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粮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2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粮油加工
分类号: F724.71;TS229
页数: 40
页码: 135-175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古代至1988年长春市粮油加工发展情况。
关键词: 粮油加工 加工史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的粮油加工,自古以来主要靠畜力的石磨、石碾磨米碾面和人力的楔式榨油。从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先后发展起米、面、油的机械加工,由民族资本和俄、日外国资本兴办的制粉、制米、制油加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东北沦陷时期,伪政权对粮油工业实行经济“统制”,民族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日本粮油加工资本侵入,粮油加工畸型发展。
  长春解放后,通过接收日伪加工业,又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国有粮食加工业。1953年,粮油加工纳入了统一计划管理。后来,随着粮食消费需要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实行有成效的技术改造,特别是进入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粮油工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化,开展了议价经营,粮油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值、利润大幅度增加,形成了社会主义国有粮油加工业较为雄厚的基础,成为保证军需民用,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保证。到1988年底,全市已有全民所有制粮油加工企业19家,其中制粉2家,制米6家,油脂加工6家,挂面、食品加工2家,粮油机械1家,综合加工2家。全市粮油加工企业共有职工11982人,其中全民职工6778人,集体职工5204人。固定资产7039万元。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米、面、油和食品加工体系。年加工能力109.5万吨,其中稻谷19.7万吨,小麦39.9万吨,玉米14.1万吨,杂粮9.3万吨,大豆16.5万吨,葵花籽4.5万吨,饼复浸2.4万吨,食品(含挂面)3.1万吨,除满足长春市消费需要外,还有部分调出和外销。
  第一节 小麦制粉
  长春市第一家机械化面粉加工厂,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俄国人苏伯金在宽城子铁路附属地内建立的,名字叫亚乔辛磨坊。建厂的目的是为保证入侵东北俄军的面粉供应,年产面粉12000吨左右。在机器制粉业兴起的同时,小磨坊也不断增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春市有磨坊40户,日制粉量4000公斤。1913年6月,日本人在长春铁北一路,建立了满洲制粉长春分工厂。这是长春有史以来的第二个面粉生产厂。日生产能力4800袋(每袋22公斤以内),为“龙牌”商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长春市政当局停止了面粉的输入,长春的制粉工业随之有了新发展。1914年,中商王荆山以4.9万卢布买下俄国人苏伯金在长春开设的火磨,办起了裕昌源面粉厂,日产面粉1500袋。同年,日商建立“满洲制粉株式会社”,日产面粉2400袋。1918年,裕昌源又以19万元收买了恒茂火磨,改称裕昌源吉林火磨厂。1920年中商邵慎亭、邵乾一兄弟在头道沟开办天兴福制粉公司,主要设备从美国购进,日产面粉3000袋。1921年,中商在二道沟建立亚洲兴业面粉股份有限公司,资本30万银元。