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理论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4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理论研究
分类号:
J805
页数:
9
页码:
214-2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末至1988年流传长春市戏剧理论或艺术科学研究情况。
关键词:
理论
戏剧
长春市
内容
清末至民国年间,公开发行于东北三省的《盛京时报》曾开辟“市井杂俎”专栏,报道长春各茶园的戏曲演出,但只限于“坤伶品评”和演出的剧目广告。20世纪20年代始,辟有“剧评”专栏,文章内容大多限于剧目故事梗概介绍,尚未接触到戏剧理论或艺术科学研究领域。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后,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在伪《大同报》副刊上创办《夜哨》文艺周刊,曾介绍过一些戏剧动态和倾向进步的戏剧活动,出刊了23期含有抗日斗争色彩的文艺作品,但不久《夜哨》被日伪当局勒令停刊。1935年以后,在“新京”(长春)相继创办的《斯民》、《明明》、《艺文志》、《新满洲》、《麒麟》,以及由伪国务院弘报处直接控制出版发行的《弘宣》半月刊和《满洲艺文通讯》等虽时常刊载评论戏剧演出的文字,但内容多为对所谓“国策剧”的推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戏曲改革的深入和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繁荣,戏剧理论工作也有新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戏剧理论队伍。为加速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促进戏剧创作与演出实践,长春市文化局与艺术研究所曾相继邀请全国著名美学家、戏剧理论家和著名学者、教授来长春讲学或指导创作,开展学术活动。
一、戏剧评论
1950年至1957年期间,长春市的戏剧评论主要是围绕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方针和指示,结合长春市戏曲改革工作的实际,通过撰写文章和座谈会的形式,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当时在《长春新报》(后改为《长春日报》)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周小楼的《对长春市评戏改革工作几点意见》,小白的《如何加强艺人的改戏观点》,文琦的《略谈长春市戏改工作》,何宜之的《怎样处理旧的地方戏节目》,张炬辉的《彻底澄清丑恶的舞台形象》等。1954年11月26日《吉林日报》发表关敏的《略谈长春市的戏曲改革工作》,对长春市戏曲剧团在贯彻中央戏改政策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概括地指出:“优秀剧目增多,工农兵观众从1951年的10%,上升到70%以上。”1956年7月,长春市文化局分别召开二人转、戏曲工作会议,贯彻文化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决议,决定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组织发掘整理传统剧目。同年8月28日,王兆一在《长春日报》发表《作好挖掘、整理戏曲传统剧目工作》一文,在肯定戏曲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果和提出当前存在问题的同时,还强调了“必须结合本剧种的特点,多多移植优良剧目,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更需要通过文艺干部与广大艺人的密切合作,大量改编与创作新的优秀剧目,力求在戏曲艺术当中的革新和有效的反映现实生活,表演同时代人的舞台形象。”自此,长春市各戏曲剧团在挖掘、整理上演一批传统戏的同时,还创编上演了评剧新编古装戏《江风记》、《密建游宫》,评剧现代戏《人民勤务员》、《白衣案件》;京剧新编古装戏《火焰山》、《红衣公主》,现代戏《汽车城》、《一定要解放台湾》、《她为什么被暗杀》,拉场戏《错中错》、单出头《我的女婿》等一批较有影响的新作,丰富了长春市戏曲舞台的上演剧目。
1962年5月,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和剧协吉林分会联合创办戏剧评论刊物《戏剧通讯》,为长春市以及全省的戏剧评论提供一个新的园地。至1966年6月停刊,共编印43期,发表文章和报道近千篇。这一时期的戏剧评论从较单一的评介文学剧本,逐步扩展到对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曲音乐等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如:山河的《喜看诰命打昏王——评长春市评剧团演员张晓雯的表演》、禾歌的《笨中求巧,丑中求美——二人转丑角艺术初探》、郭维城的《关于话剧〈红岩〉的舞台设计》、郑其木的《从〈抓状丁〉谈喜剧语言的运用》、于得水的《试谈舞台气氛——关于〈霓虹灯下的哨兵〉导演处理》、黄朝晖的《琐谈〈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布景设计与灯光运用》、张士魁的《评剧唱腔初探》、白万程的《谈二人转“说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徐冰的《从〈明争暗斗〉谈京剧表演的创新》、刘青的《谈京剧〈五把钥匙〉的人物创造》、彭嘉锡的《话剧〈生龙活虎〉的艺术特色》、范世昌的《毛泽东思想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话剧〈航向〉观摩札记》等,对长春市这一时期上演的新作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研讨,对戏曲改革和现代戏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戏剧评论人员大多被打成“牛鬼蛇神”、“黑线人物”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吹鼓手”、“黑编辑”。