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企业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2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企业简介
分类号: TS941.8
页数: 17
页码: 137-153
摘要: 本节介绍了1956年~1988年长春市服装企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服装工业 企业 长春市

内容

一、长春市服装一厂
  长春市服装一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大马路184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区占地面积2823平方米,建筑面积3094平方米,全厂共有职工230人。1988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4.4万元,净值32.7万元,共有设备152台,其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25台,设3个生产车间。该厂是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的企业,主要产品有男女西服、夹克衫等,生产能力为年产20万件。
  1956年,在“一化三改”运动中,由长春市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十被服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了长春市联合服装厂,当时有职工123人,厂长为苏明星同志,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联社。当时分4个生产车间分散生产,车间地址分别在东三马路、永春路、东三条街和大马路,设备全部是由职工自带的“一五型”和“四四型”脚踏缝纫机。当时没有固定产品,除了加工零活外也加工一些布衬衣、衬裤等,年产值65.5万元。
  1958年,经长春市政府统一调整,该厂由隶属手工业联社移交给市商业局管理,成为长春市第二百货商店的下属厂,并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由零活加工改为批量生产为二商店提供商品。
  1962年,企业更名为二商店服装厂,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管理局,企业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企业更名为春城服装厂。同年,手工业局成立服装工业公司,企业归口于服装公司管理。这一年里,企业开始实现半机械化生产,采用电动缝纫机流水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63~1964年,生产各式服装39.1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246.9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
  1971年,企业接受省外贸公司的出口服装任务,开始了出口服装生产。1972年完成出口产品1.2万件,创造产值191万元,实现利润15.8万元。
  1978年,为适应行业管理的要求,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服装一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变化很大。特别是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产品由国家包销变成企业自销以后,企业一时难以适应。1979~1984年间,企业曾一度因盲目生产而造成了产品积压。为把企业搞活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该厂以改革为中心,从整顿企业内部管理入手,建立健全了各项岗位责任制,使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经营管理上,加强市场信息反馈,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销售渠道,逐渐适应了市场竞争形势。1985年,企业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当年实现利润26万元,比1984年提高了25%。
  1986~1988年,该厂加大了改革力度,使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产品销售上。内销产品由于扩大范围,销售到全国各地;外销产品由于产品合格率高,在北京进出口公司、吉林省外贸公司和国家进出口检验局等部门,都享有较好的信誉,因此几年中都有计划地连续出口,出口产品产值每年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几年中已为国家创外汇200多万美元。
  1985年和1986年,企业连续两年被长春市二轻工业局评为“先进企业”和“文明工厂”。1986年,企业获省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局颁发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同年生产的牛仔裤在全国九省市服装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第一名。在1987年全省服装行业质量评比会上,该厂生产的男女风衣被评为“优质产品”第一名。
  1986年,企业自筹资金145万元,扩建厂房2134平方米,盖起一栋3层楼的新厂房,更新设备100台(套),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1988年,企业实现产值327万元,出口产品产值297万元,占总产值的91%,实现利润23.6万元,被市纺织服装管理局评为“先进企业”。
  二、长春市服装二厂
  长春市服装二厂位于朝阳区西郊路49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1988年末,拥有职工272人,占地面积8938平方米,建筑面积3386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7.2万元,净值136.3万元,共有设备197台,其中专业设备28台,设3个生产车间。主要产品有单棉夹克衫、长短西裤、麻棉裙等17种产品,年生产能力20万件,是长春市服装行业的出口产品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该厂始建于1978年4月,由东风服装厂、向阳服装厂、便服服装厂、群英服装厂4个小厂合并而成。建厂后,该厂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出口服装产值率占总产值60%以上。在生产过程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在按质、按量、按时等方面深受国外客商的好评,取得了出口服装百万件无索赔的好成绩。