1923年,中商孙秀三以40余万元买下日商办的中华面粉公司制粉厂,改建为益发合面粉厂,有职工2145人,制粉机器22台(915马力),罗、平罗、圆罗各6台,日产面粉4000袋。1919年,中商曲子源以40万银元接兑了原双和机械厂,改称福顺厚制粉厂,日产面粉2400袋。长春市内人民购买力有限,对面粉需要量很小,只有年节才能买上几斤面,因此,全市的面粉生产大部分运往南满。在19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北满铁路运费调高,小麦货源不足,加上加拿大廉价面粉的侵入和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不景气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长春市的制粉工业急转直下,民族制粉业陷入困境,产量大幅度下降,外国输入的面粉大幅度增加。面粉产量1930年为51285吨,1931年为15945吨,1932年为2139吨,1933年为3933吨,1934年为7059吨。经营的面粉在长春站的发出量和到站量为:1932年发出量40521吨,到站量40796吨;1933年发出量13730吨,到站量41876吨;1934年发出量12449吨,到站量45972吨。1933年的面粉产量由1930年的52000多吨下降到3900多吨,同期外国面粉输入量则由20.6万吨增加到50.6万吨,其中日本面粉输入量由3万吨增到28.7万吨。
  1939年12月7日,伪满政权公布了《小麦及制粉统制法》和《面粉专卖法》,对小麦加工和面粉销售进行严格的“统制”,民族制粉业受到摧残,小型磨坊也纷纷倒闭,长春市仅剩下裕昌源、益发合、福顺厚、天兴福4家。面粉产量逐年减少。如益发合面粉厂,面粉产量1938年为87万袋,1939年减少到39万袋,1940年下降到22万袋,至1945年全部改为加工玉米面。到1945年8月15日,长春市内共有7家面粉加工厂。
  这7家面粉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春市面粉机械加工的先导企业,后来有的关闭,有的演变成现在的加工企业。其变化情况如下:
  日东制粉厂(在铁北一路,现在的第一面粉厂),是1913年日商满洲制粉在长春建的制粉厂。1936年,改称日东制粉。这个厂又兼营制米业。东北沦陷后期因实行“配给制”,面粉生产量小,即以制米为主。1948年,长春解放后,被市财政局的公粮仓库接收,改为新华米厂。1952年公粮仓库和粮食公司合并,逐步恢复面粉生产,成为长春市第一面粉厂。
  益发合面粉厂(在铁北二路,现在的第二面粉厂),是1923年关内乐亭县刘家在长春创办的“发”字号企业所办的面粉加工厂,以后又相继发展为油厂、米厂、纺织厂。东北沦陷初期,益发合的“龙马”牌面粉在市场上很有声望。从1938年以后一直生产“配给品”而断断续续维持生产。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面粉和油脂生产有较大发展,面粉、豆油、豆饼生产销售又有起色。1948年,长春市解放前夕,原料无来源,该厂生产陷于停顿。长春市解放后,为国家代加工粮油,生产情况较为正常。1954年6月20日,实现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长春粮谷加工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8月28日,经私方要求,市有关部门批准,撤销股份有限公司改为公私合营“益发合”面粉厂。1965年改为人民面粉厂。1969年6月30日,粮食四库、人民面粉厂、挂面厂合并成立长春市第二面粉厂,是库、厂合一的单位。1975年3月30日下午1时15分,制粉车间发生重大火灾,烧毁了制粉及玉米面车间的全部设备,直接损失折价68万元。1976年,在原车间的基础上先恢复玉米面车间和汽力烘干塔。1977年,为了适应面粉的需要,重建了面粉车间,恢复了生产,设备一新,工艺也较先进,生产能力也有扩大,首次生产特制粉,供应本市,支援外地。
  裕昌源面粉厂(在东八条,现在的粮油加工厂),是1914年9月由王荆山买俄人办的火磨而创建的面粉厂,出“三羊”牌面粉,日产面粉3400袋,在长春及周围市场名声比较高,销路比较广。东北沦陷时期一直维持生产,后期粮食“统制”加紧,转产玉米面及杂粮面,主要是生产“配给”粮油产品。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又恢复生产粮油,并经营粮油。1948年,长春解放后,因该厂是官僚资本,一度收归国有,恢复面粉生产,出“胜利”牌面粉,对解放初期的市场稳定起到很大作用。1952年划归东北大区粮食公司领导,分制粉、制米、制油3个车间。1954年将高粱米设备拆除。1956年将制油车间转出。1957年6月1日,恢复私方股份,改名为公私合营裕昌源制米厂。
