吸收京韵大鼓特点,演唱时少用“咳,呀”等虚字,不带杂音,代表书目《说岳》、《封神榜》自具特色。60年代东城调代表人物任占奎从吉林被聘到长春市曲艺团任教师,曾作过观摩演出,培养了青年演员王素华,曲艺团为他记录了传统书目几十段。
  四、吉林琴书
  吉林省创建的地方新曲种。系打板说书形式,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属琴书类。1958年,在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文化生活”的号召下,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和中国曲协吉林分会,组织了由王充牵头,有乐亭大鼓演员张云霞、单弦演员阚泽良和弦师姚华文、卢宝元等参加的“新曲种”创作小组,以二人转曲调为基调,吸收一些东北民歌的旋律音型,以鼓曲的音乐结构和唱词格律为规范,进行吉林琴书的创制实践。第一个实验曲目《红娘下书》于1959年公演,获得初步成功。此后,又由王充作词,陆逵震、张云霞编曲,创作并演出了《大豆姑娘》、《秦士亮探宝记》、《水漫金山》等新曲目。《秦士亮探宝记》参加了1961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并到中南海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的撤销而停止编演活动。1977年吉林省曲艺团成立后,吉林琴书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培植与发展。在原有曲调基础上,又从一些东北民歌中采撷素材,拓宽声腔音乐,形成了〔文调〕、〔武调〕、〔拜年调〕、〔朝阳调〕、〔姐妹调〕、〔流水板〕等新曲牌。又陆续创作演出了《两捆鞋帮》、《三次约会》、《生命之光》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培养了后继人才。1985年中国曲协吉林分会召开“吉林琴书讨论会”,对吉林琴书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研讨。
  五、黄龙曲
  农安县于1959年创立的地方新曲种。以东北单鼓曲牌为基调发展而成。第一个实验曲目是《李逵夺鱼》,由民间老艺人迟殿清口述,刘景先记谱,挖掘了单鼓的大量音乐素材,进行新的设计。单鼓唱腔属民间小调,多为1/4节拍,有板无眼,又适当吸收大鼓、琴书等说唱音乐精华,形成了三段曲式。第一段选用单鼓中《孟姜女》的开篇曲,吸收东北大鼓的四大曲调结构,按1/4节拍设计;第二段用单鼓中的抒情曲调,以慢三眼节拍设计;第三段由4/4转为2/4节拍,节奏转快,适合紧张、热烈之情绪。黄龙曲为半说半唱,表演时,演唱者手持由单鼓和八角鼓改制的鼓击节,以二胡、三弦、扬琴伴奏。其后,又创作演出了《队长进城》,曾随黄龙戏一起为长春市群英会献礼演出。后因处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而告中止。至1972年又恢复了黄龙曲的实验工作,一度称为农安新曲。表演者由原来的单人改为一人领唱三人伴唱形式,前奏和间奏均较前丰富,演员表演更加灵活,可直接进入人物,进行跳出跳入的表演。手持乐器,由一人持手鼓,改为领唱者一手击手鼓,一手握手玉子,三名伴唱各持一副手玉子,可作击节,也可边舞边唱和造型,伴奏增加了琵琶。以后又将表演者操作乐器改为大鼓。黄龙曲也称农安大鼓。陆续创作演出的曲目有《雪夜冬梅》(原名《雪夜往诊》)、《智斩栾平》、《红缨鞭》、《风雨菱花》等。《智斩栾平》曾参加长春市专业剧团会演,受到好评。黄龙曲演员有张书琴、孙秀琴、雷霆等。
  六、二人转调坐唱
  坐唱,原来不是曲种名称,而是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指演员坐着演唱,与站立说唱和夹有身段动作的走唱相对而言,如各种弹词、琴书等。有些只说不唱的曲种,如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等,因其坐着说讲,习惯上也称“坐唱”。二人转分“单”——单出头、“双”——双玩艺、“群”——多人演唱,在“群”中原来也有坐唱形式,是表演者多人坐着各执乐件边演奏边唱。此种形式很少使用。至本世纪70年代,坐唱被运用,并得到迅速发展。首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业余演出队用来宣传好人好事和新风尚。以后为吉林省、长春市专业剧团采用,并在唱腔、伴奏、表演诸方面做了很大的丰富,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富感染力的曲种。表演时,6—10余名演员坐在台中,每人手持一个乐件,如唢呐、二胡、锣、鼓、钹等,几名伴唱演员手持手玉子,表演者边奏乐器边唱,有群唱、对唱、独唱,演唱中以站为出场,坐为退场的手法,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人物,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吉林省吉剧团的《处处有亲人》演出后,轰动一时,传唱全国。其后陆续有吉林省吉剧团移植样板戏的《沂蒙颂》,曾参加全国调演。长春市郊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中秋更想咱总理》、《相姑爷》等,都成为深受欢迎的优秀曲目。
  七、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在民国初年传入长春后,成为长春很流行的曲种之一。西河大鼓源于河北,由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中部的弦子和木板大鼓演变而成。因艺人马三峰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而初名“犁铧片”。一度称河间大鼓,又称“西河调”。西河大鼓唱腔,以冀中方言声韵为基础,吸收一些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通俗易懂。分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眼无板的三板三种板式。其中又有〔起板〕、〔流水板〕、〔紧三句〕、〔慢四句〕、〔双高〕、〔海底捞月〕、〔反腔〕、〔梆子穗〕、〔十三咳〕、〔紧流水〕、〔尾腔〕等唱腔。西河大鼓传入长春后,主要在城市茶社演唱长篇。与其它曲种在剧场联合演出时,也演唱短段。本世纪30年代开始,很多著名演员来长春作艺,如号称“大鼓皇后”的王香桂、“奉天书曲泰斗”李庆魁,自成一派的赵玉峰等都几次连续几年在长春演出。还有一些演员留在长春安家落户。几十年来,西河大鼓是长春市内各茶社演出最多的曲种。在九台镇和农安县的农村中也有专业艺人演出。演出的书目主要有《前后七国》、《东西汉》、《大隋唐》、《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薛家将》、《精忠说岳》、《回龙传》、《小五义》、《大八义》、《少五虎》、《玲珑塔》、《打黄狼》、《花唱绕口令》等传统书目。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兵临城下》、《林海雪原》、《节振国》等新书,以及西河说唱《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等。其中不少自具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八、评书
  评书最早称评话,也叫评词。演出时,说者一人,只说不唱,以醒木作道具并渲染气氛,还持小扇一把,也作道具用,谈评“今古稗史事”,形成于清代初年。虽只说不唱,但情节曲折、结构严整,叙述故事大小扣子相串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说书时更要表(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白(摹拟书中人物言谈音容)、评(评论人物思想行为)三者浑然一体,加上赞美人和物的对偶长短句的“赋赞”和“串口”、“垛句”等技巧,以及摹拟大将、武侠之马上步下的开打功架等,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传统评书有袍带、长枪、短打、神魔之分。评书传入长春历史颇久,清末就有在南关庙会等地演出的文字记载。本世纪30年代东北著名评书艺人金庆岚、张青山等在茶社和广播电台演出的长篇评书《蒸骨三验》、《洪武剑侠图》、《水浒拾遗》等颇负盛名。金庆岚在富海茶社连演数年。张青山几次来长春作艺。固桐晟的《高宗巡幸记》(《清宫秘史》中的一部)和《儿女英雄传》等在长春电台已有广播,至1954年又到长春演出过《列国》、《聊斋》、《清宫秘史》、《儒林外史》和《林则徐》等。在一些清代说部中,由于他是满族又博学多闻,经常夹有大量清室朝野轶闻和满人习俗等杂学,构成其评书独到之处。以后又演出过《红旗谱》、《警钟响起》等新书。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王充,于本世纪50年代在电台播讲评书《水浒传》时,口齿清楚,口风苍劲,技巧纯熟,自成一家,极受听众欢迎。以后又有焦保如经常以评书技巧演说长篇小说,也有口碑。及至80年代,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等先后到长春作短期公演和讲学。长春郊区兴隆山镇的民间职业评书艺人常在本地和到德惠、九台等地演出评书《杨家将》、《岳飞》等。
  九、相声
