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致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技致富
分类号: G322.734
页数: 7
页码: 213-2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6年~1988年长春市少数民族科技致富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研 民族科技 长春市

内容

一、科技队伍
  长春市是科学研究机构较密集,科研工作者较多的地区,这里不仅有许多省属、市属的研究院(所),而且中央辖属的驻省院、所,驻省大型企业也比较多。在这些高、精、尖的科研和生产机构中,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的职工中,少数民族成份的科技人员,中级职称以上者683人,其中男521人,女162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01人。从民族成份看,朝鲜族289人,满族203人,回族148人,蒙古族25人,锡伯族8人,其它族10人。
  长春市朝鲜族高、中级知识分子为振兴长春经济献计献策座谈会: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86年9月19日主持召开。应邀出席的有,在长春市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的朝鲜族专家、学者等19人,吉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崔林,吉林省民委主任金荣俊,中共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长华等出席了会议。市计委、科委、体改委、经济协作办公室、科技干部局等单位负责人到会介绍市情,听取大家意见。与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例如,发展长春地方经济的战略目标,应注意中小型企业,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应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及旧设备的更新、改造;在粮食转化和深加工方面应有所突破;应搞好科技协作与信息反馈;应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应抓紧教育体制改革,重视培养和使用人才。还建议要加大对外贸易的力度,狠抓产品质量;市长应设科技顾问,重视发挥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作用等。会后,市民委整理了会议发言材料,写出一份专题报告(长民族字〈86〉16号文件),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吴亦侠批示:“民委的工作很好,体现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如果所有部门都能这样积极主动地工作,振兴长春是有保证的。此报告要转发到县、区、局,加写一个按语。同时,要求各部门积极主动地同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取得联系,求得支持。对于报告中提出的项目,请计委以及科委主动抓落实。”中共长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以长办发〈86〉47号文件,批转了市民委的专题报告。
  1987年1月,在长春市首届经济技术产品信息交易会上,推荐少数民族专家的科技研究成果,开设少数民族专家经济技术转让和咨询“窗口”。提供的项目有新型铝电焊条、无锡钎料、浮石人造大理石、低温金属焊剂、低银焊剂、轻质防水砌块等8个经济技术转让项目,成交额达32万元,居这次信息市场的榜首。另将20余条经济技术项目和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1987年间,为发挥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优势,市民委组织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咨询、座谈5次,向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经济科技信息24条。
  长春市少数民族妇女为振兴长春献计献策座谈会:1987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沟通经济与科技协作信息,于3月5日邀请了长春市各科研机关、大学中的少数民族成份的女专家、女学者、女劳模、女能人30余位,听取她们对振兴长春的建议和看法。这种纪念“三·八”节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很有意义,《民族画报》社、《吉林朝文报》社、《长春日报》社、长春电视台等新闻单位采访了这次会议。与会的女专家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应用问题,如吉林大学合成与催化研究所的姜月顺(朝鲜族)提出,长春市对于正在研究和试验的项目,应该掌握信息,接受转让,尽量不外流。他提出4个科技成果信息,如“链状超微碳酸钙”、“导电胶”、“微量元素玻璃丸”、“派力司板”等。长春物理研究所工程师李玉善(朝鲜族),介绍该所研制项目,如“光波导滤膜装置”,用于钢化玻璃质量检验,效果可靠,减少损耗,经济方便。长春物理研究所工程师申五福(朝鲜族),介绍该所最新研制成果,“高压汞灯荧光粉”,具有发光率高,温度效应好,显色指数高于国内目前生产厂家所使用的荧光粉。东北师大地理系副教授杨美华(满族)、郎惠卿(满族)、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郎佩珍(满族)等,就长春市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农业与牧业用地结构的调整、城市林木品种改造、污染治理等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吉林财贸学院讲师朱淑兰(回族)、基础教研部副教授杨秀(满族)等,对长春市面包点心的生产,城市改造和建设的总体规划等问题,详举实例提出改进建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医院主治医师赫崇宁(满族)、主治医师关维艳(锡伯族)、白求恩医大环境卫生系副教授舒晴(满族)等,对长春市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等问题,举出实例提出改进意见。长春市民委将与会者的建议,整理成文反馈给各有关部门,请他们研究。接到建议的各部门,对这项活动深表感谢和称赞。市长王家桐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所提建议,如有条件应积极采纳。
