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民办后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全民办后勤
分类号: E256
页数: 6
页码: 694-6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军事志的人民防空的战勤保障的全民办后勤的物资储备供应网、交通运输网、医疗救护网、军械修配网、军工生产网、战勤服务网、通信联络网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战勤保障 后勤

内容

全民办后勤,搞好各种物资保障,是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具体运用,是1969年党中央发布“八•二八”命令以后,落实毛主席“要准备打仗”指示的重要部署。1970年6月,长春市革委会召开农村战备工作会议,要求在全民办后勤工作中,要坚持平战结合、劳武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贯彻国家与地方结合、群专结合、土洋结合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促进全民办后勤工作的落实。会议提出,全民办后勤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七网”,并对“七网”建设作了具体部署。
  一、物资储备供应网
  要求各县逐步建设以吃为重点,吃穿用打配套的物资储备供应网,抓好网点布局。在物资储备上,要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逐步达到县有后方基地和专库,社、队有储备点,群众有仓有窖。布匹、日用工业品、医药、五金等物资以县储存为主,粮食、肉类、蔬菜、马草、马料及其他物资以生产队集体和社员储备为主。储存地点,既避开交通要道,又不远离运输线,保证调得出,用得上,保管得好,不浪费,做到分散、隐蔽、安全、保密。
  1970年,本着藏粮于民,平战结合,以战为主和靠山、隐蔽、分散、机动的原则,长春市重点抓了粮食储备工作,落实了省下达的在长春地区储备原粮15250吨的任务。对省下达的36万吨口粮销售指标,也采取了分散储存的办法,其中农村社队代国家储存7060吨,在5个县及郊区设国家储粮点90处,储粮272940吨,市区储粮8万吨。储存战备盐46000吨,分布在农村66个储盐点和城镇2个储盐点。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长春市有关单位试制了固体豆油和面条、大米等熟食品及各种炒面。在郊区的兰家公社和三道公社新建小型粮油加工厂各一处。在储备方法上,采取社、队分散保管。商品、医药库存近2万种,价值约18300万元。有商品疏散库6处,其中新建的4处分布在郊区和外县。
  对于战时40万守城人员的后勤保障,长春市革委会在1975年9月制定的有关规划中要求,为了保证独立作战,长期坚守,不靠外援,必须搞好后勤保障工作,储备一定数量的必要物资:①吃的方面。主食保证守城人员6个月的用粮,每人每月按45市斤计算,储备成品粮5万吨。豆油和食盐每人每月按1市斤计算,各储备1200吨。菜豆每人每天按半市斤计算,储备1.8万吨。此项工作由市粮食局安排落实。根据守城人员及伤员需要,还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猪肉、罐头、白糖、压缩饼干等食品,由商业局安排落实。②穿的方面。以棉装为主,按守城人数计,每人储备夏、冬服装(含鞋帽)各一套,由二轻局和商业局安排落实。③用的方面。战时水、电供应,本着土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供水供电的办法,结合基建、城建搞好规划,逐步解决。市和各区要分别设置地下电站,以保障战时供电。首脑机关、通信枢纽、供水设备、医院、军工车间等以及战时转入地下的厂矿、企业,都要逐步解决好自备电源。战时留城人员的生活、消防、洗消,重要厂矿、企业的生产和地道用水,主要利用现有的地下水井和地下储水池。另外还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火柴、腊烛、电池、灯泡、电线和必要的日用百货、柴油、汽油、润滑油等,由电业局和商业局分别安排落实。④药品储备。为保证战时对伤病员的治疗,要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如镇痛、止血、消毒、消炎、补剂、强心剂及外伤包扎用品、血浆等,按1万伤员6个月用药量储备,由商业局、一轻局负责落实。
