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半机械化农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8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半机械化农具
分类号: S23
页数: 11
页码: 26-36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农业半机械化农具的情况,包含了田间作业农具和运输工具。
关键词: 农业 半机械农具 长春市

内容

半机械化农具是以人力、畜力作动力的新式农具。一般采用了现代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和材料。与旧式农具相比,提高了劳动效率与作业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
  第一节 田间作业农具
  一、旱田农具
  (1)双轮双铧犁
  双轮双铧犁是50年代初期从苏联引进的一种畜力耕翻地农具。铁制,由两个犁体、两个行走轮(地轮、沟轮)、两个犁铧和能控制深浅升降的手柄等组成。犁体曲面为熟地型。特点是耕作性能较好,对旱田、水田都有一定的适应性。耕宽为400毫米,耕深为160毫米左右。一般由二至四匹马牵引,一至二人操作,每天可耕地10~12亩。60年代初期以前大量的推广使用,但由于牵引力较大等原因,使用日趋减少,现已被淘汰。
  (2)双轮单铧犁
  双轮单铧犁也是从50年代开始使用的一种畜力农机具。构造、用途与双轮双铧犁基本相同,只有一个犁体和一个犁铧。一般用两头牲畜牵引。60年代以前使用比较广泛,现基本不再使用。
  (3)马拉钉齿耙
  马拉钉齿耙是一种用于翻后耙地的农具。由纵横梁(框架)和多根钉齿组成。一人三马日耙地1~1.5公顷。50年代使用较多,60年代后期被机引钉齿耙取代。
  (4)畜力条播机
  畜力条播机是50年代初期从苏联引进的一种畜力播种机。由种子箱、槽轮排种器、输种管、开沟器、行走轮和传动机构组成。可播6~10行,行距150毫米,播深、行距和播种量均可调节。一次完成开沟、排种、复土作业。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能满足农业要求。适宜麦类、谷类、大豆类播种。一般两人两畜日播种2.5~3公顷。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使用,60年代后期逐步被淘汰。
  (5)Bz—70型三用播种机
  三用播种机是德惠县农业机械一厂,于1970年适应科学种田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播种机。此机曾被推荐到广州交易会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展览馆展出。由机架、两个种子箱、两个靴式开沟器、两个行走轮、导向轮和手柄等组成。开沟、排种、复土等作业一次完成。适宜大豆等距点播、高粱穴播、谷子宽播。结构简单、调整方便、转弯灵活、下种均匀准确,比人工播种省种。一人三畜日播种2~2.5公顷左右。现仍有使用。
  (6)单体播种机
  单体播种机是80年代大量推广使用的一种新型播种机。由机架、种子箱、肥箱、排种器、开沟器、复土器等组成。一次能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复土四项作业,可做到半精量播种。用于播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作业质量较好,省种,省力。两人两畜日播种1~1.5公顷左右。因适于一家一户播种作业,现广泛使用。
  (7)镇压器
  镇压器是播种后镇压、保墒的农机具。由框架、主轴、压磙等组成。一人三马日工效3公顷。圆筒形镇压器,有一至三个石制或铁制的圆柱形压磙,表面光滑,适宜压实土壤表层。垄上镇压器,有两个铁制或石制的圆形压磙,磙两端逐渐向内变细,呈内圆孤状,可压实垄顶与垄侧土壤。50年代开始使用,60年代后逐渐被淘汰。