  相声是以说讲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北方曲种。现在流行的相声形成于清代中期,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讽刺是相声艺术的主要功能,善于有力地揭露鞭挞腐朽事物,讽刺落后愚昧现象,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相声传入长春后,很快便成为经常演出的曲种。至20世纪30年代,常年在城市茶社作专场演出或与其它曲种联合演出,并在电台播放。在长春作艺的有杜元善、任阔文、魏佑臣等。演出皆为传统段《大改行》、《大相面》、《打灯虎》、《歪讲百家姓》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声演员到长春演出的逐渐增多。1951年常宝堃在赴朝鲜前线途中,曾在长春演出。陆续到长春演出的著名演员有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常连安、郭荣启、赵佩茹、马季、常宝霆、朱相臣、唐杰忠、白全福、姜昆、李文华等。长春相声的演出丰富多彩,有大量全国著名演员的代表作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曲目,更有各时期创编的新作。本地创作的《我爱农村》、《饭店标兵》、《一丝不苟》、《光荣之家》、《〈创业〉好》、《随礼》等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在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风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创作中,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实践。在相声表演形式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探索,省、市曲艺团体创作并演出了化妆相声和相声剧。中国曲协吉林分会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等单位,还时常在长春举行相声和笑星的专场演出。对活跃长春文化生活,促进相声艺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绝大多数由相声演员兼演的双簧和太平歌词两个曲种,在长春也偶有演出。双簧于清代产生在北京。表演者两人,一人藏在桌子后面说或唱;一人当场在脸上涂抹白粉,戴上假小辫,坐在桌前的椅子上,不说不唱,只按照后面一人说或唱的内容表演各种动作,形同一人表演。有时故意露出破绽,取悦观众。1965年,北京市曲艺团来长春巡回演出时,王学义、冯广月曾演出双簧《约翰逊的嘴脸》。太平歌词系流行在北京、天津一带的曲种。据考察是在“发四喜”的喜歌儿腔调基础上发展而成。演唱者手持“玉子板”两方,边敲边唱,并辅以表演动作,无其它乐器伴奏。本世纪30年代长春市茶社的曲艺演出中就有太平歌词。电台广播节目中曾有张翠芬演唱的太平歌词《韩信算封》、《二仙采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相声演员师士元在长春百花曲艺社的相声大会中,曾演唱过太平歌词《宋恩珍》。
  十、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为清代末叶由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结合而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坠胡而得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东路、西路、北路之分。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二人对口唱三种。表演者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唱腔有〔引子〕、〔平腔〕、〔大寒韵〕、〔小寒韵〕、〔牌子〕、〔五字联〕、〔十字韵〕、〔快札板〕等。曲目分大中小三种,中长篇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短篇只唱不说。传入长春历史较短,演员人数不多,但在表演艺术上有很大发展。本世纪30年代在电台广播中就有演出。50年代,外地曲艺团体来长春巡回演出时,综合性晚会中有河南坠子的演出。1955年,六五二厂文工团建立后,有周金铃、杜凤兰经常演出的对口《小两口争灯》、《偷石榴》、《借〓〓》、《姑嫂抢镐》等,受到听众欢迎。1957年徐玉霞来长春,经常在市内曲艺茶社演出长书《薛刚反唐》、《呼家将》、《大红袍》等。1960年吉林省广播曲艺团马忠翠、王云华等来长春后,经常演出传统短篇和新编书目。马忠翠是北京的老演员,擅长《霸桥挑袍》、《关黄对刀》等“三国”书目。王云华吸收男腔特点,演唱爽朗粗犷,甩腔高亢峭拔,念白稳健有力,表演豪放泼辣,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被称为“武坠子”,其代表作《双锁山》、《十字坡》、《夺机枪》、《飞夺沪定桥》等享誉全国。1987年2月在河南“宝丰杯”坠子大奖赛上,她演出的《卖药》获优秀演员奖。
  十一、数来宝
  数来宝又名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北方曲种。最初是民间贫苦艺人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俗称“哈拉巴”)拍打,走街串巷在住户或店铺门前演唱讨钱糊口。由于把主家夸赞得富足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而得名。长春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张振铎、刘震英擅长数来宝,二人配合十分默契,嘴里干净利落、技巧纯熟,并吸收相声捧逗特色,风趣幽默,经常演出的有《借〓〓》、《绕口令》、《棺材铺》、《十三愁》、《来不来》和以数来宝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对口相声《学唱数来宝》、《武数“同仁堂”》。
  十二、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也叫京音大鼓,是由清朝末年流行于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演变而成。北京著名艺人张小轩,于1914年来长春作艺,将京韵大鼓传入长春。张小轩与刘宝全、白云鹏并称京韵大鼓之三大流派。他的演唱基功扎实,口齿利索,膛音好,低音宽亮,气力充沛,行腔苍劲,气势磅礴,擅唱金戈铁马曲目。在长春曾演出过他的代表作《华容道》、《灯下劝夫》等。当时报上评论他的演唱“韵调悠扬,与话匣(留声机)所唱无异”。本世纪30年代,时有外地艺人来长春演出,多与其它曲种同台和在电台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京韵大鼓演员姜美艳调入吉林省广播曲艺团,京韵大鼓始在长春正式落户。姜美艳幼学刘(宝全)派,唱腔婉转,表演细腻,台风大方,代表曲目为《大西厢》、《关黄对刀》、《马失前蹄》、《徐母骂曹》等。以后,她又拜著名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小彩舞)为师改学骆派。骆玉笙、小岚云、阎秋霞联袂随天津市曲艺团来长春公演,使长春观众欣赏了不同流派的代表曲目,如《马鞍山》(又名《伯牙摔琴》)、《剑阁闻铃》、《丑末寅初》、《单刀会》、《探晴雯》,以及新作《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等精彩演出。特别是骆玉笙的《剑阁闻铃》,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艺术片,更是曲艺界的一件盛事。
  十三、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源于河北乐亭一带的民歌,于清嘉庆年间形成。早年长春无乐亭大鼓专业艺人。1956年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建立后,河北省著名演员张云霞于1957年参加该团,才经常演出。张云霞的演唱“巧、帅、柔、媚,情真韵厚”,气息控制好,表演生动自如,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樊金定骂城》、《小姑贤》、《三下寒江》,和现代书目《向秀丽》、《推土机上传喜信》等。此外,省广播曲艺团1960年还有北京的乐亭大鼓演员靳遇云、郭素华参加。长春市曲艺团也有乐亭大鼓演员刘继亮短期参加,在长春曲艺社中说过长篇书目《杨家将》。
  十四、单弦
  单弦由满族的八角鼓发展而成,因最初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多为应亲友喜庆宴聚或在庙会等处义务演唱。至1880年开始在茶馆里演唱,遂形成独立曲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工团和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先后成立,著名单弦演员阚泽良等前来参加,单弦才在长春落户。阚泽良为荣剑尘门人,他的演唱生动自如,韵味醇厚且精巧活泼,表演亲切感人,更擅长运用曲牌进行唱腔设计。他演出的传统曲目《霸王别姬》、《鞭打芦花》,现代曲目《勤俭持家》等在全国颇有声誉。他还擅长联珠快书,他演唱的联珠快书《武松杀嫂》就十分精彩。长春市曲艺团的陈丽君,1958年从师阚泽良学艺,深得亲传,不久即演出了《花木兰》、《醉打山门》、《挑帘裁衣》等。后又得到天津单弦名家张剑平的传授,还演出了新作《陈岱山》、《焦裕禄》等。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的王瑞兰师从天津单弦名家石慧儒,在表演中能进行新的改革尝试,在唱腔上吸收时代歌曲的旋律,充实牌子的表现力和时代感,唱法上也吸收了歌曲的演唱方法,唱词注意通俗易懂,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她演唱的《雷锋精神在幼儿园》、《还是祖国好》、《新岸》等,均获吉林省的表演奖。
