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4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会
分类号: B979.234
页数: 4
页码: 167-1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的宗教志的基督教的教会的长春基督教会、基督教活动点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基督教 教会

内容

一、长春基督教会
  长春基督教会在长春市南关区西五马路37号,东与长春市妇产科医院相邻,占地面积约4700平方米。
  长春基督教会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英国苏格兰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国外宣教部,派英国人傅多玛到长春创建。光绪十四年(1888)首次为信徒洗礼,入教者刘昭彰(后为教会长老)、赵凤鸣(后为新民县教会牧师)。后英国人白日新、曾继述等,在南街、东三道街、西三道街、北门里等处建立会舍。光绪十九年(1893)英国牧师纪礼备到长春,在教会地址修建牧师府(1898年竣工),创办教会医院,在西三道街租房创立福音堂。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英国传教人员全部退避营口,1895年纪礼备牧师等人返回长春。1900年7月长春兴起义和团运动,在长春的英国教牧人员撤往俄国,长春基督教会和教会医院的建筑物被毁坏一部分。吉林地方庚子赔款后,英国传教人员返回长春,重整教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立教会萃文学校(今西五马路小学处)。1922年封立中国人陈明善为本堂会牧师。此后,英国不再供给教会经费,但仍在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控制之下,名义上受中国上海中华基督教总会管辖。
  1933年秋,中英两国基督教长老会的教友,为了纪念英国传教士纪礼备,捐款建筑两层楼的学道馆,竣工后,在一楼进口处的墙壁上刻文志念:“纪公礼备于1893年、1920年布道长春,忠于所事,友人因爱,情捐资建楼,籍留纪念”(今刻文仍存)。1934年在英国牧师张士敦主持下,建单峰钟楼大礼拜堂一座。1940年建小礼拜堂、牧师府、教会事务室等。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长春基督教会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都比较大,正面是爱尔兰式大礼拜堂,大礼拜堂北侧后院是学道馆,西侧平房是中国牧师宅,紧联大礼拜堂西墙是小礼拜堂。大礼拜堂东邻是教会施医院和英国牧师府(今市妇产科医院),东北邻是教会学校(今西五马路小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英国传教人员被日本拘禁于奉天。英国人将教会及其财产转让给日伪政府,1942年被驱逐出中国东北地区。伪新京特别市基督教会由胡成国牧师主持。1942年3月,在伪新京特别市基督教会院内设立伪满洲国基督教联合本部,由副部长日本牧师石川四郎总揽本部大权。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伪满洲国基督教联合本部解散,胡成国、邓敬堂等于1946年1月集体辞职,由执事会负责长春教会事务。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赵纯璧(女)、苏赛光(女)为教士,高玉琮为牧师。1951年3月向长春市人民政府登记,全称中华基督教长春西五马路教会,隶属于英国爱尔兰苏格兰长老会。1951年2月高玉琮调往沈阳神学院,教会负责人李芳园牧师(1951年9月封立)。牧师1人,教士3人,传道员1人,执事11人,信徒1397人,其中受洗者572人。另据1951年3月统计,长春基督教会信徒1421人,其中男性348人,女性841人,儿童232人。就信徒职业分类,工人194人,农民2人,学生54人,职员42人,商人79人,其它818人(儿童不在其数内)。
  长春解放后,教会响应中国基督教界发起的三自革新爱国运动的号召,摆脱了外国差会的控制,走中国教徒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原长春市基督教六个宗派8个教会联合礼拜于长春基督教会。长老会、基督教信义会、浸信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徒聚会处、真耶稣教会等教牧人员和信徒,都到长春基督教会过宗教生活。每逢宗教节日和礼拜日①(礼拜日:亦称“主日”。基督教对星期日的别称。耶稣在安息日前一天(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安息日后一天复活(星期日),基督教将星期日称为“主日”。),信仰基督教的外国在长春的专家学者、留学生,也到教会参加礼拜。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被长春印刷厂占用。1980年7月该厂全部迁出。人民政府拨款,经过三个月的修缮,教堂面貌一新。