  吉林省暨长春市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联谊会:根据中共中央〈87〉13号文件精神,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1988年5月31日成立。联谊会性质是科技工作者群众性团体,参加者主要是,设在长春市的省直、市直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等单位部门中,高级科技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的少数民族。联谊会受吉林省民委和长春市民委的双重领导。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科技经济咨询,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同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少数民族“三胞”(国外华侨侨胞、台湾同胞、香港澳门同胞)的联系,积极引进技术、资金、人才,为振兴少数民族经济,振兴吉林省暨长春市,为促进祖国统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长春市农科院,很关注少数民族聚居村屯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近几年来,充分发挥该院科技优势,从科技兴农入手,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首先,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长春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深入到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乡、二道河子区英俊乡宏丰村朝鲜族水田专业队及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等地,广泛宣传水稻新品种,先后推广了通55、吉8945、九稻11以及该院研究的“长选1号”、“89—181”等一批新品种。新品种的推广使用,使水稻产量平均提高了10%到15%。其次,积极推广种植栽培新技术。市农科院在延和朝鲜族乡,反复宣传科学施肥的道理,改变了农户不用钾肥的不合理的施肥习惯。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栽培水稻历史很短,技术薄弱。市农科院派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屯,传授育苗、插秧、除草等新技术。在九台市饮马河镇红光朝鲜族村,向农户推广盘育苗、早育苗新技术,育苗下种量由原来的每平方米1斤降至4至5两,不但减少了种子用量,而且保证了壮苗率。再次,用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市农科院在双营子回族乡先后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63次,培训农民约2.4万人次,先后讲授了玉米栽培、水稻三早栽培、大豆稀植间苗、养鸡、果树栽培等技术。水稻研究所接待少数民族农户咨询2940人次,培训农民3500人次。长春市农科院为了减轻少数民族农户的经济负担,调动农户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在购买新技术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实行优惠政策。近几年来,先后为少数民族村屯以优惠价格提供封闭剂254吨,水田调理剂410吨,进口丁草铵8吨,草克星5.7吨,总计优惠额达122.6万余元。
  二、科技成果
  长春市少数民族成份的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热爱本专业,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技术,多年来为国家,为吉林省的科学技术发展,创造出许多优异成绩。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毓华(回族、女),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发表30余篇论文,获专利权项目2项。1985年参加“稀土络合聚丁二烯生胶表征”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主持“合成橡胶屈服及应力松弛和力学性能表征”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管理先进个人奖。高级工程师曹泰祥(回族),研究“激光分离铀同位素”,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研究所顾问李洪臣(回族),1959年参加研究我国第一台电子自旋“顺磁共振仪”,1961年获国家科委技术进步一等奖。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崔凤柱(朝鲜族),研究“中国光学晶体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光学晶体测试方法”,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长春光机学院计算中心副主任方向荣(回族),曾领导OLDB光学镜头数据库研究工作,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吉林地矿局第五地调所高级工程师朴青龙(朝鲜族),著“吉林省景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1987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长春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圣君(回族),专攻地图专业,主编《吉林省地方病图集》,获中国科学院科研二等奖。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底盘厂副厂长兼总经济师白大华(回族),1984年主持计算机应用的软件设计,硬件调试和安装工作并获得了成功。1985年主持的“产品换型设备工装配套管理”项目,获一汽科技进步奖。他组织的“TR4000喷漆机器人应用工程”的项目完成,把喷漆工人从恶劣的尘毒环境中解脱出来,获总厂1987年科技进步奖。