  该厂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1988年有服装美术设计师2人、服装技师1人,都具有较高的设计能力,依据客商要求按标准复制展率约达95%。该厂设计人员多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服装大奖赛上获奖,几年中共设计新产品19种,其中投产7种,新产品产值达149.6万元,实现利润7.5万元。在新产品试制中,该厂积极采用先进国家标准,主导产品茄克衫采用府绸面料,尼龙塔夫绸衬里,在主要部位上采用粘合衬新工艺,洗涤后不缩水、不变型。由于产品质量好,深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内销产品销往全国12个省市和地区,外销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科威特、伊拉克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该厂生产的府绸宽摆茄克衫在1988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并荣获长春市优质产品“金鹰杯”奖。
  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深得国内外客商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因此该厂首批获得吉林省商检局颁发的《出口商品许可证》,并享受出口免检。在省计委、省经委、省经贸委和省商检局联合复查“出口商品许可证”中获得全省第一名,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还获得香港进出口股份公司赠送的“品质优良”银牌。在1988年企业升级大检查中,该厂晋升为省预备级企业。
  1987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73.3万元,实现利润5.7万元;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191万元,占63%;实现利润25.4万元,比1987年提了35%。
  三、长春市服装三厂
  长春市服装三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大马路186号,是一个以生产职业服装为主导产品的集体所有制企业。1988年末,共有职工336人,厂区占地面积2537平方米,建筑面积2427平方米,全厂设有3个生产车间和3个对外营业门市部。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0万元,净值33万元,全厂共有设备198台,其中特种设备38台。产品品种平均每年有20种规格60种花色,年生产能力为25.6万件,是吉林省生产职业服装的重点厂家,也是长春市集体企业中百万元盈利大户之一。
  该厂的前身是长春市服装社,始建于1952年。1952年6月25日,由宋宝井带领22人自愿组成合作社,地点在四马路新民胡同德盛王药店楼上,靠收零活加工来维持经营。由于作业面积窄小,同年10月迁往大经路园林管理处楼上。1953年5月再次迁移到西三马路7号(现服装工业公司楼上)。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职工人数逐年增多,该合作社第三次搬迁到长春市合作总社印刷厂处(即二道街现厂址)。1958年,该社安装了大轴杠电动平缝机,增添了絮棉机,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年又与市第十六被服社、第二十二被服社和鞋垫社等4个单位合并,组成“长春市第一服装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南关区服装加工厂”,职工人数达到620人,设3个生产车间。除给一些商店加工服装外,还生产童装、书包、口罩等小产品。
  1963年,该厂扩大加工业务,开始给新生橡胶厂、市橡胶八厂、市第二针织厂、国营3504厂分别加工鞋帮、秋衣、手套等,经济效益开始好转。1964年产量达31.5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381万元。1966年开始大批量给国营3504厂加工军服。
  1973年,工厂开始加工外销产品,并且年年加大外销产品比例,最后发展到以生产外销产品为主、内销产品为辅。1978年,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服装三厂。截止到1983年,共完成外销合同83个,生产各式产品89个,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22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以经济建设为指针、积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1984年,该厂又推行了厂长负责制,使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上转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人中实行计件工资制,在企业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凡是可以实行承包的部门和班组,一律将劳动成果和奖罚报酬挂起钩来,将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同时引入。结果极大地调动了职工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企业管理和生产形势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该厂又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
  1984年,企业对市场信息进行了研究,开始将市场定位由外销转为内销,首先是将生产低档大路货转向生产高档呢绒毛料产品,以高档优质高价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选择。
  为打开产品销路,该厂根据市场行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1986年起开始生产职业服装,主要产品有交通监理服、物价服、公路客运服、计量服、消防服等。由于对职业服装设计合理、择料适宜、产品质量好、规格全,所以定购者应接不暇,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遍及全国。为此,该厂确定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赢顾客”的经营宗旨,在经营服务上,以顾客为“上帝”;在产品装箱、送货、为客户代买机票等项服务上,热心为顾客着想,使每个客户都有种“到厂如到家”的感觉。结果使全国的消费者都十分满意,产品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该厂立于不败之地,产值利润逐年增长。1988年,该厂生产的凯盾牌职业服装在“百花杯”竞赛中荣获“荣誉奖”,在全省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职业服装产品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9%以上。