  福顺厚面粉厂(在市粮食一库院内),是1919年9月由中商曲子源接兑双合栈粉厂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和合二仙”牌面粉,日产面粉2400袋,由于面粉生产不景气,在1929年12月兑给福顺厚。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机械设备失落,厂房改做别用。
  天福兴面粉厂(在东八条),1920年1月建厂,生产“天官”牌面粉,日产3000袋。1945年光复后,这个厂也未恢复生产,机械设备破损流失,厂房改做别用。
  义大制粉厂(在长春车站东面),1937年2月建厂,出“宝马”牌面粉。投产不久就赶上粮食紧张,无粮可加,不久停产。1945年光复后,因厂地处在市郊,厂内机械设备丢失一空。1948年,长春解放时,这个厂只剩下一个破厂房,做为职工宿舍之用。
  康德火磨(在长春机车厂厂区内),原是俄国人苏伯金在1903年建立的面粉厂。1917年转卖给华人王荆山经营,厂名为亚洲兴业,出“狮球”面粉。1935年12月15日失火烧毁。1945年经重建,改名康德火磨,未正式生产即值光复,厂房、机械设备弃置数年,破损流失。1954年,长春市政府调查“康德火磨”现状,厂房尚存40%,设备尚存15%,但都已破损,又因为当时长春市制粉工厂过剩,决定划归机车厂使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内有3家面粉厂很快恢复生产,除接受国家委托加工任务外,企业主要是自购、自产、自销。生产的面粉也无统一标准,质量相差悬殊。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面粉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管理。1954年5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地方工业局发出《关于推广小麦制粉操作法及质量暂行标准》,东北局制定了《面粉质量暂行标准》,面粉厂采用了“前路出粉法”,一律生产“八一”粉,出粉率规定为84%。1955年,吉林省粮食厅提出“提高纯度,降低精度,以节约粮食”的要求,改出“八一”粉为标准粉,出粉率比原来提高1%。1950年,推广应用“以水润麦,并麦加工”的方法。益发合面粉厂采用这一方法后,出粉率比原计划提高1.1%,当年增产面粉238吨。1960年,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加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有一定提高。这一年,因为面粉供应紧张,又一度降低加工标准,基本上是加工“全麦粉”,出粉率达到90%以上。70年代,由于面粉需求增加,扩大面粉产量,长春市第二面粉厂于1977年,重建了面粉车间,首次加工特制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粉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加大了新建、改建和更新设备的投资,长春市第一面粉厂大部分换上了国产磨粉机,长春市粮油加工厂玉米粉车间改为面粉车间,更新了设备,年产量达到2.1万吨。1984年,引进英国西蒙公司全套等级粉加工设备,在粮食中心仓库建立了中兴面粉厂,年加工小麦能力5万吨。随着加工设备的改进,特别是面粉供应情况的逐步好转,吃精吃好要求日高,调整产品结构被提到日程上来。1983年10月,长春市粮食局组成由厂长、技术人员、车间主任参加的攻关小组,赴哈尔滨面粉厂学习,结合实际研究小麦的粉质搭配、清理系统的洗麦和润麦时间,调整粉路和磨粉机磨辊参数。经过反复的试验,逐步增加了特制粉、上白粉的产量。1984年,由原来只有第二面粉厂出少量特制粉,改为3个面粉厂和1个面粉车间出特制粉,特制粉率达到10%。按当时加工量每月可出特制粉4700吨,对市内居民每人每月可供应1到1.5公斤。后来经过进一步完善清理设备,改进工艺,特制粉率提高到15%,按当时加工量,每月生产特制粉5400吨,除供应居民每人每月2公斤以外,可供调出和供应饮食、糕点、招待所2000多吨。由于调整产品结构,多出特制粉、上白粉,加工利润也随之提高,吨麦利润1983年为9.73元,1986年上升到24.8元,1987年达到41.2元,1988年达到65.72元。