1968年9月20日,“吉林省暨长春市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主办的《文艺战报》创刊。至1969年4月28日停刊,共编印35期。该报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控制下,一批“革命大批判”文章对建国后长春市17年的戏剧成果予以全面的歪曲和否定。1971年至1976年10月,戏剧评论大多是推广和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1976年5月21日,《吉林日报》发表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课题——努力反映无产阶级专政下和走资派的斗争》一文,对长春市以及全省的戏剧创作和演出起到了极坏的影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戏剧评论工作主要是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炮制的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影响。1977年在《吉林文艺》上先后发表的《“反经验主义”与“写走资派”——对“四人帮”一个反动文艺口号的剖析》(易洪斌)、《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创作原则——批判“三突出”札记》(鄂华)、《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创作口号——批判“创作从路线出发”的谬论》等文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时期戏剧评论的主要内容。1977年12月19日,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李北淮在长春市专业剧团文艺会演大会上重申:“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掌握毛主席文艺思想的实质,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热情扶植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根据市委的指示精神,为加强戏剧理论和艺术研究工作,1979年1月成立的长春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委员会由长春市戏剧创作室和各表演艺术团体中各个门类的88名专业人员组成。艺术研究委员会确定了艺术研究与创作活动紧密结合,并直接作用于创作的原则,通过专题艺术讲座和剧本讨论会等活动,同创作人员一起共同讨论构思、反复修改剧本。剧目上演后,组织编剧、导演、舞台美术、戏曲音乐等研究人员进行综合性的评论。话剧《救救她》、《孙中山》,评剧《月难圆》、《红杏出墙》、《契丹魂》,黄龙戏《无事生非》、《风雨菱花》,拉场戏《摔西瓜》等一批优秀剧目都是在创作人员与评论人员先期合作,或创作与评论同步进行的过程中诞生的,并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成立后,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评论人员深入剧团、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相继撰写并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评论文章、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专著,如:咏芙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春市评剧团三十多年来上演剧目的调查》、冬冰的《巩固成果,努力实践,丰富评剧,建设剧种——谈长春市评剧团三十多年来的表演艺术》、左玉山的《继承、革新、发展——长春市评剧团三十多年来的唱腔艺术初探》、金东训的《希望与要求——评剧观众情况调查一得》、白宗启、陈永芙的《寒透香溢,霜重色浓——记著名评剧演员王曼苓的成长》、张士魁的《论评剧的美声唱法——王曼苓的演唱特点及其风格》、白万程的《长春市民间二人转发展情况调查》、王桔的《松辽艺话》(二人转老艺人刘士德回忆录)等,对长春市评剧和二人转艺术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看过《松辽艺话》一书后,曾以《资料与研究》为题,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评论文章。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席、长影副厂长胡苏致信高度称赞《松辽艺话》的同时,对“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扎扎实实地做着有助于艺术研究的不少工作”表示感激。