  1986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344万元,实现利润15.3万元;1987年产值猛增到776.7万元,实现利润70.2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26倍和3.6倍。1988年完成产值699.1万元,实现利润111.5万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也跻身于全市利润超百万企业行列之中。1988年,长春市服装三厂晋升为吉林省预备级企业,同时被长春市纺织服装管理局命名为“先进企业”和“文明工厂”。
  四、长春市服装四厂
  长春市服装四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工农大路东二胡同17号,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88年末,厂区占地面积9640平方米,建筑面积4486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3万元,净值159.1万元;在册职工377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全厂设3个生产车间、7个服装加工门市部,总共拥有设备287台。主要产品有长短西裤、单棉茄克衫、派克服等40多种,产品合格率为98%以上,年生产能力20万件。
  该厂的前身是红旗服装厂和红卫服装厂两个服装小厂。红旗和红卫两厂始建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当时是两个生产合作社,一共10几个人,几台脚踏缝纫机是由工人从自家搬来的,初期以加工零活为主。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公共积累逐渐增多,慢慢地建起厂房,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职工队伍也逐渐扩大。到1956年,两个生产合作社又和一些个体业户合营,分别成立了红旗服装厂和红卫服装厂。
  1978年,根据服装工业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服装工业的统一行业管理,决定将红旗和红卫两个服装厂合并为长春市服装四厂。合并后,两厂的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得到了互补,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企业发展。1978年5月,该厂开始承做出口产品,由于产品质量好、信誉高,远销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美各地。到1988年末的10年时间里,出口交货值已达到333万元。
  该厂还十分重视开发国内市场。建厂初期,两个小厂只能生产劳保手套、青年装和建设服等一些低档大路产品,合并后开始向时装化发展,10年中已开发新颖时装达20多种,并且在商店设有专柜和销售网点23个,使该厂的产品很快打入市场。
  1982年,根据当时服装市场儿童服装短缺的需求,长春市计经委曾将该厂改为专门生产童装的企业,更名为长春市兴华童装厂。更名后,该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引进了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电脑绣花机等一批设备,生产出很多款式新颖、样式活泼的男女童装。投放市场后,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为丰富长春市的服装市场和打入外省市场做出了贡献。
  1984年,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和本厂发展的实际情况,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又更名为长春市第四服装厂。在产品结构调整中,除继续生产童装外,还开发时装以满足服装市场的需求。
  该厂1978年合并后,正值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从80年代开始,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投资10万元购进各种专项进口设备20台,除电脑绣花机外,还有先进的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为企业发展和新产品开发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后劲。1988年,该厂生产的春纷牌茄克衫被中国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该厂从1978年合并建厂后,经济效益一直较好。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55万元,实现利润5.6万元。
  五、长春市服装五厂
  长春市服装五厂位于长春市吉林大路滨河胡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88年末,全厂共有职工275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2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2万元,净值86万元;共有设备198台,设3个生产车间,生产品种30个、规格60多个。主要产品是毛涤春秋装、毛料和马裤呢套装、风雨衣和呢大衣等,年生产能力15万件。其中有66个不同规格品种的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科威特、赞比亚和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到1988年出口交货值已达1205.3万元。
  该厂前身是长春市第八服装社,1956年由10多个创业者从自家搬来缝纫机,给长春市百货批发站加工服装,产品由批发站包销。1962年,该社又合并了第十八服装社和二道河子区东盛被服厂,除加工服装外,还给长春市劳保商店加工劳保大衣、手套和工作服等。由于产品包销,经济效益十分稳定。1966~1978年给长春市医药采购站生产口罩。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该厂更名为永红服装厂,1972年长春市服装二社并入该厂,1978年与新风服装厂合并,厂名定为长春市服装五厂。由于不断发展壮大,该厂到1978年时职工已达200人,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都具备一定规模。
