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7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企业
分类号: TB4
页数: 17
页码: 211-2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的主要企业,包括了长春市起重设备制造厂、长春市起重工具厂、长春工程机械厂、长春水泵厂等。
关键词: 长春市 设备 通用设备

内容

一、长春市起重设备制造厂
  长春市起重设备制造厂(以下简称:起重设备厂)位于长春市远达大街5号。占地面积653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5768平方米。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国家机械委定点生产汽车起重机专业工厂。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52年5月,长春市土木建筑公司附属一厂成立。1953年,改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铁工厂。1957年8月,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铁工厂与吉林省第一建筑公司机械站合并,成立长春市建筑企业联合铁工厂。1959年,长春市建筑企业联合铁工厂与公私合营兴东马铁厂合并,成立长春市建筑机械厂。主要从事搅拌机、卷扬机、小型球摩机、钢筋弯曲机、皮带输送机和少量的起重机机械等产品生产。年产值280万元。
  1961年11月,长春市建筑机械厂隶属关系由长春市建工局移交到吉林省建设厅,厂名改为吉林省长春建筑机械厂。1963年,该厂下放到吉林省安装公司,改名为吉林省安装公司机械厂。1965年9月,吉林省安装公司机械厂改为吉林省重工业厅直属,国家投资20万元,上Q51型汽车起重机生产项目,并改名为吉林省长春起重设备制造厂。1965年底,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Q51型汽车起重机试制完成。从此,结束了工厂长期以来无定型产品的历史。
  1966年6月,该厂下放到长春市,改名为长春市起重设备制造厂。产品有汽车起重机、非标准设备、化学设备、汽片法兰盘等。1970年,成为定点生产汽车起重机械的专业厂家。1966年后的十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被废除,生产没有发展。
  1979年5月,该厂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各项基础工作和规章制度重新恢复建立起来,使该厂的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79年产汽车起重机237台,实现工业总产值759万元,是历史以来最好水平。被长春市评为先进企业。1979年后,工厂坚持“生产一个,试制一个,设计一个”的新产品开发方针,研制生产出QY5型,QY8型,QY12型,QY16型,QY25型等五个吨位级别的汽车起重机,同时在此基础上还研制出QY51A、QY5S型、QY8S型及东风140、解放、CA141、越野5吨、8吨等二十个型号的消防照明车,云梯车、轨道吊车、井架测试车。及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1982年,Q51型汽车起重机评为部优质产品。1984年,QY5型、QY8型液压汽车起重机相继评为省优质产品。1987年,QY8支月退全液压汽车起重机被长春市命名为“十种名优快产品”。1987年,起重设备厂主要产品产量,QY5型汽车起重机占全国同行业总产量的32.5%;QY8型汽车起重机占全国同行业总产量的11.9%;QY12型汽车起重机占全国同行总产量的1.7%。全年共生产汽车起重机20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2220.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366.4万元,利润151.4万元,利税268.4万元,优质品年产量200台,优质品产值92.29%。
  1988年末,该厂全部职工1016人。固定职工830人;工人700人,工程技术人员10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5人,中专文化程度105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0人。固定资产原值922.70万元,净值510.20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86台。其中大型机床12台,大型锻压设备6台。主要生产5—25吨五个吨位级别近20种型号和规格的汽车起重机。年产液压汽车起重机182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2161.2万元。其中,技术进步产品产值396万元,优质品产值1698.6万元。工业净产值(现行价)716.2万元,应得的产品销售利润和应缴纳的产品销售和税金29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151.5万元。产品销售锐金99.5万元。利润总额89.4万元。全年实交利税92.9万元。截至1988年末,该厂共创利润近1600万元,是国家向该厂投资的2.5倍。
  二、长春市起重工具厂
  长春市起重工具厂(以下简称:起重工具厂)位于长春市二道河子区东环路。厂区占地面积26296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4340平方米。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吉林省生产手动葫芦、电动葫芦、起重链条的专业工厂。隶属长春市第二轻工业局。
  1956年,南关区铁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1957年改名为南关区日用铁工厂。1958年,南关区日用铁工厂与南关区起重机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南关区日用机械厂。1959~1961年,累计生产手动葫芦1200台,滑车4450台。1962年8月,地方国营南关区日用机械厂分成四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小集体)。即南关区日用铁制品合作社、南关区理发合作社、南关区铁工业生产合作社、南关区第二铁工业合作社。1968年,南关区第二铁工业合作社从南关区迁入二道河子区与长春市日用五金厂合并,改为长春市起重工具厂。1969年,长春市五金厂并入该厂。1971年工厂划归长春市第二轻工业局后,1973~1975年,主要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利润逐年上升。1973年产手动葫芦2507台,电动葫芦14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万元,利润49万元。1974年产手动葫芦3500台,电动葫芦22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73万元,利润69.9万元。1975年产手动葫芦3422台,电动葫芦321台,实现工业总产值243万元,利润77.8万元。
