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传人的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7611
颗粒名称: 大禹传人的风采
并列题名: ——大洼县农田基本建设巡礼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12月18日盘锦报登载关于大洼县农田基本建设的文章。
关键词: 大洼县 农田 建设

内容

本报记者 王森
  深秋时节,来到大洼县农田基本建设工地,所到之处,只见那推土成山的推土机往来于田间,那挖掘机伸屈着有力的臂膀不停地忙碌,那挥锹撇土的人们挖出一条条笔直的斗渠……,眼前呈现一幅十分壮观的“战田图”。
  提起大洼,自古以来就地势低洼,芦苇丛生,素有“南大荒”之称。早在1928年,张作霖就曾组成“营田公司”,在此招民开垦,试种水稻。日伪时期成立的开拓团进行过掠夺性的开垦。是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造成了大洼县近60万亩水田地不集中连片,单产一直低而不稳。自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大洼县注重改善水田的生产条件,取得了十二年改革,十二年丰收的辉煌成就。
  1988年,省政府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后,更加激发了大洼人民向深度、广度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冲天千劲,决心要在五年之内把全县所有水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的丰产稳产田。
  随着车轮的飞转,我们来到了榆树农场青凤分场的改田现场。青风分场地处榆树农场西南端,土地盐碱,地势高低差大,而且起起伏伏,抗旱防涝条件很差,亩产只有400公斤,亩成本却要高于其它分场7元左右,是榆树农场种稻最困难的一个分场。
  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榆树农场决定在今秋和明春要彻底改掉青凤分场及其关连的4100亩低产田中的日伪时遗留的老渠道老设施,建设高标准条田。
  副场长林润民向我们介绍说,我们之所以能下这么大的决心改造低产田,是为了满足青凤分场群众多年来的愿望和要求。这次改田,计划修建田间配套建筑物18座,动用土方48.4万立方米,投入劳动积累工1.4万个,总投资需要120多万元。
  榆树农场从9月20日开始,集中了全场的机械、人力进行改田。到目前,共完成总干裁弯改直2.8公里,中排改线1600延长米,还完成引排支和田间用排斗渠近300条。经过改造,可增加土地面积250亩,平均亩产可增加60至75公斤,亩平均增加经济效益60元,年总收入可增加24万元。
  在我们来到高家农场水电科时,正巧场长张立新和副场长高永厚及水电科的领导正在那里开会。我们说明了来意之后,副场长高永厚向我们介绍了高家农场农田基本建设第二战役的情况。在第二战役中,高家农场把重点放在李阳和白家两个分场的田间工程改造上。经过几年的农田基本建设,李阳和白家已有百分之六十的面积达到了高产稳产田的标准,所剩百分之四十的面积还处于“乱八块”状态,斗渠宽浅弯,引排不畅通,田间工程不配套,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今秋,他们决定结合建造万亩方田的计划,对李阳和白家分场3400亩的“乱八块”进行彻底改造,并重新规划,按标准重新开渠布置条田,实现建筑物一次配套成龙。
  从10月12日起,他们采取了集中和见缝插针,机械和人力、完成土方量和工程配套、完成工程数量和质量“四个结合”的办法,以水路林田综合治理为主,进行高标准改田。仅第二战役中,就完成土方26万立方米,投工4.8万个,机械515台日。现在已修建各种引排斗支渠400多条,整修道路8条,整平土地3400亩,修建各种建筑物396座。
  张立新场长接着说,我们高家农场党委对农建十分重视,因为高家已无地可以开垦,只有在改变生产条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才有出路。全场各级领导班子在任务重、负担重的情况下,不灰心,不怕难,想尽办法要把农建工作搞上去。李阳分场的党支部书记李友江从搞农建起脑袋里就没装别的东西,连晚上作梦都是农建的事儿。他为使改田后土地调整顺利进行,多次召集西洼子村的党员和过去当过队长的同志一起研究地块调整问题,为土地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离开高家农场,汽车行驶大约十五分钟便来到了平安农场大房身分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推土机整平土地的场面,只见一台台推土机由西向东地把稻田里的土岗子和土坎全部推到了二沙线公路旁,被推出来的土像小山似的一座连着一座,可见工程之大。农场水电科王科长对我说,我们农场今年的改田重点是大房身、大亮沟和平一分场。在施工中,坚持边改田边配套的原则,要求一次达标,一次成龙配套这些改田的地块,一部分是1976年用开沟犁开的沟,沟宽坝大,浪费了不少土地;一部分是地中有岗,地中有荒的“乱八块”。全场在这期改田工程中,总投资93万元,共完成土方44.5万立方米,投入人工9.3万个,机械300个台班,完成配套建筑物414座,新开荒地60亩,改条田3600亩。
  平安农场为了确保改田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全场划分为三个农建赛区,开展竞赛活动,并对优胜单位农场在年终时给一定的经济补贴,用于冲减群众的负担。开展竞赛活动,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仅快加了工程进度,还保证了工程质量。有的群众看到被整修一新的标准条田后,高兴地说:“这样干有好处,有点大干农业的意思。”
  在夕阳中我们又来到了东风农场。水电科副科长毛玉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脸上就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于是,他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他说,今年我们计划完成5000亩低产田改造任务,其中“八千元”3000亩,一支干2000亩。
  要说“八千元”低产田改造工程,可真不容易,治理前那里是高洼不平,排灌不良。群众们曾形象地说:“‘八千元’、‘八千元’、芦苇丛中种水田,水稻单产600斤,芦花落尽是荒园。”今年从4 月=日至6月20日,全场集中了一切可以集中的“三力”,对“八千元”进行了全面治理。农场会战指挥部成员和农机战线广大职工吃住在工地,机车维修在现场,风雨不误,昼夜不停,日出勤最高峰达4500人,经过80天的艰苦奋战,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在这期工程中,总完成土方27.5万立方米,投入人工8万个,机械2000个台班,完成引排斗渠268条,修农道6条,各种桥涵闸、斗门等配套建筑物273座。值得一提的是,“八千元”低产田改造后,现在是东西有引支和排支,南北、东西各有循环道,布局合理的三节地分为九块方,东有“八千元”站,西有大瓜铺站,排灌有联网,工程配套齐全。明年路旁再栽上树,就可以看到一处水路林田综合治理的壮观景象。“八千元”的改造,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的目的。今年,“八千元”共增产水稻60万公斤,增创产值60万元。
  采访结束了。一天的所见所闻无不使我感慨万端。大洼的土质盐碱含量虽然很高,这无疑是自然条件造成的,但它却无法束缚英勇无畏的大洼改田治水的手脚。我深信,只要有大禹治水的精神,一切不利条件都将会被改变,一切困难将会被征服,大洼的农田必将全部达到高标准。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