  1978年后,企业开始大批量生产出口产品,并且利用外销产品生产节奏周期的空档时间生产开发内销产品。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掌握好市场信息,加之生产节奏慢,结果产品生产出来总是过时,造成大量积压,使企业资金周转周期缓慢。到1986年企业陷入困境,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在人心浮动中,管理越加混乱,整个工厂十分涣散,潜在亏损140万元,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从1988年开始,由市服装三厂承包服装五厂,从加强企业管理入手,将三厂的部分任务转移给五厂生产,稳定了五厂广大职工的情绪。通过理顺内部机构,推行经济责任制等措施,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企业恢复了生机。1988年当年甩掉亏损帽子,完成工业总产值49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
  六、长春市呢绒服装厂
  长春市呢绒服装厂原名长春市服装六厂,位于南关区全安广场解放大路27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1395平方米,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1988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2万元,净值12.8万元,在册职工164人,共有设备108台,设2个生产车间、1个辅助车间、2个加工门市部,年生产能力16万件。主要产品为呢绒毛料男女西服和大衣,是长春市服装工业中产品档次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该厂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长春市高级呢绒生产合作社,当时有职工17人,是长春市唯一的一家生产呢绒毛料服装的专业合作社。建社初期,全部资金仅有935元,是职工自筹集资的。1960年合作社发展到44人。到1972年时达近百人,改名为长春市呢绒服装厂,年工业总产值55万元,年产量达3万件,产品完全由长春市百货批发站包销。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1979年后,该厂的产品由包销改为自销,由于转轨变型的不适应,曾一度出现过困难局面。1980年后,企业认真贯彻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积极更新思想,转变经营策略,在企业内部推行了“产供销”一条龙经济承包制,使企业由单纯生产转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1年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同时加大投入,更新了机器设备,使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企业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130多个销售网点,扩大了产品销售渠道,更加广泛地占领了市场,因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各项经济指标是历史最好水平,完成产值303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3117元,突破万元大关,人均创利润近千元。
  1986年,企业自筹资金建起了一栋2层楼厂房,扩大了生产能力,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同年生产高档服装7.4万件,完成产值290万元,再创佳绩。这一年,企业被长春市二轻工业局评为“先进企业”,被长春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工厂”。
  该厂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层层把关,所以该厂生产的丽沙牌男西服套装在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1988年后,该厂除生产呢绒服装长线产品外,还开始生产税务、铁路、运管,计量和公路客运等职业服装,由于质量好,很受客户欢迎,销往14个省市,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7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
  七、长春市服装七厂
  长春市服装七厂位于宽城区胜利大街25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1988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1万元,净值21万元,职工169人,共有设备124台,设2个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6万件。主要产品有呢毛料套装、男女呢子大衣等,产品品种达35种、105个规格。
  该厂建于1956年1月,当时是由64人的手工服装个体户组成的,拥有20台缝纫机,名称是长春市第十二被服生产合作社,厂址分散在胜利大街和吴淞路等地。1958年,以十二社为主体联合了十三、十四社,组成了宽城区被服生产合作社,有职工257人。1962年更名为宽城区第二服装生产合作社,主要以加工零活为经营方式。1963年开始为长春市一些百货商店加工服装,生产能力开始扩大。为满足生产需要,厂址迁到胜利大街25号。1964年更名为长江服装社,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育红服装厂。1978年,服装行业统一归口管理,更名为长春市服装七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积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82年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提高职工们的责任心和危机感。同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纳入重要日程,采用质量跟踪的方法,强化质量监督和各道工序的质量检查,并把产品质量与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挂钩,以此来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生产积极性。为加强企业经营,该厂强化质量追踪和市场信息反馈,主动向消费者征求意见,1984年先后两次召开产品订货会和产品质量洽谈会。
  在开发新产品上,该厂采用现代工艺,精工细做,努力克服“样式旧、造型老”的不足,对新产品敢于大胆创新,并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因此产品在长春市内各大百货商店受到欢迎,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该厂生产的绿柳牌男女毛料裤和女呢大衣在1984年被省标准局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由于产品质量好,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商店和个体户纷纷到厂订货。