  八十年代初,工厂为了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产品质量上下大功夫。从西德引进了世界先进设备链条编结机,并于1984年11月正式使用,投入生产。使工厂起重链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同所工厂生产的“火车头”牌手动葫芦荣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获机械工业部生产许可证书。出口于美国、苏联等6个国家。1986年,产品合格率达98.3%。1987年,评为二级计量合格单位。
  1988年末,全厂拥有职工47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设备261台。其中,高精尖设备15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72.4万元,净值165.5万元。主要产品:手动葫芦、电动葫芦、起重链条等。1988年产手、电动葫芦150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万元,销售收入434万元,利润99.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51元/人。1956~1988年,该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13万元,实现利润715万元。
  三、长春工程机械厂
  长春工程机械厂(以下简称:工程机械厂)位于长春市二道洌子区东盛路6号。厂区占地面积155323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49163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国家机械工业部重点企业,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工程机械厂最早是“满洲计器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31年。1948年,改名为长春市度量衡厂,主要从事地中衡、轨道衡、煤气表、水表等产品的生产。1958年,汽车、汽锤等部分重工业产品在该厂投产后,长春市政府决定,长春市度量衡厂原衡器、仪表等产品部分分出。剩余部分改名为地方国营长春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厂。1960年,改名为长春市机械厂。1962,年羊角碾、除根机、除荆机、松土器等工程产品投产。1964年,QG10吊管机、QL20挖沟机、TY100液压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机械产品开始试制。1966年,长春市机械厂生产工程机械产品部分分出,成立了长春市工程机械厂。当年综合生产能力264台/1130吨。隶属国家一机部五局。1972年,吊管机、挖沟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试制成功,得到国家一机部的表扬和肯定。由此,国家决定对该厂进行投资扩建。1981年扩建结束,共投资1788万元,完成扩建工程项目58项。扩建后的工厂占地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248.6万元,金属切削机床257台,基保大型机床21台,高精机床3台,建成0.6公里铁路专用线两条,职工总数增加到1790人。1979年,工厂隶属关系划归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为吉林省建委辖属,并改名为吉林省长春工程机械厂。1981年10月19日,工厂下放到长春市,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
  1982年,国家建设部将工厂确定为东北地区压路机、建筑用组合钢模板定点生产厂。并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压路机生产厂,同时又是吉林省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厂。同年,工厂进行了全面整顿,推广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方针目标管理等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1982年末,经上级机关企业整顿检查验收合格。1984年,吉林省经委、长春市经委将工厂的铸钢改造作为重点项目,投资77.7万元,兴建长春市铸钢件协作中心,1985年竣工。形成了年产2100吨的生产能力,其铸造技术和生产能力成为长春市同行业之首。
  1985年,工厂在全行业大力推广应用国际标准活动中,积极贯彻12项国际标准,购进检测仪器,增建压路机爬坡试验台,变速箱靡合试验台和液压试验台等。建成计量测试基地830平方米。计量测试基地不仅是该厂产品的检测中心,而且被长春市定为市检测中心。评为国家二级计量检测单位。
  1986年,工厂已形成4个类型,8个品种,22种规格工程机械系列产品。4个类型是压实机械、推土机械、油田机械、建筑用组合钢模板;8个品种是压路机、推土机、吊管机、拖焊机、插管机、打洞机、冻土挖沟机、组合钢模板,年综合生产能力550台/4500吨,铸钢商品件800吨,工程机械配件100吨。
  1987年7月,长春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发挥长春市拖拉机行业优势,将工程机械厂并入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工程机械厂的人、财、物、供、产、销以及债权、债务均由长春拖拉机制造厂统一管理。工程机械厂并入长拖后,作为长拖厂的一个分厂,暂仍保留工程机械厂厂名,实行独立经营,继续履行已签订的供销合同。
  1998年末,工程机械厂拥有职工1860人。其中,工人1112人,工程技术人员14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42人,中专文化程度135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3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5级。主要产品有推土机厂、压路机、吊管机、拖焊机、钢模板、耕耘机、三轮农用运输车等。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85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446.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50.4万元,利润4.3万元。1966~1988年末,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1490.88万元,销售收入23437.4万元,利润总额867.1万元,上缴利税1428.3万元。
  四、长春水泵厂
