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伪满洲国军兵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伪满洲国军兵役
分类号:
E265
页数:
9
页码:
174-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伪满军的兵员来源,起初以大量收编为主,其后是进行募兵,进而发展到征兵。主要介绍了收编东北军旧部、募兵制、征兵制、待命役制、兵役机构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军事志
国军兵役
内容
伪满军的兵员来源,起初以大量收编为主,其后是进行募兵,进而发展到征兵。
一、收编东北军旧部
《战史丛书•关东军》中称:伪满洲国军是以原东北军阀为母体建成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掌握军队”,“以关东军的威力为背景”,首先诱使东北军各地将领宣布独立,并授任为官,利用他们所辖部队“维持治安”,随之“将财务、人事、武器实行中央集权”,“掌握军队的命脉”,最后由伪国务院军政部将“散在各地的脱离张(指张学良)政权统治,宣布‘独立’的旧东北军的诸将一律收编统辖起来”,“匆匆忙忙,组织起来”伪满洲国军。
原属东北军的吉林军,在“九•一八”事变期间,一部分反满抗日,成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之一部,另一部分弃防逃跑。吉林军参谋长熙洽叛变事日,“派人分头到各地进行劝降和缴械”。驻吉林省境内的5万左右的原东北军大部和一些匪团,为关东军收编,组成伪吉林警备军和吉林铁道守备队。伪满洲国一成立,吉林警备军即同奉天、黑龙江警备军及江防舰队等组成初期的伪满军。其驻伪新京地区的有首都警备司令部、吉长地区警备司令部、新京警备独立骑兵旅、农安地区警备司令部、吉林“剿匪”司令部、吉林警备步兵第一旅、吉林铁道守备队和吉林第一游击队等部。
二、募兵制
(一)募兵制的沿革
吉林警备军组建后,到伪《国兵法》实施之前,军队兵员的补充是采取“志愿”制度的募兵制取得的。这一阶段称“国军整顿时期”。募兵制实施的过程和内容,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32年至1933年),为无统制募兵阶段,也称“募兵制度不完备时期。”这一时期的募兵比较随便,驻各地的军队根据需要,由司令官下令,随时随地都可招募兵员,所募的对象多是地方上的无业游民及不正当的武装团体。第二阶段(1934年至1936年),为有统制募兵阶段,又称“确定募兵制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由各军管区根据需要实行不定期的募兵,但各军管区的“募兵均须受中央之认可”和批准。募兵对象多是“农村之纯朴子弟”。第三阶段(1937年至1940年),为分配募兵阶段,也称“国兵法”实施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募兵,是在“中央”统一部署和掌握下进行的,从军队自行募兵“进展到依政府之手”实施募兵,即各地方根据伪国务院公布的“募兵要领”,由政府各部局及地方各机关团体协同募集兵员。所谓“分配之募兵制”,就是在全伪满洲国内,划分出若干个募兵区域,按各地的人口比例、兵源和治安情况,统一分配每个地区的募兵数量,称之为“按地区分派义务”,实际是“强迫抽丁制”。
(二)募兵条件及服役期限
在实行募兵制时期,招募兵员的条件是随着募兵制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但总的看变化不大,主要条件是:1.须是18岁以上至24岁以下的伪满洲国男子(1940年改为21岁以上至23岁以下);2.身体强健,品行方正,身高1.55米、体重50公斤、视力0.7以上、无耳疾病;3.“有相当常识”,粗通文字;4.无吸食鸦片赌博恶习;5.“身份确实”,有村、甲长证明,在当地军管区居住。此外,还要求是“未受过刑罚”,未充当过军人和警察官的。
所募集的新兵入营后,要在军队服役3年,在服役期间,俸饷初时每月每人发给7元,以后“逐次计给”;伙食、被服“由官供给”,携带私马服兵役的,每月发给马粮费约8元或给现品。服役期满退伍时,除实报回乡旅费外,另发30元钱。对超过3年服役的,按超期服役年数,每年增发10元钱。
(三)招募兵员的实施
通常由伪军政部、民政部根据伪国务院的训令,发布募兵训令或募兵广告,下达年度募兵任务、条件、实施办法和完成任务的期限,再由伪省公署训令各县(市、旗)公署具体组织实施。