  第二节 稻谷及杂粮加工
  清代末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制米业有很大发展,小碾磨坊已有相当规模。1920年以后,长春逐步成为粮食集散中心,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积极向制米业投资,机器制米业迅速发展,成批的制米厂建立起来。
  长春市的水稻生产始于民国初年,是由朝鲜族居民在江河水系的沿岸,开渠引水种水稻。长春市内由此逐步开始了水稻加工,当时叫精米业。由于长春地处水稻产区的中心地带,产稻季节便于集中,因此水稻加工业有发展的优势。至1926年,长春、农安、双阳、九台、德惠(含怀德、伊通)等县水稻播种面积2600垧,年收水稻6500石。1920年至1923年,水稻加工厂只有3家,即福盛洋行、日精米所、日隆精米所。到1929年,已发展到10家,其中日本人开设的5家,朝鲜人开设的3家,日本人和朝鲜人开设的1家,中国人开设的1家。到1935年,发展到16家。
  1937年以后,日伪实行粮谷“统制”时期,规定凡是使用机器设备的粮谷加工业,均须经过许可后始得经营,所需原料由粮谷统制机关或其下属机构“配给”,产品也需交粮谷统制机关。特别是大米为日本人的专用品,中国人除少数上层官吏外均不得食用。1938年11月2日,伪满政权公布了《米谷管理法》,对水稻从生产之后就严加管理,对大米加工管理更严,实行了大米“配给”的办法,中国人吃了大米是犯法的,因此,稻谷加工受到限制。高粱、谷子加工,设备简单,民间小型碾米坊,多暗地进行加工。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扶持私营粮谷加工业恢复生产,对其进行登记、发照,加强行政管理,使小型的制米作坊迅速恢复起来。当时,长春市仅玉米面磨坊就达479家,从业人员1044人,加工粮谷作坊达94家,从业人员76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本人经营的稻谷加工业全部倒闭,所剩其他个体加工业,经过多次整顿和改造,逐步形成以国营长春市粮油加工厂为骨干的水稻及杂粮加工企业。国营粮米加工业,由粮食部门管理,主要从事委托加工,国家确定加工数量、出品率,给予一定的加工费。对较大的私营粮食加工业,也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原料,实行代加工。私营粮食加工业,只准废业,不开新户,实行自购、自产、自销。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对粮米业实行以销定产,计划管理。为了适应计划供应需要,根据省粮食厅安排,对粮米加工业进行了调整。私营粮米业有所减少,国营粮米业有所扩大。1956年,对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粮食加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于1957年6月1日,市内的私营企业裕昌源制粉厂,改为“公私合营裕昌源制米厂”。还有益发合、原成米厂等厂都实现了公私合营。同时,九台、德惠、双阳、榆树粮油加工厂相继开业。这些大米和杂粮加工厂主要承担城镇居民和行业成品粮供应,大米、高粱米、玉米面和玉米〓的产量都很大。
  长春市内大米和杂粮成品供应,主要靠裕昌源制米厂。1958年1月,裕昌源制米厂将磨粉设备拆除,建成大米车间。同年4月,益发合的制米车间并入,改为制米2车间。1959年1月,这个厂由粮食部所属下放给地方,由长春市粮食局主管。同年10月,又将原成米厂并入。1960年,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研制出稻米生产“60—1”、“60—2”号金刚砂制米机,以及上仓、出米、运输连续线。制米二车间也改为“风动”吸运。当年11月,制米一车间遭火灾烧毁,经重新修建,安装了“60—1”号制米机,于1961年投入生产。1963年6月,制米车间又经改建,拆除“60—1”制米机改装“佐竹米机”,共16台。1967年,因老厂房年久失修,经不起生产机械的震动,为防止发生事故,停止生产。在院内西部重新修建一座现代化大米车间。其他制米车间逐步陶汰。新建的大米车间每月加工能力达4000吨。长春市内大米供应主要靠这个厂,少量区内调剂,有时也由吉林地区调入。