  长春水泵厂(以下简称:水泵厂)位于长春市小南街33号。占地面积130400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22828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国家机械工业部以生产鲨鱼牌单级泵、多级泵、油泵为主的重点专业工厂。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水泵厂创业于1930年4月,厂名为魁利金铁工厂,位于长春大马路16号,经营者崔占元。生产日式水泵,单级清水泵,多级泵等。1956年,魁利金铁工厂,恒东铁工厂等11户私营企业合并,成立了长春市魁利金制泵厂。1959年3月,长春市魁利金制泵厂与长春市动力机械厂合并,改名为公私合营长春市通用机械厂,厂址迁往小南(现厂址)。1960年3月,长春市通用机械厂分为长春市动力机械厂和长春市制泵厂。1961年3月,长春市制泵厂并入长春市动力机械厂,4月又从长春市动力机械厂中分出,改名为长春市水泵厂。1962年7月,长春市水泵厂并入长春市动力机械厂。1965年9月,从长春市动力机械厂中分出。
  1967~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该厂没有完成生产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合计160.1万元,造成企业亏损,合计49.6万元。1969年,企业的生产形势略有好转,但因设备陈旧,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1970年,国家投资37.7万元,添制设备。1970~1976年,工厂购买和自己制造设备共计40台。使企业达到了一定的生产能力,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1970~1978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049.4万元,平均每年338.82万元,利润392.9万元,平均每年43.66万元。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全面推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实行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81年,工厂成立了用户服务组,开展售后产品跟踪服务、维修及质量信息传递等工作项目;实行“以销定产”,根据订货合同编旧作业计划;企业内部生产车间实行划小核算单位的利润承包;企业外部开展横向联合。1986年8月,成立了以长春水泵厂、长春市春城水泵厂、九台县水泵铸件厂、农安县哈拉海水泵厂等6户企业组成的长春市水泵联营公司。公司所属成员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1986~1987年,长春水泵厂哈拉海分厂、榆树分厂、九台分厂先后成立。
  1988年末,水泵厂拥有职工940人。工人532人,工程技术人员6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0人,中专文化程度81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1人。主要生产设备256台,其中大型机床9台,数控机床2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41.4万元,净值846.5万元。产品有单级泵、多级泵、油泵、锅炉给水泵、真空泵、中开泵、旋涡泵等15个系列116个品种901个规格。年生产能力1万台。产品销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国外17个国家。1988年,该厂主要产品产量858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297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6万元,技术进步产品产值390.8万元,优质品产值162.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673.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75.8万元,利润166万元,上缴利税252.8万元。1965~1988年,累计生产水泵123419台,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3970.9万元,销售收入10521.2万元,利润总额1362.42万元,上缴利税1852.8万元。
  五、长春市东方机械厂
  长春市东方机械厂(以下简称:东方机械厂)们于长春市宽城区青冈路25号。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东方机械厂始建于1958年9月,当时厂名为长春市宽城区缝纫机制造厂。1960年,改为长春市缝纫机制造厂。生产解放牌缝纫机,并初步形成了一定批量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手段、工艺装备等仍较为落后,缝纫机产品质量提高缓慢。1963年初,工厂停产进行技术改造,制造缝纫机生产专用设备123台,自制工装夹具904套,形成了机壳加工,底板加工和总装业加工三条流水生产线。充实和完善了油化、电镀生产工艺,使缝纫机整机质量大幅度提高。1964年,全国缝纫机质量评比中,得79.7分,进入中等水平。1975年,工厂缝纫机产品在全国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七位,进入先进行列。被评为长春市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7年一季度,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8年11月,根据专业化协作改组工业的方针,长春市缝纫机制造厂先后接收了宽城区缝纫机零件厂、八里堡缝纫机机架厂等6户为缝纫机配套的区属集体企业。1979年6月,成立了长春市市缝纫机总厂,下设6个分厂,总厂对分厂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人财物、供产销统一指挥。分厂所有制性质不变,自负盈亏。总厂成立后,提高了缝纫机生产专业化程度。
  1980年,面临轻工业要大上的国内形势,长春市人民政府要求缝纫机进一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尽快形成20-30万架批量生产能力。工厂提出年产20万架缝纫机的技术改造规划。贷款623万元,进行第一期改造。修建铸造新车间4362平方米,增添栓臂造型线1条,设备22台。使整个造型工艺形成机械化、自动化。修建电镀车间1884平方米,安装铜锡合金、镍、铬、镍铬一步法等4条自动生产线。修建油漆车间1646平方米,增加了7个隧道烘烤窑、5条悬挂式输送链和3台输送皮带机。机械加工车间购进1条底板自动生产线。总装车间形成4条总装配线和1条精加工线。经过两年的技术改造,1981年,工厂达到了20万架生产能力,实现生产连续化、自动化。1982年,工厂经过一年的填平补齐,实现了年产30万架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上级机关和企业领导在决策时,缺少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调查分析,习惯于指令性计划。因此工厂形成30万架生产能力后,缝纫机市场开始出现滞销。商业部门改变了历年来缝纫机包产包销,独家经营的作法。实行商企共销。形势迫使工厂由过去的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为扭转缝纫机产品滞销局面,工厂一方面推出新产品JA2-1型缝纫机进入市场,争取用户;一方面成立销售公司,组织专业销售队伍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虽然工厂做了大量努力,可仍然没有扭转产品滞销局面。1984年上半年,工厂亏损178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决定转产IS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1984年产614台。为此,长春市缝纫机总厂改名为长春市东方机械厂。隶属关系由长春市第一工业局划归长春市机械工业局。
