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伪满州国自卫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伪满州国自卫队
分类号:
E296.7
页数:
9
页码:
530-5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伪满的民众武装,以保甲自卫团和协和义勇奉公队为基本组织形式。自卫团始于1932年9月,是由伪吉林省长、维持会会首熙洽发令,按所颁布的《吉林省各县自卫团组织章程》编建的,它是将原民国之保卫团加以改编,转而成其为伪满之自卫团,为日伪统治服务的。
关键词:
长春市
民国保卫团
伪满州国自卫队
内容
伪满的民众武装,以保甲自卫团和协和义勇奉公队为基本组织形式。自卫团始于1932年9月,是由伪吉林省长、维持会会首熙洽发令,按所颁布的《吉林省各县自卫团组织章程》编建的,它是将原民国之保卫团加以改编,转而成其为伪满之自卫团,为日伪统治服务的。
1933年12月,伪满公布了《暂行保甲法》,开始按保甲制度在乡村建立保甲自卫团。1937年,又实行《市街村自卫法》,决定给予市街村以自卫的权能,与保甲机能合并运用,使自卫团组织进而扩展至市镇。
保甲法的施行,起初除盗匪为害比较少的兴安四省外,在伪满普遍实行。
至1935年,随着所谓“治安肃正”的进展渐渐扩充,又规定了在3年内“采取重点主义”,改变过去一律强化的作法,把保甲法的施行划分成“特别指定地区”和“可不实行地区”。在特别指定地区“配备保甲专务指导员,专门致力于加强保甲制度”。在今长春辖境,双阳、九台、农安、德惠、长春县于1935年,榆树县于1936年先后被指定为特别施行区。“可不实行区”是作为例外情况对待的地区,即如“新京”、哈尔滨两特别市和奉天市那样的警察完善和治安确保的地方,经民政部大臣认可,可不实行。其国民防卫初由自卫青年团、后由协和义勇奉公队担负。
1938年7月,伪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协和义勇奉公队”的法令,组建协和义勇奉公队。这种组织被确定为国民防卫的核心,主要建立在伪首都和大小市镇,在设立奉公队的地方,不设自卫团,不设奉公队的地方,则以自卫团代之。
自卫团和奉公队自组建后,一直在日伪统治集团的控制下进行活动,它既在维护地方治安中发挥了作用,又积极镇压群众的反满抗日斗争。1945年8月,抗战胜利,伪满洲帝国垮台,这种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也随之解体。
第一节 组织
一、自卫团
自卫团之编组,在伪满实施《暂行保甲法》以前,伪吉林省各县自卫团,是按照《吉林省各县自卫团组织章程》编组的。取奉天省模式,“长丁分区抽编之,由保董1人,百家长若干人,十家长若干人,团丁若干人编成之”。《暂行保甲法》颁行之后,伪满实行统一编制,规定警察署管辖区为1保,1村或相当村的区域为1甲,甲内居民10户为1牌,保长或甲长可根据保甲内住民安全的需要,组织自卫团。警察署长认为必要时,也可命令保长或甲长组织自卫团。凡在甲内居住1年以上,年龄在18至40岁之男子,除公务员及残废者外,均为甲之自卫团员。保之自卫团以保内各甲之自卫团编成,其名称前均冠以保或甲二字,称某县某保或某县某保某甲自卫团。根据地方情况,也可将数甲合并成1个自卫团,保自卫团设团总、副团总,甲自卫团设团长、副团长。团长、副团长由甲自卫团员互选,任期1年,可连任。团总、副团总由保内各甲自卫团长互选,经警察署长呈地方行政官署长认可。团总、团长关于自卫团的人事、财务等事项受保甲长监督;关于自卫团统率事项,直接受警察署长指挥。自卫团实际是警察署的辅助机构。