  长春基督教会负责人名录(1886~1988):1886年英国牧师傅多玛创办教会,1889年回国。1889年英国牧师盖雅各到会,随行者英国医师高积善,盖牧师于1893年回国。1893年英国医师高积善代行主持教会事务,1895年回国。1895年英国牧师纪礼备到会,1907年回国。1907年中国人庄振声代理至1910年。1910年英国牧师杜荣本代理,1914年因病回国。1915年英国牧师纪礼备回任,1918年回国。1918年英国牧师文安德代理。1920年英国牧师纪礼备回任,是年秋,纪礼备被盗贼戕命。英国牧师文安德代理,文牧师于1922年病逝。1922年封立中国人陈明善为本堂牧师。1929年封立中国人史子麟为本堂牧师。1932年英国牧师张士(世)敦。1935年封立中国人胡成国为本堂牧师。1939年封立中国人金玉清为本堂副牧师。1942年封立中国人邓敬堂为本堂副牧师,胡成国牧师出任伪满洲国基督教联合本部部长。1946年1月至3月间,胡成国、邓敬堂等牧师相继辞职,从4月5日起教会由执事会负责。1946年10月26日李廷魁到会。11月7日吕宜寰出任本堂牧师,19日刘馨亚到会工作。1947年5月15日王侠颖到会负责传道事务。1948年1月3日至29日间,王侠颖、许汉明、李廷魁相继被解聘。4月7日吕宜寰、刘馨亚分别去沈阳、北平,教会由执事会负责。1948年11月15日赵纯璧(女)教士到会。1949年1月高玉琮任本堂牧师,苏赛光为教士。1951年9月封立李芳园为本堂牧师,延续至今。1986年封立苏赛光(女)为牧师。
  二、基督教活动点
  长春市石碑岭活动点:在长春市郊区三道乡石碑岭矿区。1986年开始有家庭聚会,信徒主要是石碑岭煤矿工人和当地菜农。1988年负责人王树春(1992年正式批准为活动点)。
  农安县南关村活动点:在南关村。“文化大革命”前是农安镇基督教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房舍被南关村生产大队拆除。1988年落实宗教政策,南关村为教会修建砖平房三间一个小院套,占地面积198平方米。信徒约400人,大多是附近农民。负责人张惠春。
  榆树镇活动点:前身是榆树县基督教会,地址在站前街。1945年教会房舍被东北民主联军征用,后改由县政府使用。1948年停顿了宗教活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改做后方医院。1955年改做第二中学的宿舍。1982年6月,因扩建街道而拆除。1983年9月20日,信教群众呈请恢复榆树县教会,呈文中写:信教群众男性14人、女性13人,其中年龄长者97岁小者43岁,平均年龄63.5岁。教徒职业医生1人,工人2人,教员4人,残废退伍军人1人,居民19人,大多是老信徒。从1982年7月开始家庭聚会。1983年9月,长春市政府宗教事务处批复,不恢复教会,承认活动点。县拨款3.1万元解决房子问题。1987年活动点启用,信徒27人,慕道友45人。活动点管理委员会执事12人,分别组成传道和事务两组。1988年教徒约千人左右,其中受洗者666人,中老年妇女和农民占多数。1988年6月,按立韩英贤为牧师。
  德惠县朱家城子活动点:创立于1934年至1935年间,地址在朱家城子镇内。初建时民房四间,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参加宗教活动者约百人左右。活动经费来源于信徒捐献。“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5年5月29日,批准为活动点,传道员李显明(84岁,医生)。1987年参加宗教活动者最多时约800人,房屋四间。
  德惠县船厂村活动点:地址在天台乡船厂村内,初建时房屋四间,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经费来源于信徒捐献。这个村自1982年开始有几位农民信教,后来向边岗、郭家、夏家店、蔡园子等乡发展,信徒约400人。1988年6月29日,正式批准为活动点,成立三自爱国领导小组,传道员王喜胜(农民,69岁)。活动点设在王喜胜家。参加宗教活动的信徒,除本村外还有边岗、郭家两乡信徒,最多时约700人。一般皆在300人左右。
  九台市营城镇活动点:在营城镇营城街胜利居委会管内,1982年9月16日批准为基督教活动点。房舍系信徒集资购置建筑,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参加宗教活动的信徒约200余人,最多时约800人左右。信徒中一部分是解放前后的老信徒,煤矿工人家属占有相当比重。义工传道员马丽霞(女),三自爱国小组成员9名,组长马天民(长老,退休工人)。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宗教志,宗教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长春基督教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