  1985年,IS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通过地方级鉴定,正式作为一种产品投入市场,年产1154台。1986~1988年,累计生产各种水泵13299台,其中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11109台;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967.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961万元,利润64.2万元;利税130.5万元。
  1988年末,东方机械厂厂区占地面积182570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26959平方米。职工1064人。其中,工人574人,工程技术人员8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3人,中专文化程度86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3人。主要生产设备376台。其中,大型机床5台,高精度机床4台,数控机床3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721.2万元,净值1490万元。主要产品:IS系列国际标准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IS-2520液压锯石机。基保、泵类产品年产3749台,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锯石机荣获长春市科技新产品金鹰杯奖和吉林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六、吉林省利民油泵厂
  吉林省利民油泵厂(以下简称:利民油泵厂),代号国营九六六厂。位于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30号。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先后隶属于吉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长春市汽车工业公司,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
  1964年下半年,根据中央和东北局地方军工会议精神,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在省内建一个半自动步枪厂,厂址定在蛟河县横道子乡二道漂河上游以东四公里处的山沟里。1965年3月,第一项厂内工程(计量室和工具库工房)破土动工。1966年,正式投产。工厂投产初期,主要生产民用泵和军用枪支。1968年,民用泵(高压油泵)车间分出,迁至伊通县。从此,工厂只生产军品。198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军工的指令性计划生产任务大量削减。企业为了谋求生路,开始从封闭式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提出“上民品一主多副,保持始终有一二个有生命力的产品为支柱,扩大生产门路,用多种小型产品补充财政上的亏空,解决工种平衡和闲余劳动力的问题,先迈向建筑,后迈向农村和日用品生产”的民用产品开发方针。工厂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了木制沙发茶几、绞肉机、摩托车、自行车前后轴总承等产品。从此,工厂进入了民品生产的新阶段。1980~1981年,生产木制沙发茶几315套,绞肉机2518台,摩托车104台,自行车前后轴总承158套。1982年,工厂开始试制钢制柱式散热器、万能擦炮机、热管淋浴器、单体播种机、电加热器等产品。当年创产值173.91万元。其中钢制柱式散热器由于成本低、质量好,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工厂的主要产品。1984年,工厂在全面整顿工作中提出“重质量、创省优,降成本、增效益,抓改革、勇创新,上新品、求发展,利润争拿40万,企(业)整(顿)合格定实现”的奋斗目标。相继完成刹车泵(车用空压机)和电散热器的试制任务。年产电散热器1541片。全年计划产值650万元,实际完成677.48万元,销售收入709.03万元,盈利43.07万元。企业全面整顿工作,经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检查验收合格,并取得了932.4分的好成绩。
  1985年2月,利民油泵厂下放长春市后,根据长春市人民政府87号文件精神,归属长春市汽车工业公司。该厂与长春市机床大修厂合并,仍沿用“吉林省利民油泵厂”厂名。后该工厂又被省里收回,归属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同年5月,工厂开始陆续由吉林省蛟河县迁入长春市区。6月利民油泵厂长春分厂成立,7月气泵车间成立并从蛟河县迁入长春。形成以刹车泵、散热器为主的生产专线。1987年,工厂已形成刹车泵3万台,散热器100万片的年生产能力。1985~1988年,工厂在搬迁建设中,发扬军工企业的光荣传统,做到搬迁、生产两不误。四年间,共生产TB-52型刹车泵52612台,钢制柱式散热器2391114片,电散热器7922片。四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711.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882.56万元,利润120.99万元。
  1988年末,利民油泵厂厂区占地面积114138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16256平方米。职工212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2人,工人1544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5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6级。主要生产设备325台。其中,高精尖设备5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17.2万元,净值1611.7万元。主要产品有TB-52型刹车泵(车用空压机),钢制柱式散热器,电散热器等。
  七、长春市第一水泵厂
  长春市第一水泵厂(以下简称:一泵厂)位于农安县哈拉海镇。国家水泵行业定点生产厂家,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农安县乡企局。