各自卫团在编组时,抽一部分精壮者编为“常备团员”,其余为“预备团员”。为减少实施保甲制的经费,自卫团员原则上不发薪金,但在组建自卫团初期,大家富户子弟往往出钱请人代替,因此,部分自卫团员渐渐职业化,出现了一些“有薪”(即发薪金)的自卫团员。根据1934年12月统计,长春和现属长春市的德惠、榆树、农安、双阳、九台等6县,共有37个警察区、58个保、1354个甲,编自卫团250个,自卫团员5501人。
自卫团组成后,本着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节省经费,确保治安的原则,先后进行了多次整顿和调整。其中较大的整顿和调整有3次:第一次从1935年起至1937年,分期分批地进行重点整顿。每年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在一部分县内推行保甲制度,整顿自卫团组织,清除“不良分子”,健全组织,精干队伍。经过调整和整顿,各县自卫团员的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德惠县整顿后团丁总数由1936年的1150名,减至830名;双阳县减至787名;榆树县减至403名,其它各县也有不同程度的精简。第二次从1937年12月1日起,实行市街村制。在实行市街村制的地区,废除《暂行保甲法》,实行《市街村自卫法》,将保甲自卫团总、副团总改为团长、副团长;原团长、副团长改为分团长、副分团长。自卫团员的年龄,由原规定的18岁以上40岁以下,改为20岁以上40岁以下。在实际编组时,从中选拔20至30岁的青壮年组成自卫团,其余人员作为预备团员。自卫团的任务,由原来单一的“警戒防御紧急危害”,改为“承警察官署长之指挥监督从事防火、防水、防空及警戒防御匪患”。第三次是将自卫团从初期的有薪(职业性的)常备制逐渐改为义务制和轮换制。1938年4月4日,伪满发布了《关于整顿有薪(职业性)自卫团的通知》,要求1939年3月末大致整顿完了。但是,在一些地方自卫团担任管内警戒,需要一定的人力常年值勤,对这部分人必须供给衣食,因而实现义务制和轮换制进展较慢,直到1941年才逐渐整顿完了。
二、协和义勇奉公队
1938年7月,伪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协和义勇奉公队》法令和《青少年组织大纲》,把国民按年龄编入不同的组织。10岁至15岁的少年组成协和少年团;16岁至19岁的青年组成协和青年团;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为协和会员,而以20岁至35岁的协和会员为核心,组成“协和义勇奉公队”,把青壮年纳入战争体制。
1940年12月26日,伪国务院治安部发布《关于协和义勇奉公队之件》,明确规定:协和义勇奉公队是国民防卫的核心行动组织,用以彻底进行国民训练,整备“国防”体制,使其担任“国土防卫”和“国民警护”等任务。决定在“新京”和其它重点城市、重要工业区、铁道沿线、“国境”要点设置协和义勇奉公队。在组织了“奉公队”的地方,不建立自卫团,而将其职能并入协和义勇奉公队之内。1944年,伪满又发布《协和义勇奉公队组织整顿要纲》,决定把协和义勇奉公队组织扩大到各县旗。规定市、县、旗设总队;以市的行政区、县旗的行政警察区为单位设区队;以协和会的地域分会为单位设分队;以国民邻保组织(居民组织)为单位组织班组。此外,在“国家”的重要设施,规模大的官府机关、会社、工厂等单位组织设施区队、分队和设施班;在大学设大学队。根据各地区防卫司令官(地方防卫队长)及警护负责人的要求,还组织了特殊队。特殊队包括高射炮队、高射机枪队、卫生队、消防队、汽车队、通信队等。
1941年3月5日,伪满设立了协和义勇奉公队中央总监部,由关东军参谋长和协和会中央本部长任中央总监。省和县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按规定,协和义勇奉公队还置顾问若干人,由总队长推荐,各地区协和会本部长委嘱之,一般由日本人担任,其实是协和义勇奉公队的实际操纵者。