  该厂1985年被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曾多次被市二轻局、市纺织服装管理局和市服装工业公司评为先进企业。1988年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01万元,实现利润7.1万元。
  八、长春市服装八厂
  长春市服装八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清明街净月胡同17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厂占地面积1378平方米,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1988年末有职工28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1万元,净值35万元,共有设备143台,设3个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为8.4万件。主要产品有防寒服和各种款式的男女时装等近30个品种。
  该厂始建于1954年,当时长春市宗教事务所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组织“慈航寺”的41名尼姑,利用寺庙旧址成立了佛教生产组,刚成立时仅有“一五”型家用缝纫机40台,主要承揽加工一些劳动保护用品,如手套、工作帽等。
  在1956年社会主义“一化三改”运动中,佛教生产组改为长春市服装二十一社,归市手工业联社管理。1961年又更名为“长春市清明服装厂”,产品仍是加工劳保工作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破四旧”中,以尼姑为主的清明服装厂改名为长春市文革服装厂。1978年,该厂与胜利服装厂合并,更名为长春市劳保服装厂。1984年,为加强服装行业的归口管理,改名为长春市服装八厂。
  1978年合并为市劳保服装厂时,主要以加工劳动保护用品为主,产品由市劳保商店包销。1979年以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产品包销逐渐由自销取代。这时该厂在生产经营上开始调整,注意发展多种经营和开发市场适销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在技术培训上,重视职工的技术培训,强化产品设计的创新和制作,同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职工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到1980年该厂已不仅加工劳保产品,还能加工承做呢绒毛料等高档服装产品。1980年以后,该厂产品由单一内销开始逐渐转向内外销并举,大胆承接出口创汇产品的加工,到1988年基本上以加工制做出口产品为主。该厂生产的内销产品有防寒服、风雨衣、茄克衫和男女时装等,其设计合理、做工精细、质量上乘,深受各地商户的欢迎。其外销产品以晴纶棉茄克衫、人造毛派克大衣为主,其造型新潮美观,质量精湛,远销美国、西德、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厂重视企业形象和信誉,在完成外销合同时,一直保质、保量、准时交货,受到国外客商的好评,因此获得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颁发的《出口商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许可证》。1987年,该厂生产的泰春牌人造毛派克大衣在长春市新产品“金鹰杯”大赛中获奖。
  该厂的经济效益稳定,多年中工业总产值一直稳定在200万元以上。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1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48万元,占57%;实现利润1万元。
  九、长春市服装九厂
  长春市服装九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西郊路49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原为长春市服装二厂的一个生产车间,1985年分出独立。该厂占地面积8425平方米,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到1988年末有职工23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4.8万元,净值49.8万元,共有各种专用设备184台,年产量8万件。主要产品有单棉茄克衫、男女西式裤,男女西装等。
  1985年,长春市服装工业公司根据当时服装市场的变化,认为服装厂家不宜过大,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长春市服装二厂分成两个企业,其中之一是长春市服装九厂。
  长春市服装九厂一直以生产外销产品为主,是长春市生产出口服装的重点企业,也是长春市集体企业中出口创汇大户之一。
  该厂拥有先进的进口专业设备及服装配套生产线,其工艺流程先进合理,因此加工质量有保证。该厂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有专业设计人员和服装加工技师,在产品创新上具有一定基础。加之企业整体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因此,省进出口公司和省外贸等单位都对该厂十分信赖,作为长春市出口服装的重要加工基地。
  1985年建厂后,其产品以款式新颖、选料严格、加工精细、质量上乘、规格齐全、交货及时等特点,深受国外客户的喜爱,连续4年返单要货。其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该厂生产棉茄克衫更受欢迎,在国际市场颇为畅销,许多国家点名定购。
  1985~1988年,该厂连续4年工业总产值在250万元左右,出口产值在60%以上,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2万元,出口产值149万元,占61.6%;实现利润16.2万元,上缴税金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522元,超万元大关;人均创利润704元,人均创利税1102元,超千元。
  十、长春市衬衫厂
  长春市衬衫厂是长春市唯一的一家全民所有制服装生产企业,座落在朝阳区宽平大路26号。厂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86平方米。1988年末有职工66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4万元,净值308万元;拥有各种专业设备476台,分设4个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160万件。主要产品有男女衬衫和20个规格、140个花色品种,产品合格率达99.9%以上。