  (8)综合号铲趟机综合号铲趟机是从50年代开始广泛使用的一种畜力中耕农具。由犁架、犁铲、导轮、深浅调节器、扶手等组成。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性能可靠。日工效2~3公顷。现仍使用。
  (9)摇臂收割机
  摇臂式收割机是50年代引进的一种由畜力牵引铺放禾堆的小麦收割机具。由收割台、搂耙、行走、传动等部分组成。收割时,搂耙转动,象摇动手臂似的把小麦拨向切割器,并把割下来的小麦铺放到收割台上。当收割台上的小麦积存到一定量时,搂耙将小麦耙到左后侧的已割地上,以便人工打捆。由于它的构造复杂,所需牵引力较大,当时使用不多。60年代后逐渐淘汰。
  二、水田机具
  (1)水田步犁
  水田步犁又称畜力水田犁。从50年代开始使用。犁体由三角形犁铧、犁壁和犁托等组成。犁辕向上弯曲。用于翻水田,一人一畜日工效5~6亩,耕深150毫米左右。现使用较普遍。
  (2)水田除草器
  水田除草器是6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的一种水田中耕除草农具。种类有水田中耕器和畜力水田除草器。
  水田中耕器又称耘禾器。是一种轻便的人力手推稻田行间除草器。由齿滚、杆架和手柄等组成。齿滚有蒲滚式和旋转齿式两种。结构简单,操作轻便,工作质量较好。幅宽100毫米,中耕深50毫米,日工效4亩左右。现仍有使用。
  畜力水田除草器,由框架、手柄、前后除草辊和牵引部分等组成。用于水田行间除草及疏松烂泥。一般幅宽250~300毫米,一人一畜日中耕7~9亩。使用较多的1981年有4632台。现有少数农户使用。
  (3)人力水稻插秧机
  人力水稻插秧机,一般有钳夹式和梳齿式两种。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到80年代使用仍比较广泛,1988年有各种型号人力水稻插秧机1506台。曾使用的型号有广西65型水稻插秧机、犁红~2型水稻移栽机、稻香牌水稻插秧机、ZTR~4型水稻插秧机等。
  广西65型插秧机是长春市最早使用的一种钳夹式人力插秧机。由机架、秧爪、秧夹架、秧箱、横向送秧机构、操作杆和船底组成。插秧时,手提起和推下操作杆,使秧爪完成分秧、取秧和插秧工序。适宜插根部洗净的大秧苗。80年代后已淘汰。
  梨红一2型移栽机,于1972年从梨树国营农场引进。适宜水田小苗带土移栽。由地轮、分插机构、秧箱、滑道、底盘、链轮、链条等组成。日工效4~5亩。现很少使用。
  稻香牌插秧机,是广西省南宁市插秧机厂生产的一种可插洗根大苗和铲苗的人力水稻插秧机。从1982年开始引进使用。
  ZTR—4型插秧机,是延吉市插秧机厂生产的一种梳齿式人力水稻插秧机。适宜水稻盘育苗和铲苗插秧作业。由秧爪、滑轨、秧箱、送秧机构、操作架、机架、船底等组成。日工效4亩左右。1985年开始批量推广使用,受到农户欢迎,使用比较广泛。
  三、植保机具
  (1)喷雾器
  喷雾器是用来喷射液体药物的田间植保机具。用于稻、麦和菜田等病虫害的防治,使用广泛。1988年有16277台。种类主要有单管式喷雾器、压缩式喷雾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单管式喷雾器,是一种用简单柱塞泵压送药液的人力喷雾机具,由吸水座、柱塞杆、泵管、空气室、喷管、喷头等组成。使用时,底部放在药液桶内,上抽柱塞杆,吸水座内的进水阀被打开,药桶内的药液被吸入泵筒。下压柱塞杆,进水阀关闭,泵管内药液由侧孔冲开出水阀进入空气室。这样往复抽压,待空气室内压力增到3~10公斤/厘米2时,便可打开管道上的开关,进行喷雾。50年代初期有使用,现已淘汰。
  压缩式喷雾器,是一种在药液筒内装有打气筒压送药液喷雾的机具。由药液筒、打气筒、输液管、胶管、滤网套管、喷管和喷头等组成,使用前在喷雾器药筒内装上药液,用手抽压活塞打气,使药液筒内空气室充满压缩空气,以压送药液通过喷管和喷头连续喷雾。工作压力为4~6公斤/厘米2。50年代到60年代使用较多。70年代后期使用日趋减少,现基本不再使用。
  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从70年代开始使用,到80年代使用相当普遍。一人背在肩上,用手抽压活塞杆使药液泵压送药液喷雾。由摇杆机构、扁式药液箱、开关和喷头等组成。工作压力为3~5公斤/厘米2,喷雾量为0.4~1.0升/分。
