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自由交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12
颗粒名称:
一、 自由交易
分类号:
F724.71
页数:
3
页码:
65-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清代至1957年长春市粮食进行自由交易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粮食销售
粮食交易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粮食自由经营有很长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就有粮商和集市交易。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设置长春厅时,在厅所在地新立城就已有食品店、杂货铺数十家。道光五年(1825年)迁城于现在的南关区一带,名叫“宽城子”,人口逐步增多,商品经济随之发展。陆续出现了粮栈和贩运粮食的粮商,杂货铺也兼营粮食。居民在杂货铺论斗、升买粮食用。卖米的杂货铺,用毛驴拉石碾碾米,成斗买米者用驴运送。小型的粮米市,定日营业,集日先是逢五逢十,后来又改为三、六、九或二、五、八日,集日交易的产品以马、猪和粮食为主。市场销售的粮食,形成自然分工,即小碾磨坊加工成品粮(主要是高粱米),零售给当地居民,而粮栈及大车店主要从事原粮批发贩运,也为客商购销、储存原粮服务。
民国时期,长春市逐渐成为连接四方的交通要道,粮食交易趋于活跃。据《长春交易所要著》统计,从1916年至1926年,长春市交易所常年交易量都在1万车左右(每车1000公斤),最多的1919年和1922年,都在10万车以上。后来,由于军阀混战,粮食集市走向萧条,粮食价格不稳,人民生活困难。较大的粮米加工业和粮栈都分季节进行吞吐。粮食登市的秋冬季节,价较低,就大量买入原粮,进行加工和外运,在春夏粮油交易淡季,则减少买入和外运。市场的粮、米、油、盐多是由小粮行、小粮米铺、小面庄直接经营,供应城镇人口的日常消费。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到1937年之前,粮油仍是市场自由经营。日本帝国主义者通过中国买办(也叫代理商),大量在市场上收购水稻、大豆、高粱、玉米、杂粮、苏籽,运往日本和朝鲜,也向西欧的德国、意大利等国输出一部分。同时大量倾销日本的布匹、胶鞋等商品,大小商店柜台摆满了日本的花洋布和太阳牌胶鞋等货物。1937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经济“统制”,粮食自由交易被取缔。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后,长春市又经历了一个暂短的市场购销期。光复不过一周时间,米、面、油、盐逐步上市。物资来源有的是日军军需仓库中的物资被抢售,有的是加工企业代加工储存的粮油食品,也有些居民把自有的布匹、衣物拿到市场变卖,换购食物。一个多月以后,大街小巷上的饭馆、食品摊点林立,买卖兴隆。粮米市场主要分布在东大桥外、南关菜市场、东盛路和二道沟。在市场上各种粮米,如大米、高粱米、面粉、杂豆,成袋摆放,豆油成桶摆放。货源不少,但价格偏高,1945年11月,大米每公斤12元(东北流通券,下同)左右,高粱米3.6元,面粉22元,豆油8元,后来逐步有所降低。1946年5月,国民党进城后,长春变成解放战争的桥头堡,国民党的省、市政府加强对粮食的管制。由于战争,粮食市场也失去了来源,只有城内少量粮食的私下交换,价格飞涨。1948年6至10月的4个月内上涨了700倍,严重的粮荒,使长春市饿殍遍地。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救生埋死”工作,人民生活逐渐复苏,市场开始活跃。外地的“生产大车”大量运进大米、面粉、杂粮,居民也拿着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具到市场变卖,买回所需的粮食和食品。市政府的救济粮发放,也随之改为参与市场交易。粮食公司成立了4个粮食门市部,4个门市部分别分布在粮食公司楼下、站前胜利大街、三马路大经路口和永春路。这些门市部经销米、面、油、盐,发挥稳定市场、调节粮价的作用。国家粮食部门的门市部挂牌标价卖粮油,市场民可到门市部买,并保证供应,起到了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
1948年冬,街道发动居民入股成立消费合作社,比较大的企业和机关也组织成立了职工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大部分都设立了“粮食部”,给市粮食公司代销粮、油,代销费为售价的7%。到1949年9月末,全市有44个合作社代销粮油。私营粮米贩卖业有168个,店员273人,职员226人,流动资金4.3万元,固定资产9.3万元。米店、面庄遍布全市。兼营加工和销售的小磨房,有479家,职工900多人,流动资金15万元,固定资产22万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营和合作粮食企业,尚无能力担负全市居民的口粮供应,私营企业经营的米、面、油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竞争中,私营粮食工商业者中的部分不法分子,互相勾结,偷工减料,哄抬粮价,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特别是在1950年,受到关内大城市几次粮食涨价风潮的影响,长春市的粮食价格一涨再涨,国家粮食公司的库存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53年,国家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加强了粮食的计划管理,取消了市场交易,只有个别地方的“黑市”交易。1954年5月,开始建立粮食初级市场,国家统收外的少量粮食进入市场交换。1957年10月11日,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指示,关闭了国家管辖的粮食初级市场。残存的粮油私人少量交易只能在暗中进行,价格远远高出统销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