  1962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件(草案)》,吉林省粮食厅提出了《关于粮油工业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对粮米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改革了设备,改进了工艺,企业面貌有很大改变。同年3月,为了方便农民群众,支援农业生产,在完成计划内加工任务的同时,开展了代农加工业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粮油加工虽然受到干扰,但广大职工坚持生产,保证了供应。70年代,随着稻谷、玉米加工的增加,调整了产品结构,高粱、小米加工减少,玉米加工从产量到品种都有很大增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加工企业改革开始起步,财务体制试行了利润留成办法,增加了企业自主权,议价加工增加,利润有显著增长。在品种结构上,不但大米增加,杂粮减少,而且大米加工精度也有提高。大米品种结构也进行了调整,由全部加工标二大米逐步提高精米的比重,标一米、特制米的比重1984年为92.7%,1985年为97.6%,1988年为97%。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企业利润也有提高。每加工1吨标一米比加工标二米多盈利20元,加工1吨特制米比加工1吨标二米多盈利40元。1985年,全年加工特制米4323吨,加工标一大米44344吨,比加工标二大米增加收入190万元。
  第三节 油料加工
  长春市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就有小油坊,主要是家庭手工生产大麻籽油及芝麻油,用以点灯用和食用。后来用土法,对大豆榨油,所产之豆油食用,副产品豆饼做家畜饲料。1880年,中商孔庆荫,办起第一家使用人力“螺旋榨”榨油的油坊,名为合发店,榨油器5台,作业人员4人,昼夜生产,能出豆饼150枚(每枚25公斤)。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东北的大豆及豆饼作为氮肥输出量激增,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销往日本、朝鲜和欧洲。在国内外对豆油和豆饼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油坊业逐步发展起来。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开办长春第一家机械加工油坊,这个洋行首先引进蒸汽辗磙和螺旋式的人力榨油机,开始了大豆的机械加工,这是长春市对老式传统打油法的一次变革。1916年5月,中商陶景新,在南关建立了德增长油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油坊业迅速发展,洪发源、满洲制油、益发合等油坊相继成立,到1931年较大的油坊发展到14家,其中螺旋机榨油的12家,水压机榨油的2家,有6家用电气发动机,3家用蒸汽机,盛油器和其它生产工具向铁具过渡,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年生产豆饼24 881吨,豆油2 341吨。其中最大的厂家益发合油坊一昼夜生产豆饼3 120枚,作业人员85人。
  1931年,东北沦陷后,长春市的大豆加工业一度有所发展。日商在东北利用买办代理店、粮栈等,用经济手段取得大豆和豆饼。制油工业,同制粉、烧酒,被称为三大工业。
  各油坊为了保证生产和销售,都事先和座商签订大豆期货合同和豆饼期货合同。大豆的上市期是从10月份到翌年3月份,油坊业也是适应这个时间规律进行生产。
  1937年,日伪政权加强了对大豆等农产品的全面“统制”,对民族资本制油业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所有油坊均须请得许可,方能经营;所需大豆原料,须由统制机关或担任地方配售的粮栈或粮栈组合购置,且要由地方行政官厅批准;较大油坊,全都成为统治机关的委托加工厂。到1939年,长春市油坊只有7家,其中水压式2家,年生产能力36500多吨,螺旋式5家,年生产能力2000多吨。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长春市的油坊又一次兴旺起来,街巷之中的小油坊纷纷开业,两个大型油厂益发合和裕昌源也都日夜生产,豆油、豆饼布满市场。但好景不长,1947年上半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长春,粮油紧张,电力不足,只剩些小油坊断断续续维持生产,到1948年3、4月,几乎全部停产。
