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五”计划编制工作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三五”计划编制工作概况
分类号: F123.33
页数: 4
页码: 164-1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66年~1970年长春市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编制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经济计划 编制工作 长春市

内容

一、“三五”计划编制过程
  1964年开始编制《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草案)》。当年完成了《长春地区1965年及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1966年编制了《长春市地方工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发展设想(草案)》。后因进行“文化大革命”,未能编制出《三五综合计划(草案)》。
  二、“三五”计划方针原则
  根据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长春地区1965年及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所遵循的方针是:以粮为纲,千方百计提高单产,达到稳定高产;积极恢复与发展经济作物,达到或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积极进行技术改革;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而奋斗。
  《长春市地方工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发展设想(草案)》所遵循的方针是:根据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实现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技术的跃进,把长春市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便更好地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支援大、小三线建设,支援农业生产。
  三、“三五”计划任务与指标
  1.农业
  “三五”期间,农业生产的任务和主要指标是:到1970年粮食播种面积计划为10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00~220万吨,比第二个五年计划增长39.6~53.4%,比第二个五年计划年平均数(139.7万吨)增长43.2~57.5%。到1970年郊区提供的副食品要达到如下水平:蔬菜、牛奶,保证充分供应;水果,每人5斤;鲜鱼,解决市场供应的30%;肉、蛋,解决市场供应的15%;禽类解决25%。1970年,大牲畜达到56万头,平均每年递增4.9%;猪达到75万头,平均每年递增6.5%;羊达到12.5万只,平均每年递增15.8%。“三五”计划期间,计划造林4万公顷。
  农业基本建设5年总投资21240万元,主要用于技术改革,兴修水利、电灌站、农机、保养工程等。
  2.工业
  “三五”计划期间,到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23.7亿元,比1965年增长54%,平均每年递增9%。长春市工业在“三五”计划期间,所面临的任务是:①按照国家要求,凡是国家需要的产品,大力提高生产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②各行各业,都要向高精尖新方面发展,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③新兴工业和新兴材料工业,向成龙配套方面发展,建成以计量、测试为中心的光学仪器工业,建立新型材料工业基础。④支援农业是地方工业的首要任务,必须从农业需要出发,积极支援农业生产,为实现农业“四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肥化)提供物质基础。⑤对现有工业和新兴工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充实,争取在“三五”计划期间内把地方工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春市地方工业具体发展设想是:
  ①农业机械工业:根据东北地区“三五”计划期间农机发展规划要求,汽油锯年产万台,植物保护机械配套2万马力,水箱达到7万台份,活塞40万件,各种螺丝200万件;排灌机械,“三五”计划期间达到机、泵、管、线等成套生产,配套供应。组织播种、中耕、秋收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具和后勤加工、植物保护机械的生产。组织水利施工机械(挖沟、掘土、推土)的配套生产,组织好手扶拖拉机的生产。保证中、小农具的生产供应;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发展小化肥、小农药、小钢铁和塑料薄膜的生产。小钢铁的生产能力实现1万吨,钢材改制能力达到3万吨。
  ②机械工业:机械工业发展的目标是,从满足国家需要和赶超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出发,充实薄弱环节,达到生产配套,提高产品系列化程度,占领光学仪器生产阵地。仪器仪表行业,重点发展光学仪器、电子元件、新型光源和非金属材料试验机等,建成光学计量、测试仪器生产基地。对国家要求的13类120种产品,3年实现品种,5年满足需要;要占领真空冶炼设备阵地,重点发展高熔点、大容量的真空电炉及大型电弧炼钢炉、矿热炉的生产;电机电器行业,向多品种、系列化方面发展,增加电器元件的生产。电机,以中、小型为主。增频机组,从2千瓦搞到10.5千瓦,达到系列化。微型电机,力争二三年内具备小批量生产的条件,综合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千瓦;工程机械重点向挖沟机、轻型起重机方面发展。121马力斗轮式控沟机和160马力斗轮式冻土挖沟机、0.25立方米汽车式挖沟机等,年产达到165台。轻型起重设备(五吨汽车吊和三、五吨轮胎吊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24~368台;空压机,以3立方米以下的新型空压机为主,承担部分循环压缩机的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台;日用机械,重点是提高产品质量,过好技术关。年生产能力,自行车10~15万辆,缝纫机5万架,半导体钟40万只,大钟20万只。
  ③保温耐火材料工业:向刚玉、莫来石、防热、胶质、陶瓷、纤维等新型保温耐火材料方面发展,扩大生产能力。
  ④化学工业:要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的生产,充分利用现有原料中间体进行加工,打下新型材料工业基础。为满足合成纤维和新型材料发展的需要,根据省、市资源,结合备战的需要,积极地组织就地就近的化工材料生产。主要生产苯、聚甲醛、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乙二醇、氯气、苛性钾等,建立年产5000吨粗氰化物车间,代替氢熔体;发展新型材料和新型树脂的生产,积极组织试验与推广应用。主要发展聚亚胺、顺丁烯二酸酐、硼酸、桐油树脂、不饱合聚脂、顺丁二烯环氧树脂、发光材料、已内酰胺、二甲基酰胺、黄血盐纳、黄血盐钾、氰化钾等新型材料的试验和生产;积极发展合成纤维生产,解决人民穿衣问题。1966年要建成聚醛丝车间和维尼龙丝车间,“三五”计划末年生产能力各达到500吨。1968年建成年产尼龙丝100吨的生产车间;积极发展塑料改性及研究推广应用,主要是研究试验各种玻璃钢树脂及制品,以及固体泡沫塑料粉等;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发展化工及医药工业原料的生产;发展塑料制品生产,为工业生产和市场服务;大力提高油漆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满足社会生产建设需要。
  ⑤纺织工业:发展化学纤维及人造纤维制品的生产,重点是为化学纤维抽丝、加弹、印染及其制品成龙配套。力争在“三五”期间、化学纤维及人造纤维制品在纺织工业中的比重达到30~50%左右。
  ⑥建材工业:建筑材料生产,主要是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3.人口
  “三五”计划末期,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到15~20‰;农村控制到15~21‰,城镇控制到15~18‰。
  《长春市农业、工业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草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未能提交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长春市“三五”国民经济计划虽没有形成,也没有下达,但原编制的《“三五”工、农业发展规划(草案)》,对“三五”计划期间的1966年和1970年年度计划的安排仍起着指导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