  十五、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脱胎于清代末年流行于北京市内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本世纪20年代经梅花大鼓创始人金万昌、著名弦师苏起元,和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的先后改革,遂形成了长于叙事抒情独具特色的梅花大鼓。本世纪30年代在长春已有演出。1960年北京花派梅花大鼓著名演员花莲宝(刘淑懿),随北京新艺曲艺团来长春,该团与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合并,梅花大鼓才在长春正式落户。花莲宝代表曲目有《哭晴雯》、《别紫鹃》等。还演出过歌颂大庆英雄人物的《三访杜国维》,和《人参姑娘》等新曲目。天津市曲艺团的史文秀(即花五宝)也曾两次随团到长春演出。
  十六、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源于北京以东的三河、香河、宝坻一带的民间“地头调”。至本世纪20年代初有艺人到天津演出,定名为京东大鼓。传入长春时间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长春郊区新立城镇民间职业艺人杨子岚少年即学唱京东大鼓,在本地说书馆和到伊通、磐石等地茶社演出,其主要书目有《杨贵妃》、《二十四孝》、《民国风云》等。榆树城乡也有业余演员经常演出。天津京东大鼓演员王大海参加吉林省曲艺团之后,由他演出的《小木盆》、《送你上大学》等都受到观众欢迎。
  十七、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即已形成。因早期专说梁山泊、英雄武松故事,亦名“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或简称为“武老二”。1951年著名演员高元钧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1952年长春市文工团演员刘中拜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为师,在长春首演山东快书《小大姐翻身》、《鲁达除霸》。他演出的《增产》曾获1952年吉林省第二次文艺会演一等奖。他还与张岱一起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歌唱英雄人物的新曲目,特别是1953年创作和演出的《捉舌头》具有强烈影响,很快在全国传唱。当时长春出现了不少山东快书的新作品,如《木工郭振山》、《老英雄王凤琦》、《新工具》、《抢救洋灰》、《回家》、《一台破磨床》、《王玉兰巧理家务事》、《郑淑琴推销自行车》等,在工厂、街道广为演出。1956年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建立后,有郭昌义和辛如意、王云龙、崔凤萍等先后加入,山东快书更经常在电台广播和在市内剧场、俱乐部演出。各地著名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冯广月、刘树森、张振东、赵连甲等也先后到长春短期演出。
  十八、快板书
  快板书,由数来宝演变而成。因沿用数来宝的击节乐器两块大竹板和五块小竹板而得名。本世纪50年代,在长春一些文艺团体和工厂、部队、学校业余演员中经常演出。吉林省广播曲艺团成立后,演员叶茂昌经常在电台和市内剧场演出。除李润杰创作的《闹天宫》、《金门宴》等书目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以珍惜粮食为内容的《宝中宝》、表现粉碎“四人帮”后农村新面貌的《十六条光棍》等。他还注意对快板书的普及和培养新人,带出了一批业余演员。著名快板书演员李润杰、王学义、马聚泉、张志宽等随北京、天津等地曲艺团来长春演出,著名相声演员石富宽在来长春献艺时,也演出过快板书,均深受欢迎。
  第三节 曲目
  清代末期到东北沦陷期间,长春市及所辖各县(区)城乡演出的各曲种绝大多数为传统曲目。其中有些成为本地著名艺人的代表书目。有的经过艺人加入自己的体会和演出中即兴创作或据史书以及社会考察的兼容并蓄,形成了独有的曲目。此外,还有少数根据时事编写的新作。在长春城乡流行的传统曲目有:《封神榜》、《列国》、《前后七国》、《西汉》、《马潜龙走国》、《大隋唐》、《响马传》、《薛家将》、《薛刚反唐》、《三下南唐》、《飞龙传》、《杨家将》、《千金全德》、《盗马金枪》、《呼家将》、《呼杨合兵》、《包公案》、《大五义》、《小五义》、《曹家将》、《水浒》、《水浒拾遗》、《精忠说岳》、《洪武剑侠图》、《大红袍》、《大八义》、《中八义》、《蒸骨三验》、《童林传》、《三侠剑》、《施公案》、《刘公案》、《雍正剑侠图》、《清宫秘史》、《儿女英雄传》、《少五虎》等中长篇和短篇曲目《韩信算卦》、《孟姜女》、《华容道》、《关黄对刀》、《韩湘子讨封》、《朱买臣休妻》、《王二姐思夫》、《张郎休妻》、《灯下劝夫》、《大西厢》、《蓝桥》、《黛玉葬花》、《大改行》、《大相面》、《歪讲百家姓》、《打灯虎》等。表现时事的短篇有:《国事痛》、《大烟叹》、《层层见喜》、《指日高升》。
  1945年日本投降后和解放战争时期,榆树等地曲艺艺人创作不少配合政治斗争、宣传群众的新曲目。如顾馨山创作的《蒋介石十大罪状》、《警惕地主反把》等,在榆树城乡多次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文艺工作者和专业文工团把曲艺当作短小灵活的宣传工具,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洋片、快板、鼓词、山东快书等经常演出或在报刊上发表。其中有不少在吉林省文艺会演中获奖。有的还成为当时在全国流行的优秀曲目。如张岱、刘中等创作的山东快书《捉舌头》,快板《模范油工朱益美》;王起涛创作的鼓词《蔡润卿创造大汽门》;张先程创作并演唱的大鼓《特等劳模张传有》;高尚武、刘金障创作的相声《新气象》等。曲艺艺人在书曲茶社演出的表现古代生活的传统书目,也经过整理,剔除书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和表演上不健康的东西。有些被视为内容反动的书目《三侠剑》和内容荒诞有迷信色彩的书目《蒸骨三验》、《雍正剑侠图》等,艺人自动或经书曲协会停止演出。评书演员张青山演出了经过认真整理的传统书目《武松打虎》等。50年代中期开始,更创作了大量现代曲目。长春市曲艺团编演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兵临城下》、《冀东烽火》、《野火春风斗古城》、《夺印》、《红旗谱》、《烈火金钢》、《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红岩》、《五把钥匙》等中长篇书目,在各曲艺社普遍演出的同时,还到工厂、农村、矿山演出。短篇说唱新作为数更多,如相声《我爱农村》、《饭店标兵》、《学比赶帮》、《一丝不苟》、《全家练兵》、《搬家》,评词《力拔千吨》、《警钟响起》,西河大鼓《凤凰换上新翅膀》、《大寨之路》、《红心向党》,单弦《三十晚上》,数来宝《大寨精神小乡人》等皆成为颇受欢迎的曲目。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在为大庆工人演出过程中,集体创作的《石油英雄赞歌》,包括单弦联唱、京韵大鼓、山东快书、武坠子、快板书、吉林琴书、相声等多种曲艺形式,内容连贯集中,形式多样灵活,构成了十分壮观的大型专题曲艺联唱。九台县文工团创作演出的数来宝《两幅连环画》、快板群《毛主席语录板》、快板剧《全家练兵》;双阳县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快板书《大老刘喂牛》、东北大鼓《让车》等,都热情地反映了农村现实生活,获得了好评。农安县新创建的黄龙曲也编演过现代书目《队长进城》。同时,经杜林(丁乙)、陈咏芙等整理,由固桐晟演出的《西门豹治邺》、《范进中举》、《泥打西太后》、《提萦救父》等,是当时整理书目的优秀之作。
  “文化大革命”中,长春市曲艺表演团体瘫痪。在由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举办的省、市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中,曲艺演员有时也奉命为配合一些中心工作,特别是当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中央会议的召开和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创作演出一些宣传性的短篇曲目,但均为一时之需,未能保留。也有些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语言文字颇有艺术技巧,并紧密配合政治宣传的曲目,被推崇和推广而轰动一时,如二人转调坐唱《处处有亲人》、农安以黄龙曲编演的歌颂农村赤脚医生的《雪夜冬梅》和据《智取威虎山》片断改编的《智斩栾平》等。在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先后粉碎时,长春市专业曲艺演员和业余演员创作了一批欢呼胜利、揭露林彪与“四人帮”丑恶面目的曲目广为上演,以蔡培生创作的相声《“创业”好》和《爬坡》最为突出,具有全国影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长春市曲艺演出的繁荣,又创作演出了一批新曲目,整理改编了传统书目。有长春市曲艺团李颖创作、陈丽君演出的现代长篇西河说唱《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评书《蒸骨三验》、《三探聚宝楼》;杨香瑞整理演出的《锁五龙》、《少五虎》;吉林省曲艺团阚泽良整理演出的单弦《鞭打芦花》;王云华演出的武坠子新书目《卖药》、《夺机枪》;张云霞的吉林琴书新段子《第三次约会》;叶茂昌的快板书《十六条光棍》;王瑞兰的单弦新曲目《雷锋精神在幼和园》、《还是祖国好》、《新岸》、《闯红灯》以及武福星的相声《随礼》等,都是优秀之作。各县民间艺人也有不少新创作的曲目,如双阳县曲艺协会会员编演的新书目《白河鬼影》、《山妹回来了》、《武林风尘记》等。