  1970年4月,农安县哈拉海机械修配厂成立,主要从事水泥管加工,面条加工,康乐果加工等。1976年,该厂开始为长春水泵厂加工水泵零配件。198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万元,利税1万元。1986年,该厂与长春水泵厂联营,改名为“长春水泵厂哈拉海分厂”。1987年,该厂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研制开发出70WDL-10型立式液压污水泵,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1988年1月,该厂独立,更名为长春市第一水泵厂。同年获得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成为国家泵类生产的专业厂。
  1988年末,一泵厂厂区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13000平方米。职工34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1人。主要生产设备86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20万元。主要产品水泵,有17个系列320个品种。其中IS型系列离心清水泵获部优质产品奖,PW、WDL型污水泵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产品销往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网点。1988年产水泵700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利税总额8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人。
  八、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
  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以下简称:空压机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永长路14号。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56年,公私合营庆华机械厂成立。1957~1958年,试制成功BO184/10型和苏式1-10/8空气压缩机,得到长春市第一工业局领导的重视。1959年8月15日,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原长春市第一工业局)决定《公私合营庆华机械厂》与《公私合营利成机械厂》合并,厂房迁到长春市郊区绿园街水平沟扩建,厂名为“公私合营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
  从此吉林省和长春市第一户生产空气压缩机的专业工厂诞生。主要产品BO184/10空压机、1-10/8空压机。长春市政府为了尽快发展空压机产品,扩大空压机产品产量,长春市财政拨款12.7万元,长春市机械工业局拨款33.7万元,企业自筹资金8.2万元,对工厂进行了初步改造。其中,用于设备更新改造11.1万元。形成年冶炼1200吨、年产BO184/10空压机50台、1-10/8空压机50台的生产能力。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3.1万元,利润47万元。
  1960年,2V-6/8型、IV-3/8型空压机试制成功。正值工厂起步发展之时,1962年2月18日零时50分,工厂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烧毁720平方米机械加工车间一座,各种机械设备33台(套)。损失价值16.43万元。1962年10月,公私合营兴东机械厂并入空压机厂,同时工厂迁入长春市南关区永长路(现厂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私合营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改名为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
  1966~1978年,工厂累计生产空气压缩机13348台份。其中,气体压缩机1704台微型压缩机11644台。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139.9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662.39万元。累计实现利润778.7万元。
  1979年后,工厂积极推行TQC管理法。一抓班组建设;二抓基础工作;三抓技术练兵;四抓责任制贯彻执行。使产品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ZD075等6个型号的空气压缩机分别荣获国家优质银牌奖和部、省优质产品奖;E-005/60型、ZD075型空压机在全国同行业华北组检查中评定为优秀产品;VD1.5型空压机评定为一等品;工厂机加车间车工班组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工厂获吉林省颁发的质量先进证书。
  “六五”时期,国家机械工业部确定空压机厂为全国微型空压机生产出口基地。国家拨款47万元,贷款40万元,企业自筹10万元,主要用于微型空压机测试基地建设及产品升级换代。新建烤漆车间,进行生产线改造。自制设备5台,外购设备2台,锅炉1座。“六五”期间,工厂累计生产空压机17465台,其中微型压缩机15626台。出口产品产量7906台,是“五五”时期的2.07倍,创汇119.06万美元,是“五五”时期的1.32倍。
  1988年末,空压机厂厂区占地面积22712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9825平方米。职工644人。其中,工人419人,工程技术人员6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2人,中专文化65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2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5级。主要生产设备189台。其中,大型机床9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28.7万元,净值515.2万元。主要产品有6个系列12个品种50种规格的空气压缩机。其中,ZD075型、ZQ075型空气压缩机,1982年荣获国家优质银牌奖,年产230台;VD1.5型空气压缩机,1984年创部优质产品称号,年产400台;2V-0.3/7型空气压机,1984创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500台;2V-0.6/7型空气压缩机,1987年创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200台;3L-10/8型空气压缩机,1988年创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100台。1988年产空压机207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630.6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81.8万元,优质品产值98.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86.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52.6万元,利润84.4万元,利税总额139万元。1959~1988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1588.1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1730.19万元,共创外汇314.44万美元。累计实现利润1882万元。
