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放映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6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放映单位
分类号:
J943.3
页数:
11
页码:
170-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放映单位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电影院、影剧院、对外开放俱乐部与对内俱乐部、电影放映队与乡镇电影院。
关键词:
长春市
影片
放映单位
内容
一、电影院、影剧院
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1907年4月),有俄人在长春西三道街开演“电灯影戏”,这是长春市最早出现的电影放映活动。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长春的祥乐茶园、丹桂茶园、燕春茶园,以及由日本人经营的“长春座”、“株式会社长春座”等戏剧演出场所,相继加演电影,实行影戏兼营。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专门放映电影的演出点。1929年3月5日《盛京时报》载:“本埠龙春舞台(原祥乐茶园)主人郭宪章,特由上海聘到电影技师,每晚演戏后,再演电影,以酬观者盛意”。同日报纸还载有“农安县电灯厂工人合资购到电影机器,在小东街赁屋开演”的报道。同年,长春七马路新建一座小型影院——兴华影院。建筑结构均为木质,设备简陋,设座席200~300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利用电影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极力发展影院。据《满洲年鉴》载:伪满“建国以来,每年有10座以上的新馆(院)开馆”。1937年8月“满映”成立时,全东北有电影院86座。1939年10月,已发展到126座。1943年增加到213座,1944年为218座。其中,“新京”(长春)共新建(含少数改建)影院17座。主要有:日本人经营的“丰乐剧场”(今春城剧场)、“帝都影院”(今人民影院)、“朝日座”(今儿童影院)、“银座映画剧场”(今长江影都)、“新京剧场”(今红旗影院)、“新京纪念公会堂”(今艺术剧场)、“齿轮座”(今长春音乐厅);中国人经营的有:“国都电影院”(今红星剧场)、“国泰电影院”(今大众剧场)、“大安电影院”(今前进剧场)、“大光明影院”(今解放影院)、“平安影院”(原燕春茶园、长春影院、今长春游乐宫)、“光明影戏院”(今少年宫剧场)、“新京乐园”(原兴华影院)、“新京电影院”等。除此,还有“满映”直辖的“满映会馆”、“宝清路国民会馆”(亦称“宝清路映画馆”)。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苏联军队进驻长春,接管了“丰乐剧场”、“朝日座”影院和“银座映画剧场”,并由其直接经营。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长春后,影院没有增加。1948年始,因国民党政局不稳,城乡市场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影院相继倒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人民政府接管了日伪时期遗留的影院,在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恢复正常营业的同时,先后对东北电影院(即艺术剧场)、朝阳电影院(原长春音乐曲艺厅,今音乐厅)、长春影院(即长春游乐宫)、红星剧场等放映单位,进行修缮、改修和扩建。’1954年,成立全省第一家儿童电影院。1958年,红旗电影院经过改建,成为全省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1964年再经改建,更新设备,又成为全省第一家立体电影院。1987年,人民电影院经过改建和更新设备,成为全市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1988年,长江电影院由中国影片经理公司、省公司、市公司联合投资,改建为全省第一家特级多功能综合性影院。从建国至1988年,由省、市、县(市、区)财政拨款,长春市及各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新建一批大型影院。其间,为扩大电影放映单位,一些专营剧场大多添置放映设备,兼营电影;一些专营影院经过改建,又兼营戏剧演出,成为影剧两用的影剧院。
到1988年底,长春市共有影院12座,计有:红旗影院、解放影院、长江影都、前进影院、人民影院、儿童影院、东盛电影院、九台市电影院、榆树县电影院、农安县电影院、德惠县电影院、双阳县电影院。全市共有影剧院13座,计有:大众剧场、艺术剧场、红星剧场、春城剧场、长影剧场、长春音乐厅、长春游乐宫、长春少年宫剧场、凯旋宫、双阳影剧院、九台市影剧院、农安县影剧院、榆树东风影剧院。
长春市及各县(市、区)电影院、影剧院基本情况:
二、对外开放俱乐部与对内俱乐部
1954年5月1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以(54)东文电字第428号《复关于工会系统俱乐部拟改为对外影院问题》的函件,通知各省、市文化局:“根据中央文化部两次‘关于加强电影放映和发行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充分发挥各放映单位的效能,如在互相不致抵消力量的情况下,应允许工会系统俱乐部对外开放,做为影院经营。”文中指出:工会系统放映单位“应接受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电影管理机构的指导和执行有关放映网经营管理的规定。”
