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疏散与隐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6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疏散与隐蔽
分类号: E256
页数: 5
页码: 673-6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军事志的人民防空的组织指挥的疏散与隐蔽,为了减少战时城市人员的伤亡,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更好地坚持城市斗争,支援长期作战,在1958年至1988年期间,长春市曾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制定过6次具有不同特点的人口疏散方案(计划或规划),方案中还包括工厂搬迁和物资疏散方面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防空 隐蔽

内容

为了减少战时城市人员的伤亡,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更好地坚持城市斗争,支援长期作战,在1958年至1988年期间,长春市曾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制定过6次具有不同特点的人口疏散方案(计划或规划),方案中还包括工厂搬迁和物资疏散方面的内容。根据战时市区留守人员防空袭的需要,长春市及各区、街道、大单位还制定了《人员隐蔽方案》。在制定疏散和隐蔽方案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采取了相应的落实措施。
  一、人口疏散
  1958年10月,长春市公安局人民防空处首次制定了《长春市疏散工作初步方案》。方案确定:建立市、区、街道及大单位疏散委员会,疏散委员会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各管辖范围内的人口疏散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市区人口疏散总数为58.7万人,占市区总人口的76.2%。疏散地点安排:朝阳区疏散于怀德、长岭两县境内;南关区疏散于伊通、双阳、东辽三县境内;宽城区疏散于农安、郭前旗、乾安三县境内;二道河子区疏散于九台、德惠两县境内。
  1962年11月,由吉林省军区主持制定了《长春市市区防空袭人口紧急(5—7天)疏散计划》和《长春市市区防空袭早期(3个月)疏散计划》。这两个疏散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敌情估计;市区人口及疏散比例;战时动员能力;人防工程及建筑物结构状况;疏散地区概况;疏散工作的组织和方法;疏散工作的各项保障等。
  《长春市市区防空袭人口紧急(5—7天)疏散计划》确定:全市应疏散人口67.4万人,占全市95.6万人的70.5%,留城坚持斗争、坚持生产、坚持工作的三坚持人员占29.5%。疏散地区按由近及远的层次安排,距环城公路20—35公里以内地域,主要安排市、区机关人员,区以下工厂、企业人员及一般市民;35—65公里以内地域,主要安排重点工厂和企业人员;50—85公里以内地域,主要安排大专院校人员;科研机关人员主要安排在25—45公里
  地域以内。上述区域内的疏散点分布于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怀德、伊通等6个县中的50个人民公社。
  《长春市市区防空袭早期(3个月)疏散计划》确定:全市早期应疏散人口35.6万,占市区95.6万人口的37.2%。疏散地点分布在长春、吉林、白城、四平4个地区的1个市(白城市)、19个县城(镇)、83个人民公社。
  疏散的组织指挥,由市人民防空指挥部按人民防空系统负责实施。至1966年,长春市各防空专业总队,各局、区及大单位在制定人口就地隐蔽计划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职工及家属人员的疏散计划,并派员与有关县、社、队取得了联系。
  1969年11月,长春市备战办公室制定了《长春市市区人口临战前紧急疏散试行草案》,确定长春市临战前的紧急疏散,原则上除留下坚持斗争、坚持生产、坚持工作的人员约20万以外,其余88万人都应有计划地实施疏散。疏散地区统一安排在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长春市远郊和怀德、伊通等8个县、区。
  对市区“三坚持”人员的疏散问题做了如下安排:在遭受敌人核武器袭击的情况下,市区除留一定数量的对空射击、治安纠察、医疗救护、抢修等专业队伍和不能中断的生产项目的工作人员外,其余人员(约14万人)均有组织地临时疏散在郊区9个公社。
  1973年,根据上级关于人口疏散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由各区统一抓,各局从条条上给予支持,进行督促检查的要求和依靠工人阶级保卫城市,必须保留足够力量坚守城市的城防作战思想,于当年11月份重新制定了《长春市临战人口疏散规划》,确定留下以工人为主体的三坚持人员52万人,疏散50万人。
  1976年,按照系统、单位疏散点与知识青年下乡点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修订了《长春市临战人口疏散规划》。定在市区105万人口中留下“三坚持”人员42万人,疏散63万人。疏散的顺序是先人员后物资;先妇女、儿童、老人、病人,后其他人员;先远后近。