  九、长春高中压阀门厂
  长春高中压阀门厂(以下简称:阀门厂)位于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吉林大马路261号。机械部定点生产高中压阀门的专业厂,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规模在全国阀门行业33户企业中排行第九位。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55年,公私合营长春市二道河子区洪兴铁工厂成立。1959年9月,公私合营长春市二道河子区洪兴铁工厂改名为公私合营长春市洪兴阀门厂。1963年3月,公私合营长春市洪兴阀门厂改为公私合营长春市阀门厂。主要从事低压阀门的生产。1961~1963年,实现利润225万元。
  1966年1月,公私合营长春市阀门厂改为地方国营长春市阀门总厂。统一管理两个地方国营工厂和七个街道办工厂。新建机加二、三铸钢、锻造、机修等五个车间,4500平方米。生产设备由原来的皮带车床换上了新式全齿车床、大型专用机床和组合机床。1966年末固定资产达740万元,比1965年增加120倍。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影响。工厂在1967~1968两年间连续亏损,金额达13万元。
  1969年,工厂为了增加国家短线产品,填补省内生产高中压阀门产品的空白,自行设计生产出化工、石油、冶金等部门需要的高压锻钢、铸钢为320kg/cm2的调节阀和调压安全阀Dg32-90,可锻铸铁为25kg/cm2~64kg/cm2的截止阀和调节阀Dg15-700。当年首批生产高中压阀门4吨。1970年,国家投资55万元,工厂建1座1400平方米的铸钢车间,1座1000平方米的高压阀门车间,购置1座15吨电弧炼钢炉及其它设备。到1977年,形成低压阀门1000吨,高中压阀门1000吨的年生产能力。1977~1985年,累计生产阀门13953吨,其中高中压阀门707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590万元。利润110.9万元。
  1986年,由于工厂管理不善,一度陷入生产没任务,产品无销路的困境中。年利润由1985年的32.5万元下降到4.2万元。为了摆脱困境,工厂新的一届领导班子通过市场调节,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同时以产品销售为“龙头”,大胆实行销售全方位承包,将销售任务、费用同推销员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工厂生产的排渣阀、节流阀等产品打入了国内100多家电站;锅炉安全阀等产品通过了部级鉴定,成为吉林省独家生产锅炉安全阀的厂家,产值达60多万元,成为工厂的拳头产品。198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15万元,利润25万元,是1996年的5.95倍。
  1988年,工厂更名为长春高中压阀门厂。成为国家机械工业部生产各种高中压阀门的定点厂。1988年末,阀门厂厂区占地面职80520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22028平方米。职工1082人。其中,工人716人,工程技术人员6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7人,中专文化程度92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8人。主要生产设备236台。其中,大型机床19台,大型锻压设备3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030万元,净值618.9万元。主要产品有排渣闸阀、排渣节流阀、安全阀、高中压闸阀等。按系列分为70个品种300多个规格。其中,排渣闸阀于1984年先后荣获吉林省科技成果奖和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排渣节流阀1988年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奖;弹簧安全阀获国家级《生产许可证书》。1988年产高中压阀门1363.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3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58.3万元,利润40.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518元/人。1955~1988年,工厂累计生产阀门39243.5吨,其中高中压阀门11324.5吨。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538万元,利润1251.4万元。
  十、长春市标准件厂
  长春市标准件厂(以下简称:标准件厂)位于长春市长春大街27号。全国定点生产标准件专业厂,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规模在吉林省同行业中居于第二位,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65年8月,地方国营长春市标准件厂,在长春市拖拉机配件厂标准件车间的基础上成立。当时主要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以及其它机械工业产品生产标准紧固件。当年产量298万件,销售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1966年3月,工厂制定了《1966年工业企业赶超规划》,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没有赋予实施。1971年,该厂积极响应长春市政府提出的“长春工业要飞跃、长春工业要发展”的号召,组织由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相结合攻关队伍。于1972年,完成了轴承产品的攻关设计任务。并建立了轴承车间正式投入生产。1975年,根据长机基(75)第165号文件精神,以标件厂轴承车间为基础分出部分人员和设备,扩充成立专业轴承制造工厂——长春市轴承厂,承担国家轴承生产任务。1981年,长计工(81)11号、长经字(81)11号文件批复,将长春市轴承厂并入标件厂。
  1983年,该厂对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整顿。改革管理体制,推行各项经济责任制。实行了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的厂长分工负责制,成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修改制定了行政管理标准76项,建立了岗位责任制21项。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万元,利润15.3万元。
