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企业
分类号: F426.4
页数: 38
页码: 301-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东北光学仪器制造厂、长春试验机厂、长春气象仪器厂、长春市第一学仪器厂、第二学仪器厂、第四学仪器厂、光学玻璃厂等企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企业 发展 长春市

内容

一、东北光学仪器制造厂
  国营东北光学仪器制造厂(以下简称东光厂)代号二二八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繁荣路17号。该厂系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
  1956年4月7日,中苏两国签订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防工业的协定》中规定,航空照相机制造厂为苏联援建的项目之一(项目号为852)。根据当时的形势,从中国国防工业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航相机制造厂定在长春建厂,隶属于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1956年10月,国家二机部一局命令,将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长春光机所前身)的光学玻璃熔炼点划归东光厂,定名为东北光学仪器厂一车间。工厂很快配齐了车间的技术管理干部,组织生产。当年生产4个品种的光学玻璃800公斤。
  1957年1月,二机部决定东光厂的建厂进度推后一年进行。原计划1957年至1959年建成投产,延期到1958年至1960年建成,并将工厂的光学玻璃车间划归正在筹建中的二○八厂。同年7月,二机部又决定东光厂的建设规模要缩减50%。12月份二机部又通知,工厂1958年暂不施工,筹备组人员三分之二下放劳动。
  1958年春,国务院三大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东光厂划归一机部五局领导。同年7月一机部通知,做好明年“上马”开建的准备工作。筹备组将下放人员全部抽回,并从双阳、榆树两县招收徒工830人,分别送往昆明市和吉林市兄弟厂培训。1959年4月,一机部通知,因工厂的生产纲领需要调整,建厂时间再次推迟。同年9月,根据一机部副部长刘鼎来厂指示,二〇八厂的光学玻璃车间再次划归东光厂,先做为分厂,经济独立,后改为直属车间。同月,一机部正式批准了工厂的生产纲领,主要生产5种航相机、12种洗印设备,年产量7660具。
  1960年4月15日,东光厂贯彻“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在牡丹街职工宿舍安排了光学产品的加工,生产出第一批平晶,同年还仿制出1台美式军用快速冲洗器,组装了首批民用120相机10台。
  1961年初国务院机构调整,东光厂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领导。同年8月根据三机部的通知,工厂停止建设。年底根据中央军委国防工委的指示,工厂精简职工300余名。1962年5月和7月工厂再次大批精简,职工由原来的2400人精简到700余人。同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三机部的指示,工厂的光学玻璃车间划归长春光机所。这个车间成立5年多来,不仅为全国各光学厂提供了几百吨光学玻璃,而且为上海、北京、四川、辽宁等地培训了大批光学玻璃熔炼的技术人才,这个车间是中国光学玻璃的发祥地。
  1963年东光厂将科室办公室腾出作为光学车间,把未完工厂房门斗改造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作业场所,因陋就简地组织起了小生产。当年试制生产了空军侦察部队使用的底片判读器、判读放大镜组及冲洗器等产品,并首次生产大棱镜30块。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万元。
  1964年1月,国家下达给东光厂一项代号为“WX-3”的专项绝密工程。工厂由技术人员、工人和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的试制小组,仅用83天,提前完成了此项任务,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同年6月工厂续建工程开始,首先完成了2号机加厂房的收尾工程,建成了机加、工具、机修3个车间,库存的大量设备、仪器开始安装使用,光学冷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占用了3号厂房,计量、检验、动力等辅助生产机构也相继建成。工厂开始了地面产品的试生产,在完成了100、101产品后,又试制成功了106、016产品,这4种产品相继被装甲兵领导机关批准定型,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1964年10月,根据上级指示,本着“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东光厂在辽宁省本溪县选择了一个天然水洞做为第二厂址,准备搬迁。后上级又指示停止搬迁。在选择第二厂址及搬迁过程中,工厂损失了几十万元。同年,五机部根据中央“立足战备”的方针,调整兵器工业一、三线工厂的建设布局,决定东光厂缩小建设规模,同时指示工厂,利用现有条件组织203航空照相机的试制工作。1965年元旦开始,全厂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试制工作。在厂房不足,工艺装备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工厂奋发图强,终于在1965年底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航空照相机,填补了中国光学行业史上的一项空白。同年工厂为了满足生产需要,经五机部批准,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光学冷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厂房及400平方米的表面处理车间厂房。1966年初,经过第五机械工业部、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空军司令部等有关方面专家对203航相机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像质量超过苏联同类产品的水平,组织部队进行实战试飞,效果良好。同年6月,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203航空照相机定型生产,从此结束了中国航空照相机依靠进口的历史。当年,工厂生产空中产品90台,4种地面产品12013具。实现工业总产值628万元,其中军品产值601万元。
  1970年,工厂为发展生产,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总装配车间大楼,8100平方米的机加厂房及2500平方米的光学车间和表面处理车间厂房,新购置了电子计算机等设备和仪器,使工厂的生产手段进一步完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到1971年底,东光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226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到1880万元,职工发展到2169人。工厂主要产品航空照相机和地面产品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完成两种航空产品256台,4种地面产品14012具,其中改进的地面产品6501具,水陆两用产品1506具。实现工业总产值1097万元,实现利润80万元,创工厂筹建以来最好水平。
  1973年以后工厂研制的产品有红箭一3系统瞄准镜、790电视跟踪望远镜,为501战车配套的潜望镜,机枪、步枪瞄准镜等5大类,20余种。工厂生产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经配套试验,性能良好,受到部队及有关方面的好评。1973年,工厂共生产4种地面产品12967具,航空产品70台。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9万元,其中军品产值546万元,实现利润59万元。
  1974年以后,军工产品逐年减少。1975年仅生产4种地面产品399具,两种航空产品42台。全年仅实现工业总产值463万元,其中军品产值441万元。
  为了寻求企业新的发展,70年代末东光厂遵照上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指示,积极寻找新的生产方向。1978年工厂开始生产民用“熊猫牌”7×50双目望远镜,当年生产光学配套零部件769具。1980年工厂开发了民用眼镜片,当年生产眼镜片50打。1981年工厂研制出眼镜片抛光新工艺,用浮动夹具和聚脂高速抛光取代古典式落后的抛光法,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2年7月,东光厂同空军长春医院联合研制出医用自动染色机,并获兵器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年底,工厂装配出首批120“长春牌”相机121台。
  为了打开通往外向型经济的窗口,积极发展横向联合,1983年12月东光厂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市机械工业局、香港发达眼镜制造有限公司、香港精丽眼镜制造有限公司5家联营组建了深圳眼镜有限公司,总投资406万元,其中东光厂投资10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6%。公司1985年5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注塑眼镜架16.5万付,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85万元,获利润14.4万元。1986年公司生产注塑眼镜架26.4万付,胶板眼镜架4.8万付,眼镜架胶板1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万元,获利润11.2万元。
  此外,在“军民结合”的道路上,东光厂还根据原有的生产条件和优势,积极承揽加工,开展工艺性协作。工厂利用10余台压铸机和百余台闲置的机器设备为青岛洗衣机厂和长春市有关企业协作生产压铸件和机械加工件,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工厂企业承担部分模具制造任务,还研制生产了机床对刀仪、机车水位计以及汽车、摩托车点火器等产品。这些民用产品的开发和生
  产为东北光学仪器厂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1983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206万元,利润146万元,再创工厂建厂以来的生产新高峰。
  1984年东光厂军品生产任务再度大幅度削减,民用产品的生产又没能够形成规模,工厂再度陷入困境之中。1985年工厂根据上级“保军转民”的指示,制定了“保军转民,以民为主,推进改革,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工厂面向民用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发支柱产品,靠挂地方优势产业大搞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1985年9月,工厂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签订了CA15、CA141系列离合器的转厂生产协议书。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离合器生产线正式迁入东光厂生产,工厂当年生产离合器8万套。
  在CA15、CA141离合器转厂生产的同时,兵器工业部批准了东光厂从英国引进膜片弹簧离合器生产技术项目。1985年6月,吉林省计经委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通知,确定东光厂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配套厂,生产膜片弹簧离合器,同时国务院关于第一汽车制造厂扩建和技术改造任务书的批复中规定,东北光学仪器厂为汽车离合器定点协作生产厂。同年10月,国家计委、经委、国防工委组成的审查小组审查批准,东光厂汽车离合器生产线列为第一批38项军转民技术改造项目之一。11月,兵器工业部批复,东光厂从英国AP公司引进了膜片弹簧离合器生产技术及主要生产设备,年产膜片离合器25万套,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地区和原兵工企业的重型、中型、轻型、微型汽车配套,并向社会提供维修备件,总投资2990万元,建筑面积11949平方光(新建7085平方米),设备258台(新购置238台),职工538人。1985年12月,兵器工业部转发国家经委下达1986年技术改造第一批中国工商银行贷款计划,同意东北光学仪器厂离合器总成及膜片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投资2990万元。据此,东光厂于1986年7月开始动工兴建离合器冲压、表面处理、热处理、空压站等厂房,当年完成了墙壁及主体框架工程。1987年1月,工厂组团到英国和西德订购设备。到1988年底,工厂共完成总投资额2895万元,所需设备基本到齐,开始安装调试,土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在引进离合器生产技术的同时,东光厂为适应照相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生产配套的需要,1987年经国家机械委批准,投资700万元引进了日本民用照相机钢片快门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建造一条照相机钢片快门生产线。这个项目建成后,工厂每年可生产照相机快门30万个,创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