协和义勇奉公队各级组织之名称,均冠以各该市、县、旗、区、街村之地名或区域设施名称,例如某市协和义勇奉公队某区队或某市协和义勇奉公队自动车队等,其成员以在乡军人之队员为骨干。“奉公队”总队置总队长1人,副总队长若干人,区队和分队也相应的配置。各级各队还配置必要数量的职员,承队长之命,分担队勤勤务。总队长及副总队长依各该地区协和会本部长之推荐,由省本部长同意,中央本部长委嘱之;区队长以下之役员,从各该地区协和会本部长推荐之队员中由总队长任免之;特殊队役职员之任免准据上述原则定之。为教育训练之需要和实施便利,总队、区队和分队均设队本部,队部原则上置于各该协和会和事务所内。
伪新京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协和义勇奉公队的主要组建地区,“鉴于首都的特殊性,就需要持别的指导和规定”。为此,1941年4月,伪满特地颁行了《首都协和义勇奉公队指导方针》,分别就组建“首都”奉公队的目的,组织形式,职责及教育方针,警防训练问题,较其它地区作了更加具体、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规定。《指导方针》明确规定,“组建首都奉公队的目的,在于向遂行国防及各种公益事业实践迈进,养成质实刚健的中坚国民。把奉公精神向队外一般国民教化普及,进而迅速整备适应国情的国家总奉公体制,以期强化充实国家总力战”。
“首都”奉公队的编组,“参照《协和义勇奉公队组织要纲》(实施),由队员、干部及职员组成”,在具体实施时得体现出“首都”的特点,特别要“使奉公队的基本组织与协和会及国民组织(体现)统合关系,协调并加强训练以期彻底,设定各级组织训练编成”。
“首都”协和义勇奉公队总的编制序列是:总队下设区队、中坚队和特殊队。区队下辖分队,分队之下依次为班和组,另设分队防护队,防护队之下编分队;中坚队下辖大队,大队之下依次为中队、小队和分队。总队设总队长、副总队长、指导委员、训练指导员、队附和本部员若干人;区队、中坚队、特殊队,均设队长、副队长、队附和本部员若干人,各队之下级组织只设队长或班组长,不设副职。区队、中坚队和特殊队,在必要时也可设指导委员及训练指导员;总队及下属区队、中坚队、特殊队之本部员可由队附兼任。全总队受总队顾问统制。
在总的编制框架内,根据需要又有特殊编组。大体分为计划警护编成(训练编成)、家庭防护编组(基本组织)和特别动员编组(特殊组织)几种形式。
计划警护编成。在各级组织中编常备队,作为计划警护的骨干;总队中坚队为全市的总预备队;区警护队(又称警防队)为区的计划警护的常备组织;分队护防队是分队区域内的协同防护的基本组织。
家庭防护编组。基本组织与协和会分会及国民组织地域一致。各级队长通过本组织系统,主要担负家庭防护(设施分队是自体防护)及邻组协同防护的指导责任。设施区队、分队,通常不设警护队及防护队,而以分队组织根据其设施防护计划,编成警防单位。
特别动员编组。负有特殊使命的单位特别编成特殊队。特殊队有防空、通信、汽车、消防、卫生、铁路警护等各种专业队。爱路队根据与铁路有关方面的协定编组。
第二节 训练
自卫团训练,初期属应急训练,使之能够适应辅助警察进行讨伐、防卫、镇压民众反满抗日斗争的需要。训练由各县区警察署长负责,选派学科、术科训练有素的警官,亲自到各保甲自卫团,按照警察官吏教养规程及实施细则实施教练,并讲授保甲法。术科训练进行立正姿势、步法、射击姿势(包括立射、跪射、卧射和仰射)、散开、排连制式教练及战斗教练。以后,根据形势的变化,以“整备国防体制”为着眼点,除进行警防训练外,又增加了防火、防水、防空等训练内容,企图把自卫团培养成社会基层的骨干组织,使之成为能够应付一切非常事态的综合防卫机构。
1939年6月20日,伪治安部发布《自卫团教养训练规程草案》,规定自卫团对团员实施以“建国精神”为基础的国民训练及必要的实务训练,以培养平战时期都能有效地防卫地方的能力。教养训练的重点在于精神训练,以养成“社会的中坚分子”。教养训练根据团员的职业及年龄等情况,选择适当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