  1948年10月,长春市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工商业恢复生产和开业。市内已歇业的小油坊先后恢复生产,到1948年末仅1个多月时间,就有小油坊44户开业,从业人员41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的油坊业除裕昌源制油车间是国营企业之外,较大的益发合、广太恒等均为私营企业,这些私营油厂,均为国家代加工,每季双方签订合同,国家按月拨给原料,付加工费,油厂凭粮食部门的票证付油付饼。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长春市把私营油厂改造成公私合营油厂,把原来分散在市内的为国家代加工的小油坊,大部分合并到广太恒油厂。市粮食局成立了油脂公司。不久,油脂公司撤销,仍归市局直管各油厂。
  1965年,粮食部、省粮食厅提出对油脂工业进行调整,实行粮油工业面向农村。市粮食局组成班子,下去作详细调查研究,制定了新的“粮油工业生产规划”,按接近原料产地加工的原则,关闭了长春广太恒油厂,逐步缩小了城市油脂生产规模,减少了城市油脂生产量,强化了县级油厂建设,增加了各县大豆加工指标。
  1970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脂生产和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缓和产需矛盾,保证供应,市粮食局除在油料产区的农安县积极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增收油料外,还广泛向社会各阶层提出利用空闲地种植油料。与此同时,还积极推广先进的浸出法,以提高出油率。浸出法与机榨法比较,每100市斤大豆可增产4市斤豆油,即出油率可由原来的12%左右,提高到16%左右,而且油品质量好,粕中残油少,劳动条件易改善,劳动强度小,生产率高。先后改变了市油厂和各县4个油厂的机榨法,改为浸出法,使全市油脂加工能力由原来的每年8.5万吨,提高到每年20万吨。其中市内加工能力由原来的2.5万吨,提高到9万吨。1974年,吉林省卫生防疫站向卫生部军管会报告,浸出法生产的豆油含有较多毒质。同年8月20日,商业部电报通知暂时停止用浸出法生产豆油。9月1日,商业部、卫生部、农林部、石化部、中国科学院组成调查组,来吉林省调查,认为用“浸出法”生产豆油是可行的。据此又恢复了浸出法生产豆油,但达不到标准的长春市粮油加工厂浸出车间被关闭。
  1970年以后,长春市的葵花籽制油有了很大发展。长春市葵花籽集中产区在农安县。这个县低洼、沼泽地较多,有大片荒原,适合种植葵花。从60年代开始,逐年增加种植面积,葵花籽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65年开始,部分油厂利用豆油生产设备加工葵花籽,生产葵花油。1970年,长春市植物油厂建立了专业化的葵花籽加工车间。1975年农安县扩建了植物油厂,专门从事葵花籽的加工。1980年,葵花籽质量发生退化,加工出油率也随之下降。为了改进种植品种,引进和推广了油葵花,这种油葵花粒小、皮薄,含油率比普通葵花籽高5~10%。这以后,葵花籽的加工量有很大增长,一度成为食用油供应的重要来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油料丰收,为油脂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对油脂管理体制和加工政策进行了改革,粮食主管部门开始试行利润留成和价拨加工的做法,改变了过去对工业加工付给加工费的办法。油脂企业发展了以油料加工为主的多种经营,在完成计划加工外,开展了自购原料,自销产品的议价经营,发展了代农加工,企业效益有很大提高。第四节 挂面生产
  早在民国初年,长春市就有切面生产和销售,并以精致细丝挂面著称。销售对象主要是产妇、病人。这种挂面生产比较普遍,操作比较简易,不用专职工人,一般店铺就可以生产和销售,也有的店铺给群众代加工切面,不占用街面门市,散设在居民之中。这种店铺式的加工和销售,方便居民需求,一直延续多年。1937年,伪政权加紧了对粮食的“统制”,迫使加工和销售切面的店铺纷纷停业,到1941年以后,切面的生产销售已经绝迹。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长春市的切面生产,如雨后春笋般地复苏起来。但至1947年国民党统治期间,人民群众连糠麸、豆饼都吃不上,切面生产自然绝迹。