1934年7月,伪军政部发布海军江防舰队募兵广告:招募海军士兵120名,其条件:1.“住于满洲帝国或关东州内2年以上”;2.年龄17岁以上21岁以下;3.身体强壮,高5尺,目力充足,无宿疾及嗜好;4.有一定文化知识。报名地点:哈尔滨海军江防舰队司令部、“新京”军政部、奉天陆军中央训练处。7月1日至31日报名,8月5日、6日考试,合格者于8月31日报到入营。待遇:训练期间,文具、服装等费用由地方政府供给,并每月发给薪饷7元,伙食费5元。
1937年,农安奉令募兵100名。对此,县公署作了具体部署:1.全县所募新兵按30个保分配招募,每保按2倍预备数即送10名壮丁受检查,上年度募兵检查不合格的不准送;2.本年度募兵由警察署长负责,随时督促该管区内各甲长认真选募,不准花钱雇或冒充顶替;3.警察署长,保甲长等在准备募送检查时,要重点检查被送检人的身体和学历,免得至检查场检查时不合格,空劳往返;4.应报书类务于本年10月15日前填写完毕,派人送县转交募兵检查官,不得玩误;5.募定兵士(即壮丁),在将各书类报县后,应在家等县通知,何日检查,由署长、保甲长联系,到时将募定兵士一律送检查场检查;6.募兵自所辖警察署至检查场所需经费,事后请求发给;7.每个保发募兵身体检查票15份,应募书15份(每兵填一份)、应募连名薄7份(每保造4份)。
三、征兵制
1940年4月11日,伪满洲国政府公布了《国兵法》,并决定自翌年起全面按照《国兵法》进行兵员征集。
(一)伪《国兵法》的主要内容
伪《国兵法》主要是由《国兵法》、《国兵法施行令》、《国兵法实行规则》三部分构成。
《国兵法》包括总则、服役、征集、杂则、特典、罚则等主要内容。
《国兵法》规定:“帝国人民之男子依本法之所定有服兵役之义务”。年满19岁为壮丁年龄,凡壮丁适龄者,均要依法受壮丁检查。检查合格者即为“适于兵役”,再行抽签确定征集。被征集为国兵者,要入军营服兵役3年,退伍后免除兵役,没有预备役或待命役的义务。同时规定,到壮丁年龄不按时呈报者,处50元罚金或科料。“无正当事由不受壮丁检查者,处1百元以下罚金”。“为避免兵役而逃亡或潜匿、毁伤身体、故作疾病或其它为诈伪之行为者,处3年以下之徒刑。为使他人避免兵役而为诈伪之行为者,亦与前项同”。国兵应入营者无正当事由,迟延入营期限超过10天的,处6个月以下禁锢,战事超过5天的,处1年以下的禁锢。
《国兵法施行令》,主要是规定实施《国兵法》时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国兵法实行规则》,主要是规定进行征集国兵时的程序和具体方式方法。
(二)征集国兵的程序
按照《国兵法》和《国兵法实行规则》的规定,在征集国兵时,要依照下列程序进行:1.呈报适龄壮丁。凡适龄的壮丁,每年均须由家长(后改为户长)负责向所居住地区街村长呈报,从街村长起负责将壮丁人员调查表、壮丁名薄、壮丁连名薄逐级向上报告。2.划分设立征兵管区和征兵区。为便于国兵征集,划分为若干个征兵管区,在各征兵管区又划分和设立多个征兵区。3.分配征集兵员任务。分配的原则是,以原籍征集为原则,以受检查壮丁的数量为基准,进行征集兵员的分配。分配的顺序是,征兵任务逐级下达,即先由伪治安部将征集国兵的数量分配到各级征兵(军)管区,再由征兵管区分配到征兵区及各县(市、旗)。4.开设征兵区征兵署。为执行征集国兵事务,在每年的征兵期间,均于征兵区内开设征兵区征兵署,其位置一般都在警察署所在地。开设的时间由军管区与省长或特别市长提出,报伪治安部备案。5.壮丁检查。在征兵区征兵署开设后,即通知适龄壮丁到征兵区征兵署接受检查。检查壮丁主要是检查素养、家庭、身体3个方面,“这三者都一并考究,以三者平均作为合格的基准”,来确定适合兵役者、不适合兵役者和困难者。受壮丁检查者依下列之标准区分。①(此表摘自《国兵法之要点》。)
6.选定兵员。根据壮丁检查后确定的适于兵役者的身体、技能及职业情况,由兵事处依照标准为各兵种选兵,并通过“严正公平”的抽签,最后确定所要征集的兵员。7.兵员入营。被征集为国兵者,必须按所规定的日期入营,送兵员入营的交付手续是由特别市(通常是指派负责职员)、县(市、旗)长、街村长“引率入营者到入营地或入营集合地”,交给军管区派出的职员,由军管区交给部队长或部队长派的人员,即为入营。
(三)征兵区域的划分
1940年10月5日,伪治安部发布52号令,划定了征兵区域,具体征兵区域划分如下表:②(此表摘自1940年10月5日《政府公报》。)
1941年8月1日,伪治安部发布21号令,将1940年10月5日(52号令)规定的征兵区及其区域作了部分调整,其中第2征兵管区之征兵区域变动如下:将第三征兵区域内的伊通县、双阳县删除,加入通阳县;将伊通、双阳两县加入第五征兵区。