  (2)喷粉机
  [=此处为插图图56手摇喷粉机=]
  手摇喷粉机,是一种人力喷施药粉的田间植保机具。由药粉箱、搅拌送粉器、风扇、喷粉管和喷头等组成。喷粉时摇动手柄,药粉箱内的搅拌送粉器向松粉盘、开关盘和风扇送粉。通过增速齿轮使风扇高速旋转(1500~2000转/分),风扇将药粉从喷粉管和喷头送出,喷撒到作物叶茎上。50年代开始采用,70年代以后很少使用。
  第二节 运输工具
  一、胶轮大车
  胶轮大车是一种装有充气轮胎和轴承的畜力运输工具。由旧式大车演变而来,40年代已有使用,50年代后期发展到村村都有,使用很普遍,1988年达72532台。由车架、车轴、轮毂、轮圈、圆锥滚柱轴承、轴端螺母、防尘盖、轮胎(32×6"或7.50~20,气压56公斤/厘米2)、刹车机构等组成。载重可达2000公斤。
  二、手推胶轮车
  手推胶轮车是一种装有充气轮胎的人力运输工具。由旧式手推车演变而来,从40年代开始使用。适用于农村较平坦狭窄的道路短途运输。有单轮手推胶轮车和双轮手推胶轮车。
  (1)单轮手推胶轮车
  构造基本与旧式单轮手推车相同,木轴改为铁轴,木轮改为胶轮,增加滚珠轴承,车盘略为轻巧,使用省力。常用的充气轮胎有26×2〓宽轮胎和28×1〓"窄轮胎。宽轮胎载重量350公斤;窄轮胎载重量150公斤。
  (2)双轮手推胶轮车
  在单轮手推胶轮车基础上改进而成。由车架、两个车轮、活动车箱板、车把等组成。一般采用26×2〓“的宽轮胎,载重约500公斤。1988年有112779台。
  三、地排车
  地排车又称小型畜力车。从50年代开始使用,由胶轮大车和双轮手推车变化而来,车盘(车棚)比双轮手推车车架略大,前端有两根车辕,用26×2〓“宽轮胎。可用人、畜牵拉。多用于短途运输,也可用于较长距离运输。1988年有17598台,使用很普遍。
  第三节 脱粒、选粒机
  一、手摇玉米脱粒机
  手摇玉米脱粒机,起源于美国生产的“黑鹰牌”玉米脱粒机,后日本开拓团在东北使用流入民间,80年代后改进生产,因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适应一家一户,使用量较大。由机架、滚筒、滚齿和摇把组成。工效一人可脱粒80~100公斤/时。
  二、钉齿盘式玉米脱粒机
  钉齿盘式玉米脱粒机,50年代开始引进使用。由钉齿盘、锥形轮、压板、风扇和传动部分组成。玉米由喂入斗进到钉齿盘、锥形轮和压板三者之间,被旋转盘上的钉齿抠剥脱粒。有单孔、双孔两种人力驱动的脱粒机。结构较简单,脱粒后的玉米芯不碎,籽粒易清选,但生产效率较低。80年代基本不使用。
  三、打稻机
  打稻机是50年代开始普遍使用的一种人力水稻脱粒机。由机架,一个弓齿式或齿杆式滚筒、踏板、曲柄连杆组成。使用时,脚踩踏板往复运动,通过曲柄连杆驱动滚筒旋转,手持稻把,穗头朝前,在旋转的滚筒上来回翻转,进行脱粒。结构简单,脱净率较高,两人一日可脱粒1.5吨,1988年有5884台。
  四、螺旋分离机
  螺旋分离机又称选粒机。是一种通过螺旋面按籽粒形状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进行分选的机具。是由直径不同内外两套螺旋面组成。一般有五个以上螺距,螺距长220~250毫米,螺旋面对轴的倾角为40~45度。工作时,把谷粒混杂物倒入顶部喂料斗,经分布锥进入内螺旋面,其中表面光滑的圆形籽粒,沿螺旋面滚动,速度不断增加,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最后掉入外螺旋面,由底部外槽口排出。表面粗糙或扁平的籽粒,沿内螺旋面下滑,由底部内槽口排出。常用于大豆的分级清选,每小时可选140公斤左右。从60年代开始应用,到80年代使用仍比较广泛。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产生、成长、发展、曲折、变化、改革的整个过程;记述了管、供、修、造、研、训农机体系的各个方面。不仅记述成功,也记述失误;不仅记述经验,也记述教训;不仅有静物记述,也有动态记述。可以说,这部志书反映了长春市农机化事业的本来面貌,可谓文如其事,文如其真。这部志书对长春农机化事业发展定会带来深远影响,定会薪尽火传,泽流罔极。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