  二、交通运输网
  1970年6月,市革委会交通组根据紧急战备的需要,制定了《长春地区交通运输网组织建设方案》,规定长春地区交通运输网建设包括车辆运输网、公路网、汽车修理网三个部分。
  (一)车辆运输网建设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长春市的车辆运输网分三级战备进行组织。
  一级战备:抽调解放牌汽车600台,编成1个运输团,下辖2个营,5个直属连。以专业运输部门的汽车为主,不足部分由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战时由沈阳军区调动使用,执行随军野战运输任务。
  二级战备:汽车600台,主要抽调社会车辆,编成1个运输团,下辖4个营和1个直属连。
  三级战备:这一部分车辆主要是担负支援前线和人民生活物资的短途运输任务,由市交通系统的三轮汽车、马车、手推车编成交通运输团。郊区和各县农村人民公社选调三分之一的马车(15000台),以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组成运输营、连、排(或班),每班大车3—5台,人员15—20人。
  为了便于领导,便于联络,便于行动,对社会汽车的组织动员,以区、县为单位,由区、县备战办公室负责,采取就近几个单位划片定点的办法,编成连、排、班组织,每班编配汽车5—8台。市交通系统各单位车辆的组织工作,由本系统革委会负责。三级运输的干部配备:团、营、连各配备指挥干部和政治干部4—6人,做到平时工作有人抓,战时有人指挥。一级战备运输要做到定车、定人、定组织,保证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司机思想和技术素质好。二、三级战备运输队伍也要做到车、马、人员、工具、组织落实。各区、县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战备运输队伍经常性的组织建设和日常工作。
  (二)公路网建设
  1970年,长春市有社道以上公路74条,总长2350公里;各种桥梁458座,总长7000多米。要求建立一支平战结合的公路网建设队伍,按照地区包片,县包线,公社包段的原则,把公路、桥梁的日常养护、战时抢修和破坏的任务,分线划段,全部落实到公路沿线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重要战备公路,要首先落实到公路沿线的基层。要发动群众加快公路建设,改善现有公路条件,打通县、省际断头公路,改造窄道、翻浆道,减缓陡坡,维修加固险桥。同时要求加强市、县后方基地公路建设,完成公路的新建任务。在通车线路上,要求设置起点路标、交叉路口指示路标、里程路标及陡坡、急弯、窄路地段的安全标志。
  (三)汽车修理网建设
  为了保证战时运输车辆的修理,根据省交通局的指示精神,长春市确定在长春市、榆树和德惠建立三个重点汽车修理点。长春市除交通运输专业部门的汽车修配厂和保养场承担战时汽车抢修任务外,省水利工程机械修配厂、市机械锻造汽车修配厂的汽修车间,也共同参与战时汽车修理任务。各县分别组织汽车修理网,做到汽车大修不出县。各县的修配力量与农机修配力量集中管理,平时为生产服务,战时为支援战争服务,修理汽车和军械。双阳、九台是长春市的战略后方,在组建汽车修理网的同时,要把各单位的汽车修理人员纳入战备运输队伍,准备修理工具,形成随车抢修力量。
  三、医疗救护网
  为了保护有生力量,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要求各县建设一个以专业医疗队伍为骨干,以赤脚医生为基础的医疗救护网,做到县医院建立县后方医院,公社以卫生院为基础,建立战地医院,大队以卫生所为基础建立救护站,小队设卫生员和病床,家家有防救员,并建立战备输血队伍。为了及时抢救遭受突然袭击时市区的伤病人员,要求在市内建立市、区、街道公社三级医疗卫生救护网。市构筑1个400张床位的地下中心医院,每个区构筑1个100—150张床位的地下医院,每个街道公社构筑1个地下救护所,并分别在市郊和双阳山区设后方医院。
  为了促进医疗救护网建设,长春市革委会于1970年4月批转了市备战办公室、朝阳区人民武装部关于省人民医院落实战备医疗卫生工作经验的报告。省人民医院《时时想到打仗,处处准备打仗,把医疗卫生工作建立在战备的基点上》的经验主要有三条:
