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副产品综合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3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副产品综合利用
分类号: F724.71;TS2
页数: 2
页码: 174-175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8年~1988年长春市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情况。
关键词: 粮油加工 农副产品 长春市

内容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长春市粮油加工厂,开始用稻谷皮、稻糠试制活性碳糠醛,塑料填充剂等20种化工原料产品。其中活性碳、醋石、杀虫剂、塑料填充剂、塑料着色剂等5种产品,当年投入生产,创产值2万余元。1959年,油脂十分紧张,为了扩大油源,用米糠、玉米胚榨油的经验得到重视和推广。长春市粮油加工厂、益发合制粉厂,开始试行从米糠、玉米胚中榨油。1961年,第六次全国粮油工作会议号召在粮油加工中搞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并提出“城乡并举、全面安排、土洋结合、自力更生”的方针和一般应以当地所提供的粮油副产品为主,执行“三就”(就地副产品、设备、劳动力)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长春市的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又有所发展。各厂、库都利用粮食筛漏、玉米胚饼等,生产白酒,用油脚生产磷脂、肥皂,除自产自用之外,大部分投入市场,对缓和当时的物资紧张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还出口一部分磷脂。1970年,市粮油加工厂用稻糠生产米糠油24吨,还从糠饼中提取治疗肝炎的药品肌醇20吨。经过实践,并得到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一个稻糠和玉米胚综合利用生产程序:用稻糠和玉米胚榨油,然后利用糠饼、玉米胚饼提炼脂酸钙,再从脂酸钙中提取肌醇,糠油精练后制造谷维素,并从脂酸的废水中提取核甘酸,残渣用于造酒。
  1971年,商业部在长沙市召开全国生产油脂经验交流会,确定将麸糠油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为了鼓励企业生产积极性,这次会议还确定生产米糠油的计划内产量,可以逐级分成。从此,米糠油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这一年生产米糠油134吨,占全省米糠油产量的45%。1973年,国际市场磷脂销路看好,出现供不应求。4月16日,省粮食厅推广了德惠县植物油厂等单位,自力更生自制设备生产磷脂的经验,增加了磷脂产量,提高了质量。这一年,长春市生产磷脂150吨。
  1974年,供应居民口粮中的玉米成品粮增加,每人每月8公斤,玉米加工量增大,全市每月需加工0.8万吨到1万吨玉米,玉米胚油源丰富。玉米胚油生产随之有所发展。1975年,省粮食厅召开现场会,推广玉米胚榨油经验,还为德惠植物油厂等企业投资,增添了提胚榨油设备,玉米胚油产量达到190吨。1980年以来,玉米加工产量销路变小,并在居民口粮消费中退出了主食地位,玉米提胚榨油原料减少,玉米胚油产量有所下降。其他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也有待于深入开发。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