  1948年10月,长春市解放后,全市的切面业又复兴起来。到1953年春,长春市共有切面业73户,其中电力切面业15户,半电力切面业12户,人力切面业46户。每月生产能力1 008吨。其中有15户较大的切面铺为各机关、部队、学校、团体伙食单位加工,占切面生产能力的70%左右。
  1960年以后,街道大办工业,很多切面业者联合为集体或合作企业生产切面,民政福利部门也组织残疾人,在街道逐步办起切面的代加工点。为适应消费的增长,1961年市民政局还在永春路建起火力烘干的挂面厂,到1963年,生产能力达到180吨。但由于粮食统购统销的限制,只能为各区的粮食所代加工,由国家粮店销售。
  1964年,市民政局提出将永春路挂面厂,包括人员、设备,交给粮食局经管。市粮食局接管后,由于永春路挂面厂厂房窄小,生产能力低,不能满足需要,又在二粉厂院内建立一个新挂面车间。1965年秋动工,1966年秋开始试车生产。月生产能力500吨,基本可以满足市内居民的挂面需要。1970年前后,挂面生产几经改造,增添设备,改进工艺,实现了上下杆自动化,完全汽力烘干,从投面到出干条,再到切断一条龙生产。到1975年初,生产能力达到800吨。1982年,这个挂面车间改为长春市挂面厂。
  1975年,郊区粮食局在宽城区客车厂东侧,又建立一座挂面厂。月生产能力30吨,主要供应郊区居民。1988年,经过扩建,月生产能力达到250吨,除了供应郊区居民外,有时也补充市内挂面供应的不足。
  1981年,经省粮食厅批准,投资430万元,在第二面粉厂挂面车间院内新建一座“空心面”生产车间。“空心面”生产设备是从瑞士引进的。产品摆到粮店试销以后,不受群众欢迎,向外地销售,也没找到出路。后来,利用部分设备,生产豆沙粉,有一定销路。
  1986年,市粮油供应公司为了扩大挂面生产,改造了南大粮食所的挂面加工厂,将火力烘干改为汽力烘干,从和面、压片、上杆、烘干到下杆都实现了半机械化,月生产能力180吨,并多是生产小品种挂面,丰富了市场的挂面品种。
  1986年,省粮食厅拨款300万元,企业贷款190万元,改造了市挂面厂的挂面车间。从河南引进四条仿日挂面生产线,在工艺上由先进的低温慢速烘干代替了老式的快速高温烘干,从根本上解决了挂面断条、发酥的质量问题。挂面产量也达到每月1000多吨,跃居全国第一。所生产的中华麦饭石精粉挂面,被商业部评为部优产品。
  第五节 食品生产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粮食供应部门为了满足群众需要,生产过煎饼、切糕、油炸糕、玉米面条等食品。60年代,少数粮油加工厂,用简陋设备,生产少量食品。70年代,供应企业办起了前店后厂。1975年后,省粮食厅支持食品生产,下拨了细粮指标,每月100吨,专用于生产早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食品生产有了迅速发展。1980年,中共长春市委为活跃市场和安排知识青年,又向省粮食厅申请了细粮指标,增设了网点,粮食供应部门的食品供应点也随之相继增加。1982年,食品加工车间发展到9个,粮店的后厂发展到89个。在供应方法上,除坐店经营外,职工还推着流动售货车,进市场站街口,走街串巷,沿街叫卖,深受群众欢迎。
  1983年,实行细粮供应包干以后,用于食品生产的细粮指标有所减少,食品生产经营量有所下降。为了扭转这一趋势,增加了粗粮原料,加大了粗细粮的搭配生产量,增加了议价经营食品,还对食品加工增加了折旧费、利润留成和奖励,使食品加工销售量增加了20%,其中粗粮和议价食品占食品生产总量的60%左右。1984年,食品生产供应进一步发展到为孩子供应中餐、间餐。北安路粮店将窄小的小吃部腾出一角,率先兴办儿童小食堂,安排60多名孩子午餐。孩子们每餐不过0.35元,由粮店记帐,月末向家长结算。这家粮店的儿童小食堂,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商业部主管领导在视察这个粮店时指出:“城市粮店都应办成北安路粮店这样”。市粮食局及时总结和推广了北安路粮店的作法,要求凡有条件的粮店都要想方设法为脖子上挂钥匙吃午饭有困难的孩子安排间餐或午餐。1986年,已有24家粮店坚持为31所中、小学和托儿所安排间餐或午餐,每天供应方便食品1000多公斤。