1978年至1988年间,长春市戏剧评论者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的戏剧评论和论文达数百篇。其中,《评刘立明扮演苍娃》(王兆一)、《评话剧<吉鸿昌>的人物性格塑造》(高峰、王忠志)获吉林省文化局1979年戏剧理论奖。
《〈月难圆〉的主题及社会效果》(高峰)、《功夫全在“炼”字上——评王肯新作〈三放参姑娘〉》(王兆一)、《小生产狭隘眼界的一个突出代表——试谈——〈红杏出墙〉中陈九叔形象塑造的典型意义》(孙超)、《评剧〈月难圆〉的创作启示——浅议张福先、张惠文的创作道路》(范世昌)、《幕后群芳竞放异彩——吉林省首届舞美展览述评》(汪凤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春市评剧团三十多年来上演剧目的调查》(咏芙)、《论评剧的美声唱法——王曼苓的演唱特点及其风格》(张士魁)获吉林省文化厅“1980—1983年戏剧评论奖”。
《健美大气,俏丽多姿——记筱兰芝的二人转艺术观》(王兆一)、《评剧唱腔中的反调发展》(张士魁)获吉林省文化厅1984—1986年戏剧评论二等奖(一等空缺)。《赵国庆的话剧创作》(高峰)获三等奖。
戏剧评论连续获奖者王兆一,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从50年代始,致力于戏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尤以二人转的研究成果卓著。其记录、整理的专著《二人转史料》全书11万字,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并为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曲艺的学者索取和收藏。
二、学术活动
(一)二人转学术活动
1979年2月21日至25日,长春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在长春市首次召开二人转学术报告会,长春市及各县(区)二人转工作者代表和省文化局所属的在长二人转艺术研究人员共200余人出席。报告会邀请东北三省从事二人转艺术研究的专家作学术报告,计有《二人转的特点》(王肯)、《二人转音乐的普及与提高》(王凤娴)、《二人转的表演》(徐昶奎)、《二人转的舞蹈》(马力)、《二人转的说口》(王兆一)、《二人转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白万程)、《二人转的编曲与伴奏》(那炳晨)、《二人转唱腔曲调的变化》(靳蕾)、《二人戏的艺术特征》(耿瑛)9篇讲稿由长春市文化局戏剧创作室编入《戏剧研究资料》(2、3期)。
1981年4月21日至27日,由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艺术研究部门共同发起,长春市艺术研究所和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东北三省二人转研究工作座谈会在长春市宾馆召开。东北三省二人转艺术研究工作者25人出席会议,北京、内蒙古的部分二人转工作者应邀参加会议。会议采取观摩演出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先后观摩怀德、榆树、伊通、四平等县、市演出二人转的过程中,就二人转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学术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东北三省二人转研究规划。
1982年7月20日至29日,由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长春市艺术研究所、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东北三省二人转学术研究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及东北三省二人转及音乐专家7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在黑龙江省双城县开幕后,经呼兰县到海伦县闭幕。先后观摩三县专业和业余二人转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29个剧目,宣读22篇调查报告及论文。长春市出席会议的代表宣读的论文有《二人转史料工作中的三个问题》(王兆一)、《二人转说口的新发展》(白万程)。论文发表于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内部出版的《艺术研究》1983年第7期。
1983年10月8日至10月16日,由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艺术研究所及曲艺家协会在辽宁省铁岭市召开东北三省二人转学术研究座谈会。北京、上海、内蒙古及东北三省的戏曲、曲艺、二人转专家60余人出席会议。长春市王兆一等出席。
1985年5月12日至18日,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艺术研究所在辽源市主持召开东北三省二人转艺术讨论会(剧本创作专题)。长春市部分二人转作者出席会议。座谈会中心议题是研讨二人转的发展方向及二人转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会纪要发表在吉林曲协编印的《曲艺之友》。