  一、传统曲目
  《前后齐国》也叫《前后七国》或《七国演义》,长篇传统曲目。陈长祥经常在长春演出,是陈家本门的传家书目。后经陈长祥、齐玉兰以“对口西河大鼓”形式反复演出不断加工,每说一遍都进行调整、改进和丰富,已成为他俩平生珍爱并注人心血的代表书目。本书带有浓厚的神怪内容和色彩,包括“孙膑下山”、“孙庞斗智”、“乐毅伐齐”、“斗武当圣人”、“牛拐闯秦营”、“三教主夜设平灵会”、“孙膑归山”等主要曲目。
  《西门豹治邺》评词。《列国》中的一段,1957年由固桐晟演讲,丁乙记录。连载在《说演弹唱》创刊号至第6期,分5回讲完。全书近2万字,独立成章。从西门豹打虎和经异人指点以糟朽带子练就一身刚柔兼备高超武技开始,讲述他协助乐羊子攻下中山,为魏文侯建立丰功伟绩,并以恩威并施、御繁以简的手段,慑服了响马逃犯,将中山治理得井邑肃然、奸盗不起,受到魏文侯的褒奖。最后又从调查民情入手,用智谋惩治了害人的巫婆、豪强、椽吏,戳穿了“河伯娶妇”的骗人伎俩。从而使邺郡人民受到教育,随西门豹治水患、兴水利,得以安居乐业。
  《大隋唐》亦称《隋唐》或《隋唐演义》,长篇传统曲目。评书、大鼓都有演出,“书道子”繁多,内容大同小异。在长春主要由西河大鼓演员经常演出。本世纪30年代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香桂就以本书两次在长春演出数年。久占长春的西河大鼓演员王瑞兰所说的《大隋唐》独具一格,是得自北京评书名家潘成立的“书道子”,加上西河大鼓曲调发展而成。这部《大隋唐》以“英雄谱”、“朋友论”自诩,与别家有许多不同之处。如“贾家楼群雄结拜”一段,别人说的多是36友,本书则为“46友滴血淋盆”,而且这46人姓名念起来琅琅上口,形成十分生动的一段“贯口”。全书可连说5个月。
  《杨家将》西河大鼓传统长篇曲目。书曲艺人经常演出,流传甚广,说者众多,“金呼家,银杨家”之说,指的就是《呼家将》和《杨家将》两部长篇。内容大同小异,细节却各有千秋。久在长春作艺的西河大鼓演员黄起斌的《杨家将》得自评书名家毛奔,并进行许多加工,有所发挥,从“三下南唐”说起,包括赵匡胤出世的《飞龙传》到王兰英、杨五郎、杨六郎“二打天门阵”止,连说一年。陈长祥与齐玉兰演出的《杨家将》,经他俩几十年的演出实践,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对口西河大鼓长篇曲目。集中了陈、齐原来两个不同门户书道子的精华,陆续删减“折腰”的情节,发展新的情节,使全书结构严谨,丝丝入扣,曲折动人,令听众“拔不出耳朵”。从“潘杨讼”开始,包括“设牤牛阵”,“破天门阵”、“被困柳州”、“西歧搬兵”、“洪羊洞”等主要情节。可连说3个月。
  《三探聚宝楼》长篇评书。1988年李颖据传统评书《大八义》整理、改编。故事情节曲折、紧张、生动,而且十分完整。叙述北宋末年徽宗皇帝以封赏“进宝状元”为名,在全国征集搜敛奇珍异宝。书生金翰文携祖传“七星珠”进京献宝,不料为铁岭侯马雕所获,侠士宋世恭等八弟兄涉嫌盗窃宝物而裹挟进此案,他们为伸张正义铤而走险,与以马雕为首的恶势力展开了一场殊死斗争,历经“四人国舅府”、“三探聚宝楼”,终于取得胜利,使宝物完壁归赵。表演者:陈丽君。全书75段,约50万字,同年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精忠说岳》,亦称《说岳》,长篇传统曲目。是书曲艺人经常演出,颇受观众喜爱的书目,成为不少艺人的拿手活。久在长春的东北大鼓演员孙桐枝代表书目《说岳》,“书道子”得自师叔乔庆贵,又经他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加工,与众不同。从“泥马渡康王”起书往回说,包括“空碗奉母”、“卧牛山”、“岳飞进京”、“河北三战”、“岳飞挂帅”、“取太湖”、“康郎山”、“洞庭湖”、“大战牛头山”、“五堂会审”、“风波亭”等关目。细节颇为丰富。有一次他说本书时,只是“枪挑小梁王”一段书,一直挑了13天,小梁王还没被挑死,听众称为“孙大段”。《精忠说岳》也是西河大鼓演员王瑞兰的“看家”书目之一。她从岳飞身世说起,到风波亭岳家父子蒙难止,可连说5个月。1955年夏,王瑞兰在营口二合轩茶社(又叫杨罗锅茶馆)说这部书时,容纳200多人的茶社,每天提前一两个小时告满,还要在窗外加几张茶桌。
  《水浒拾遗》评书传统长篇书目。内容取自《水浒后传》,有张青山的诸多创造。从打渔杀家开书,书中人物绰号都从《山海经》中选出,经整理先在东北沦陷期间的《盛京时报》和《大同报》上连载,后又出版单行本。连同其整理出版的《洪武剑侠图》,都是评书艺人最早成书发行的长篇说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张青山还在长春说过这部书。
  《蒸骨三验》评书传统长篇书目。金庆岚于东北沧陷期间曾在长春演出和由“新京”电台播放。系明朝四大奇案。其后由陈长祥多年演出,内容有所丰富。1985年,由陈长祥演讲,经李颖、王志整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陈长祥的演讲已去掉原来传统书目中的侠义武打部分,集中于三次蒸骨的公案故事。并对主要情节“蒸骨验尸”作了较大修改。剔除原书中的迷信色彩和违反科学的内容,强调反贪倡廉,通过明察暗访为民昭雪沉冤的主题。
  《清宫秘史》清代历史长篇评书。固桐晟于1928年根据《清史稿》全书,加入从亲友处访听到的清代各朝更迭、宫闱轶闻秘事、满族官民礼仪习、俗、各种传说掌故和向前清官吏士绅、文人学者探求、学习得到的清朝官员奏折、大员政论、名家传记、多种杂说。其后,又亲自回到北京遍游京师故宫内苑、访查文物古迹,丰富到书中。并对《清史稿》所载天文、地理、食货、礼乐、艺文、舆服、职官、疆臣、后妃、诸王年表、列传等均细为考核,遂成详细演讲清宫十三朝更迭全部历史,评论清代各朝成败兴亡和描述清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文人学者到满族平民社会生活的巨篇说部。包括可以独立成为长篇说部的《九龙祚》、《富贵图》、《高宗巡幸记》、《奇侠传》、《林则徐》、《西太后秘史》等。全书除清代各朝更迭政治斗争外,对宫闱生活、满汉八旗、礼宾仪仗、奏折判词和旗人习俗等都有详细描述,在讲史中不时引入并述及来龙去脉和多方考证,有“杂学”之称。固桐晟从本世纪30年代起就在营口、沈阳、天津等处以演说《清官秘史》著名。60年代,长春文化主管部门曾派员专门记录本书,记录稿于“文化大革命”中失落,只有经整理发表的《泥打西太后》仅存。
  《武数“同仁堂”》是以数来宝为主要形式的对口相声,也可看作是数来宝的段子,系北京莲花落老艺人关得俊(外号“赛活驴”)的拿手段,极具特点。演员张振铎与刘震英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反复加工,成为他俩的拿手曲目。其他演员极少演出。所唱药铺与众不同,中药名也比一般的多。全段从相声对口讲说数来宝的特点、技巧开始,谈到走大街进小巷的武数,然后引入“唱八家”,就以数来宝的形式由打铁的、卖鞋的、剃头的唱到豆腐店;再唱到北京前门大栅栏的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然后再从药王爷孙思邈唱到药店中的中药;最后由一位演员一口气唱出七八十个中药名,还有幽默风趣的情节贯串,很见功夫。
  二、现代曲目
  《特等劳模张传有》短篇大鼓曲目。1949年张先程在长春市文工团创作并编曲和演唱。内容是歌唱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张传有检查煤气发生炉为国家节约巨额资金的先进事迹。作者曾亲自深入到工厂搜集资料,感受生产实际,还对所写的人物和工厂领导、工会负责人等进行采访,然后采用传统大鼓形式进行编写。又据西河大鼓唱腔音乐参照“梅花调”和二人转调编成三个曲调进行演唱。并多次到本地曲艺社向大鼓艺人学习打铁片、打鼓、行腔吐字等表演方法和伴奏技巧。演出后有一定影响。他在1949年《长春文教》第2期上发表了《演唱大鼓〈特等劳模张传有〉的创作经过》文章,介绍创作经验。
  《捉舌头》山东快书曲目。1953年张岱、刘中随长春市文工团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期间,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在朝鲜创作并演出。内容是叙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侦察员阎志刚和赵玉山,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冒着种种危险,深入敌人心脏,机智灵活地抓来侵朝美军、侦察出敌情而使部队顺利攻下敌占山峰的战斗故事。细致刻画了志愿军侦察员的英雄形象,和美军俘虏的种种丑态,语言幽默生动,在紧张的情节中颇有风趣。由刘中在朝鲜首演,受到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很快在各地流传。在1953年10月5日《长春新报》上全文刊载。
  《饭店标兵》对口相声。1959年张振铎创作。歌颂了长春饭店先进服务员、省市劳动模范、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第一个五年计划劳动模范。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的潘志奎按不同口味给顾客上菜饭,让顾客满意,还想方设法处处替顾客着想,既省钱又吃得好、吃得饱、吃得舒服,等等。首演者:张振铎、刘震英。发表在《说演弹唱》1960年1月号。
  《队长进城》黄龙曲曲目。1959年农安县黄龙戏剧团创作演出。内容写某生产队长和小老板赶着大车进城为公社办事;小老板要下馆子用公款好好吃一顿,队长却坚持吃家中带来的大饼子和咸菜。歌颂了队长勤俭办社一心为公的精神。曾随黄龙戏剧团为长春市群英会做献礼演出。首演者:孙秀琴。