  吉林柴油机厂高级工程师锁必泰(回族),研制出“高压泵喷雾器外体除积炭新方法”,可节约资金5万元。他设计的“水泵试验台”电气部分,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节约资金近3万元。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铸模分厂冶炼高级工程师汤锦林(回族),双亲定居香港,他为了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自愿到汽车厂工作。他在汽车厂“第二次创业”中,提出合理化建议118条,给国家回收废合金钢220多吨,节约价值100多万元,1984年、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长春市的劳动模范,1987年荣立一等功。
  吉林大学副教授曹俊魁(朝鲜族),“聚芳矾004的研制”,获1980年国防工办科技成果三等奖;“凝胶色谱用系列化聚苯乙烯标准样品”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三等奖。副教授千正男(朝鲜族),从事高压物理超导研究,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副教授千载虎(朝鲜族),1982年负责研究“甲基异丁基酮催化剂”,获石油化工部科研二等发明奖;1978年负责研制“乙烯水合用团体磷酸催化剂”,获化工部、辽吉两省科技进步奖。吉林大学金属材料所所长教授哈宽富(回族),编著出版了《金属强度与断裂》专著,1983年曾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讲学。教授金成植(朝鲜族),著《ALGOL60编译方法》、《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及其实现》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南泰渊(朝鲜族),1981年10月22日,在日本富山第一百次全国铸造年会上,发表《用含铈生铁生产蠕〓石墨铸铁的研究》论文,在日本岩手炼铁厂获“CT生铁”专利权书。副教授施广德(白族),与同事合制“治疗骨折新型梯新型自动加压钢版”,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铜牌、国家发明三等奖。教授那学忠(满族),设计的“BX6—160型交流电孤焊机”,获1985年轻工业部优秀产品奖。设计的“BXJ6—160型节能交流电孤焊机”,获1986年吉林省优秀产品奖。
  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肖振铎(满族),主持的猪用促长剂“L4—典苯氧乙酸剂研究”,获1983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中部农区畜牧业技术开发研究”,获198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副教授李明洙(朝鲜族),1987年研制的“耕耙联合作业机”,获日本国专利;1987年研制的“手动抹腻子机”在长春第二届发明与革新展览会获产品三等奖,1988年获中国专利。副教授梁凤锡(朝鲜族),研究的“鹿控光促进鹿茸生长发育研究”成果,1983年获吉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麝人工养殖研究》论文获1987年国家医药局二等奖。副教授郑星道(朝鲜族),研究的“袖珍式SCD—Ⅱ型、CbG—87H型兽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获1988年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金奖。副教授朴厚坤(朝鲜族),研究的“彩色水貂杂交育种”,获1978年国家科技进步大会成果奖。
  长春邮电学院副教授李振文(满族),1977年参加“SKT—03顺序控制器”研制,负责总体设计、测试和现场调试,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4年主持试制生产“TP801单板计算机”,承担监控程序和各项测试程序,1984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正式在邮电第六实验工厂投产。
  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蒋向佩(回族),长期致力于汽车发动机的研究,其中“X3105T柴油机研制”,获1979年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柴油机燃烧过程研究”获1984年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中等吨位载重汽车用柴油机同整车性能匹配的研究”获1987年机械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长春地质学院副教授常丽华(回族、女),研究晶体光学,她与其他学者合作研究并撰写了《火成岩结构构造图册》获地质部科研成果二等奖。由于她拼力工作,刻苦进行科学研究,成果卓著,被选为院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省政协委员、省妇代会代表,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教授穆石敏(回族),与其他学者合作研究“八方位化极方法”,获1987年全国科技大会奖;与副教授李占德合作,进行中国东部物探资料对地质构造及矿产预测的研究,获1985年地矿部二等科技奖。
  东北师大教授赵士良(满族),研制“Sy—1新型无毒重液”,获1987年国家发明奖。教授高凤岐(锡伯族),撰写《我国全新世泥炭沼泽初步研究成果》,译《阿尔卑斯图式》等多部专著。教授郎惠卿(满族、女),撰写《中国沼泽》、《泥炭的鉴别与利用》、《大兴安岭植被》等专著。教授杨美华(满族、女),撰写了《东北气候·地方气候篇》、《长白山气候》、《部门自然地理》等多部专著。教授郎佩珍(满族、女)所著《第二松花江(吉林江段)水中未知有机物探查》,获1983年吉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