长春市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项事业获得迅速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广大职工和居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长春市文化局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的指示精神,相继批准一部分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所属的礼堂和俱乐部,按统一规定的票价标准和片租结算办法,对外营业,放映电影。到1958年末,长春市内正式对外开放的礼堂、俱乐部有10个以上,加上专营电影院共有24个放映单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影院过分集中与远离城市中心的居民看电影难的矛盾。
“文化大革命”中,长春市电影发行的正常秩序和放映管理工作遭到破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俱乐部在整顿中又有发展。1985年,长春市区对外开放俱乐部增至27座。到1988年底,对外开放俱乐部发展为37座,对内放映电影的俱乐部为88座,成为长春市电影放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专营影院的不足。
1988年长春市对外开放俱乐部:
三、电影放映队与乡镇电影院
1938年8月,东北沦陷期间,伪满国务院弘报处、伪协和会、伪民生部、伪治安部及“满映”等单位,联合提出在“全满”县、旗公署内设立巡回电影放映班的议案。规定:“各县、旗公署的巡回电影放映班,要同协和会、学校和机关团体等单位建立联系,负责对他们放映影片”,“在各县、旗公署内建立电影放映班本部,并由各省本部给各县、旗电影巡回放映班配备16毫米电影放映机一部”。这项议案经伪国务院通过,于1939年付诸实施。到1940年4月,伪满全境共配备了巡回放映用16毫米电影放映机51部。1941年夏,伪国务院弘报处、伪协和会和“满映”又组成了“中央巡映委员会”。同年制定了《巡回放映委员会设置要纲》,规定:“巡映工作的全国统制、组织和实施机关是中央巡映委员会,并由其决定设立省及地方巡映委员会。”《要纲》于1942年1月1日实施后,至1945年,伪满各省及县、旗均建立巡回放映班若干。“满映”共有放映队27个,在东北境内34个放映点巡回放映电影。直至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放映班(队)全部解体。
1946年10月东影成立后,在技术部内设有巡演科,负责巡回放映业务。1948年巡演科改称放映科。1947年至1948年初,放映科编有5个流动放映队。1948年1月东影第1期干部训练班结业,放映队增为15个,后调整为13个。其中,5个队派往前方为部队放映,8个队在后方为城市放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4月,在长春市文化局直接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电影放映队。1954年又相继成立两个放映队,主要为市内各机关、学校以及配合有关会议放映电影。1954年1月,吉林省文化局发出《省电影队分别交由各县领导进行放映工作的通知》,指出:“为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将吉林省21个小队分别拨给各市、县,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直接领导进行放映宣传工作”。到1954年末,长春地区各县(区)都有了自己的电影队,农村电影放映网初步形成。至1957年,全地区共有电影放映队28个。1958年6月,中央文化部发出《关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办电影放映队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各县陆续把电影队下交人民公社管理,性质为集体所有制。到1961年,全地区农村电影放映队发展为53个,总人数为140人。
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省、市委文艺工作会议精神,长春市文化局于1961年12月15日发出《关于长春地区农村电影放映队管理办法》。明确农村电影队的性质以国营为主,集体为辅。农村电影队的任务是服务于农村,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电影队编制3人,受县电影管理站领导。
从1962年开始,各县(区)又陆续把公社电影队收归各县(区)电影管理站直接领导和管理。到1966年,全地区共有农村电影队71个。“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人民公社又开始出现自办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电影队。到1974年,各类电影队共发展为143个。1979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大队(村)办的电影队又得以迅速发展。从1980年开始,社办电影队和大队办的电影队逐年增多,文化部门电影队(国办队)逐年减少,到1985年完全为集体经营的电影队所取代。1988年,全市共有电影队911个(16毫米电影队890个,8.75毫米电影队21个)。其中:长春市郊区35个,九台市124个,榆树县246个,农安县255个,德惠县176个,双阳县75个。总人数为1131人。
为了不断改善农民的观赏条件,1981年至1988年间,农村集镇电影院逐年增多,使部分地区的“30年一贯制”的“老三看”(站着看、室外看、撵着看)变成了“新三看”(坐着看、室内看、家门口看)。到1988年底,全市集体经营的集镇电影院共有42座。其中,长春市郊区1座,九台市7座,榆树县24座,农安县3座,双阳县7座。总座席数为15117个。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