  国营东北光学仪器厂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上马”、“下马”、“停建”、“收尾”、“保军转民”,几经波折,到1988年已经发展成中国重要的军用光学生产基地,企业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居前列。1988年底,东光厂占地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不含离合器新建厂房),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积6.1万平方米。工厂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3881万元(不含新离合器技术改造项目)。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8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013万元。工厂拥有各类生产设备1158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45台,锻压设备70台,军工专用设备184台。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有高精尖及大型设备25台。工厂设31个职能部门,8个基本生产车间,1个辅助生产车间。工厂有职工30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2人。工厂形成光、机、电为一体的精密光学仪器的研制和生产能力,可生产多种航空及地面军用产品,并开发了双目望远镜、照相座机、医疗器械、眼镜片、汽车离合器等10多种民用产品。1988年,工厂生产军用地面产品5956具,各种变色镜片89712付,CA15、CA141离合器8000套,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533万元。
  附表8—1:国营东北光学仪器厂历年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
  二、长春试验机厂
  长春试验机厂(以下简称试验机厂)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天光路9号,横跨天光路,分南北两个厂区,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国有大型骨干工业企业。长春试验机厂是中国试验机的“摇篮”和发祥地。
  长春试验机厂的前身是日伪大陆科学院机械厂,后被国民党政府改名为中央研究院机械厂。工厂原址位于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49号(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院内),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派出19名干部接收工厂。接收时工厂遭到国民党政府的严重破坏,厂房已变为马棚和豆腐房,18台日伪留下的旧皮带车床零部件残损不全。在接收小组的带领下,工厂于1949年10月修复了厂房和设备,开始恢复生产,工厂定名为东北科学院研究所试验仪器厂。工厂设5个生产车间,职工133人。主要生产任务是为研究所修理试验仪器,同时为一些中学生产物理、化学仪器,还生产一些感光纸、胶合板等。
  1950年8月,东北科学院研究所接收了原东北矿山机械厂,试验工厂也由原地迁至长春市铁北七条1号。工厂占地3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75平方米。1951年末,试验工厂接管了原东北工学院教具厂。1952年初,工厂又赎买了钟东理化仪器厂,试验工厂得到了扩大和发展,固定资产增加到335万元,设备增加到80台,职工发展到304人。试验工厂仍以维修为主,并开始仿制生产试验仪器,主要生产土壤和水泥试验仪器,同时还有仿制苏联的夏氏冲击试验机和阿氏冲击试验机,并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金属扭转试验机。1952年10月,工厂并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厂址由铁北七条1号迁至铁北天光路11号。工厂拥有厂房建设面积7670平方米,设备189台,职工710人。工厂设铸造、机加、土工、光学、联合配制和试制6个生产车间。当年工厂生产43个品种的非金属材料试验机1354台,3个品种的金属材料试验机12台,实现工业总产值45.5万元,利润8.4万元。
  1954年7月,工厂仿照瑞士样机试制成功200吨液压式耐压试验机。同年8月,工厂又仿制日本样机研制出中国第一台50吨液压式万能试验机。这两项技术成果,为中国试验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55年10月20日,试验工厂从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分立,隶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管理局,工厂更名为长春仪器厂,由原来单纯为科研服务的试验工厂,转变为独立的生产型企业,生产也由维修转变为整机制造。当年,工厂生产非金属材料试验机34种,450台,金属材料试验机3种103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10.9万元,利润12.8万元。同年,工厂生产的硬练成型机出口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制造的试验机第一次走出国门。1956年10月1日,工厂试验机模型在首都北京光荣地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同年12月,工厂又研制成功CTK-2大型水平地震仪、TK-1小型地震仪、CBK-2大型垂直地震仪、BT-1小型垂直地震仪和TK-V电流计。
  1958年8月,工厂下放到地方,隶属于长春市第一工业局。下放地方后,工厂建成了813平方米的炼钢车间(该车间后划归长春市钢厂),开办了长春市仪器馆技工学校(该校于1961年2月划归吉林省机械厅,更名为吉林省机械厅技工学校),组建了长春市试验机研究所(该所现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系中国惟一的材料试验机科研发展中心)。工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459万元,主要生产设备增加到199台,职工发展到1386人。1958年工厂共生产各种非金属材料试验机751台,金属材料试验机80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523万元,利润40万元。
  1959年9月19日,工厂收归吉林省重工业厅领导,工厂更名为吉林省材料试验机厂。50年代,工厂产品经历了以仿制为主到仿改结合的发展道路。到1960年,工厂先后研制和生产了纸厚测定仪、水泥试验机、土工全能试验机、金属扭转试验机、200吨耐压试验机、50吨万能试验机、BRIRO硬度计、CTK-2型水平地震仪等43个品种规格的非金属试验机、金属材料试验机和其他试验仪器。1960年试验机厂共生产各种试验仪器689台,其中,有8种产品用于国防军工单位,10种产品出口援外。实现工业总产值628万元,利润62.4万元,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1962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试验机厂精简职工193人(其中返乡81人,退职95人),全厂职工人数由1080人减少到887人。工厂生产急剧下降,当年仅生产各种试验仪器273台,实现工业总产值248万元,利润6.8万元。同年12月,工厂研制出国防尖端技术急需的高温高速疲劳试验机(该机1963年获国家奖)。同时工厂生产的YT-500吨液压式压力试验机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参展,受到国际专家们的好评。
  1965年,工厂生产开始回升。1966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工厂的规模和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1966年底,工厂拥有厂房建筑面积6858平方米,主要设备175台,职工1380人。当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仪器872台,实现工业总产值(60年不变价)69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86万元,利润28.4万元。
  1966年9月10日,国家一机部机密(1966)116号文通知:长春材料试验机厂整体迁往甘肃天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厂搬迁工作进展缓慢。1968年8月29日,一机部通知:取消试验机厂全部迁往天水的计划,决定工厂一分为二,成立天水红山试验机厂。1969年春节,两厂分家工作全部结束。长春试验机厂抽调职工6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5人,中层干部22人,一般管理人员14人),挑选精良设备147台,拨出工厂一半的工夹量具和试验仪器以及全部产品的技术资料支援了天水红山试验机厂的建设。
  由于工厂搬迁和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60年代末工厂生产下降到建厂以来最低谷。1968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仪器108台,实现产值133万元,企业首次亏损7万元。
  1971年1月,长春材料试验机厂再次下放到地方,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更名为长春市材料试验机厂。试验机厂的产品开发也逐步走向改型换代,创新发展阶段。1970年在常温、高温疲劳试验机的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低频板材疲劳、棒材冷热疲劳、真空低频疲劳等3种新型疲劳试验机,产品水平均居国内领先,满足了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的需要。1971年9月,朱跃堂等工程技术人员对老产品10吨A型液压万能试验机进行改型设计,研制出第一台换代产品10吨B型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该产品1984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改型后的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不仅节约了大量原材料,而且大大地减少了工时消耗。工厂批量生产的液压式万能试验机和液压式压力试验机两大系列产品在已初具规格化、系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大吨位延伸。1976年1月研制成功600吨结构万能试验机,为研制与开发大吨位试验机打下了基础。1978年4月研制成功长江-500型岩石三轴试验机,并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贡献奖。1979年5月,张树堂等工程技术人员首次将电伺服技术应用于产品获得成功,研制出10吨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该项成果1980年获第一机械部科技成果奖),填补了伺服阀技术在试验机生产领域的空白。
  从80年代初开始,试验机厂生产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产品开始向机电液一体化迈进,向高、精、尖发展,向世界最新水平挑战。