  长春市衬衫厂创建于1952年2月1日。当时正值国家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的最后一年,长春市工业局对长春市属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将长春市百货公司被服厂、长春市花纱布公司染厂、长春市针织厂、长春市麻袋厂四个小型企业合并成一个大厂,称长春市地方国营服装厂。厂址在永春路19号,占地面积7145平方米,在册职工878人。设针织和被服两个生产车间,主要为百货批发站加工服装、袜子等,年加工服装5万件。1953年进入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企业开始生产衬衫,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当年就生产衬衫10.6万件。
  1960年8月,该厂接受了第一批出口加工任务,这是长春市服装史上第一次生产外销产品。当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类服装19万件,得到上级部门好评。同年9日,长春市皮件厂并入该厂,企业进一步扩大。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企业曾一度亏损。1971年,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服装皮革制品厂,隶属于长春市二轻工业局。
  1973年,国家投资50万元,在朝阳区宽平大路西侧筹建新厂房,占地13000平方米。1976年新厂房竣工,年末将长春市服装皮革制品厂中的服装生产车间分出,建成衬衫专业厂,厂名为长春市衬衫厂。1977年1月1日,衬衫厂正式搬入新厂房,当时有职工490人,当年完成衬衫78.9万件,实现利润26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春市衬衫厂走上健康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8月被省政府列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单位,1980年企业开始进行全面整顿,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把目标管理引入企业正常管理中,将全厂的总目标层层分解到科室、车间、班组及个人。1984年,长春市衬衫厂又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试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企业在试行厂长负责制中突出了厂长的中心地位,全面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加之强化管理,严格岗位检查,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等措施,使企业井然有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
  由于企业常年坚持不懈地开展“以质量求生存”的活动,所以职工们的质量意识得到普遍提高,人人关心质量,使该厂的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92%左右。产品有参叶牌、旭光牌、银云牌、健力牌、凯凤牌5个系列20多种规格。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先后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长春市衬衫厂是长春市服装工业的排头兵,多年来为长春市的服装工业发展做出贡献,也同样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奖励和鼓舞。企业连续9年被省、市政府评为“先进企业”和“文明标兵单位”;1983年6月被省政府首批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被国家体改委授予“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1986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秀质量管理企业”和“全面物资管理优秀单位”;1987年被首批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988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
  长春市衬衫厂的经济效益一直较好,工业总产值稳定在1500万元左右,出口产值稳定在150万元左右(占1/10)。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0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40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上缴税金5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649元,人均创利税1839元。
  十一、长春市西装厂
  长春市西装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锦水路28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区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1988年末有职工39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万元,净值106.5万元。全厂设4个生产车间,共有各类生产设备350台,年生产能力16万件。主要产品是男女西装、男女风衣、男女毛呢大衣、各式西服等230个品种、470个规格。
  该厂的前身是长春市第十七被服社。1956年1月,由94户个体服装手工业户(共计174人)自带缝纫机和75元股金,组成生产合作社,以承揽加工零活为主。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奋斗,靠一针一线的资金积累,生产能力不断扩大,1967年改名为朝阳服装厂,1971年迁入锦水路新厂房。1972年,吉林省外贸局和国外客商经过全面考察,选中该厂为出口服装生产厂家,从此该厂开始生产外销产品。1973年,该厂由原朝阳区工业处领导改为归口由市服装工业公司领导。由于该厂生产外销产品的余料多是衬衫布料,所以生产内销产品也多以衬衣为主,故于1976年将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朝阳衬衫厂。1976年后,企业投资兴建了3层楼厂房1200平方米,引进了先进的西服生产线,开始生产西服。1983年,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时代服装厂,1984年又更名为长春市西装厂。