训练科目及年度训练时数:
精神训练。30小时以上。内容包括“建国精神”;修身及公民教育;常识及时事问题。
实务训练。100小时以上。内容包括点检;各个教练;部队教练;战斗教练;消防;防护;综合演练。
语言训练。学习使用日语。
自卫团教养训练,由警察署、市街村公所、协和会、铁道警护队等有关单位协作,由自卫团长及分团长负责,定期或临时实施。警察署长每月将训练情况向县(旗)长书面报告一次。县(旗)长每年度对自卫团教养训练状况须查阅一次以上。
协和义勇奉公队训练,主要实施警防基本课目训练,并进行特业技能教练。农村地区以实施基本课教育为主。
教育训练坚持以干部为重点,以“陶冶精神及思想为第一位”,一切训练都是“重点指向防卫力的加强”。
为加强干部训练,“在总队长直辖下编成特别训练机构教导队”。为提高队员的素质,“作为总队本部的弘报特殊机构,编成兼队员训练的弘报队”。为“图提高各级队本部的效能,加强防卫综合指导性”,结合教育训练的实施,还特地“整顿各级队本部,特别是总队本部机构”。
“奉公队的防卫训练,大别之可分为家庭防护的指导和各地区计划警护的指导。家庭防护(训练)与奉公队各级组织的阶段相适应,逐次训练次级干部,养成其指导家庭防护的能力;计划警护(训练),以各级(总队、区队、分队)的常备训练编成为基础,并以其所需的活动事项为主,进行训练。另外,对总队、中坚队,随着情况的变化,可实施能担任特别处置的稍高一些的防卫训练;干部训练除适当运用教导队养成精练的干部之外,还应随时实施对各级队长、本部员、指导员等的遂行其职务所需技能的锻炼、研究、讲习等特别训练”。农村奉公队训练,“应先以干部训练为重点,渐渐加强组织整备,以其贯彻训练”。
为促进训练的发展,全面提高训练质量,还适时组织竞技大会和实施野外“国防”综合演习,并运用各种方式考核训练效果,特别注意“振起国防精神,锻炼身心”,“增强防卫能力,发挥国民防卫核心行动组织的效能”。
第三节 经费和装备
经费和武器装备是伪自卫团后勤供应的基本内容。
一、经费供应
按照《暂行保甲法》和《市街村自卫法》的规定,自卫团属于义务性民众武装组织,团员原则上不发薪。但建团初期,由于大家富户往往出钱雇人代为服役,在特殊情况下伪政权还设暂时性的给薪团员,因而也出现过职业性的“有薪团员”。以后,随着保甲法、自卫法的实施,逐渐废除了职业性的有薪团员,普遍实行义务团员制。但有些经费,如自卫团事务费,常备团员出动时所需实物给予费等,仍须筹集,由保甲牌内“受益的住户家长负担”,另有部分经费是从“过失罚款”中得来,原则上自卫团员每员一次过失罚款在20元以下。由各住户负担的经费,根据住户拥有的土地数或相当的资产“公平分担”,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德惠等县规定,“土地公课”每垧一元,二十五垧以上者一元一角,五十垧以上者一元二角;营业公课,按营业附加捐二分之一(征收);户别公课,按户别捐三分之一(征收)。所有经费均包括在保甲费内,不单设专门名目的经费。
协和义勇奉公队之经费,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1.市、县、旗及街村或准此者之补助金;2.捐助金。但捐助金由总队部总括受理之”。
二、枪械配备
自卫团的枪械和弹药,由县区警察署以贷与的方式配发。主要来源于原民国自卫团和民间,是伪满在实施《枪械取缔法》过程中收缴的。每枪配弹数各县不一,少则每枪20粒(发)左右,多则110粒(发)上下。枪弹的配发以甲为单位,由自卫团长、分团长负责。枪械多为旧杂式,型号各异,如洋炮、老套筒、连珠枪、自来得、别拉旦、毛瑟、七米厘等皆有。由于自卫团几经调整和整顿,各县各时期编制人数时有变化,枪械的装备数也屡有增减。但对常备团员各县各时期均能保持每员各1枪和一定数量的弹丸。以双阳县为例,1931年12月该县自卫团初建时,共有团员1278人,配备枪械1233支,子弹48944粒;1934年12月,依暂行保甲法之规定改编后的自卫团,共有团员1371名,配备枪械1332支,子弹49209粒。这样的配备,不仅保证了为数一般占团员总数40%左右的常备团员的用枪,而且预备团员在奉召执勤时,也基本能够满足其对枪械的需要。