  继10吨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研制成功后,1980年工厂又先后研制出20吨、50吨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这两项成果均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同年5月22日试验机厂产品用于中国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为发展尖端技术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同年8月30日,全国材料试验机行业测试评比工作组对长春市试验机厂生产的WE-10B型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和YE-200A型液压式压力试验机两种产品按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其中YE—200A型液压式压力试验机被评为一等品。1980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42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5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72万元,利润104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1年1月,工厂更名为长春试验机厂,隶属于国家仪表总局。同年5月,工厂为了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先后在苏州、郑州和长春市举办了4期试验机结构、原理及使用维修培训班,全国283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394人参加了培训。1982年2月试验机厂根据国务院(82)2号文件精神和国家仪表总局企业整顿验收细则的要求,开始了全面建设性的企业整顿工作。1983年8月,工厂接受了国家仪表总局企业整顿检查团的检查验收。10月24日,国家仪表总局正式批准长春试验机厂为企业整顿合格单位。同年,工厂研制出大吨位500吨四柱压力试验机。1984年试验机厂产品开发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4月份研制成功RYS-7型岩石三轴流变仪(该成果1984年被评为水利电力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被评为国家机械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被评为长春市优秀新产品奖),产品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5月份研制成功1000吨四柱液压式压力试验机(该项成果1986年6月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国家仪表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长春市金鹰杯奖),又填补了国家大型试验机的一项空白,产品结构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同年7月,工厂研制成功30吨大台面压力试验机,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地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受到国家机械部的表彰。8月份,工厂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多功能大型拉力试验机LZ—1000型拉力试验机。该项成果荣获国家仪表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0月份,工厂生产的WE—10B万能试验机和力环牌100吨液压式压力试验机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当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575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101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130万元,利润227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5年1月,试验机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TDS-20型20吨土壤低温三轴试验机(该项成果1986年获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2月12日,试验机厂根据国务院(1984)114号文件和机械工业部机计字1号文件决定,再次下放到地方,隶属于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现为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为进行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同年8月工厂接待了日本试验机制作所取缔役内腾三郎先生、日本合光贸易公司代表团和日本武藏大学教授佐腾三录先生等日本友人。11月份,工厂又研制出PME—20单力脉动疲劳试验机(该成果1986年获国家仪表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4月,试验机厂研制成功PWS—20B型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该项成果1987年荣获长春市第二届发明与革新三等奖)。同年9月,工厂又研制成功DP—1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数据处理装置(该项成果1987年荣获长春市第二届发明与革新二等奖)。1987年工厂研制的结构疲劳试验机通过鉴定,其主要技术性能达到80年代初国际同类水平。当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868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28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587万,利润271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1988年5月经上级考核,长春试验机厂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3项指标均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长春试验机厂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试验机科研、生产和中试基地。40年来,工厂共研制各种试验机178种,共为国家生产43种非金属材料试验机18714台,135种金属材料试验机15354台,产品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国防、科研和经济建设。产品替代进口,同时出口朝鲜、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水平、综合技术实力和主要经济指标在济南试验机厂、上海试验机厂、天水红山试验机厂等全国试验机行业主要生产厂家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1988年底,长春试验机厂占地1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323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3954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7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235万元;工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30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94台,锻压设备14台,微型电子计算机4台,各种汽车23辆,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有高精度机床1台、大型设备26台;工厂有职工1563人,其中,工人与学徒1017人,工程技术人员166人,管理人员168人,服务人员128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含从事管理等非专业工程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75人,初级技术职称120人(含非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1988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858台,其中万能试验机819台,压力试验机3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1350万元,销售收入1886万元,利润286万元。
  1986~1988年长春试验机厂先后被命名为“吉林省设备管理优胜单位”、“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试验机行业财务成本管理优胜单位”、“吉林省级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附表8—2:长春试验机厂历年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
  三、长春气象仪器厂
  长春气象仪器厂(以下简称气象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南岭大街10号(原日伪时期“新京观象台”旧址),系国有中型工业企业,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该厂是国家仪器仪表行业的重点企业。
  1950年7月,为了修复上海解放时接收伪中央气象局残留的一部分美、英、德、日等国的气象仪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由赵九章 、胡人超、诸品池、张大录等人组成的气象仪器修理小组。1951年2月,中国第一台动槽(福丁式)水银气压表在该小组仿制成功。
  1951年11月,气象修理小组由南京迁往北京,与中央军委气象局仪器修理小组合并。1952年2月,合并后的修理小组定名为气象仪器修造室。1953年3月,修造室更名为气象仪器修造工场。1954年8月,修造工场正式定名为气象仪器工厂,划归中央气象局领导。1955年9月工厂由北京迁入长春,改名为长春气象仪器厂。工厂主要生产测湿、测压、测温、测风仪器和日照计、经纬仪等12种地面气象仪器,产品全部由中央气象局在系统内包销。
  1956~1961年,工厂先后研制成功乔唐日照计、水银气压表、测风经纬仪、毛发湿度计、空盒气压表、空盒气压计、轻便磁感应风向风速表、直接辐射表、电传风向风速仪、简易遥测气象站、辐射电流表、辐射平衡表、通风干湿表、轻便综合观测仪等10余种新产品。1961年工厂生产各种气象仪器3970台(支),实现工业总产值104.9万元,利润14万元。但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产品质次价高,滞销积压,工厂被迫于1962年实行停产整顿。1962年3月,在停产整顿期间工厂为了加强气象仪器的生产和科研,成立了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
  1964~1966年间,气象厂先后完成炮兵气象车、超声波清洗机、微气压计、V型压力计、双管差压计、高原空盒气压表等多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家气象仪器的多项空白。1966年,气象厂生产6大类17个品种的气象仪器13048台(支),实现工业总产值443.7万元,利润59.6万元。
  1970年10月,工厂归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东北物资工厂管理局,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六一三工厂。1976年6月工厂重新划归厂。国家中央气象局更名为长春气象仪器厂。同年12月,长春气象研究所同工厂分立,成为国家独立的科研机构。
  1980年5月,气象厂划归国家仪表总局后,进行了恢复性企业整顿,整顿了领导班子、劳动组织、劳动纪律及产品质量和工艺文件等。1983年5月,工厂又按“五项验收标准”再次进行企业全面整顿,为了提高产品开发能力,成立了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工厂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工作。
  1984年,气象厂开发出DFY4型总辐射表、DFY1型直接辐射表、DFY3型净全辐射表等有线遥测辐射仪器,并通过国家级鉴定,投入批量生产,产品水平均达到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的台站用一级表的要求,获国家一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9月,工厂研制成功DB421东北牌环境监测车,并通过省级鉴定,产品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1987年工厂研制出DZY1型、DZY2型小气候监测仪,DEY3—1型数字风速表,DWY2型数字温度表,CQ221型环境监测车等新产品。其中,DZY1、DZY2型小气候监测仪填补了国家气象行业的空白。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到1988年长春气象仪器厂的产品已经形成2大类,8个小类,40余个品种。1988年底,长春气象仪器厂拥有占地面积101617平方米,建筑面积52601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2520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6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551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34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76台,高精度设备4台;职工906人,其中,工人与学徒559人,工程技术人员(不含从事非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84人,管理人员80人,服务人员95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37人。1988年工厂生产气象仪器3709台(支),其中,温湿仪器1349台(支),测压仪器1638台,测风仪器135台,日照辐射仪器96台,综合仪器140台;改装车8辆;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58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16万元,利润2万元。
