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财务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财务体制
分类号:
F323.9
页数:
4
页码:
288-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粮食财务体制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粮食财务
财务体制
内容
从解放战争开始,粮食财务管理体制一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国初期,中央直接控制粮食流转财务管理权,对各省实行贸易金库制度,统一调度资金。长春市的粮食企业同其他地区粮食企业一样收入直接上缴金库,开支由金库直接下拨。市、县粮食部门粮食财务收入支出报省粮食局,由省粮食局向中央报帐。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国家成立了粮食部,统一领导全国的粮食管理和经营,并且粮财统一,同时集中管理粮食企业的财务收支,包括流动资金和经营利润的拨缴,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以及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等。粮食财务列入国家财政预算。
1958年4月,财政部、粮食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进粮食体制的几项决定》,下发了《关于粮食企业财务下放给地方管理的联合通知》,决定自1959年起,将粮食企业财务管理下放到省。吉林省粮食厅、财政厅于12月28日下发《关于粮食财务下放给地方管理的联合通知》,将粮食商业财务进一步下放到县(市)管理。下放的权限包括:①粮食商业企业的盈亏(包括粮食城乡供应、军粮供应、救灾备荒、一般种子供应、出口粮供应、内部调拨和粮油工业的一切经营盈亏)、基本折旧基金、流动资金、基本建设投资等项款项,一律划归县(市),列入地方预算,按月由县(市)粮食局根据实际发生数或计划需要数同财政局办理缴拨;②粮食企业的全部财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基本建设单位的财产),按1958年年终结算数全部移交县(市)管理;③粮食商业的财务收支计划、生产成本计划和会计决算报告,均由县(市)粮食局送县(市)财政局审核,报人民委员会(或人民委员会委托单位)批复。根据这一规定,各县(市)在财务上已与长春市粮食局无直接关系,市内的粮食企业则与市财政局发生财务审批缴拨关系。但是,财权下放以后,由于粮食和油脂由国家统一调度,流转计划变化大,在市内和各县的粮食经营盈亏不稳定,既使财政受到冲击,又使粮食调拨计划难以顺利进行,加上粮食部门与有关部门关系一时不能理顺,粮食财务收支不能很快纳入地方预算,发生财务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粮食财务管理权下放到县(市)半年多一点时间,省粮食厅、财政厅于1959年7月1日又将财务管理收回省里统管。长春市粮食经营盈亏,由省粮食厅直接结算,粮食商业企业全部财务,由省统一管理和调度。1962年,粮食部又将财务管理权收回,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恢复到1953年以后,1958年以前的做法。
1970年,由于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动,粮食企业的财务收支,又下放地方管理,列入省级财政预算,这是第二次财权下放到省。吉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根据商业部、财政部的通知精神,于1970年11月21日发出通知,决定将粮食企业财务管理自1970年起,下放给地区统一管理。下放的内容包括:①企业亏损列入地区财政预算;②所有固定资产按1970年末帐面数字下放给地方管理,有关亏损拨补,由地方财政办理;③有关地区间、省间粮油调拨作价和结算办法以及零星建设资金提取办法,仍按原规定执行;④盐业财务随粮食企业财务同时下放给地区。长春市粮食局按照这个规定统管全市粮食系统的财务。由于丰收地区多购粮食要多支付粮油超购加价款,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影响产粮区收粮的积极性,为了多购粮食,缓解产需矛盾,国家又把粮油超购加价款收回中央直接管理,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同时,把其它粮食企业财务经营盈亏收归省管理。以上即通常说的粮食财务管理权的“两放两收”。长春市与各县(区)的财务管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走过了“两接两交”的过程。
1980年,国家财政体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后,对粮食财务体制作了相应的改革,除粮油加价款外,又将国家储备粮费用补贴划归中央管理,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将粮油经营亏损补贴,粮油差价补贴等划归地方,核定基数,由省管理,列入省级预算。这一年财政部和粮食部联合颁布了《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实行办法》,用来解决粮食部门经营平价粮油亏损问题。这个办法规定:粮食企业经营平价粮油发生的政策性亏损,即粮油提价补贴,合理的商品流通费用,粮油加工与调拨亏损以及其它有关净支出额,按着粮油储存、销售、调拨,分环节计“量”定“率”给予补贴,补到不赔不赚,经营好了有利润,并实行留成办法。在此基础上,对粮油工业、盐业、运输业等行业实行利改税,上缴税利与商业平价补贴后利润统算,实行财务包干和包干结余分成的办法。根据财政部、粮食部联合通知精神,1982年,吉林省粮食厅对市、县粮食局实行政策性亏损定额补贴和财务包干,市粮食局再逐级对经营平价粮食企业实行政策性亏损礼贴,超亏分担,对粮油工业、议价、运输、盐业、饲料等盈利企业实行全额留成,在实行二步利改税中,对这些企业实行利改税,上缴税利与商业平价补贴后利润统算,实行财务包干结余分成的办法。实行这种办法以后,较好的调动了粮食企业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粮食亏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企业增加了后劲。以实行定额补贴和财务包干前的实际亏损为基数,到1984年第一个三年财务包干结束后的3年时间里,全市粮食实际亏损共减少3177万元,平均每年递减14%,经营万斤粮油亏损也由1981年的60.10元,下降到1984年的25.50元,减少57.6%。
从1985年到1987年第二个三年财务包干期间,粮食财务体制由省粮食厅集中管理改由下放到市、县财政管理,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当时长春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统管,没有下放到县财政管理。市财政局将省财政厅下达的各项包干指标全部包给粮食局,并对市粮食局实行大包干,粮食管理发生的财务包干结余全留,超亏自理。再由市粮食局对县粮食局、县粮食局对粮食企业逐级包干。实行这种管理办法以后,适应中心城市这一客观情况,保证了长春市市场粮油供应的需求,对稳定市场,稳定粮价起了较为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从1987年起实行粮食主管部门对粮食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都成为盈亏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虽然受计划体制制约,企业效益还不能完全自主,但企业生产经营好坏已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较好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实行政策性亏损补贴与财务包干办法,长春市粮食企业亏损逐年下降。
1988年,按省政府要求,粮食财务还没有下放到县级财政管理的长春市,也下放到县级财政管理。各县粮食财务亏损有所增加,1987年各县决算报帐增亏2865万元,1988年又超亏挂帐1543万元,全市由补后盈利变成补后亏损598万元。而市内粮食企业仍是补后利润增加,1987年为2927万元,1988年为3084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