1945年6月2日,伪军事部发布15号令,在征兵管区之下设兵事管区,各征兵区由原征兵管区直辖改由兵事管区管辖。“新京”特别市由原第二征兵管区之第六征兵区改为第二征兵管区“新京”兵事管区之第一征兵区;德惠、榆树县改由第二征兵管区吉林兵事管区之第一征兵区管辖;农安县改由吉林兵事管区之第四征兵区管辖;九台、长春县改由吉林兵事管区之第五征兵区管辖。
(四)国兵征集的实施
据《东北现势》记载,伪满洲帝国政府公布《国兵法》后,于1940年7月14日“即刻实施征集国兵的第一回检查”,由于“已以国民调查,获得了相当把握”,又“用庞大的政治压力作后盾,很顺利的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但由于伪满洲国军参同日本关东军作战屡有伤亡,兵员“极感缺乏”,因此伪满洲国政府在1943年和1944年度的第三、四次征兵时,均将年龄限制提前两年,凡年满17岁的青年,就视为适龄壮丁,即须应征入伍从军。同时,还在各地设置了许多军事学校,在“新京”的就有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兽医学校等,招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入伍学习训练。凡此种种措施,其目的不外是动员东北人力,使之参加侵略战争。但是,炎黄子孙皆不甘心为日伪当局服兵役,当炮灰,故逃避兵役者极为普遍。伪满洲国政府为推行“国策”,防止逃避兵役事件发生,于1943年特设了“身份证制度”,并于当年7月1日实行。1944年4月1日,又实行“国民手帐”制度,强制适龄青年任其“随时征调之”。从1945年6月开始扩大征兵年龄,规定凡适龄者至36岁的男子“均须应召服兵役”。
四、待命役制
伪满洲国政府于1940年公布的《国兵法》,对退伍的国兵本无服待命役(即预备役)的规定,但到1943年修改《国兵法》时,把“国兵”改为“现役国兵”,增加了待命役的规定。同年11月1日,伪满洲国政府公布了待命役制度,服待命役的范围包括服完现役国兵的全部人员,即从1941年第1期征集的国兵开始,退伍后均有服待命役的义务。服待命役的期限规定:国兵入伍服3年现役退伍后即转服待命役,称待命国兵或待命军人,服役期为4年。遇有战事、事变、天灾等情况时,可延长服待命役期限。1944年4月15日,伪军事部发布第七号命令公布《国军召集规划》,规定对待命军人的召集分为充伍召集、临时召集和训练召集。召集待命军人,分别由所在地街村长受命通知待命军人本人,并负责送交应接收的部队,被召集的待命军人如无故不到要处以罚金或拘留。
五、兵役机构
(一)募兵机构
在募兵期间,起初是由各地驻军随时随地的自行招募兵员,从1934年至1936年仍由军队自行招募,但须经“中央”批准;自1937年起,改由通过“政府”进行募兵,从此,逐渐地建立了各级募兵机构。
在伪中央,由国务院军政部主管,民政部和蒙政部配合,协同募兵。“中央募兵官统辖募兵全般事务”,在军政部参谋司内设军衡课,负责承办募兵的具体业务。
在地方,先由警备军,后由军管区主管募兵,省公署配合。1937年7月21日,在吉林市成立第二军管区,军管区司令部内设兵事处具体管理募兵事务。1937年改由政府募兵后,由省长、县(市、旗)长负责,按第二军管区下达的募兵规定,向下部署募兵任务,具体募兵事务均由“警察署长负责”办理,基层则由各保的保长承办。
为统辖募兵事务,自改由政府募兵时起,设置了募兵管区,其区域与军管区的区域相一致。募兵管区在募兵期间又设置地方募兵官及若干名检查官,办理募兵事宜,募兵结束后,即行撤销。
(二)征兵机构
省公署民生厅内置动员科,军管区司令部内置兵事处,负责有关征集兵员的具体事务。
1940年10月5日,伪治安部发布52号训令,将伪满洲国境内划分为10个征兵管区执行征兵业务。吉林省被划为第二征兵管区,征兵管区的征兵官,由军管区司令官(首席)和首长担任,统辖征兵管区(全省)的征兵事务。
第二征兵管区下置6个征兵区,每个征兵区的征兵官均由兵事处长(首席)及征兵区内的县(市、旗)长担任。“新京”特别市由市长指定兵事担当官负责。县、市、旗长担任征兵官,只限于参入执行本县(市、旗)的征兵事务。
1945年6月2日,伪军事部发布第15号训令,在第二征兵管区之下又设“新京”、吉林、四平3个兵事管区,每个管区辖1至数个征兵区。“新京”特别市和德惠、榆树、农安、九台、长春县所属兵事管区和征兵区①(1941年7月,双阳县与伊通县合并,合并后称通阳县,属吉林兵事管区第3征兵区。)如下表。
为执行征兵具体事务,每年在8至10月间,于征兵区开设征兵署,担负对壮丁的身体检查和素养、家庭情况调查等。征兵区征兵署开设的具体日期及场所,由各该征兵区区域内的县(市、旗)长确定,并须事先逐级向上报告,向本管区内通告。征兵区征兵署由征兵管区征兵医官、征兵区征兵官、征兵区征兵副医官和征兵署事务员组成,在完成其承担的征兵任务后,即行撤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