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驻军部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驻军部队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11
页码: 125-135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部队,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陆军81021部队、空军39001部队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

内容

一、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于1950年12月31日在长春成立。初建时称东北军区摩托装甲兵司令部,1951年改称装甲兵司令部。它是由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战车一师、东北军区司令部、辽东军区、东北军区政文干校、步兵第一〇〇师等单位抽调干部编组的,副司令员赵杰,副政治委员钟人仿,参谋长石敬平,政治部主任李耀之。机关初设司令部、后勤部,其后又设政治部、技术部、干部管理部和直属警卫连、通信连。全机关共编干部471名,战士440名。
  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下辖坦克第三师和独立坦克第一、二、三团。坦克第三师于1950年12月组建,直属军委装甲兵司令部。1951年1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改隶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建制,师长孙三,政委李治洲,参谋长张济堂,政治部主任杨昆山。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处、技术处、干部管理部和直属高炮营、工兵营、侦察营、运输营及警卫连、通信连、化学连。辖坦克(战车)第五、第六团、摩托炮兵团和摩托步兵团。全师编制总人数为5438人,其中干部2358人。
  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所属部队在编成上,以坦克部队为主,还编有装甲兵、炮兵、工兵、防化兵及其它勤务保障分队。部队初建时规模较小,从1951年起,为适应抗美援朝作战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人员和装备不断加强,战斗力逐渐提高,成为全军装甲兵初创时期的一支骨干力量。
  1954年4月,东北军区进行整编,东北军区装甲兵领导机关装甲兵司令部改为东北军区装甲兵部,并于同年9月15日迁出长春。
  二、陆军81021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81021部队,是在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过程中,于1985年10月1日以原3009部队为基础改编而成的。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辖步兵、炮兵、装甲兵部队及直属队。
  81021部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主力部队之一。这支部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个模范团(模范红五团和模范红十二团),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煅炼,逐步发展演化而成的。1949年2月,以中原野战军之第一、第二旅为基础,合并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河北省清丰县(今属河南省)组建,隶属第五兵团。部队长尹先炳,政治委员王辉球,副政治委员吴实,参谋长杨俊生,政治部主任陈云开。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辖直属队及3个步兵师。部队组成后,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的战斗。1949年11月,部队机关兼贵州军区遵义军分区。为适应剿匪作战的特点,部队经常分散行动。组织体制时有变化,所辖部队多次调整。
  1951年2月初,奉中央军委和西南军区命令离黔北上,执行抗美援朝任务。同年4月,抵达河北省辛集地区集结待命,归华北军区领导。9月,奉命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领导。1952年6月至8月,根据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指示,按新编制进行了整编改装。12月24日,奉命入朝参战,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26部队。1958年4月,部队由朝鲜撤回国内,进驻吉林省,隶属沈阳军区建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9870部队。60年代初改称为9424部队,中期改称3009部队。1985年10月1日,奉中央军委和沈阳军区命令,以3009部队为基础,按精兵合成的原则重新组成81021部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部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平江起义,坚持井岗山斗争,创建和保卫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东征和西征作战,保卫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等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首战平型关作战,深入敌后,开创抗日根据地,坚持反“扫荡”,在广阔的战场上同日伪军作战,进行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等重大军事行动。解放战争时期,相继参加了上党和平汉战役,转战长城内外,驰骋黄河南北,在战略进攻中歼敌主力,参加逐鹿中原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的战斗,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以后,继续发扬了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伟大斗争中,又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显著成绩。部队除完成正常的战备、教育训练、施工、生产、营建外,曾先后执行西南剿匪、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支援黑龙江边境斗争、保卫大庆、云南边境作战等任务,参加了开发大庆油田、天津抗洪、唐山抗震救灾、大兴安岭灭火、嫩江防洪等重大活动。1964年冬,被中央军委树为全军机关革命化的标兵。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和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受到损失。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过拨乱反正、组织调整和全面整党,部队建设又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各项工作逐步呈现出新的局面。
  三、空军39001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39001部队,是1958年11月以空军第五速成中学为基础组建的。部队初建时称2135部队,部队长吕黎平,政治委员李庆柳,参谋长肖道生,政治部主任于应龙。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航空工程部。辖飞行部队、雷达兵部队、基地场站和直属队。1962年7月,该部改称7311部队。1975年改用现称。
  1970年,在空军体制改革中,该部压缩了编制规模,减少了下属飞行部队;航空工程部并入司令部,基地缩编为场站;飞行部队改称航空兵部队。1985年,在全军体制改革中,部队体制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改革,所属歼击、强击、轰炸机部队进一步具备了完成空中突击、空中支援、空中侦察和防空作战的能力。
  部队组建40年来,除完成经常性教育训练,加强战备,国防施工,保卫国家领空安全的基本任务外,所部还曾参加过闽浙沿海岛屿的解放、东南沿海轮战锻炼等战斗行动。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了抢险救灾、航空探测、人工降雨、森林防火、飞播造林、保障民航运输和提供气象服务等活动。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长春陆军预备役炮兵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陆军预备役炮兵师,是根据沈阳军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统一规划,于1986年2月正式组建的。该师是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
  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编制编组的,平时隶属吉林省军区领导,战时划归指定的野战军指挥。预备役炮兵师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部下置科,辖炮兵第一、二、三、四团和直属分队。其基本任务是按照上级军事领导机关的统一计划和规定,进行定期的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军政素质,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快速动员能力;切实做好战时动员准备,一旦需要,立即转化为现役部队,遂行作战任务。
  1985年4月,长春军分区奉吉林省军区命令,组建了长春陆军预备役师(同年11月29日改称长春陆军预备役步兵师),辖步兵第一、二、三团和炮兵团,各级领导干部均实行预任制,其中现役干部为长春军分区的附加编制,在长春军分区担任相应的职务。
  1986年2月,沈阳军区下达预备役部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令,将长春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二、三团裁撤,以该师机关及所属步兵第一团、炮兵团和永吉、农安步兵预备役团为基础,改编成长春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实行单独编制。所属干部除专职副师长兼任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外,其它干部不再在军分区兼职。1987年10月,总参谋长杨得志签发参务字第38号电报,批准长春陆军预备役炮兵师从1988年1月起正式列入全军编制,并授予部队番号和军旗。
  长春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师长和政治委员分别由长春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兼任,各级副职均由地方领导干部预任。所属炮兵第三团驻吉林地区境内,平时由吉林军分区领导指挥。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