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九台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6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九台市
分类号: X321
页数: 7
页码: 216-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台市的自然生态状况和工业污染与防治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环境保护 九台市

内容

第一节 九台市
  一、自然生态状况
  九台市位于长春东部偏北,距长春市45公里,幅员面积3100平方公里。九台市境内多山丘、台地,气候温湿,河流较多。有松花江、饮马河、沐石河、雾开河四水,自南向北穿越境内。历史上这里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丰富。
  嘉庆八年(1803年)以后,随着东北“封禁政策”的逐步宽松和废除,关内移民陆续迁来九台,使这片人烟稀少的荒野逐步开垦为良田。
  沦陷时期,九台市的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覆盖率逐年减少。到194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仅有9.1%。原来的一些青山绿岭变成荒山秃岭。
  解放以后,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开发土地资源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措施。1949年~1964年间,共开垦荒地51305公顷,致使一些山地、坡地也开垦为农田。开垦荒地一方面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也对天然植被造成破坏。九台市从南部波泥河、东北部上河湾向西,形成一条较为平缓的丘陵台地的森林草甸、草原植被。由于多年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植被结构和组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只在局部的沟谷,丘陵顶部和坡地尚有零星分布的植被。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量捕杀和采集,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减少。
  在80年代,比较大型的野生动物如熊、狼、狍子、狐狸、野猪等已经很少见到,其他一些小动物数量也在减少。1981年九台市年捕野兽、野禽创产值1.9万元,到1987年仅达0.3万元。
  野生经济植物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如药用植物桔梗,1984年采集12800公斤,1987年只能采集到4800公斤;五味子,1984年采集1500公斤,1987年200公斤;防风,1984年全县采集7000公斤,1987年100公斤;龙胆草,1984年3500公斤,1987年1000公斤;紫胡,1984年2250公斤,1987年600公斤;车前子,1984年4300公斤,1987年900公斤。其他野生食用植物,野生酿酒植物,野生柴草等也都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1682年,清朝康熙皇帝曾到县内莽卡乡龙棚屯亲自撒网捕鱼,写下了《松花江网鱼最多颂赐从臣》诗。境内松花江原盛产淡水渔类。1942年,九台市松花江小锦州前锦江段,共有渔民68户,渔船76只,年产鱼1863000公斤,到1970年,全县14个公社仅捕鱼32000公斤。历史上,九台市江河水域共有鱼类70多种,到1987年统计,现存的鱼类只有47种,隶属于5目7科属。其中鲤科35种,占现存鱼类的76%,其他6种只在24%。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鲢、鳙、草、鲤、鲫、鳊蒙古红、翘嘴红、红鳍和鳜鱼等十几种。
  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导致了水土流失、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
  九台县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这个地区居4个大、中型水库上游,介于松花江和沐石河之间。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拔180至480米。地面坡度较陡,土壤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在620毫米左右。其次是处于饮马河和沐石河之间的岗地。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拨180米至260米,地面坡度1至5度。多年平均降雨量608毫米左右。土壤以黑土为主。这两个地区是全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此外,分布在松花江左岸和饮马河、雾开河之间的河滩阶地,因河流浅、宽,弯曲较多,河流侧向侵蚀也比较严重。在饮马河与雾开河中部,漫岗地、“鸡爪”地、“钱褡子”地和“浸头垄”地较多,也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县27个乡(镇),都存在一些水土流失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共有水土流失面积633.3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8.76%,其中严重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34.74%,中度流失面积233.3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36.48%,轻度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28.42%。