  附表8—3:长春气象仪器厂历年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
  四、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
  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以下简称一光学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南岭大街副6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是以生产计量光学仪器和物理光学仪器为主,具有光机电综合加工能力的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厂,是国家光学行业的重点企业。
  一光学厂的前身是原沈阳军区长春八一小学附属小五金厂。1965年1月,小五金厂划归长春市重工业局领导,更名为长春市光学镜头厂。同年,光学镜头厂从长春光机所移植了反射式单色仪,在长春市重工业局的支持下,局内13家工厂积极协作,11月份完成了反射式单色仪3台样机的试制任务,并通过鉴定。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82万元,利润总额-1万元。
  1966年长春市光学镜头厂划归长春市仪表公司领导,更名为长春市光学仪器厂。长春市仪表公司将光学仪器厂新建起来的光学车间划归给新成立的长春市光学元件厂,光学仪器厂只负责机械零件加工和总装配。1966年光学仪器厂划归长春市重工业局,更名为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同年1月份,工厂试制成功了表面光洁度显微镜,这是工厂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第一次完成技术要求高,工艺较复杂的光学仪器试生产任务。同年,工厂自制2台单轴机、2台双轴机、1台非球面机和1台切割机,重新组建了光学车间,并将五金车间划出,成立了长春冲压件厂。同年,工厂还试制成功了14位绝对式光电编码器和F612平行光管,当年工厂生产光电编码器74台,反射式单色仪7台,实现工业总产值69万元,获利润3千元。
  进入70年代后,一光学厂步入了健康的发展历程。1970年工厂生产光电编码器73台,反射式单色仪41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74.5万元,利润14万元,创一光学厂建厂以来最好水平。1971年工厂试制成功大型工具显微镜。1972年试制成功了小型单色仪。1973年工厂又研制成功国家大型关键光学测试仪器3米反射式平行光管(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贡献奖)和国内急需的内调焦平行光管。1976年试制成功连续波可调谐染料激光器(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贡献奖)。1976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308万元,比1975年增长了16.4%。全年生产7个品种的光学仪器354台,其中包括新增加的3米平行光管,内调焦平行光管和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大型工具显微镜。1977年,工厂整顿了工艺纪律,健全了规章制度,调整了劳动组织,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运动。1978年工厂被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命名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被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79年一光学厂研制成功QJR—Ar连续泵浦可调谐染料激光器、JGD型大型工具显微镜、WPD型多光谱彩色合成仪3种新产品,并通过鉴定。
  从1965年到1979年,工厂产品由单一品种发展为3个系列,26个品种,主导产品光电编码器从九位开始,先后开发了十四位、十三位和十位。同时研制出8J大型工具显微镜、野外分光光度计、精密测角仪等新产品,产品不断更新。企业全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1979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由1965年的82万元,增加到55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65年的1500元/人,增加到7800元/人,当年实现利润180万元。
  为了利用长春地区发展光学事业的有利条件,把长春建设成光学基地,1979年8月,一光学厂经国家经委等有关方面批准立项,决定建立长春光学刻划测试中心。总投资170万元。其中,1979年国家经委拨款100万元,1980年国家经委拨款50万元,长春市政府补贴20万元。工程于1981年7月开始施工,1987年10月工程全部完工通过验收。工程完工后,使一光学厂能够刻划复制各种精密线纹尺、度盘、码盘及各种分划元件等,能测试各种精密刻尺、度盘、码盘等零件的长度、角度,还能对平直度、色度、光学系统进行测试和象质评价鉴定,使一光学厂的科技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长春地区的光学生产工艺性协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6年,一光学厂为扩大主导产品光电编码器的生产能力,经国家机械工业部机技函字(85)1827号文件批准,旋转式光电编码器技术改造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394.2万元,新建光学车间、码盘复制中心和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装配车间大楼,总建筑面积2982平方米。1987年一光学厂引进编码器技术改造工程部分完工,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光电编码器1270台,销售产值约占全厂产品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光电编码器初步占领了国内市场,并出口到日本,创汇1545000日元(约合11100美元)。
  到1988年,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经过30几年的发展,已有计量光学仪器、物理光学仪器、激光光学仪器、光电编码器系列、教学光学仪器、通讯光学仪器、遥感仪器、纺织测试仪器等8大类,90余种产品,其中光电编码器已达到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水平,在国内已开始取代西德、日本、美国进口的产品。在长春光机所、成都光电所、北京光电所、北京303所、南京天文光学仪器厂、上海水平仪器厂、上海长城汽车修理厂、张家港光电仪器联营厂、辽宁松陵机床仪表厂、南京光学仪器厂等全国主要光电编码器生产厂中,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的产品居领先地位。1988年,一光学厂编码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工厂同北京机床所、上海机床所、辽宁精密仪器厂、襄樊机床电气传动设备厂、航天数控集团等全国五大数控生产基地建立了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
  1988年底,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占地4015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398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1733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1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26万元;工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2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94台,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有高精度机床12台;工厂有职工668人,其中,技术工人与学徒工410人,工程技术人员108,管理人员78人,服务人员60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18人,初级技术职称69人。
  1988年,一光学厂生产F550平行光管98台、自准测微平行光管30台、读数显微镜329台、大型工具显微镜3台、小型单色仪17台、反射式单色仪8台、塞曼效应演示仪30台、光电编码器244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422万元,利润6.3万元。
  五、长春市第二光学仪器厂
  长春市第二光学仪器厂(以下简称二光学厂)位于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30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国家生产电影、摄像镜头的专业生产厂。
  长春市第二光学仪器厂前身是长春市光学元件厂,始建于1966年9月。1970年元件厂在长春空军医院的支持下,试制成功了用于野外和农村做生物化验的第一代光学仪器整机产品——微形三用生物显微镜。1971年3月,三用生物显微镜投入批量生产,工厂迈出了向光学仪器整机生产的第一步。同年,工厂又与天津第三铁路设计院共同研制成功用于大地测量的无标尺测距仪。
  1972年4月,元件厂更名为长春市第二光学仪器厂,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同年5月,二光学厂完成了无标尺测距仪首批样机的试生产任务,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1975年二光学厂接受国家一机部仪表局安排的出口135照相机的生产任务,工厂挂牌为长春市照相机一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工厂投资164万元(其中国家拨款90万元,工厂自筹74万元),在斯大林大街130号又新辟厂址一处,占地42840平方米,新建标准机加车间厂房1700平方米,并购置了120万元的设备和仪器。当年工厂生产宽银幕放映镜头164只,实现工业总产值6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1.7万元,利润总额3万元。
  1976年135型“梅花牌”照相机正式投入生产。在试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部分工艺水平低,特别是快门质量不过关,产品没能正式投放市场,不得不于1979年末“下马”。
  从第四个五年计划后期至70年代末,二光学厂先后研制和生产了照相机DF135配套镜头及附件、电影特种摄影镜头、电影放映镜头等4大类,7个品种的光学仪器,但由于产品方向不确定,没有形成主导产品。1980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6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49.7万元,利润12万元。
  80年代初,二光学厂根据自身的工艺手段及多年管理经验,确定专业生产镜头为工厂的产品发展方向。1981年至1985年间,工厂先后研制了照相、人像、电影摄影、放映、电视摄像等19个品种的各种镜头,其中35毫米30倍变焦距摄影镜头被评为“省优”、“部优”,并获得了国家银牌。
  1988年末,二光学厂占地287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0910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97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04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55台,高精度设备6台,数控机床1台。职工378人,其中工人与学徒224人,工程技术人员26人,管理人员64人,服务人员19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5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58人(含从事非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1988年,长春市第二光学仪器厂共生产电影摄影系列镜头873只,电影放映镜头856只,照相复印镜头1332只。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2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90万元,利税总额35万元,利润16万元。
  六、长春市第四光学仪器厂
  长春市第四光学仪器厂(以下简称四光学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开运街6号,先后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长春市仪器仪表行业重点出口创汇企业。
  1962年,根据国家一机部的要求,长春市印刷机械厂抽调10名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军工产品试制小组,王宏德、马世勇带领全组人员进行军工望远镜的试制。同年5月,第一具8×30军用望远镜试制成功。同年9月,5具8×30军用望远镜通过沈阳军区鉴定。1968年9月1日,长春市第四光学仪器厂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综合计划与工交组将原长春市工业干部学校的校舍划拨给四光学厂做为厂址,并调拨设备34台。
