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水费与水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5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费与水价
分类号:
F299.241
页数:
3
页码:
162-16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城市供水水费的收缴,是一项细致而麻烦的工作,虽然计量仪器和计量标准在不断完善,仍然需要收费人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供水水价也开始有所改变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水费
水价
内容
城市供水水费的收缴,是一项细致而麻烦的工作,虽然计量仪器和计量标准在不断完善,仍然需要收费人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供水水价也开始有所改变。
一、水费的收缴
长春解放初期,是按行政区划分片到用户家调查用水量和收缴水费。1950年6月,对全市580家机关、团体等单位实行银行托收水费,用户每延迟1日交费要按水费总额增缴3%的迟延金。此后,机关、团体、工商企业等用水单位的水费,实行限期送费制。1955年7月,对单位缴纳水费,实行由银行托收无承付的结算办法。1979年,通过银行托收结算水费的单位用户7200多个。1980年,对生活用水户实行“共用栓负责人制”,代收每月水费。到1981年,收缴水费的票件达18.5万件。1987年12月,对市区居民生活用水,由每月查收改为双月到户查收。1988年,市内各区供水管理所配备的水费查收人员220人,每人每月负责1800件的水费票件查收。收费方式,居民生活用户仍为供水部门查收员上门收费;凡在银行开设帐户的用水单位,按《长春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一律实行托收无承付水费结算办法。日用量3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单位,月初预交50%的水费,月末结清。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竞争机制引入企业,有些企业迅速发展,也有的企业靠贷款维持,这种状况给水费收缴工作带来困难,于是供水企业采取了一些收费措施。首先是设置专门机构与人员,对营业服务、调查收费进行严格检查与监督,实行经济责任制、查收水费奖惩制,加强营业服务管理,调查人员随时掌握各用水单位帐户上的资金情况,对资金紧张的企业,实行跟踪收费或采取直收转帐支票办法;对被兼并的企业事先掌握动态,及时收缴水费或由兼并后的企业承付水费;对长期拖欠水费的用户,实行先检查给水设施是否完备,计量是否准确,调查人员是否认真负责,然后耐心说服教育,直至收回水费;第三,对基建施工和临时设施用水,实行申报、审批、装表制度,避免估量、漏量,做到节约用水、降低损失率,保证水费回收。1980年,全市应收水费31202366.3元,(包括附加费),实际收回31144237.45元,水费回收率为99.8%
二、水价的变化
1949年,每立方米生活用水价格为5000元(东北流通券,下同),营业用水为7000元,特殊用水(锅炉、道路洒水等)为5000元。1951年,将生活用水大幅度下调至每立方米1050元,营业用水调至每立方米1365元。1953年,市政府在《长春市自来水管理章程细则》中,将5类用水的水价定为:一般用水生活每立方米0.11元;商业用水0.21元;工业用水0.19元;卖水所用水每立方米0.19元(零售水每桶0.055元);优待用水(烈军属)每立方米0.055元。这一价格一直维持到1967年。1967年1月,水价继续下调:生活用水每立方米由0.11元下调至0.10元(有表户)、使用公共水栓的无表户则由每人每月0.13元下调至0.07元;卖水亭(站)每桶水(40公斤)售价由0.0055元下调至0.0025元。这个价格持续到1985年。随着制水成本的增长,供水企业出现巨额亏损,1985年4月,市政府决定调整部分水价。居民生活用水仍维持每立方米0.10元不变,公用(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的)水价调至每立方米0.30元。但是一些服务性行业,1985年至1987年仍维持原来每立方米0.17元不变。从1951年到1983年,30多年来每千立方米水的制水成本,由84.8元增至138.79元。到1988年,已增至258.68元,是50年代的3倍还多。尽管制水成本不断上升,而水价却一直不变。几次变动都是向下调。1988年,长期不变的水价终于上调到平增每立方米0.234元,然而,此时每立方米制水成本已达0.46元,供水企业亏损额高达420.1万元。
长春解放以来,城市供水的价格,一直出自作为社会福利的考虑,不以价值为依据,所以并不反映价值规律。至于水价的内部结构,如水质差价、季节差价、用户差价等更谈不上了。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不断发展,城市供水矛盾日益突出,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城市供水生产的性质及自来水的商品价值,分批调整了大用水户的水价,并对超计划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这些措施,使城市供水量在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但是,现行水价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平均售水价格低于制水成本,其中生活用水价格低于制水成本3倍多,工业用水价格低于制水成本46%。1988年售水平均价格为0.234元/立方米,这个价格仅在合理价格的〓至〓之间。尤其是生活用水价格,低于同年世界15个主要城市的3—60倍。虽然这些城市生活水平、工资收入与长春不同,但除去不可比因素,其水价却是高于制水成本的。同国内主要城市相比,长春的水价低于成本,也是最突出的。(见附表)
这样低廉的水价,在制水成本大幅度上升时期,使城市供水企业利润逐年下降。1985年,由于调整工业水价,供水企业盈利310万元,1987年时只盈利25万元,到1988年便急转直下亏损达420万元,预计几年内亏损将达2700万元。低廉的水价,不仅助长水资源的浪费,尤使供水企业的日常经营发生困难。水价不合理,还使供水企业缺乏发展居民用水的积极性,因为民用水发展越多,亏损越大,供水企业负担越重。在售水价格结构上,没有合理的季节差价,使用水高峰期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在水资源费征收上,只对供水企业和自备井征收,1988年每千立方米源水向供水企业收费7.44元。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供水生产无法建立起自动调节补偿机制,使供水设备更新、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在执行国家计划定价方针上,不能按照价值规律要求灵活调整水价。总之,现行的水价仍然是一种“消费型水价”,不利于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包含水源、水厂、管网、水质、营业、管理、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