  《我爱农村》相声。蔡培生于1960年创作。以风趣幽默的手法,表现广大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扎根农村,赞美了知识青年对农村的热爱和歌颂了农村的新面貌。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和全国各地交换并广播,反映热烈。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专业曲艺团体和业余演员纷纷演出。先后编入春风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相声集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长篇西河大鼓。1960—1963年,王博、于荫中、陈长祥、刘桐玺、齐玉兰等根据李英儒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全书120回,约120万字。先集体研究决定,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能说能唱又可供阅读的长篇曲艺新书,以两三个月时间写出书道子后,由陈长祥、齐玉兰以对口西河大鼓形式在长春新民胡同公益曲艺社演出,经王博记下演员全部即兴唱词,于荫中再据记录进行二度创作,前后三年两次修改成为定稿。虽因故未能出版,但其书90%之唱词由德惠县文化馆复写若干册,有一册存吉林省曲艺家协会。改编本不仅每段书均有开场诗和比较完整动人的唱段,还丰富了不少历史掌故、民风民俗等书外书。特别是增加了杨晓冬进城前的大段故事,十分动人,也为全书生色不少。演出此书的还有陈丽君、黄兰英、王桂楼、李艳琴等。1965年,于荫中还在德惠县文化馆举办的德惠县曲艺艺人学习班上向数十名大鼓艺人进行传授,反映强烈。一时成为长春市曲艺团和德惠县民间艺人的热书底活。
  《冀东烽火》长篇鼓书。于荫中于1961年,根据京剧《节振国》改编。主要表现民族英雄节振国领导唐山煤矿工人的抗日斗争故事。在原京剧内容的基础上,又根据革命故事与回忆录等增加了“敌人火烧潘家峪”、“节振国活捉李洛紫”和吕正操在冀东抗日斗争的故事。连演1个月,演出时能容240多人的四海茶社场场满座。首演者:于金鹏。
  《正气歌》单弦短段。1963年由于荫中编词,侯佩伍设计曲牌。写烈士王若飞在狱中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发表于《说演弹唱》,由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单弦演员阚泽良表演,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并同全国各地广播电台交换。
  《夺印》中篇西河大鼓。于荫中1963年据同名戏曲剧本改编。全书分14回说唱,曾在《长春日报》连载。表演者:陈丽君、杨香瑞等。除在长春市内茶社演出外,还在农安、德惠等地农村演出数十场。
  《大寨之路》中篇鼓书。1963年于荫中根据同名通讯改编,共7段。内容为叙述大寨的带头人带领乡亲苦战穷山恶水的事迹。主要唱词曾在《长春日报》发表。表演者:陈丽君。当时正值全国人民学大寨的热潮,演出反映热烈,曾参加省、市调演。
  《地下烽火》长篇鼓书。于荫中于1964年据当时鞍山市市长李维民的革命回忆录改编。内容表现1931年前后,李维民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在哈尔滨市对日伪斗争的故事。并插入了刘少奇、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的斗争事迹。由长春市曲艺团东北大鼓演员孙桐枝、西河大鼓演员陈丽君分别在市内各茶社演出。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兵临城下》长篇西河大鼓。1964年,于荫中据小说《高粱红了》、陶铸的回忆录《四打四平》和白刃的话剧剧本《兵临城下》等改编而成。全书讲述解放战争中著名辽沈战役之前的主要战事。回目有“摩天岭大战”、“九退十进大华山”、“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打四平”、“围困长春”、“塔山阻击”等。由于表现东北现实生活,海报一出,听众甚为踊跃,原只讲《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演出两个月,观众还要接着往下听,只好又续上了“四打四平”和“围困长春”,直到人民解放军打开了伪皇宫、曾泽生率部起义、郑洞国从银行大楼走出来归降,才告终结。由西河大鼓演员白桂芬演出。
  《学比赶帮》相声。1964年蔡培生创作。参加1964年4月“在长艺术表演团体现代剧目观摩演出”,表演者:武福星、蔡培生。是一段数来宝形式的对口相声,内容歌颂吉林省农业战线上的十面红旗,在省内各地演出受到欢迎。同年,在《长春日报》农村版全文发表。
  《力拔千吨》评词短段。1964年李颖根据一篇报导改编。编写过程中,曾去沈阳铁路局长春分局机务段短期深入生活,并访问了劳动模范田维荣。本书讲述了长铁机务段优秀火车司机在一次超速行驶中,以高超的行车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克服了坡道起车的困难,安全正点完成运输任务的真实故事。表演者:李颖,曾参加1964年4月“在长艺术表演团体现代剧目观摩演出”,发表于同年《长春日报》。上海《故事会小丛书》也于同年转载。
  《大老刘喂牛》快板书。1965年,翟祯于下乡演出中,根据农村真人真事编写并演出。叙述双阳县东风公社流沙子生产队饲养员大老刘为集体精心喂牛的事迹。文字朴实流畅,情节生动感人,下乡演出很受欢迎。参加1965年10月长春地区戏剧观摩演出时受到好评。
  《大寨精神小乡人》数来宝。长春市曲艺团1965年集体创作,蔡培生执笔。描写榆树县小乡生产队好带头人齐殿云,带领全队社员学习大寨改变了小乡生产队落后面貌的故事。演唱结束时以对口词形式,表演灵活,又很有气氛。表演者;蔡培生、王祥林、武福星。曾参加1965年10月长春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会,受到好评。
  《雪夜冬梅》黄龙曲曲目。1972年农安县文工团创作演出,当时称农安新曲,是恢复黄龙曲试验后的新作。内容叙述农村赤脚医生红梅雪夜出诊,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演形式为一人领唱,三人伴唱;领唱者一手击鼓,一手握手玉子;伴唱各持一副手玉子,随着内容加入一些身段、造型和舞蹈陪衬。表演者:贾士仁、桑宏伟、高玉玲、姜廷之。
  《智斩栾平》黄龙曲曲目。1972年农安县文工团创作演出。内容取材于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部分情节。歌颂了孤胆英雄杨子荣机智勇敢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首演者:雷霆。
  《一丝不苟》相声。蔡培生于1972年当工人时创作。以大庆优秀工人代表周占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细作风的主人翁态度为引线,塑造了“我师傅”的典型形象,表现了老工人对待质量一丝不苟和徒弟(我)身上出现的一连串笑话。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刊载在1973年1月号《长春演唱》上。曾荣获1972年7月举办的长春群众业余文艺作品节目调演大会创作表演一等奖。
  《处处有亲人》二人转调坐唱。1975年,王发、朱亚南作词,那炳晨、李业奇编曲。家住四川的赵大娘,带着部队需要的菜籽和四川辣椒,到乌兰浩特部队去看儿子赵志国。不料坐错火车到了呼和浩特,在丢失信和焦急寻找地址的情况下,工人大老郭让大娘到自家住下;一家人亲热照顾,一连三天,犬老郭到处打听,没有“一一九九”部队,大娘要回家,大老郭只好向当地军分区作了报告;李参谋回去在一夜间,问遍内蒙古驻军,没有这个番号。他面对地图,忽然想到,赵志国所在部队可能不在内蒙古,马上用电话接通了吉林省的乌兰浩特,找到了一一九九部队。第二天,李参谋和大老郭一家人欢送赵大娘登上了去乌兰浩特的火车,在火车上又受到了亲如家人的照顾,生动地歌颂了“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处处有亲人,事事暖心窝!”这个坐唱,最初由吉林驻军战士业余演出队创作并演出,后经吉林省吉剧团作曲那炳晨再次在唱腔上加工,由吉林省吉剧团演出后,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后,更有轰动效应,一时间在全国城乡广为传唱。特别是在火车客车上更成了每次列车必播的节目。1976年5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在《工农兵演唱》中结集出版。
  《沂蒙颂》二人转调坐唱。1975年,王肯、籍华、焦村方根据现代舞剧《沂蒙颂》移植编词,由那炳晨、李凌元编曲。吉林省吉剧团首演,由乔克吉导演,参加1975年在北京举行的“部分省、自治区文艺调演”。1976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工农兵演唱》结集印行。
  《“创业”好》相声。蔡培生于1976年创作。以辛辣的讽刺深刻揭露了江青蓄意诋毁表现大庆工人的优秀影片《创业》,反对毛主席的文艺政策和恶毒攻击周总理的丑恶嘴脸。并热情讴歌了影片《创业》表现大庆工人顶天立地精神的巨大成功和赞颂了影片编导者对江青的斗争。演出及在电台播放后,反映极其强烈,成为声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犀利武器。刊载于1977年1月16日《长春日报》上。
  《爬坡》相声。蔡培生于1977年创作。有力地揭露了“四人帮”在吉林省的代理人残害革命干部的罪行,把他们的荒谬言论和丑恶行径暴露无遗,让观众在大笑中声讨他们的罪行。