  1969年,四光学厂又自建了150平方米的机加车间,修整了光学楼,使8×30军用望远镜投入批量生产。同时,51—E—701型炮用象限仪也投入试生产,当年试生产38架。1971年吉林省国防工办拨款15.6万元,用于试制40火箭炮瞄准镜。1973年国家五机部投资172.4万元,扩大3个品种的军工产品生产。工厂当年生产军用望远镜300具,炮用瞄准镜1000具。
  1974年,军用老产品炮用象限仪被淘汰,其余两种军工产品需求量锐减,工厂产品生产方向开始由军用向民用转移。1974年至1979年,工厂先后研制成功4倍、6倍单筒望远镜,10倍、12倍、15倍、40倍双筒望远镜和35×10摄影望远镜。1974年在广州出口产品订货会上,四光学厂产品首次打入国际市场,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订6×24望远镜400具、4×24望远镜100具。1975年12月,国家计委以“重点技术措施补充项目”的名义,拨给四光学厂技措费35万元,用于扩大6倍望远镜的生产能力。到1979年底,四光学厂固定资产达326.9万元,形成望远镜5000具的年生产能力。
  1981年6月23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以“挖潜革新重点措施项目”的名义,拨给四光学厂资金100万元,继续用于扩大望远镜的生产。同年10月15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关闭原长春市摩托车厂,将该厂厂房、设备、2220平方米占地和人员划拨给四光学厂。同年,四光学厂与西德签订厂5000具望远镜的出口合同,交货后,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被德方退回,被迫在大连口岸拍卖,使工厂受到很大损失,这个严重的教训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震动。1982年到1983年,四光学厂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加强了基础工作和班组建设,完善了规章 制度,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使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在企业整顿验收中,四光厂被长春市机械局评为二类企业。
  1984年8月20日,四光学厂停止了军工产品生产,全部投入到民用产品生产中。1985年工厂共生产望远镜11450具,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3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98万元,利税总额74万元,利润50.3万元。
  1986年,四光学厂同香港签订了出口20万只照相机镜头的合同。为了满足生产要求,工厂于1986年4月投资38万元,引进“光学冷加工最佳工艺参数”新工艺流水线。该流水线于1987年投人使用,达产后,年可生产照相镜头30万具。1987年9月,由国家经委和国家机电部等单位组织的国家级鉴定验收中认定,该流水线新工艺为国内最先进水平,并做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1987年初,四光学厂同主管局签订了为期3年的“弥补流动资产损失定额包干”承包合同。同时企业内部实行了改革,21个职能科室精简到12个,16%的生产服务人员充实到第一线,销售实行了大包。1987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312万元,利税2.1万元,一举扭转了1986年的亏损局面。工厂全年
  生产3个系列,16个品种的照相机镜头10.6万具,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同日本、德国产品相媲美,产品销往香港等地,仅此一项为国家创汇18.4万美元。
  到1988年底,长春市第四光学仪器厂综合实力在长春光学行业中居前列。工厂占地29499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1391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7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05万元;工厂拥有设备319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86台;职工905人,其中生产工人502人,工程技术人员67人,管理人员78人。工厂主要产品有:望远测树仪、盲人增视仪、森林防火监视仪、糖量仪、照相机镜头和望远镜系列产品,其中,照相机镜头和望远镜为80年代后期的主导产品。1988年,工厂生产望远镜4895具,照相机镜头193108只,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4357元/人,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34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21万元,利润总额18.3万元。
  七、长春市光学玻璃厂
  长春市光学玻璃厂(以下简称光玻厂)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利国街12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国家光学材料重点生产厂,是中国光学玻璃的发祥地。
  光玻厂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前身)试验工厂(0308厂)的光学玻璃车间。1952年,中国著名光学专家龚祖同先生在这里熔制出中国第一块光学玻璃。
  1968年3月15日,光学玻璃车间移交给长春市仪表工业公司(现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同时宣告长春市光学玻璃厂成立。
  1969年光玻厂生产光学玻璃9.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3万元,利润-17.8万元。1973年5月,工厂生产出第一埚ZK11玻璃。同年9月19日,工厂用两座400升油炉同时熔炼QK2光学玻璃,并把两埚玻璃合浇注成中国第一块Φ1600×160毫米天文望远镜头玻璃毛坯。1974年工厂投资136万元,购置了50升铂埚和20立方米空压机,同时修建了铂埚搅拌器车间厂房。1975年工厂为西安黄河机械厂生产了用于中国核工业实验的耐辐射窗口玻璃。当年,工厂生产光学玻璃30.4吨,实现工业总产值(70年不变价)245万元,利润-23.5万元。1976年9月16日,光玻厂成功地为北京加速器试验提供了配套材料。1978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拨款450万元,对光玻厂进行技术改造,工厂购置了702温度控制仪和恒温恒湿机,新建了光学玻璃连续熔炼厂房。1979年光玻厂生产光学玻璃42.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30万元,利润-7.3万元。1980年8月,光玻厂试制成功铁锰酸稀土钙远红外涂料。1981年,工厂研制成功光学玻璃二次压型成型工艺,压制出首批无色光学玻璃眼镜片。1982年,工厂试制出LaK2、QF4等新牌号的光学玻璃。1983年10月,光玻厂采用吉林省劳动模范刘子玉提供的新保温材料砖体对浇注退火炉窑进行改造,改造后设备节 能效果显著,节 电率达40%。
  1985年,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产品质量不过关,单坩埚滴料生产遇到了困难。10月份,工厂投资40万元用于研制GSB1(灰色)变色镜片玻璃,做转产的准备。1985年,工厂生产光学玻璃及特种玻璃73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33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51万元,利润6.2万元。
  1986年1月,光玻厂建成一条变色眼镜片生产线,灰色变色眼镜片投入批量生产。6月份,工厂又研制出GSB2变茶色镜片玻璃,9月份,变茶色镜片玻璃投入批量生产。
  1986年底,长春市光学玻璃厂占地48664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1012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87万元,净值287万元;工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13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2台;职工373人,其中工人与学徒211人,工程技术人员48人,管理人员56人;在全部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2人,中专学历30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2人,一般技术职称的36人。工厂主要产品为光学玻璃和变色眼镜片两大类,当年生产光学玻璃59吨,变色眼镜片17553付,变色眼镜光片18555付;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30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02万元,利润总额-18.4万元,企业再度步入低谷。
  1987年,工厂为了扭亏为盈,做出了扩大眼镜片生产和引进塑料光导纤维新项目的决定,当年改造了50升铂埚,建成了两条茶色变色眼镜片生产线,建成了塑料光导纤维制品车间,并投入光导纤维广告版的生产。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1987年7月8日,光玻厂正式并入吉林省光明仪器厂。
  八、长春电影机械厂
  长春电影机械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信义路7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影机械的定点生产厂,在全国电影机行业中,是一个历史较长,具有光、机、电综合加工能力的电影机主机生产厂家。
  长春电影机械厂始建于1954年4月,其前身是吉林省电影机械修理服务站,原址在吉林市河南街46号,隶属于吉林省文化局,当时主要从事流动放映机、扩音机、发动发电机的维修。
  1955年10月,电影机修理服务站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安达街74号。当年,吉林省文化局投资8万元,对“伪满”时期旧两层楼房进行改造,使工厂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条件,开始承担比较复杂的35毫米座机的修配任务。
  从建厂到1961年,工厂以维修电影机械为主,为全国用户维修日本、美国、苏联、捷克、东德、匈牙利和中国自己生产的电影放映机、发动发电机20多种。
  1957年3月,中国电影器材公司下放部分电影机配件及维修服务站生产,从此,维修服务站开始承担电影机配件的生产任务。同年,维修服务站更名为吉林省电影机械修配厂。1958年10月,吉林省电影机械修配厂同长春电影制片厂机修车间合并,成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附属电影机械厂,隶属于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9年10月,长春电影制片厂附属电影机械厂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分立,更名为长春电影机械厂,重新归属于吉林省文化局。同年,吉林省文化局投资17.2万元,在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信义路7号(吉林省新华书店书库原址)重新建厂。工厂新建了机加车间、铸造车间、电镀车间、变电室等生产设施及食堂、收发室等生活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1486平方米,并投资22.3万元购置设备31台,工厂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到47.9万元。主要从事电影机械零部件的生产。
  1962~1978年,工厂共生产电影机零配件277种,59万多件,其中,生产长江54-16毫米放映机配件10种,2900余件;松花江35毫米座机配件68种,170000余件;天极35毫米座机配件9种,3300余件;新曙光35毫米座机配件13种,13000余件;长江FL35毫米提包机配件6种,16000余件;“101”发动发电机配件8种,2400余件;“1103”发动发电机配件21种,15000余件;吉林“8.75”一型放映机配件40种,9700余件;吉林,“8.75”二型放映机配件49种,38000余件;甘光“8.75”二型放映机配件53种,180000余件。1963年5月,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在哈尔滨召开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广东、上海等省市电影机械一类器材质量检验会,吉林省电影机械厂生产的间歇齿轮、压片滑条、毡面滑轮、音鼓等9种零配件产品质量被评为优等品。吉林省电影机械厂被誉为电影机械行业后起“三秀”之一。