1985年9月23日至27日,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在长春市召开二人转观众学研讨会。东北三省代表共20余人参加。长春市王兆一出席并主持研讨会。会上从审美主体的角度,从理论上论述二人转的观众问题,并交流了研究方法:一要深入调查,二要掌握规律,三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1986年2月15日,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吉林省文化厅艺术处在长春市召开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一次会议,长春市王兆一等人出席会议。研讨会决定开展现状调查,艺术人才调查,创作情况调查,组织机构调查,观众调查,省民间艺术团调查,改革趋势调查,民间艺人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策研究。
(二)剧本创作学术活动
1978年5月,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戏剧创作室邀请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丁扬忠和戏文系戏剧理论专家、副教授马琦、讲师刘继祖首次来长讲学。长春市专业戏剧创作人员和吉林省文化局所属在长的戏剧理论工作者200余人出席会议。丁扬忠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演剧体系作学术讲座。马琦、刘继祖讲授了编剧的基础理论和技巧。
为进一步加强剧作者的理论素养,提高戏剧创作水平,长春市艺术研究所于1980年9月6日至13日,邀请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戏曲理论家祝肇年来长讲学。长春市专业剧作者及部分导演、演员等共100余人参加讲座会。祝肇年讲授的《戏曲编剧的基础知识的技巧》共分6讲:戏曲艺术的形式特点;戏曲的声韵;戏曲的曲体(唱词的体制);戏曲的结构;戏曲的宾白;曲文(唱词)。
1982年5月20日至6月30日,吉林省戏剧创作评论室在长春市举办“1982年戏剧创作讲习会”。长春市选派重点中青年剧作者参加会议。听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宴学、谭霈生以及吉林省的王肯、赵羽翔、鄂华、丁仁堂、阎丰乐等23名专家就戏剧创作中的有关问题所进行的学术讲座。
1983年7月15日至8月15日,长春市选派获奖剧目作者和重点剧作者参加省戏剧创作评论室在长春市举办的“1983年戏剧创作讲习会”。听取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戏剧报》副主编方杰,中国戏剧协会书记处书记李超,《剧本》月刊副主编于雁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汉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何为、龚和德、沈达人,助理研究员马也,《外国戏剧》编委萧曼、赵鼎真,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祝肇年、谭霈生、李世敏,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李之华,戏剧评论家林克欢等就剧本创作的技巧、中外戏剧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加强戏剧的综合艺术等专题进行的学术讲座。
1984年9月1日至20日,长春市选派重点剧作者和戏剧评论人员参加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市举办的“1984年戏剧创作讲习会”。讲习会由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副教授谭霈生主讲8个问题,即怎样看待当前的戏剧现状;怎样看待情节与情节剧;冲突的淡化与深化;人物形象与人学观;理性与感性;各种戏剧流派的融合;关于戏剧观的论争;话剧民族化问题。
1985年8月11日,长春市派重点剧作者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在长春举办的学术报告会。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就全国戏剧界出现的“危机”和“水土流失”等问题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1986年3月8日至14日,长春市选派重点剧作者及评论人员参加吉林省戏剧创作评论室在长春市举办的“1986年戏剧创作讲习会”。会议就“如何评价我省当前的戏剧创作,差距在哪,怎样突破?”等议题开展学术讨论。与会人员认为应该倡导、鼓励多样化的创新探索,包括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讲习会以长春话剧院演出的《田野又是青纱帐》、《榆树屯风情》为例,提出现实主义道路也要不断发展和深化。
(三)舞台美术学术活动
为加速提高长春市舞台美术设计水平,长春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委员会于1980年6月27日,邀请中国戏剧家协会舞台美术委员会副主任龚和德同长春市部分舞美工作者举行座谈。自此,舞台美术的学术活动开始纳入日程。同年12月10日至1981年1月9日,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汪凤岐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舞台美术学术年会,并在会间宣读了题为《基层舞台美术的现状与展望》论文。1981年3月25日至30日,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艺术研究所邀请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李畅作舞美学术报告,东北三省200余名舞美工作者出席学术报告会。