  该厂重视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自1956年建厂到1988年末,累计更新设备达455台,投入资金227.5万元;扩建厂房3825平方米,投入资金50多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更加注意企业素质的提高,使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从国外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生产设备90台,开发出西装、风雨衣等高档产品,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定型产品和拳头产品,对长春市的服装档次和水平有很大促进。由于质量好、信誉高,该厂产品内销覆盖率达全国11个省市,外销促进远至欧美、非洲、日本和香港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出口产值135万元,出口交货值达61万美元。
  该厂生产的男女风雨衣在1986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西装在1988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该厂除了依靠技术进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外,还十分重视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整体素质。1979年以后,该厂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度,在内部推行经济承包和记件工资制,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每个车间的班组和个人的岗位责任、劳动报酬挂起钩来,奖勤罚懒,拉开了工资和奖金的距离,结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了企业基础工作的全面提高。1988年,该厂进入市级先进企业行列。
  该厂的工业总产值、出口产值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其工业总产值连续5年超过400万元。1988年工业总产值472万元,出口产值135万元,占28.6%;实现利润27.8万元,上缴税金28万元,人均创利税136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683元。
  十二、长春市童装厂
  长春市童装厂位于西安大路29号,是长春市唯一生产童装的专业厂家,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区占地面积1167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1988年末,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6.7万元,净值39.9万元,共有职工459人,设有3个生产车间,共有各种设备317台,年生产能力为90万件。主要产品为各种款式花色的男女儿童装。
  该厂建于1956年12月,当时以马龙图为首的17人在东五马路组成了衬衣童装生产合作社,归长春市南关区手工业科管理。当时仅有设备12台,全部是脚踏缝纫机,以加工零活为主。1957年合作社发展到40人,年产量达5.5万件,完成工业产值20万元。1959年9月,该合作社划归长春市百货采购供应站管辖,生产形式为自产自销,由采购供应站供应面料,并改名为长春市童装厂。1962年厂址搬迁到西安大路。1963年,服装行业实行归口统一管理,划归长春市手工业局管理。1970年4月,市工艺玉雕厂100名职工并入该企业,5月建起1栋3层楼厂房,占地面积542平方米。1972年又建起托儿所1座,占地面积140平方米。1973年取得建厂以后最好成绩,工业总产值达315.5万元,实现利润39.8万元。1974年企业又建起1栋2层楼厂房,占地面积259平方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企业充满生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该企业在经营中认识到产品质量是生存的根本保证,因此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论是外销出口产品还是内销大路产品,都利用先进设备,采用最佳工艺,精工细作、严格把关,并在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8%以上。1980年,该厂生产的花花牌童装被省标准局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花花牌童装被评为全国儿童生活用品优秀产品;1985年春苗牌童装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荣获“金鹿奖”。
  该企业多次被市服装工业公司、市二轻工业局和市纺织工业局评为“先进企业”,198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企业”。
  该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很好,工业总产值保持在600万元左右,出口产品产值占20%以上。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1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69万元,占29.1%;实现利润38.2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人均创利税142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4270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一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二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三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四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五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七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八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服装九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衬衫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西装厂
相关机构
长春市童装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