  1958年“大跃进”中,吉林省电影机械修配厂职工若林胜雄首次为吉林省宾馆设计安装舞台灯光调控系统获得成功,职工金昌根和黄玉山又分别仿照苏联的“KNT”型35毫米座机和“乌克兰”型16毫米放映机,研制成功了“长春牌”5801型35毫米座机和“长春牌”16毫米移动式放映机,使工厂迈开了电影机主机制造的第一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1968年12月吉林省电影机械厂下放到长春市,隶属于长春市革委会工业组,工厂更名为长春市电影机械厂。1969年6月,工厂划归长春市革委会工业局。1976年7月,长春市电影机械厂被吉林省机械工业局收回,更名为吉林省电影机械厂。同年,工厂开始企业整顿,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工艺纪律,制定了产品标准和工作标准,加强了企业管理,使企业生产走向了正规化。企业生产规模同“文化大革命”前的1966年相比,也有了很大发展,新增固定资产162万元,厂房建筑面积比以前扩大了80%,设备增加了1.5倍。工厂主要产品从零配件转向电影机主机。
  进入80年代,中国的经济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完全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向调节,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与此同时,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视机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形成了对电影市场的强大冲击力,中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困难时期,电影机械的生产走向了萧条。
  1983年11月,电影机械厂再次下放到长春市,隶属于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现为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工厂更名为长春电影机械厂。1983年至1986年,电影机械厂共发生流动资产损失162万元,其中1984年电影机械厂仅35毫米座机就库存积压几十台。
  在困难的情况下,电影机械厂为了求得企业的生存,被迫改变服务方向,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开发了食品、医疗、体育等领域的新产品10余种,有代表性的产品有:HB—01型单轨旱冰鞋、医用染料激光器架、KCJ—1捆钞机、SRJ—24可食容杯成型机、LQ—140中药冷浸机、CY—80中药烘炒机、土豆淀粉机、“娇美牌”美容器、ZDY—2骨质增生电疗仪等,其中,1986年开发的SRJ—24可食容杯成型机曾获长春市第二届金鹰杯奖。
  1987年,电影机厂实行了集体承包经营。工厂划小了核算单位,将原来的5个车间划分为3个分厂,分厂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30几年来长春电影机械厂由小到大,由维修、配件生产,发展到主机制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厂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
  入市场经济后,企业经历了极端困难时期。80年代的企业改革和产品结构调整,对于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的困难局面。电影机械厂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举步艰难。
  1988年底,长春电影机械厂占地1554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108平方米,生产用房屋建筑面积1350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7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06万元;工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8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44台,在主要生产设备中,有高精度设备2台,数控机床1台;工厂有职工491人,其中,工人与学徒287人,工程技术人员65人,管理人员73人,服务人员34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9人。
  1988年,电影机械厂共生产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14台、16毫米流动式放映机47台、16毫米宽银幕镜头3877只、35毫米宽银幕镜头367只、S12J塔糕机60台、130汽车里程表齿轮2.5万件。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9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37万元,利润0.9万元。
  九、长春市仪表总厂
  长春市仪表总厂位于长春市区西部,宽城区安达街83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国家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定点生产厂,是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铁道部长春客车工厂配套的主要协作厂家之一。
  1952年10月,由个体手工业者组成的长春市大成计器工业成立,主要经营项目是维修压力表。1953年5月,工厂首次接受了吉林五二四厂炮表的加工任务,工厂由仪表维修转为制造。
  1956年1月,大成计器工业实行了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长春市大成仪表厂,同年8月,国家拨入8台车床,1台三轮车。
  1957年,工厂参照上海仪表厂的技术资料,研制成功Y60压力表。当年,工厂生产压力表15000只,创工业总产值11万元,获利润3万元。1958年压力表发展到Y60、Y100、Y150、Y200四个规格,形成系列。
  1959年6月,长春度量衡厂天平车间并入大成仪表厂,并带来日本40年代产品品川C型煤气表。至此,工厂已拥有机床14台,固定资产原值30.2万元,当年工厂生产压力表71877只,实现工业总产值98.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利润31万元,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4964元/人,创建厂以来第一次生产高峰。
  1962年7月,长春电子仪表厂并入大成仪表厂。当年工厂生产压力表2000只,实现工业总产值53万元,利润-14万元。1963年,经企业调整,大成仪表厂按上级要求“下马”,职工由290人减少到36人,工厂停产,只开办一个维修部承揽各种仪表修理。
  1963年5月,在著名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唐敖庆的指导下,大成仪表厂研制成功平板导热仪,并投入生产,为工厂渡过困难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工厂仿照日本品川C型煤气表,研制成功LMN-2/3型汽体流量表(又称煤气表),当年通过鉴定,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64年初,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拨给大成仪表厂10万元流动资金,并下达给工厂2000只LMN-2/3型汽体流量表的生产任务,工厂开始了煤气表的批量生产,企业也由此获得了转机。
  1966年,仪表厂结束了连续4年的亏损局面,当年生产流量计7025只,创工业总产值76万元,销售收入58.9万元,利润8万元。
  1968年大成仪表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更名为长春市仪表厂,隶属于长春市重工业局。
  1971年,仪表厂根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提出的技术要求,研制成功CA10解放牌汽车刹车压力表,并投入批量生产。从此,工厂开始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产品配套,CA10刹车压力表成为仪表厂的主导产品之一。
  1979年,仪表厂被吉林省政府任命为“大庆式企业”。1982年该厂生产的CA10解放牌汽车刹车压力表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1984年,仪表厂投资40万元对煤气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工厂新增设备47台,并采用了静电喷涂新工艺,形成了年产5万只煤气表的生产能力。同时,煤气表占领了唐山、哈尔滨、柳河、长春等市场,在全国12个煤气表主要生产厂家及98家主要煤气公司用户中,长春市仪表厂产品市场占有率达10%。工厂生产的煤气表除LMNZ-2型外,还开发了10立方米、20立方米、30立方米等大规格煤气表,使煤气表生产形成系列化。
  1984年12月,随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汽车改型换代的需要,仪表厂研制成功SS10双针刹车压力表。1985年3月,根据“吉林省汽车协作配套工作会议”精神和(1985)吉计经字102号文件要求,仪表厂又接受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配套轮胎压力表、停车开关、倒车蜂鸣器、警报蜂鸣器、电阻器、后轮轮胎油封等6种汽车仪表及配件的生产任务,这对仪表厂产品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仪表厂投资85万元,对汽车仪表进行技术改造,新购置生产设备40台,检测仪器47台,自制设备9台,建成一条生产线,使为CA141解放牌汽车配套的SS10双针刹车表、轮胎压力表等7种汽车仪表及配件形成年产10万套的生产能力。
  1985年4月,为进一步扩大煤气表的生产,根据长春市经济委员会、长春市计划委员会长经字(1985)69号文件要求,在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的主持下,长春市仪表厂与长春市计量仪器厂合并,成立了长春市仪表总厂。工厂主导产品煤气表和汽车仪表、汽车配件两大类。
  1986年,仪表总厂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实施了内部改革,加强了企业管理。6月份,工厂被吉林省计量局确认为三级计量单位,取得了计量产品许可证。同年工厂的自动化仪表成套分厂从总厂中分立,成立了长春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厂。由于历史包袱与企业合并、分立等因素,1986年仪表总厂亏损160万元。1987年仪表总厂实行了承包经营,工厂同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签定了为期3年的承包合同。同年,工厂研制出LMNZ-4型第三代装配式煤气表,该煤气表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和超过英国同类产品U—3型煤气表。
  1988年底,长春市仪表总厂占地1907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762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1133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3.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70万元;工厂有各种设备118台(套),其中,金属切削机床91台,锻压设备19台,大型设备1台,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有高精度机床1台;工厂有职工642人,其中,工人与学徒464人,工程技术人员32人(不含从事非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63人,服务人员20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8人,初级技术职称29人。工厂全年生产工业仪表13483只,其中,装配式煤气表1062只、水位表6053只、流量计1304只,生产汽车仪表531690只,其中,双针刹车表76185只、轮胎压力表103629只;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59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41万元,利润总额21万元。
  十、长春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厂
  长春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厂(以下简称仪表成套厂)位于长春市宽城区铁北兴业街29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小型建筑安装企业。该厂是吉林省生产工业自动化仪表控制盘柜的专业厂。
  长春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厂始建于1964年7月,原名长春市计量仪器修配厂,隶属于长春市重工业局。工厂主要修理电工、热工和力学仪器及卡尺、千分尺等工卡量检具。
  1965年,工厂在科研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研制出GCS-120型高分子材料小型拉力试验机,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当年还研制出5公斤、20公斤天平等新产品。为了发展生产,工厂还新建了300平方米的中型车间,工厂由修理转为产品制造。1966年初,计量仪器修配厂同高分子材料小型拉力试验机车间分立,成立了高分子小型拉力试验机厂。同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遭到了破坏。