  1.从准备打仗出发,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网。在1969年至1970年期间,省人民医院结合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组织254名医务人员下乡安家落户,在白城地区的乾安、洮安、镇赉、前郭旗、扶余、通榆县农村,建立了8个平战结合的卫生医疗站,每站配备20—30名医务人员,一整套医疗器械。平时可以解决几个公社到十几个公社的疑难病症和危重病人的医疗问题,战时即变成野战医院。随着战备工作的深入开展,遵照毛主席关于“没有根据地,游击战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
  教导,省人民医院又挑选44名政治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年轻力壮的医务人员,在桦甸山区建立了一所战备后方医院。
  2.大打人民战争,培训平战结合的医疗队伍。根据毛主席关于“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的教导,省人民医院适应实战的需要,采取打人民战争的办法,培养了人数众多的战时救护员,平时进行群防群治,战时进行自救互救。从1969年9月至1970年5月,省人民医院先后派出5个医疗小分队,深入到14个工厂企业单位,71个街道居民委,2个机关,1个学校和生产队进行巡回医疗,培训了960名不脱产的战救卫生员,普查血型2471人。同时,医疗网点的医务人员以医疗站为基地,为生产大队培训了大量的“赤脚医生”,仅乾安县工农湖医疗站就培训“赤脚医生”190人。
  3.大搞中西医结合的新医疗法,为战救工作开辟新路。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草药和新针疗法,把地方中草药引进医院,大搞土方土法,建立土药厂,推广“五个一”治疗方法①(“五个一”即一根针(新针疗法)、一把草(中草药)、一包卤碱、一个耳朵(耳针疗法)和一个土药厂。),制成以卤碱为主要成分的20多种中草药,有的还制成针剂。平时用自制的中草药为贫下中农治疗地方病、常见病和多发病,战时便于用于自救互救。
  学习省人民医院的经验,长春市医院也先后多次派出医疗小分队,深入基层单位开展建立平战结合医疗网的工作。至1971年末,省、市医院共建立平战结合医疗站221个,帮助基层单位培训了大量“赤脚医生”和“红医生”。与此同时,长春市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从准备打核战争出发,开展了治疗大面积烧伤的研究工作和普及教育,试制了有关医治烧伤的药品,并搜集了大量民间土药方,被利用的有200余种,采集和生产中草药270余种。
  四、军械修配网
  为了保障战时军械的修理,各县军械修理与车辆修理相结合,有计划地充实农机厂,公社建立修理厂,大队建立修理点,平时修造农具,为农业生产服务,战时修配军械和车辆,为反侵略战争服务。并要求市区每个街道建立一个地下修械所。
  五、军工生产网
  遵照毛泽东主席“每厂一角”的指示,至1970年5月,长春市安排了7个自动或半自动步枪总装点,3个火炮总装点,1个子弹总装点,并试制了一批武器。为了保证军工生产任务的落实,确定了136个军工生产协作单位,每个单位都做到定领导、定人员、定设备、定任务、定时间。各区、县和工厂都成立了军工组,专门负责军工生产。全地区抽调工人、干部、技术人员2500多人,组成三结合的军工生产队伍,大挖潜力,利用现有设备387台,修复、改制设备120台,自制土设备138台,工装418套,初步形成了生产流水线。
  建立军工生产网,还要求各县自力更生制造武器,各公社要在1970年内试制出地雷、炸药,有条件的公社可以试制手榴弹和其他武器。
  六、战勤服务网
  要求各县的公社、大队、生产队普遍组建以民兵为骨干,吸收群众参加的担架队、支前队、输血队,做到组织、人员、领导、工具四落实。大队要设服务站,生产队设服务点。
  七、通信联络网
  采取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支平战两用的通信联络网,除电信部门的有线、无线通信外,还要充分发挥车、马、人运动通信的作用。在组织上做到县有通信连,社有通信排,大队有通信班,生产队有通信员。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