  《中秋更想咱总理》二人转调坐唱。王桔创作于1977年。以招待所厨房老师傅和几位服务员,在周总理逝世后,深情地回忆1964年中秋节的前一天,周总理来到长春,晚上11点到招待所,大家正准备为周总理端饭,周总理问有没有粥,当要给周总理马上去熬粥时,周总理怕麻烦厨房,而让“把剩饭用热水烫烫”当粥吃。第二天是中秋节,周总理却没有吃月饼,喝了一碗高粱米粥。当服务员问周总理“为啥要喝高粱米粥”时,周总理回答说:“东北的工人、农民不是也吃高粱米嘛,我怎么就不能吃呀?”,歌颂了周总理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伟大精神。演出时,由6名女演员手拿玉子板演唱,合唱作为叙事和抒情;又以甲、乙、丙、丁分饰老师傅、服务员小尹、小张和小刘;进入人物回忆当时的情节与对话,活泼生动。首演者:长春市郊区文工团。该坐唱十分感人,演出时,观众都被周总理的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刊载于1977年3月《吉林日报》,并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少帅传奇》长篇西河说唱故事。1983年李颖根据李政、赵云声同名话剧改编。改编中又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向原作者李政了解素材,予以丰富。以评书讲述为主,在叙事和书中人物抒情时编写了唱段,以西河大鼓曲调演唱。该书描述在“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以后,少帅张学良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坚决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与杨宇霆等作了斗争,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毅然易帜,服从中华民国政府统一领导,击败了日本军国主义分裂满蒙的阴谋。全书17讲。首演者:陈丽君。本书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和吉林电视台播讲后,受到各地听众欢迎,反映十分强烈。
  《马占山演义》长篇说唱故事。1985年李颖根据庞振的同名连载小说改编。改编过程中又参考了历史纪实文学《马占山》及有关史料,充实并丰富了内容。该书共21讲。首演者:陈丽君。该书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播放,农村听众反映更为强烈。几年中多次播出。
  第四节 演出
  一、明地和串巷演出
  明地是设在城镇街头、庙会或集市空地上的曲艺演出场所。俗称撂地。串巷是曲艺艺人手拿三弦、竹板等乐器,在城镇街口、胡同中边走边敲打演奏,或挨门挨户演唱,得赏钱后离去。旧时,还经常为一些有钱家宅或花街柳巷妓院召去演出。这两种演出方式,清末时长春就已出现,而且存在时间较长。明地最早文字记载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每逢“月之十八九日,庙会之期,南关老爷庙外空地上说书唱戏及各种玩艺”。至同年五月以后,“所有各色玩艺以及评书鼓词卖唱等类概移至北关外(今二马路以北)”。直到本世纪50年代,长春的桃源路、新民胡同、长江路一带还经常出现。有时是书曲、魔术、杂耍等联合作艺。有时是一种曲种单独演出。以拉洋篇、相声、竹板书、大鼓书为多。也有二人转和京剧清唱等。相声在明地演出时,往往先用白砂土在场地上划个大圆圈,让观众围站在圈外,圈内为演员表演区。并在圈内地上用白砂写字,以吸引观众。这种方法称作“画锅”。意思是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演员得以糊口,也戏作“平地抠饼”。演出中间以小笸箩和大竹板向观众敛钱,或观众将钱掷在圈内。市场、庙会上的明地演出,也有专门出赁桌子和长条木凳给艺人,供演出和观众围坐。有的搭上席棚、布棚遮挡风雨,这比空地演出高了一等,演员付租金。民国初年在长春南关等地就有书棚至20年代还存在。以后渐为室内茶馆全部取代,而贫苦艺人仍不断在明地演出。
  二、茶棚和茶社演出
  茶棚、茶社在清代同时存在,以后茶棚逐渐消失。清代末年,长春茶馆曲艺演出已颇兴盛。最初只收茶资,茶客边饮茶边听书,不花书费,由茶馆付给艺人一定酬金。后变为茶馆收茶资,艺人说书分段落中间略作休息时向茶客敛收书资,多少不等。再变为茶馆按观众人头收费(或卖票),后与艺人按合同比例分帐。茶分几等另收茶资。茶馆门旁挂有说书艺人姓名与所演曲种、曲目、演出时间的宣传板(有的在木制黑色牌子上书白字,有的在红纸上书黑字张贴),每日分早、午、晚由三位演员分工演出。长春之城镇茶社多以评书、大鼓(东北大鼓、西河大鼓)传统书目为主。或集合数名不同曲种艺人同场作综合性演出。据现存文字记载,清宣统初年,长春西四道街和西三道街就有砖瓦结构之茶社。演出有本地女艺人,有妓院之善唱妓女,还有从奉天(沈阳)等地邀来者。演唱大鼓、时调。有时竟“通宵彻旦”,日夜不停。至1912年前后,长春有塘子胡同的汇丰茶社、平康里东头的宜春茶社等。至30年代,在老市场、新市场、桃源路等处已有数十家茶社同时演出。曾有著名评词、东北大鼓、西河大鼓艺人金庆岚、张青山、霍树棠、陈凤仪、王香佳、李庆魁、赵玉峰、陈长祥、黄起斌、齐玉兰、王瑞兰、花艳影、黄彩金等在长春牛家、四海、三义、富海、宝山、公益等各茶馆“昼夜开书”,同时还有相声、时调、双簧、清唱、杂耍等不时在茶馆短期演出,一直活动到50年代。至1958年长春市曲艺团建立后,除三江、四海、公益演出长篇评书、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和河南坠子外,为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又在桃源路、重庆路(在春城剧场北边)、长江路、铁北、八里堡、二道河子等增设前进、群英、长江等曲艺社轮回演出曲艺、魔术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茶社多数停止活动。80年代后,新成立的长春市曲艺团曾在长江曲艺社演出长篇书目。在长春郊区和市辖各县、农村又陆续开办不少书曲茶社,由本地艺人或邀外地艺人演出。
  三、茶园和剧场演出
  清末民初时,凡是剧场、戏院皆称茶园。因设有茶座,边饮茶边看戏之故。当时,曲艺进入茶园演出极少,只在一些义演、堂会中偶与戏曲、杂耍等在茶园联合演出。据现存文字记载,长春最早的茶园曲艺演出,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廿四日在“太平茶园举行歌妓唱演音曲会”,特邀上等名角演出“西皮二黄、戏法鼓词、荡淮时调、太平歌词”;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廿八日《盛京时报》记长春“西四道街新开的泳春茶园于二十四日邀各等妓馆善于歌唱者轮流开演大鼓、时调……”。东北沦陷期间,曲艺皆在茶社演出,没有进入剧场。有时只是由京剧、评剧艺人在戏中串演一些大鼓和时调小曲。著名京剧丑角张春山就在京戏中唱过太平歌词。著名评剧艺人王金香、金玉霞等唱过大鼓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演出日趋活跃。不仅有一些外地曲艺团体来长春演出,本地文工团在文艺演出和各类会演比赛中有曲艺节目,工厂等单位业余曲艺也经常在市内剧场和工厂俱乐部演出。1958年长春新民戏院转让给吉林省广播事业部门后,改名为曲艺剧场,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经常在这里演出曲艺专场、相声大会,并邀请外地曲艺团体在此短期公演。“文化大革命”中,曲艺剧场改作他用。但宣传和会演仍有曲艺在剧场和俱乐部演出。1978年长春市朝阳剧场更名音乐曲艺厅后,吉林省曲艺团长期在此演出。长春艺术剧场、工人文化宫、春城剧场、游乐宫、铁路文化宫、汽车工人俱乐部、客车厂俱乐部等都曾有曲艺短期演出。1980年以后除剧场、俱乐部外,长春市体育馆也成为举办曲艺演出的重要场所,曾举办过十大笑星公演和陆续接待北京、沈阳各曲艺团体演出。
  四、堂会和家宅演出
  清末和民国年间一些地方官绅、富户常在升迁、寿诞、婚嫁、得子百日等喜庆之时,在自家府邸或假饭庄、茶园举办庆祝活动而组织的演出称为堂会。有时是戏曲、杂耍、曲艺同场作艺,有的则为戏曲专场或曲艺专场,多邀来本地或外地著名艺人参加。演出时,由喜庆活动之本家点唱,演出后分别行赏;赏资往往数倍于平日茶社演出收入。堂会演出至东北沦陷期间一直存在。著名东北大鼓艺人任占奎就曾在张作霖、张作相家举办的堂会中演出过。榆树艺人顾馨山在20世纪20年代就经常到本地堂会演出。但他在东北沦陷期间两次拒绝为日伪汉奸唱堂会,被传为佳话。一次是他拒绝了榆树泗河镇伪警察署长曹洪生的儿子结婚堂会,一次是拒绝了泗河协和会长赵清河为胞弟结婚举办的堂会,并对用胶皮轮大车前来接他的大地主许占伦说:“你给个金山我也不去,我丢不起这份人!我顾秃子是人,不能对狗弹琴!”
  家宅府第演出久已有之,清代民间还愿、治病等经常请太平鼓艺人在家宅演出。尤其在农村十分盛行,几成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以后也不时出现。而旧时城乡官宦或富有人家常把书曲艺人邀至自家演出,有的只演几日,也有连唱月余,付给吃食和比较优厚的报酬。
  五、工厂和农村演出
  东北在太平鼓、八角鼓形成时,就在牧民部落和农村中流行,演出十分频繁,并多在秋收后和春耕前以及夏锄后的农闲时间,冬季尤多。评书、大鼓等传入长春后,书曲艺人也多在农村流动,农闲时在场院、住户庭院和集市街头演出。除外地专业艺人外,更有本地擅长书曲的农民兼作;农忙务农,农闲演出。其中有些人成为专业艺人后,则在农忙时至城镇和外地演出,农闲时在农村演出。20世纪30年代,城市中工厂虽日渐增多,但无演出条件,工矿工人仍前往附近茶社、明地听书。解放后,长春大型现代化工厂建立,并建有比一般戏园优越的俱乐部,工厂的曲艺演出倍增。其中有专业艺人作艺,还有工人业余文艺团体演出。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机车厂、拖拉机厂、线材厂、卷烟厂等均有演出场所。演出较为频繁。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化,在长春郊区和所辖各县之公社与集镇所在地,均建有俱乐部和会议室。各生产大队、小队也建有较大型的办公室,为农村演出创造了条件。同时,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曲艺表演团体每年都规定上山下乡和下厂的演出任务,长春市曲艺团在五、六十年代,经常组织演员到工厂、农村进行较长时间的长篇传统和现代书目的演出;也有组成小组的短期巡回演出。如评弹小组成年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长春市陶瓷厂为工人长期演出;西河大鼓长篇新书《红岩》等在柴油机厂短期演出;东北大鼓、西河大鼓中篇新书《夺印》到德惠达家沟等地农村演出。