  九台县从1956年开始对水土流失土地进行治理,到1983年6月止,全县共修建谷坊154座,沟头防护19处,蓄水池10个,截水沟22150米;共营建水土保持林475公顷,苗圃11公顷,共完成土方2.74万立方米,石方3201立方米。到1987年末,全县共完成治理水土面积157.73平方公里。其中水平梯田60平方公里,水保林97.73平方公里。
  据九台市已收集到的资料记载,1856年至1987年间,共发生30余次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1949年前出现过8次,1949年以后出现过22次。
  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七至初八午刻,九台市胡家乡、莽卡乡一带天降大雨,河水涨发异常汹涌,顷刻之间高出平地7尺有余,冲去房屋200间,淹毙牛马牲畜不计其数,水经之处,荡然无存。初十日(农历)雨水稍停,探查水势暴涨之故,乃群山崩塌20余处,通长二、三十公里,两岸禾苗被淹没,在西小官地榜什屯冲倒房屋30余处,淹死男女老少20余口,东街民密营一带回民淹死50余口,冲坏房屋数十处。80余家数百口露宿野外,吃烧皆无,哭声遍野,尸横相枕。1934年九台境内7月阴雨连绵,雨水过量,水灾奇重,全境受灾居民无米无炊者2583户,18281人。夏季山洪暴发饮马河出槽,庄稼被淹没。
  解放以后发生的洪涝灾害中,尤以1953年、1956年、1962年、1980年、1983年、1985年为重。其中198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全县受灾耕地面积1700000亩,其中绝收面积789000亩,泡倒房屋5070间,冲毁鱼池312处,冲跑鱼苗925000尾,冲毁林木7450亩,倒塌畜舍2354间,淹死小鸡11000多只,冲走猪49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688万元,粮食减产5亿2千多万斤,抗洪抢险支出1100000元。加上工矿停产损失,全县损失1亿5千498万元。
  九台市历年平均每年出现大风18次,最多年份出现32次,最少的年份(1979)只出现3次。
  每年4~5月份出现的大风次数最多,1958年~1987年共出现518次,其中4月份155次,5月份139次,每年平均10次,占全年大风次数的55%,出现最多的年份一年达21次,而且春季大风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有接连刮二、三天的,故有“风三风三,一刮三天”之说,一日之中,以中午前后风速为最大。
  1978年5月25日一场大风,使全县7299垧地受灾,补毁面积达3684垧,刮坏房屋8128间,刮倒电柱189根。
  九台市春季风灾比较重的是西部和西北部的卡伦、龙家堡、鸡鸣山、纪家、春阳等乡、镇,由于近年来营造防护林起了一定作用,减轻了受灾程度。
  为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多年来九台市坚持植树造林。开展了荒山绿化、“四旁植树”,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林,同时对原有天然次生林采取保护措施,使森林覆盖率上升。1987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02.1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2%,草场19.7万亩。对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涝风灾的危害起到一定作用。
  二、工业污染与防治
  解放以后,九台市的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87年全市有国营工业企业48家,集体工业企业223家,已形成以本市资源为依托的粮油加工、矿产、建材、化工、机械、食品饮料、木材加工、纺织、造纸、制鞋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工业废气 据1985年调查资料,九台市排放废气总量为73890.13万标立米/年,所排污染物15329.0吨/年,其中一氧化碳7419.11吨/年、烟尘5572.00吨/年、二氧化硫1257.0吨/年、氮氧化物1066吨/年、氯化氢为14.92吨/年,氰化氢0.19吨/年,主要污染物为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烟尘。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为九台市区和营城镇。大气中总悬浮微粒为年平均值300微克/立方米以上,尤以冬季污染为重。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为煤炭采造业,废气排放量较大的是市属企业单位,其次是东煤公司所辖煤矿等。主要污染源有营城煤矿、九台水泥厂、九台啤酒厂、吉林省结核病院等单位。营城煤矿是九台市最大的排污单位。该企业年排放各种大气污染物4643.53吨,占全县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30%。