  1985年,该厂在不改变隶属关系,不改变所有制形式,不改变财政体制的前提下,与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实行了供、产、销紧密联合,更名为长春拖拉机制造厂标准件分厂。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产品主要为长春拖拉机制造厂主机配套。1986年,该厂在流动资金不足,原材料紧张,产品销售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坚持把企业改革工作放在首位。以搞好企业,搞活流通,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198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万元,利润20.8万元。
  1988年,该厂在标准紧固件产品生产任务不足的情况下,与吉林省石油机械公司联合生产空心抽油杆、单向阀、抽油杆保护箍、助抽器等石油机械产品。2月份组织了试生产,5月份进行了产品开采抽油试验,证明标件厂生产的石油机械产品性能良好,达到了原设计要求,用户很满意。为了确保产品的生产,8月份工厂组建了新产品车间,9月份与吉林省石油机械公司签属了紧密联合的协议。为今后石油机械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88年末,标准件厂厂区占地面积34681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9043平方米。职工55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4人,工人30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7人;中专文化程度34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6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5级。主要产品有GB21,GB30六角头螺栓,GB52六角螺母,GB901长双头螺栓等标准紧固件,主要为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占40%)、长春机车工厂、长春客车工厂、长春自行车厂及东北各大矿务局生产的产品配套。1965~1988年,累计生产标准紧固件59602.9万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91万元,利润307.1万元。
  十一、长春市粉末冶金厂
  长春市粉末冶金厂(以下简称:粉末厂)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小南街62-2号。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全国粉末冶金行业270户企业中,居第26位。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66年4月27日,长春市粉末冶金厂,在长春市保温材料厂粉末冶金车间的基础上成立。主要产品铁基制品,年产量24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8万元。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厂各项生产工作秩序遭到破坏,1966~1968年,连续亏损累计金额31.9万元。1969~1971年,粉末厂下放到宽城区,三年盈利6.8万元,1972年归长春市属后,研制出汽油锯配件产品——铁基粉末冶金离心锤,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同年又一新产品——铁基粉末冶金勾贝填料(用于铁路蒸汽机车)问世。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产品开发工作有了新突破。1981~1984年间,成功的研制出烧结铜钢衬套,砂轮托,蒸汽机车汽缸涨圈等3项新产品。其中,蒸汽机车汽缸涨圈获得国家专利。同时技术改造工作也有了较大进展,改造了原有设备(上海产烧结电炉、沈阳产电炉、倒角专床)3台,自行设计制造大直径炉膛烧结电炉1台,使工厂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产铁基粉末冶金制品166吨,比1978年增长2.34倍;年产客车窗吊簧85000套(1978年无此产品,1983年开始批量生产)。实现工业总产值152万元,是1978年的2.87倍。成品抽样合格率达98.4%。
  1987年,烧结铜钢衬套。蒸汽机车汽缸涨圈相继投入批量生产。其中,蒸汽机车汽缸涨圈由国家计委(87)175号文件批准列入国家计划。1988年,又一新产品——无轨电车铁基集电器滑块试制完成,并投入生产。为国家填补了一项铁基粉末冶金制品的空白。1988年,全年铁基粉末冶金制品产量208.4吨,客车窗吊簧52000套,实现工业总产值199.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68.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7.1万元,利润0.3万元。
  1966~1988年,工厂生产铁基粉末冶金制品2171.4吨,客车窗吊簧353950套。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13.9万元,利润5.4万元。
  1988年末,粉末厂厂区占地面积57664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5353平方米。职工23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人,工人17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8人,中专文化程度30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4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4.5级。主要产品有铁基粉末冶金制品,客车窗吊簧等。年生产能力;铁基粉末冶金制品230吨,客车窗吊簧10万套。铁基粉末冶金制品以供应铁路系统为主,占86%,客车窗吊簧全部供铁路系统。以上两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6个省、市、自治区,在铁路系统的覆盖面占75.5%。其中,蒸汽机车汽缸涨圈(铁基粉末冶金制品),1988年评为国家机电部冶金行业优秀产品奖。
  十二、长春市气动元件厂
  长春市气动元件厂(以下简称:元件厂)位于南关区东岭街24号。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气动元件企业之一,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南关区工业局。
  1969年,长春市南关区新春电镀油锯配件厂成立,主要从事电镀生产。尔后,自筹资金试制了无梭织布机、摩托车等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70年初,该厂开始试制调压阀、分水器、油务器等气动元件产品。成为全国最早生产气动元件的厂家。1971年,由于产品结构的变化,该厂由长春市南关区新春电镀油锯配件厂改为长春市南关区新春气动元件厂。主要产品有调压阀、分水器、油务器等,初步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1972年,《长春日报》以“小厂做出大贡献”为题报道了元件厂。1973年工厂被南关区工业处接管,由此,工厂改名为长春市南关区气动元件厂。