  六、慰问和宣传演出
  到部队、工厂、矿山、农村、工地等处做不收费演出,皆为慰问演出。清代军中的八角鼓演唱子弟书,多为军中之擅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慰问、宣传演出活动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每逢新年、春节期间,省、市人民政府皆组成有各界人士参加的慰问团至当地驻军进行慰问。随慰问团有各种文艺,而曲艺则是不可缺少的艺术门类。此外还临时组成各种对工、农、兵的重大慰问活动。50年代长春市文工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时,刘中的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张先程的单弦《反对细菌战》等就演出多次。长春市文工团对架设高压输电线的“506工地”的慰问演出,也有不少曲艺节目。长春市曲艺团多次到新立城水库工地慰问演出。60年代长春市曲艺团曾参加对通化钢铁公司工地和通化驻军的慰问演出。也到过双阳县农村对抗旱的农村社员进行慰问,并赴白山水电站为建筑工人演出。在营城煤矿慰问演出时,固桐晟等还下到矿井为一线采煤工人说评书。
  宣传演出,是为某项政治运动或中心工作专门组织的非营业性演出。往往专门编写该项运动或中心工作的宣传节目,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增产节约”、“计划生育”、“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化”、“爱国卫生”、“总路线、大跃进”、“学雷锋”、“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粉碎‘四人帮’”、“五讲四美三热爱”、“交通安全”和庆祝各届党代会、人代会的举行等,都专门组织宣传演出。大多在城市广场、街头,也在剧场和俱乐部搞联合宣传演出。60年代的“四清运动”和70年代初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长春市更连续组织了几期农村文艺宣传队到开展运动的重点地区宣传演出,其中有大量曲艺节目。
  七、广播和电视演出
  长春的曲艺节目广播演出,在30年代伪新京放送台建立以后逐渐增多。其中有外地曲艺艺人曲艺节目的转播和唱片的播放,也有本地曲艺艺人演唱节目的播放。张青山的评书《洪武剑侠图》、《水浒拾遗》,金庆岚的评书《七侠五义》,任阔文、杜元善的相声《歪讲百家姓》、《八大改行》、《大相面》、《卖对联》、《家堂会》、《打灯虎》,张翠芬的太平歌词《二仙采药》、《韩信算卦》,胡桂虹的河南坠子《蓝桥》等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曾组织抗美援朝曲艺专场演出录音广播。张青山播讲重新整理的长篇评词《水浒》,张慧敏播讲长篇新评词《吕梁英雄传》和《新儿女英雄传》。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长期辟有曲艺专门栏目时间,经常播放全国著名演员的节目录音和来长春演出的剧场实况。更有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的大量曲艺节目的播放,如刘桐玺的东北大鼓《董存瑞》、《东岳庙》、《杨八姐游春》,阚泽良的单弦《勤俭持家》、《鞭打芦花》、《霸王别姬》和联珠快书《武松杀嫂》,王宝童、马敬伯的相声《开粥厂》、《夸住宅》、《交租子》、《叫鸭子》、《人民公社好》,叶茂昌的快板书《闹天宫》、《金门宴》,张云霞的乐亭大鼓《小姑贤》、《樊金定骂城》和吉林琴书《水漫蓝桥》、《红娘下书》,花莲宝的梅花大鼓《宝玉哭黛玉》、《探晴雯》,王云华的武坠子《十字坡》、《战马超》、《痛打黄世仁》,姜美艳的京韵大鼓《大西厢》、《洗衣计》等。特别是王充播讲的评词,更受到广大听众热烈欢迎。长春市曲艺团一些短篇书目也经常由省、市电台录音播放。如固桐晟的《清宫秘史》片断《泥打西太后》,《聊斋》片段《二班》、《农夫》,曲乃新、王吉祥的相声《全家光荣》、《五千金》,张振铎、刘震英的相声《饭店标兵》,蔡培生的相声《我爱农村》,陈丽君的西河大鼓《大寨之路》,李颖的评书《力拔千吨》和评弹曲目《杜十娘》、《梁祝》、《黛玉葬花》等。80年代,陈丽君在吉林、延边等广播电台播讲的西河说唱《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评书《蛙女》、《闺秀奇冤》等,受到省内外广大听众欢迎。
  电视演出是吉林电视台和长春电视台建立以后出现的演出形式。初期,本地的曲艺节目极少,多从中央电视台等转播。后来逐渐地以吉林省曲艺团演员马敬伯、武福星、王明明等人的相声节目和评书长篇居多。长春市西河大鼓演员杨香瑞在电视台演出的长篇评书《锁五龙》,西河大鼓、单弦演员陈丽君在电视台演出的长篇评书《三探聚宝楼》都具一定影响。
  八、省际交流演出
  清末至民国年间,除本地民间曲艺艺人外,多半是专业艺人经常在各省、市巡回演出。每到一地最多一、二年,少则三、五月或短短几天。多根据当地观众情况而定。如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张小轩就曾到长春演出。1933年,长春新民胡同的牛家茶社也先后从沈阳邀来评书著名艺人李庆魁、东北大鼓著名艺人霍树棠等到长春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零散艺人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开介绍信进行赴外地的演出活动。及至各地曲艺表演团体陆续成立后,则由文化主管部门按计划统一组织。一些大型团体的跨省演出,由文化部统一安排。省际交流演出,则由双方协商安排。也有由文化部门组织的内部观摩和双方的艺术交流活动。如1954年,固桐晟由辽宁营口经四平到长春演出,1956年又至天津、沈阳、抚顺演出,1957年应邀去哈尔滨转鹤岗演出后再回长春说书。1956年沈阳的东北大鼓演员霍树棠和天津市的相声演员马敬伯率天津市相声队十几名相声演员等来长春短期演出。到长春演出的著名曲艺表演团体还有:天津市曲艺团、北京市曲艺团、中国广播说唱团、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曲艺队、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北京曲艺曲剧团、沈阳市曲艺团、哈尔滨市曲艺团、鞍山市曲艺团、旅大市盲人曲艺团、上海人民评弹团等。
  长春市曲艺团曾三次出省巡回演出。一次是至黑龙江省的佳木斯、牡丹江、鹤岗、富锦、友谊农场等演出综合晚会。一次是去辽宁省沈阳、本溪、抚顺、阜新等地演出相声大会。一次是与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联合在哈尔滨、长春两地轮流演出相声大会、魔术专场等。重新组建的长春市曲艺团曾两次赴辽宁省沈阳、抚顺、鞍山、大连等地演出曲艺和轻音乐专场晚会。并派出西河大鼓出省演出,白桂芬曾至辽宁营口演出,杨香瑞先后到辽宁省的兴城,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内蒙古的包头以及天津、北京等地演出。
  九、会演和观摩演出
  观摩演出多为内部交流,有观摩学习、示范演出的作用,也有因某些曲目内容不宜公开对外而进行内部观摩演出供研究之用。旧时一般很少有观摩演出,因艺人各自作艺,有门户之见,艺术上很少交流。就是同台作艺,也不涉及艺术之事。艺人之间想学习他人之书,往往暗下偷听或请饱学先生代为偷听,称作“偷艺”。个别著名艺人出于礼貌表示谦虚,在每到新地方作艺或有其它地方艺人来本地作艺时,到对方演出场所称为观摩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提倡曲艺界与文艺界的互相交流,观摩演出逐渐增多,并形成风气。外地曲艺团或著名演员到长春演出时,多由文化局、文联、曲协等部门组织本地文艺界前往剧场、茶社观摩演出,或在宾馆会议室内专门举行。有时还在两地剧团的联欢会上进行。1953年张青山的评书《武松打虎》就在内部观摩过。1959年6月,吉林省文化局举办优秀节目调省观摩演出中,长春市曲艺团演出了评书《提萦救父》、西河大鼓《丰产颂》。1963年天津市曲协在天津南市举办会书,固桐晟讲《清宫秘史•富贵图》片断《康熙私访明月楼•夜批奏折》。1961年天津市曲艺团到长春公演时,曾在剧场为吉林省、长春市文艺界举行了专场观摩演出,曲目有常连安的单口相声《山东斗法》,李润杰、朱相臣的对口相声《卖布头》,王毓宝的天津时调《妓女悲秋》,石慧儒的单弦《游春》,骆玉望的京韵大鼓《剑阁闻铃》等。在长春市宾馆举行的文艺界联欢会上骆玉笙表演了京韵大鼓《击鼓骂曹》,书中有大段京剧唱腔和〔夜深沉〕曲牌伴奏的鼓套子,十分精彩,平时演出极为少见。