1981年3月30日至4月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联合召开吉林省舞台美术座谈会,全省各市、地的舞美创作、教学和研究人员60余人出席座谈会,汪凤岐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全国舞美理论座谈会的精神和学术成果,座谈会期间,成立了吉林省舞台美术学会,汪凤岐、向森分别当选为学会会长、副会长,姚鸿斌为秘书长,王兆一为顾问。
为检阅舞美学术活动成果和进一步推动舞美创作的发展,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艺术研究所于1981年4月6日至12日,举办长春市首届舞台美术展览,展出全市65名作者的1000余件舞美作品。展览期间,召开长春市舞美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舞美创作经验,开展学术研讨。在此基础上,长春市文化局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舞台美术工作的十项措施》,即:加强舞台美术队伍的建设;抓紧对舞台美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舞台美术工作者的地位;鼓励和支持舞台美术的探索与创新;大力开展舞台美术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提倡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建立健全舞美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办好舞美人员各种专业短训班;逐步改善现有剧场的舞台设备和条件;各剧院(团)领导要把舞美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等。同年4月,《吉林戏剧》(第2期)全文发表了《关于加强舞台美术工作的十项措施》和王兆一撰写的《谈谈舞台美术工作者修养》文章。
1982年7月27日至8月1日。长春市艺术研究所和剧协吉林分会、吉林省舞台美术学会联合举办舞台美术报告会。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胡妙胜作学术报告,讲6个问题,即:舞台美术设计的功能;舞台美术的样式;活动与光的戏剧——关于斯沃博达的舞台设计;当代西方舞台设计革新;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改革;导演与舞台设计。学术报告配有千余张幻灯片讲解,文图并茂,深入浅出,受到与会的导演、舞美专业人员300余人的欢迎。
1982年月12月,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舞台美术展览。长春市入选参展的舞美作品有黄龙戏《无事生非》舞台设计图2幅,作者汪凤岐、吴振荣、杨春明。评剧《月难圆》舞台设计图2幅,作者姚鸿斌、王铁良。话剧《救救她》舞台设计图2幅,作者汪凤岐。话剧《吉鸿昌》舞台设计图2幅,作者向森、乔尚志,化妆造型作者乔尚志,评剧道具海螺、铜方壶、爵、提灯、提炉实物设计制作者刘秉义。全国舞台美术展览期间,应全国舞美展览筹委会的邀请,汪凤岐向全国在京的500余名舞美工作者做了《应重视基层舞台美术工作》的专题发言。
1983年5月28日,长春市专业舞美工作者出席吉林省舞美学会在长春市举办的舞台美术学术报告会。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周本义主讲《国内外戏剧发展的几个新变化》,即:剧本结构的变化;编剧导演与设计合作关系的变化;舞美创作观念的变化;舞台技术与舞美理论的变化。同年7月23日,长春市舞美工作者出席吉林省舞美学会举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龚和德主讲的舞美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内容有三,即两种舞台观念,假定真实,布景多样化。同年10月,王兆一撰写的《以我为主,自成体系——二人转舞台美术初探》论文在东北三省二人转学术座谈会上宣读后,发表在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分会的《曲艺通讯》(1983年专辑)。是年,汪凤歧据全国舞美理论座谈会学术成果编辑而成的专辑《中国舞台美术史上的一次盛会》,由日本大孤艺术大学森博行译成日文,由日本国话剧人社以《中国的舞台美术》为名,在日本出版发行。日本学者称该书“是中日舞美文字交流的第一本书。”
舞台美术设计汪凤岐(1933~),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先后在吉林艺术学院、长春话剧院、长春市艺术研究所从事艺术教学、舞美设计和舞台美术理论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话剧《救救她》舞美设计、黄龙戏《风雨菱花》舞美设计(1987年入选参加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主要论文有《论戏剧生态环境》;编撰《中国戏曲志吉林卷》舞台美术部分。现为长春市艺术研究所一级舞美设计师、吉林省舞美学会会长、中国舞美学会理事。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