  1987年以前,九台市对大气污染只能进行简单治理,仅限于工业和生活锅炉安装除尘器。2吨以上的工业锅炉、采暖锅炉共95台,已安装除尘器的44台,占锅炉总数的48%,对不能及时治理的单位征收排污费。
  为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九台市从1986年开始对五商店住宅小区进行改造,先后投资45.6万元,形成集中供热面积10万平方米,大气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工业废水 据1985年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九台市年排放废水总量为209.7万吨,万元产值排放量为330.91吨,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全市共排放污染物13种,排放量年约为1801.57吨。其中悬浮物841.2吨,化学耗氧量586.60吨、生化需氧量212.6吨、石油类6.59吨、氰化物2.475吨、氨氮135.55吨。九台市的主要污染源有营城煤矿、九台市啤酒厂、九台市酿酒厂、九台市皮革厂、九台市防爆电器厂等单位。上述五家企业年排放工业废水166.23万吨,占该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9.26%;排放化学耗氧量500.04吨,占该市排放总量的85.24%;排放悬浮物770.80吨,占排放总量的91.63%;排放氨氮2.02吨,占排放总量的42.65%。其中营城煤矿年排放废水138.14万吨,占该市排放总量的65.87%;排放悬浮物487.48吨,占排放总量的57.91%;排放石油类4.76吨,占排放总量的72.23%。九台市啤酒厂年排放化学耗氧量363.8吨,占该市排放总量的62.03%;九台市皮革厂年排放氯化物7.47吨,占该市排放总量的100%,排放三价铬0.18吨,占排放总量的91.23%;九台市防爆器材厂年排放氰化物0.52吨,占该市排放总量的21%。上述企业的等标污染负荷最高的是九台市啤酒厂为40.3330,是九台市最大污染源,其次是营城煤矿,等标污染负荷为28.0446,是九台市第二大污染源,其他污染源详见下表。
  截止到1987年,九台市仅有吉林省结核病医院、营城医院两家医院进行医疗废水消毒处理,另有膨胀螺拴厂上了废水处理设施。
  由于工业废水的污染,流经市区的小南河已听不到蛙声。
  固体废物 据1985年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九台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为164288吨,其中煤矸石60000吨、锅炉渣66287吨、粉煤灰3吨、高炉渣150吨、工业垃圾37848吨。综合利用为148211吨,利用率为90.214%,其中煤矸石和粉煤灰全部利用。营城煤矿是九台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产生地,虽然可以利用当年产生的煤矸石,但尚有存留的2445000吨的煤矸石尚未利用,占地90009平方米。
  九台市年产生化学化工废弃物73吨,采用焚烧和其他方法全部处置。
  噪声 市内广大农村基本无噪声污染。乡镇尤其是市内噪声污染较为严重。据对20个工业噪声源的调查,有14个噪声源超过规定标准,超标率70%,白天最高值超标31.1分贝,夜间最高值超标9.7分贝。主要声源为机械空气动力类。九台大街交通噪声污染较重,平均值70分贝以上,每天车流量800多台次。还有电锯噪声污染,仅1987年市环保局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电锯噪音污染的就有70多起。
  对噪声污染的治理,目前只能用隔声的办法对锅炉引风机和电锯点的噪声加以控制。
  环境管理 九台市于1978年开始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人员3名,归基本建设局领导。1985年9月正式成立环境保护局,编制6名,设立环境管理股。1986年增设排污收费股。1988年11月成立排污收费监理站,行使辖区内环境管理和排污收费职能。环保局成立以后,对加强城镇的环境管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6年至1988年共审批建设项目21个,“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5%以上。累计征收排污费92.7万元。同时加强对老企业排放“三废”的管理。对企业污染治理方案的选择进行核审,并对违反环保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开展多种形成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了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环境监测 1986年12月,九台市环境监测站成立,编制25人。同年监测楼竣工后,进行了监测仪器的购置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1988年前没有形成对环境例行监测能力,仅开展了汽车尾气、锅炉烟尘、工业废水少量项目的测试工作。

知识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介绍了长春市:大气污染与治理、水体污染与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利用、环境管理、科研检测、生态建设与文物保护、人物、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九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