  1972年,长春市计量仪器修配厂更名为长春市计量仪器厂。工厂生产秩序逐渐恢复正常,5公斤、20公斤天平恢复了生产,同时工厂又研制出高速润滑油试验机和HR-150洛氏硬度计等新产品。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6万元,利润-5万元。1975年,长春市机械局下达给长春市计量仪器厂一项135照相机快门的生产任务,该厂挂起了长春市照相机二厂的第二厂牌,后由于生产条件不具备,照相机“下马”。1979年,长春市计量仪器厂划归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87万元,利润18.2万元。
  1985年9月,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为占领煤气表市场,扩大煤气表的生产能力,将长春市仪表厂与长春市计量仪器厂合并,成立了长春市仪表总厂。原长春市计量仪器厂成为长春市仪表总厂的自动化仪表成套分厂,主要承揽仪表盘柜和仪表成套安装。
  1986年7月,长春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厂从长春市仪表总厂分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独立后的仪表成套厂分得固定资产原值9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8万元,并分得债务15万元,厂内报废损失17.2万元,总计亏损30万元。企业经济拮据,债台高筑。独立后的仪表成套厂没有定型产品,只靠单一的仪表盘制作和仪表成套安装,生产任务严重不足。1986年,工厂亏损24.6万元。
  1987年1月,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决定,长春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厂实行租赁经营,在厂内公开招标,选聘经营者,原副厂长翟军中标,个人租赁了仪表成套厂。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万元,利润16万元。
  1988年底,长春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厂占地668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494平方米,生产用房屋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6万元;工厂有主要生产设备5台;职工164人,其中,工人与学徒98人,工程技术人员14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1人)、服务人员7人。全年工厂生产自动化仪表柜251台,低温转矩试验机1台,水解安全性试验机4台;实现工业总产值(按80年不变价)230万元,利润33万元。
  十一、长春市第二试验机厂
  长春市第二试验机厂位于长春市区宽城区凯旋路46—1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国家机械工业部生产非金属测定仪器的定点厂家。
  1964年6月,长春市刃具厂与一家私营小五金厂合并,组建了地方国营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隶属于长春市重工业局。建厂初期工厂只生产直柄钻头和汽车配件等,同时,开始试制纸张和皮革等非金属材料试验机。
  1965年7月,先后研制ZJG—100型纸张打浆度测定仪、ZHD—4型纸张厚度计、ZQX—1000型纸张透气度测定仪、ZS—1000型纸张撕裂度测定仪等4种新产品,并通过长春市重工业局组织的地方级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同年11月,工厂又研制ZHD—10型纸张平滑度测定仪、ZX—25型纸张象限称测定仪两种新产品,并通过地方级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工厂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万元,利润6万元。1966年7月,工厂又研制成功纸张耐破度测定仪、纸张耐折度测定仪、皮革收缩机、皮革脱色仪、皮革压样机、纸张吸水率测定仪、纸张拉力度验机等6种新产品,并通过地方级鉴定,投入批量生产,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用户遍布全国各地。1967年,工厂生产各种非金属试验仪器20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51万元,利润6万元,成为全国惟一的非金属材料试验机专业生产厂,在全国享有盛誉。
  1969年9月,工厂兼并了长春市高分子材料试验机厂。工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57.7万元,设备增加到32台。当年工厂生产纸张试验机318台,30公斤拉力试验机9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78万元,利润11万元。
  1972年,工厂研制成功GCS-1000B型电子拉力试验机,填补了国家电子工业的一项空白。同年,工厂又研制成功“60路微波机”、“374雷达通讯机”、“101激光通讯机”,为中国雷达光电通讯事业做出了贡献。当年工厂生产纸张测定仪263台,30公斤拉力试验机3台,1000公斤电子拉力试验机1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216万元,利润31万元,创造了建厂以来第一次生产高峰。
  1973年6月,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办公室决定,将“60路微波机”、“374雷达通讯机”、“101激光通讯机”3种军工产品移交给新成立的长春市无线电二厂生产,并拨出部分人员支援无线电二厂建设,使非金属试验机厂人员减少,生产下降,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万元,利润23万元。
  1975年,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更名为长春市第二试验机厂。同年11月,为扶植集体企业发展,长春市机械局决定,将二试验机厂的纸张试验机系列产品移交给长春市第三材料试验机厂生产,二试验机厂专门生产电子万能试验机系列产品。
  1976~1980年间,该厂先后开发研制成功DL-500橡胶电子拉力试验机等10余种新产品,其中有3种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种获吉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种获吉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到1980年,长春市第二试验机厂的电子万能试验机、熔融指数仪、橡胶拉力试验机3种产品均形成系列,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当年该厂生产电子拉力试验机50台,熔融指数仪6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285万元,利润23万元。
  1983年吉林省政府决定,撤销原吉林省筑路机械修造厂,该厂部门设备和人员并入长春市第二试验机厂。1985年3月,该厂同吉林省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NCE—1型自动粘度测定仪。1986年该厂投资20万元用于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同年9月,该厂与北京化碳科学院共同研制成功点火蜂窝煤,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吴亦侠、市长王家桐分别来厂视察化碳项目的研制工作。同年12月,该厂与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国家重点项目LBM-20型毛细管流变仪,并通过部级鉴定。1988年12月,该厂又研制成功医药用灌装机,从此工厂打破了单纯生产非金属材料试验机的历史。
  1988年底,长春市第二试验机厂占地46354平方米,建筑面积1937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2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63万元;工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38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57台,锻压设备5台;工厂有职工583人,其中,生产工人355人,工程技术人员45人,管理人员76人,服务人员34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含从事非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70人,初级技术职称57人。当年该厂生产非金属材料试验机264台,其中,WD电子万能试验机49台,XLD、ZLD系列产品60台,XRZ系列熔融指数仪155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30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0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35万元,利润13万元。
  十二、长春市纸张试验机厂
  长春市纸张试验机厂(以下简称纸张试验机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安达街66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集体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国家生产造纸物检仪器的专业定点厂。
  纸张试验机厂前身是长春市朝阳区清和公社社办企业,始建于1958年。1966年,工厂定名为清和公社锉刀厂,主要生产锉刀及炼胶机等。1973年工厂改名为清和公社机械厂,开始了切纸机的试生产。当年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34万元,利润4.4万元。1974年该厂更名为长春市朝阳区机械厂,隶属于长春市朝阳区工业局。
  1975年,该厂又改名为长春市第三材料试验机厂。工厂产品逐步由炼胶机、动力头转为纸张厚度计、纸张耐破度测定仪、纸张撕裂度测试仪等纸张检测仪器。1978年8月,该厂试制成功1型电子平滑测定仪,并通过地方级鉴定,产品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1979年,长春市第三材料试验机厂划归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现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主管。至此,工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34.7万元,纸张测定仪器形成系列,当年生产纸张厚度计、纸张打浆度测定仪、数字显示电动平滑度测定仪、纸张吸收性测定仪等产品375台,年创产值463万元,销售收入28.5万元,实现利润4.2万元。
  1981年9月,ZZ—100型、ZX-200型纸张吸收性测定仪、ZZD-025型纸张耐折度测定仪等3种新产品通过地方级鉴定,产品主要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82年该厂更名为长春市纸张试验机厂。工厂主要产品已发展到摆锤式拉力试验机、纸张打浆度测定仪、数字显示电动平滑度测定仪、电动纸张耐折度测定仪、纸张透气度测定仪、纸张撕裂度测定仪、纸张厚度计等13个品种。当年工厂生产各种纸张试验仪器46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5万元,利润11.8万元,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2931元/年•人。同年,该厂ZZ-100型纸张吸收性测定仪被评为长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11月,该厂ZPD-10型平滑仪通过地方级鉴定,产品性能居国内领先地位,同年,ZZ-100型纸张吸收性测定仪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8月,介质击穿电压测定仪通过地方级鉴定,产品主要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86年,纸张试验机厂投资16万元,新购置7台车床,3台铣床,1台剪板机和1辆客货两用车,使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当年工厂生产15个品种的纸张测试仪器629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万元,利润15.4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同年8月,该厂电子式无汞纸张平滑度测定仪获长春市优秀新产品奖,产品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
  1987年3月,纸张试验机厂取得了“三级计量合格证”,同年又取得了吉林省“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合格证”,同时该厂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1988年1月,该厂研制的蒸煮锅通过鉴定。同年3月,该厂投资31.1万元,在长春市开运街79号兴建总建筑面积为678平方米的三层楼房一栋,改造了机加车间、总装车间、计量室,改善了办公条件。