第四节 防剿
按照伪满《暂行保甲法》、《市街村自卫法》的规定,自卫团的主要活动是警防村镇。但其作为军警的辅助机构,也时常参入袭击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和围剿抗日联军的“讨伐”活动。
一、警防
日本侵略者为了消灭反满抗日武装,大肆建立“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强迫散居在偏远地区的农民都搬进指定的大村庄,企图隔断抗日武装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确保治安”。“集团部落”周围筑围墙,设炮楼,架铁丝网,由自卫团站岗、放哨、巡逻,武装守围。抗日武装要进入集团部落活动,常常遭到他们的袭击。为加强警防,长春、农安、德惠、长岭、伊通、双阳等6县,早在1932年自卫团初建时,即制定了《联防简章》,以长春县自卫团总部为主,组织6县联防。《联防简章》规定,对于“股匪剿捕之计划及其步骤与期限;零星土匪之搜缉;联防各县进境警团之巡逻、侦察通报等事项”,“得召集联防会议决定之”。以长春县为联防总指挥,其余各县为防区指挥,组织好协调行动。并规定视自卫团官兵在行动中之功过,按级给予必要的奖惩、赏恤。
二、袭击抗日游击队
1932年,在中共东满特委领导下,吉林省东部地区之延吉、和龙、汪清、珲春4县,先后建立了数支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这些人民抗日武装一经组建,当地警察分署即指挥自卫团,频繁地对其进行“讨伐”。其中仅1933年和1934年两年间,4县自卫团即先后出动106回计1836人次,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围剿抗日联军
为镇压人民抗日武装,各地自卫团还在日伪讨伐队司令官的统一指挥下,积极配合日伪军行动,参入围剿抗日联军的“大讨伐”。
1935年,伪第二军管区混成第七旅,在少将旅长金恩奎的率领下,出动了3个团3320人的兵力,在第五军管区所属7个连的协同下,对活动于吉东地区的抗联部队进行“讨伐”。在此次行动中,该地区自卫团共出动2077人,参加作战行动5699人次。
1936年6月至1941年3月,根据所谓“东边道治安肃正计划”,日伪组成了以日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野副昌德少将为“讨伐”司令官的“联合讨伐队”,总兵力达35256人,对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持续“讨伐”,使抗日联军领导机关和部队遭到重大伤亡。在持续5年的“讨伐”中,由行政警察指挥参入行动的16个县的自卫团组成的“警防队”,共有12276人,约占“联合讨伐队”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按照作战部署,警防队被配置在讨伐地第一线的集团部落里,监视居民,盘查行人,随时执行搜索任务,搜集情报,配合日伪军警、宪兵、特务,对抗日联军进行封锁和围剿,其中心任务是断绝抗联的供应渠道,迫使抗联官兵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使之丧失战斗力,实现其“治安肃正”的目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