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事机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军事机关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东北人民解放军军事机关,吉合军区、吉林(东满)军区、吉辽军区、吉林军区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东北人民解放军 军事机关

内容

一、吉合军区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远东苏联红军总部军事委员谢金上将召见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转达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示,要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返回中国东北,配合苏军作战。周保中遂将全旅官兵根据任务需要编组,随同苏军挺进东北,占领各战略要地57处,在长春、沈阳、哈尔滨、吉林、延吉等地接收日伪政权,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并积极建军,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由于得到各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部队发展很快,仅在1个月的时间里,每个建军点都达到了1至2千人。同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以长春、吉林两市为中心,包括吉林、合江两省及松江省的珠江以东地区建立了吉合军区(驻长春市),由周保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所辖部队统称东北人民自卫军,亦称吉合国民军,总兵力约2.7万人。当时军区部队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人民自卫军周保中部;人民自卫军王效明部;人民自卫军姜信泰部。其中周保中部驻长春地区,下辖军区直属队,吉长独立团,九台独立团,九台警备团,怀德警备团,官兵总数8900余人。军区直属队400人,分驻长春、农安和德惠;吉长独立团(亦称吉长部队)3500人,后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吉长独立第一团,团长刘健民,政委傅根深,分驻长春、怀德、德惠、长岭等地;九台独立团2500人,后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吉长独立第三团,负责人范德林,驻长春、九台;九台警备团1000人,后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吉长独立第四团,负责人周岩峰,驻九台;怀德警备团1500人,后扩编为吉长独立第五、六团,负责人乔帮义,驻怀德。
  194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改编吉合军区,组建吉林(东满)军区,吉合军区即行撤销,其所辖部队编入吉林(东满)军区,并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①(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东北部队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决议》。)
  二、吉林(东满)军区
  1945年10月,由张启龙率领先期到达东北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先遣队和华南干部队,奉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到达吉林地区,除留少数干部在长春外,其余大部被分配到各地与抗联干部一道着手组建新部队,扩大人民武装,接收日伪政权,创建根据地。接着,万毅率东北挺进纵队、山东渤海军区七师黄荣海团先头部队、晋冀鲁豫太行地区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亦先后到达吉林地区。为加强领导,统一指挥,11月10日东北局决定改编吉合军区,组建吉林(东满)军区,隶属于东北人民自治军,驻地长春。周保中为司令员,张启龙为政治委员,万毅任第一副司令员,贺庆积任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伍晋南任副政治委员。辖长春卫戍司令部、永吉军分区、延边军分区、东北挺进纵队、黄荣海团和军区直属队。
  三、吉辽军区
  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吉林、辽北二省合并为吉辽省,辖吉林、吉东、通化、辽北4个分省。为与地方行政区划相适应,随即将吉林(东满)军区改编为吉辽军区,机关初驻海龙,后迁磐石,3月中旬又移驻延吉。司令员周保,中,政治委员林枫,副司令员万毅,副政治委员张启龙,副参谋长钟人仿,政治部主任伍晋南。下辖吉林、吉东、通化、辽北分省军区和直属部队,官兵全员74150人。军区组建后,所属独立支队于1月12日奉命调入西满,归洮东军区指挥,并改称为吉黑纵队。2月,洮东军区撤销后,原独立支队归建,仍称吉辽军区独立支队。
  1946年4月中旬,吉辽军区组织指挥所属部队和民主联军北满主力部队一部举行了长春争夺战,歼灭国民党军东北保安第二和第四总队,解放了长春,并成立了长春卫戍司令部。5月,根据当时总的战略形势的要求,军区战役总指挥部和参战部队、卫戍司令部主动撤出了长春。
  四、吉林军区
  1946年7月11日,为适应战局形势的变化,吉辽军区奉命缩编为吉林军区,驻地延吉。司令员周保中,政治委员陈正人,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领导下担负建立和巩固东满根据地,消耗东满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组训二线兵团,支援全东北解放的任务。1947年8月18日,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
  后勤部。下辖吉东、吉南、吉北、吉敦和延边5个军分区及东满独立师(独立一师)、独立三师、独立六师、独立十一师、独立五师、吉林警备司令部和长春卫戍司令部,官兵全员77000人。
  1948年3月中旬,吉林军区前线指挥所(通常简称“东前指”)率军区独立第六师等部挺进长春,参加了攻长前的外围作战。6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采取“久困长围”的作战方针后,又率所属独立第六师、第十一师参加了长春围困战。长春解放后,所部独立第十一师又担负起长春的警备任务,师机关兼长春卫戍司令部。
  五、长春卫戍司令部
  1945年11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吉合军区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同时成立长春卫戍司令部,隶属吉林(东满)军区,司令员曹里怀,政治委员刘居英。下辖长春公安总队,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步兵大队、炮兵大队和骑兵大队组成,官兵总数2300余人。其时,国民党政府以所谓中国合法政府的名义“接收了长春”。在此设立了“东北行营”,并驻防了保安部队。同时驻东北的远东苏联红军,受其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苏中友好同盟条约》的制约,也要求设在该市的中共党政军各单位撤出,于是,吉林(东满)军区及所属长春卫戍司令部,即于11月下旬撤出长春。
  1946年1月,吉林(东满)军区改编为吉辽军区,4月,吉辽军区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所作的“东北大会战部署”,举行了长春争夺战,解放了长春。为加强城市警备,又设立了长春卫戍司令部,吉辽军区司令员兼任司令员。鉴于此间国民党军正处在战略进攻,民主联军处于战略防御,难以坚守大城市,于是,民主联军即放弃了“全力控制长哈两市”、“确保以长春为中心的北满全部”的大会战意图,各参战部队及长春卫戍司令部、吉辽军区长春争夺战役总指挥部,即于5月下旬主动撤出了长春。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再次组建了长春卫戍司令部,由独立第十一师机关兼。第一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长春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唐天际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1月初,军管会撤销后,改由独立十一师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分别继任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