  1988年,长春纸张试验机厂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7.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6.2万元;工厂拥有主要设备2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5台;职工261人,其中,生产工人167人,工程技术人员18人,管理人员49人。全年共生产非金属材料试验机685台,其中,纸张打浆度测定仪139台、无汞纸张平滑仪86台、纸张耐折度测定仪52台、纸张厚度测定仪120台、纸张吸收性测定仪51台、纸张戳穿强度测定仪29台、300N摆锤式拉力机59台、渗透仪1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173万元,工业净产值(现价:按分配法计算)11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79万元,利润总额38.6万元,人均经济效益在长春市仪器仪表行业中居前列。
  十三、长春市第三光学仪器厂
  长春市第三光学仪器厂(以下简称三光学厂)位于长春市解放大路52号,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系集体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长春市最早的光学仪器生产厂。
  三光学厂的前身是1958年由长春市钢铁翻砂生产合作社、长春市测量仪器车间和南关区电机厂3个单位合并而成的长春市钢铁电机联合工厂,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局。工厂主要生产翻砂件,修理电机和光学仪器,是当时东北地区惟一的光学仪器修理部。
  1959年,该厂研制成功675倍生物显微镜,开创了长春市生产光学仪器的历史。同年,该厂与泰华铁工厂合并,更名为地方国营长春市光学仪器厂。同时675倍显微镜投入生产,当年生产47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6万元,利润1.7万元。1961年该厂试制成功上海581方箱相机,工厂因此更名为地方国营长春市照相机厂。为发展生产,工厂购置了4台车床、2台牛头刨床和1台立式铣床。同年年底,照相机“下马”,工厂恢复集体所有制,更名为长春市南关区光学仪器修配合作社,隶属于长春市南关区工业科。1962年,该厂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移植了50毫米读数显微镜,并成为企业主导产品,企
  业生产有所扩大,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16.9万元,当年获利润2.7万元。
  1962年到1972年,企业名称和隶属关系多次变更。1973年,企业定名为长春市第三光学仪器厂,划归长春市电子工业局领导。1973年底,三光学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35.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9.2万元,利润9.9万元。
  1975年,三光学厂开始为长春无线电一厂军工产品长征DCH-1型红外激光测距仪配套光学系统。同年,工厂又从北京科学仪器厂移植了CLS-95型激光平面干涉仪,工厂自己试制成功的三级工程水准仪也正式投产。当年工厂生产三级工程水准仪47台、读数显微镜48台,实现工业总产值40.7万元,利润2.3万元。
  1980年,三光学厂研制成功JQL-50型两线仪,添补了一项省内空白。同年,50毫米读数显微镜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当年工厂生产显微镜882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2.9万元,利润18.9万元,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1985年,三光厂开发了第一代电子产品——放大室内天线,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61.1万元,创利润19.6万元。
  1986年12月,长春市第三光学仪器厂做为长春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首家实行租赁经营,向社会公开招标,选聘经营者。12月24日,张录等5人经过公开答辩和审核,集体中标。租赁经营自1987年3月1日至1988年11月9日,历时20个月。1988年11月,经租赁经营者申请,企业职工讨论通过,长春市电子局决定解除租赁合同,同时,上级委派了新的领导班子接管企业。新领导班子在资金短缺,生产任务不足的不利情况下,带领职工克服困难,发展生产。
  1988年底,长春市第三光学仪器厂占地302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55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4台;全部职工197人,其中,工人与学徒49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当年工厂生产激光治疗机57台,激光美容医疗综合机68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75万元,工业净产值(现价:按分配法计算)3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92万元,利润总额10万元。
  十四、长春市第五光学仪器厂
  长春市第五光学仪器厂(以下简称五光学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路南胡同18号,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集体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
  五光学厂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长春市南关区清明刷桶厂。1972年2月,工程水准仪试制成功,这是工厂开发的第一个产品。同年工厂更名为长春市南关区清明光学仪器厂,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6.3万元。
  1978年12月,工厂更名为长春市第五光学仪器厂。1979年6月,五光学厂在长春光机所的帮助下,研制成功JXD-A型读数显微镜。1981~1983年,工厂又先后研制成功2S-180型艺术摄影镜头、JCW-1型尺读望远镜、JXL-30倍—80倍立式显微镜、30×50×80袖珍显微镜、单缝衍射仪、润湿角测定仪等新产品。
  1985年末,五光学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27.7万元,职工发展到237人。工厂设11个科室,3个生产车间,10个生产作业班组,3个辅助生产班组。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9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3.1万元,利润5.1万元,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1987年初,五光学厂实行股份制改革,企业全体职工为工厂股东,全体股东民主选举出董事会为工厂最高领导机构,董事会聘任许秀琴为工厂厂长。1988年上半年,由于企业改革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工厂停产4个半月,停产损失达9.4万元,使工厂陷入困境。
  1988年底,五光学厂占地866平方米,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7.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1.4万元;工厂拥有设备3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3台;全厂职工151人,其中,生产工人99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员25人;主要产品13个品种,20个规格。全年工厂共生产尺读望远镜164台、杨氏模量测定仪100套、润湿角测定仪11台、牛顿环101支、立式显微镜329台、读数显微镜106台、笔式显微镜407支;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34万元,工业净产值(现价;分配法计算)15.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41.3万元,利润总额0.1万元。
  十五、长春市锅炉仪表厂
  长春市锅炉仪表厂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天光路59号,隶属于宽城区兴业街道办事处,系集体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该厂是国家机械工业部双色水位计的定点生产厂。
  长春市锅炉仪表厂的前身是长春市宽城区社办群英纺织品厂。1979年,工厂向银行贷款2万元,经过70多天的日夜奋战,“天光牌”双色水位计研制成功。1980年3月25日,CY-1型双色水位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仪表行业的一项空白。当年5月份,双色水位计投入批量生产,年产100台,创产值12.3万元,获利润8千元。工厂由此更名为长春市锅炉仪表厂。
  1981年,锅炉仪表厂对双色水位计进行改型设计,研制出CY—2型双色水位计。为扩大生产,工厂维修了厂房,安装了动力电,盖起了锅炉房及15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收发室。当年工厂生产双色水位计100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109万元,利润44.4万元。1982年工厂研制出CY—3型双色水位计,并投入批量生产,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工厂生产形势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4万元,获利润119万元,利润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为长春市区街企业盈利大户。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厂投资148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工厂新添设备20余台,其中,车床5台、铣床4台、刨床2台、钻床6台、磨床2台、1台剪板机和1辆解放牌汽车。1983年,工厂1000平方米土建工程竣工,工厂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观。同年,工厂又推出Y-5型双色水位计,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8万元,获利润149万元。
  1984年,长春市锅炉仪表厂双色水位计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1985年,该厂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发展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聘请全国各地30多位专家教授为工厂的技术顾问,使工厂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985~1987年,该厂生产的双色水位计3次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评为一等品,同时获得机械工业部发电设备行业科技成果三等奖和长春市首届金鹰杯奖。
  1987年,长春市锅炉仪表厂产品除低压双色水位计外,中压、高压、超高压、亚临界、超亚临界双色水位计也相继投入批量生产,工厂的产品实现了系列化,各种多功能报警器、加热器、疏水器等产品也先后研制成功。该厂的双色水位计开始为哈尔滨锅炉厂、四川东方锅炉厂、无锡锅炉厂等重点锅炉生产厂家的锅炉主机配套。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169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实现利润127万元,再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同时,该厂第二次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工厂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成为长春市“小型巨人”企业之一。
  1988年底,长春市锅炉仪表厂占地1229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0万元;工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88台;职工217人,其中,工人与学徒145人,工程技术人员29人,管理人员43人。工厂双色水位计已形成6大系列,100多个规格,1988年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工厂产品为国内100多家大、中、小型锅炉厂和200多家大、中、小型电厂配套,并随锅炉主机出口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信誉。当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794万元,利润151万元。
  1987~1988年,长春市锅炉仪表厂先后被长春市政府命名为“最佳企业”和“市一级企业”,被吉林省电子工业厅授与“全面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