  1980年,根据上级部署,长春市各级人防部门在组织城乡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全面调整修订了《长春市战时人口疏散方案》。方案确定,战时在长春市人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市人防办公室、警备区、公安局、交通局、卫生局、粮食局、商业局、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组成人口疏散指挥部,负责拟定疏散动员令和各项有关措施,指挥全市的疏散行动。根据战时利用城市
  坚持战斗、坚持生产、坚持工作以及补充兵员的需要,计划在现有112万城区人口中留下“三坚持”人员45万人,其余67万人全部疏散。这些疏散人员分布在城区27个公社,1000多个单位。按照区、县对口,分区划片,实行“三定”的方法,将其分别安排到德惠、九台、双阳、伊通、怀德5个县境内的70个公社,1000多个大队。
  这个方案制定以后至1988年,除对部分单位的疏散地点做过局部调整外,其他内容没有改变。
  二、工厂搬迁及物资疏散
  在1958年制定的《长春市疏散工作初步方案》中提出,重要物资如粮食、被服、燃料、贵重设备器材和其他战略物资,战时必须进行疏散。疏散地点、路线、所需人力物力由各单位制订计划,由疏散委员会作统筹安排。
  1962年《长春市市区防空袭早期(3个月)疏散计划》提出早期疏散主要是组织工业和人口疏散,把组织生产设备、科研教学器材等的疏散和解决疏散后的生产、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等问题作为早期疏散的主要任务。因此,确定省、市领导机关的重要档案资料,科研机关的主要科研仪器、资料,大专院校的主要教学用仪器、设备及资料,随人员一起转移。市区大部或全部能够转移生产的工厂有27个,部分或少部分能转移生产的工厂有6个,这些单位能转移的生产设备及其它重要单位能够转移的贵重资料、精密设备等也要随人员一起转移。
  1965年6月17日,长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部署工厂、企业物资疏散工作,要求首先抓紧做好对易燃易爆物资、放射性同位素、毒品等危险品的调查,凡能先疏散的要立即行动,暂时不能疏散的,要做好疏散规划。按照业务管辖范围,危险品疏散规划分别由市公安局和卫生局负责制定;科研部门制定重要设备、仪器的分散保护计划;各有关局制定粮食、石油(按全市3个月用量)、食盐、煤炭(按全市6个月用量)分散储备计划。
  1969年9月,长春市革委会备战领导小组下达《关于加紧做好备战工作的意见》,要求长春市各区、系统和国、省营单位要制定重要物资疏散规划,对易燃、易爆、剧毒、细菌、放射性物资,要加强管理,制定疏散或应急处置措施。
  各大单位的主要档案资料,要进行清理,并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作复制、销毁、疏散。
  粮食储备,要按照毛主席“藏粮于民”的指示,动员生产队和社员储备粮、草。城市可给较大单位按职工数预拨1—3个月的战备粮,由各单位自行保管,动员城市居民把节约的粮食买回储备。
  商业系统,要增加山区的商业网点,为战时的物资疏散和供应做准备。
  1970年,根据上级要求和长春市的具体情况,拟订了以准备打仗为出发点,平时为支农服务,战时为军工生产服务为指导思想的工厂、企业、大专院校搬迁、分迁方案。确定除贯彻省关于搬迁省第一机床厂、市卫生材料厂、市铝制品厂、市灯泡厂、省有线电厂、长春橡胶厂、市电动工具厂等7个工厂的规划外,拟将市、区属工厂、企业的43个单位7849人迁到外县。
  全市10所大学中的农业大学和地质学院被确定为动迁单位,并已开始行动。
  在1969年至1973年期间,长春市为解决物资疏散问题,重点抓了吃、穿、用物资的分散储备工作,其中粮食和战备盐由县(郊区)农村社队及国家安排的储存点分散储存;商品和医药由分布于郊区和外县的疏散库分散储存;石油主要由兴建于土们岭和净月山区的地下油库分散储备。1973年以后,随着战争形势的缓和,工厂搬迁和物资疏散工作基本停止。
  三、人员隐蔽
  人员隐蔽是在遭受敌人空袭时,未曾疏散的人员利用人防工事或地形地物就地就近躲避,防御空中袭击的一项基本措施,这一措施贯穿于长春市防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人员隐蔽方案,是在各级人防部门的督促指导下,分别由各单位制定的。
  1965年,市人防部门在发电设备厂进行了就地分散隐蔽规划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市人防委要求各单位和街道抓好就地分散隐蔽规划工作。
  1969年至1973年紧急战备期间,长春市人员就地隐蔽工作主要是通过建立基层(街委及单位)防空指挥组织,加速基层单位人防工程建设,组织防空演习的方法组织落实的。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市人防部门在研究利用现有人防工事隐蔽人员问题时,发现已建工事布局不够合理,为此,长春市人防部门于1979年8月开始,在朝阳区桂林公社进行了制定人员隐蔽方案的试点。在隐蔽方案初步形成之后,1980年10月又在桂林公社冶金地质学校隐蔽片组织了人员隐蔽演练,取得了拟订人员隐蔽方案的初步经验,即摸清底数,确定密度;划分区域,建立组织;组织演练,检验方案。
  根据桂林公社的试点经验,长春市人防办公室向各区(县)、街道公社和有关单位印发了《人员隐蔽方案提纲》,明确了制定人员隐蔽方案的根据和要求。
  按照《人员隐蔽方案提纲》的要求,长春市工厂、街道公社和郊区的大屯、兴隆山两个镇,以及各区先后完成了人员隐蔽方案的制定工作。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区隐蔽方案,于1981年7月完成了长春市人员隐蔽方案的制定工作。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