  会演是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举办多个剧种、曲种进行内部观摩交流,以促进创作和艺术发展。有的会演具有比赛性质,进行评奖;有的只观摩交流不作评奖。本地这类曲艺单独会演不多,一般是在文艺会演或在戏剧会演中有曲艺节目参加。如1952年10月吉林省文化局、吉林省文联在吉林市举办的吉林省第二届文艺会演大会,长春市张岱、刘中创作的山东快书《增产》获一等奖。张岱、刘中、北桥的快板书《模范油工朱益美》获二等奖。王起涛的大鼓《蔡润卿创造大汽门》和高尚武、刘金障的相声《新气象》获三等奖。60年代吉林省、长春市在长春举办的几次大型观摩演出,都有曲艺节目参加。如1964年4月吉林省文化局、长春市文化局、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联合主办的在长艺术表演团体现代剧目观摩演出,吉林省广播演唱团曲艺队和长春市曲艺团联合演出了有评词、相声、单弦、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武坠子、山东快书、快板书等不同曲种表演的现代曲目《石油英雄赞歌》、《力拔千吨》、《学比赶帮》等。1965年10月,在长春市文化局举办的长春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会上,长春市曲艺团和九台县文工团、双阳县文工团演出了单弦《三十晚上》、数来宝《大寨精神小乡人》、西河对唱《红心向党》、快板书《大老刘喂牛》、东北大鼓《让车》、快板剧《全家练兵》等。1976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曲艺调演,有长春市曲艺演员参加的吉林省代表队演出了二人转调坐唱《小将敲门》、武坠子《炉火正旺》、二人转《喜看春苗》、《情长谊深》等。1977年2月吉林省独唱、重唱、曲艺调演中,长春市演出的群口快板《大寨红旗飘万代》、相声《〈创业〉好》、二人转调坐唱《中秋更想咱总理》和快板书《虎头山下斗妖魔》,均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第五节 队伍
  一、人员来源
  (一)本地民间艺人
  自东北产生了太平鼓、八角鼓后,就在各地有大批太平鼓、八角鼓的民间艺人活动。至20世纪40年代末,几乎在长春地区农村均有太平鼓民间艺人,难以计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破除迷信,太平鼓艺人大量减少,多数务农,只有少数在偏远乡村时有演出。“文化大革命”中都销声匿迹。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挖掘整理民间歌舞等活动,在农安、九台、榆树等地尚有少量艺人应邀做观摩演出。书曲民间艺人自清末就在农村集镇广泛活动,以东北大鼓和具有本地特点的土大鼓艺人为最多。解放后,各县陆续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建立曲艺协会,对民间艺人进行考核和登记发给演出证,才有初步统计,以榆树、德惠、农安三县为多。1950年,榆树县参加学习班的有36人,1963年有163人,1978年达到545人。德惠县在1950年有20人,到1982年增至80余人。农安县1973年有57人,1985年有76人,加上九台、双阳和长春郊区,最多时民间艺人共约有七、八百人。这些民间艺人活动在广大农村,有的也应邀到外地作艺,农安的宋起、宋国有、卢文彬、减云吉、李作堂、高恩、张殿清、刘凤仪、杨广洪、高样;榆树的顾馨山、王怀、乔敏、赵喜财、马锡坡、宋肪桥、王兆林、梁芝亭、王淑媛、郑小华、刘志生、高贵、高英和;德惠的姜云成、孙喜才、刘学春、姜悦芝、孟庆生、于景刚、姜世斌、王省三、杨明山、艾文学、庞福林、沈静恒、张凤兰、张孝香;长春郊区的杨子岚、刘福等均是。至1985年后人数逐渐减少。
  (二)外地流入艺人
  长春的专业书曲艺人绝大多数从外地流入,经过一定时期或长年演出后在长春落户,参加了长春市曲艺团。如评书演员固桐晟来自辽宁省;西河大鼓演员齐玉兰、陈长祥、王瑞兰、王桂楼、杨香瑞、陈丽君、黄兰凤、黄兰英、李艳琴等来自黑龙江省、辽宁省和河北省;东北大鼓艺人孙桐枝来自黑龙江省;河南坠子艺人徐玉霞来自山东省。长春市曲艺团成立以后,又从外地邀来演出和教学并加入剧团的有北京的相声演员张振铎、刘震英,天津的相声演员王祥林,吉林市的东北大鼓老艺人任占奎等。西河大鼓演员白桂芬来自沈阳。在九台县曲艺茶社长期演出西河大鼓的张云瑞系由北京流入。
  (三)由业余转为专业人员
  长春市曲艺团有些演员是从本地或外地工厂、企业的业余曲艺演员中吸收的。如相声演员曲乃新,原来是东北水力电子设计院的干部;王吉祥是省建二公司工人,均于1959年6月调入。1960年1月调入的蔡培生,系省冶金建筑安装公司的工人。“文化大革命”后新组建的长春市曲艺团,1979年5月从长春市工程机械厂调入相声演员阎墨涛,从第四机床厂调入快板书演员吴文涛,后又从市蛋禽厂调入相声演员刘伟利等。这些从业余转入专业的人员,由于来团以前就已是业余演员中的尖子,在曲艺表演和创作上已取得一定成绩。转为专业后,有的成为省内外的知名演员,有的曲艺创作成果颇丰,有的已成为省、市曲艺团、艺术馆的业务骨干。也有的因市曲艺团的再度被撤销而改行。
  (四)本地培养的演员
  为弥补市曲艺团艺术人员的不足,在50年代和80年代,都通过考试从中学生中吸收了一批学员进行培训。如1960年陆续招收的学员武福星、孙才、刘志民、崔占林、魏兰章等,经剧团安排一些老演员为教师,更在演出过程中实践提高,有的成长为相声演员,有的成长为伴奏员。1980年又通过考试录用了蔡跃、李欣欣、金晓慧、郭笑楠等,也培养为相声演员、独唱演员及伴奏员等。同时对团内的青年演员也用各种方法进行培养,其中有些已成为业务骨干和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曲艺演员。
  二、人才培养
  (一)手把徒弟
  旧时曲艺艺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多是艺人把贫苦人家子女收养为徒,边伺候师父家人,边学习技艺。往往以字据写给师父,几年学艺,几年效力;师父家负责其食宿和衣着,授艺。出徒后仍有几年为师父效力;效力期间演出收入孝敬师父,合同期满才能自食其力。有的则养活师父一生。久在长春的西河大鼓艺人黄起斌之女徒魏兰芬就在长春随黄学艺和演出8年,后去哈尔滨成为当地西河大鼓主要演员。东北大鼓著名艺人任占奎,也在吉林收女徒多人,其中杨丽芳等成为其重要传人。
  (二)拜师学艺
  拜师学艺往往是已经有过演出实践和有一定艺术基础的演员,为求深造或尚无门户而经人介绍拜著名艺人为师,得到名师真传或传给艺名称号,称为“门里出身”,更便于作艺。解放后,新型曲艺表演团体为使青年演员艺术提高,仿效旧时拜师学艺方法,通过组织安排,将本团青年演员中有培养前途者,拜在本地或外地著名演员名下,并给创造条件,使其真正学到名师技艺。1955年李颖拜著名评书演员固桐晟为师。1958年12月31日,长春市曲艺团在举行建团庆祝会上,同时举行了拜师仪式,青年西河大鼓演员陈丽君拜吉林省广播曲艺团著名单弦演员阚泽良为师;青年西河大鼓演员黄兰英拜本团河南坠子演员徐玉霞为师。1961年9月,借天津市曲艺团到长春演出之机,长春市曲艺团组织拜师活动,相声演员曲乃新、王吉祥、蔡培生分别拜天津市曲艺团著名相声演员常宝霆、白全福、朱相臣为师;青年学员武福星为苏文茂寄名徒弟(不正式拜师,待成熟后再进行拜师)。1963年,长春市曲艺团西河大鼓演员白桂芬在哈尔滨市交流演出中,拜哈市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香桂为师。
  (三)随团学艺
  长春市曲艺团对招收来的青少年学员和吸收到团里的艺人子女,安排本团演员和请来老艺人进行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和不断演出实践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如对学员武福星、刘志民等安排了团内主要相声演员张振铎、王祥林进行教学,安排弦师对学员孙才、魏兰章等进行培养,并安排他们为主要演员伴奏,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提高。还聘来著名东北大鼓老艺人任占奎专门为艺人子女青年演员王素华传授东北大鼓。
  (四)成材情况
  长春市曲艺团通过一个时期各种方法的培养,团内一些青年演员很快成长为艺术骨干。有的还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曲艺演员和创作骨干。如相声演员曲乃新成为长春市曲艺团的主要演员和演出队长,具有乃师常宝霆的风范,演出以学唱为主的相声段子十分擅长,风趣精彩,健康不俗,他与王吉祥合作的对口相声《光荣之家》、《五千金》等均颇受欢迎。蔡培生不仅是后起的优秀相声、演员,而且创作颇丰。他的《〈创业〉好》、《爬坡》等在全国享誉,现为二级演员。陈丽君成长迅速,且成绩突出,60年代就已经是长春市曲艺团青年中的尖子,而且一专多能,单弦、西河大鼓、评书等都技艺纯熟。80年代她在电台、电视台播讲的西河说唱《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评书《三探聚宝楼》等具有全国影响,现为二级演员。李颖原为弦师后说评书,60年代创作演出的《力拔千吨》、《萧飞买药》等就在省内有一定影响。80年代便整理和编写了长篇曲目《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蒸骨三验》等多部,现为二级编剧。武福星在60年代崭露头角,“文化大革命”后成为吉林省主要相声演员。
  他演出的相声《随礼》,在全国会演中获一等奖。孙才、魏兰章等在60年代已成长为熟练的伴奏员。于荫中在建团时,为艺术室一般工作人员,后经过为艺人整理书道子,在实践中提高,成长为创作颇丰的曲艺创作员。自50年代末到80年代,编写了(有的与人合作)《野火春风斗古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兵临城下》、《地下烽火》、《白毛女》、《正气歌》等多部长短书目。
  三、人员交流
  长春解放初期,西河大鼓艺人黄起斌之徒魏兰芬,出徒后即随其兄魏佑臣赴哈尔滨市作艺,后成为哈尔滨市曲艺团的西河大鼓主要演员。其兄魏佑臣为相声演员,原长年在长春作艺,去哈尔滨后成为哈尔滨市曲艺团团长。
  刘中,原是长春市文工团演员。曾拜高元钧为师。被抽调到吉林省吉剧团工作后,成为吉剧主要丑角,一级演员。
  张先程是长春市文工团音乐创作人员,学习创作并演出了多个大鼓和单弦曲目。到吉林省吉剧团工作后,曾为吉剧多部剧目作曲,为一级作曲。
  70年代,吉林省育剧团的曲艺实践小组(后组成吉林省曲艺团),从长春抽调原长春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武福星,现为省曲艺团副团长,一级演员;王祥林为吉林省文化厅副处级巡视员。其后又调原长春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张振铎、西河大鼓演员陈丽君、评书演员李颖等均为骨干力量。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