  1984年,适应人们对食品不同要求的需要和发展高档食品的考虑,市第二面粉厂、市粮油加工厂分别从意大利引进一条“主食切片面包”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市第一面粉厂引进两条“560”型冲印饼干生产线,年加工能力3000吨。市内其他粮油工业企业还引进4条糕点生产线,年加工能力600吨。粮油供应公司在办前店后厂的同时,也积极发展面包、糕点加工,办起了26个专业食品厂。到1988年底,全市粮食系统各企业已办起专业食品厂41家,其中粮食供应企业办的较大食品厂26家,方便食品加工能力3万多吨,面包、糕点加工能力1万多吨,成为长春市食品工业的后起之秀。各食品加工厂点,为了提高食品质量,开展“上质量,创名优”活动,年年都有名牌产品上市。长春市郊区粮食局影城食品厂,利用技术、人才、信息优势,加工的港式面包、潮州老婆月饼、花生朱古力、方蛋糕等食品,相继被评为省、市优秀新产品。
  第六节 副产品综合利用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长春市粮油加工厂,开始用稻谷皮、稻糠试制活性碳糠醛,塑料填充剂等20种化工原料产品。其中活性碳、醋石、杀虫剂、塑料填充剂、塑料着色剂等5种产品,当年投入生产,创产值2万余元。1959年,油脂十分紧张,为了扩大油源,用米糠、玉米胚榨油的经验得到重视和推广。长春市粮油加工厂、益发合制粉厂,开始试行从米糠、玉米胚中榨油。1961年,第六次全国粮油工作会议号召在粮油加工中搞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并提出“城乡并举、全面安排、土洋结合、自力更生”的方针和一般应以当地所提供的粮油副产品为主,执行“三就”(就地副产品、设备、劳动力)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长春市的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又有所发展。各厂、库都利用粮食筛漏、玉米胚饼等,生产白酒,用油脚生产磷脂、肥皂,除自产自用之外,大部分投入市场,对缓和当时的物资紧张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还出口一部分磷脂。1970年,市粮油加工厂用稻糠生产米糠油24吨,还从糠饼中提取治疗肝炎的药品肌醇20吨。经过实践,并得到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一个稻糠和玉米胚综合利用生产程序:用稻糠和玉米胚榨油,然后利用糠饼、玉米胚饼提炼脂酸钙,再从脂酸钙中提取肌醇,糠油精练后制造谷维素,并从脂酸的废水中提取核甘酸,残渣用于造酒。
  1971年,商业部在长沙市召开全国生产油脂经验交流会,确定将麸糠油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为了鼓励企业生产积极性,这次会议还确定生产米糠油的计划内产量,可以逐级分成。从此,米糠油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这一年生产米糠油134吨,占全省米糠油产量的45%。1973年,国际市场磷脂销路看好,出现供不应求。4月16日,省粮食厅推广了德惠县植物油厂等单位,自力更生自制设备生产磷脂的经验,增加了磷脂产量,提高了质量。这一年,长春市生产磷脂150吨。
  1974年,供应居民口粮中的玉米成品粮增加,每人每月8公斤,玉米加工量增大,全市每月需加工0.8万吨到1万吨玉米,玉米胚油源丰富。玉米胚油生产随之有所发展。1975年,省粮食厅召开现场会,推广玉米胚榨油经验,还为德惠植物油厂等企业投资,增添了提胚榨油设备,玉米胚油产量达到190吨。1980年以来,玉米加工产量销路变小,并在居民口粮消费中退出了主食地位,玉米提胚榨油原料减少,玉米胚油产量有所下降。其他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也有待于深入开发。

附注

①(据1909年3月25日发行的《吉林通鉴》,工业表。) ②(据伪新京商工会议所《新京工业现势》。) ①(长春市工商局《长春市工商业名录》,第149~153页。) ①(据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第2章,农产加工篇,1948年2月版,第8~13页。)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