  1975年,国家一机部将元件厂生产的气动元件产品列为部计划内产品。从此,元件厂便成为一机部定点生产气动元件的企业。1976年,中共长春市南关区委、区政府投资70万元,对元件厂进行扩建改造。新建厂房1300平方米,购置C620车床等生产设备32台。使工厂形成了年产4万件的生产能力。1977年,业经长春市工交办(1977)16号、长春市计委(1977)45号文件批准,长春市南关区气动元件厂改为长春市气动元件厂。
  1979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旧模式老产品很难适应已变化了的新形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厂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电控滑阀,单相节流阀,电磁阀等新产品;二是压缩各种非生产性开支;三是广开生产门路,对外承揽加工;四是成立专门销售机构,加强销售工作力度。
  1979~198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5.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79万元,利润47.4万元。
  1983年,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工厂进行了建厂以来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历时3年,总投资63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15万元。完成烤漆、电镀车间等建筑面积1873平方米;调正工艺布局,制造低压铸造厂,由手工浇铸改造为金属模压力铸造;更新生产设备20余台,形成了由毛坯件到成品的一套流水线;试制手动转阀,手拉滑阀,单项压力顺序阀,冷冻式空气干燥机等新产品,使企业产品由1976年的4个品种20余个规格发展到17个品种78个规格;组建冷冻式空气干燥机新产品车间,开辟新的销售地区,建立北京、天津、武汉等地销售网点。1984年实现利润14.8万元,比1983年增长21.14倍,1985年比1984年增长3.81倍,1986年比1985年增长1.04倍,1987年比1986年增长1.05倍,1988年比1987年增长1.42倍。1969~1988年,工厂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2613.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278万元,产品销售利润489万元,利润420.8万元,利税591.4万元。
  1988年末,元件厂厂区占地面积8422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4090平方米。职工29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人。主要生产设备41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4台。主要产品有冷冻式空气干燥机、二位五通滑阀、调压阀、分水器、油务器等23个品种104个规格。共中冷冻式空气干燥机,1984年研制完成后,曾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奖、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机械工业部第二批基础件名优产品奖;二位五通滑阀,1987年评为长春市优质产品,1988年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奖。全部产品年生产能力10万件,销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国外朝鲜等国家。
  十三、长春市精密铸造厂
  长春市精密铸造厂(以下简称:精铸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安达街11号。吉林省唯一生产精密铸造专业厂,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67年1月,长春市精密铸造厂,在长春市新光印刷机械厂(现长春市印刷机械厂)精铸车间的基础上成立。主要产品精铸件。1967~1984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173.5万元,利润85.9万元。
  1985年,该厂为满足机械及其他工业对熔模精铸件的需求量,进一步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向银行贷款93万元,企业自筹15万元,进行了建厂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新增中频炼钢设备1台,抛丸清理滚筒1座;改造了焙烧箱式炉等,并正常投入运转。使工厂年铸件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00吨增加到450吨。1988年,精铸厂又进行了氯化铝基替代氯化氨基型壳硬化剂试验,获得成功。提高了型壳的强度和透气性,减少了化验次数和补加量,改善了作业环境,消除了原氯化氨中分离出的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和对设备的腐蚀,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每年可节约资金1万余元。1988年产各种精密铸造钢件400.2吨,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176万元,其中优质品产值42.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31.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9.9万元,利润41.1万元。
  1988年末,精铸厂厂区占地面积6732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3284平方米。职工27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人,工人19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2人,中专文化程度17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4.3级。主要生产投备8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0台,铸造机械12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41.6万元,净值108.7万元。主要产品有各种精铸号。1967~1988年,累计生产精密铸造件3577.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797.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819.3万元,利润270.9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