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艰难的创业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5347
颗粒名称: 一部艰难的创业史
并列题名: ——市物资回收总公司于楼分公司发展纪实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90年2月15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盘锦市物资回收总公司于楼分公司的文章。
关键词: 物资 回收部门 经济效益

内容

本报通讯员 史辉
  提起物资回收部门,人们会不加思索地说:“就是在家收破烂呗。”然而,市物资回收总公司于楼分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步步上升。
  该公司现有职工117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总额几十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00多万元,下属收购站8个,初步形成以本公司为实体各项制度比较完善的物资回收企业。那么,他们靠的是什么呢?公司领导说:“一是靠艰苦创业,二是靠改革开放。”
  1978年末,伴随着寒冷的北风,公司诞生了。当时叫于楼废品购销站,人员只有六七个,活动区域不足九百平方米,全年收购额几万元,实现利润也不过几千元。这里,既无网点,又无对外业务关系,对总公司实行报帐核算,一种守门待货的旧的收购体制尚未解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也吹到这个不被人知的小小的收购站。此时,公司的领导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心靠自己的力量开拓出一条新路子。1984年,该公司开始实行独立核算。他们仅仅利用一年时间,就建起4个收购站,完成收购额20多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职工增加到30多人,各项指标翻了几番。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满足现状。他们深知,当今要想搞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一要增加网点,扩大回收区域;二要搞好对外业务关系;三要对回收的物资进行深加工,精挑选。
  为了使上述设想变成现实,几年来,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在增加收购网点上,资金不够,他们靠集资,合理利用减免税金;人员紧张,他们就一人多职,机关各科室的工作人员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到院心干活,有时推车到市场各单位亲自收购,形成以于楼为中心,远到郑家、沙岭、茨榆坨等八个收购网点,活动范围几百里。这样一来不仅拓宽了收购领域,同时也增加了收购项目。为了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积压,他们先后与省内外各大厂家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公司经理赵忠俭,书记李兴安不顾个人利益常年出走于省内外,先后与包钢、本钢、鞍钢、唐山、沈阳、抚顺、营口、海城等20多家厂家签定购销合同,使自己收购的各类物资及时地找到了销售对象,从而保证了购销平衡,企业越办越兴旺。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公司还组织一部分人员对回收物资进行加工、挑选。把旧麻袋加工成麻刀,把旧轮胎加工分解成胎顶胶、甲级胶及胶圈后对外销售成品,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为公司增加毛利近万元。
  在公司内部,他们实行个人收入与经济指标挂钩的原则。公司对各站的指标计划实行承包,如完不成上交利润计划只保留各站职工的基本工资,奖金及一切费用取消。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各站都超额上交利润指标,保证了公司全面计划的实施。
  打开公司的帐面可看到,自1984年独立核算以来,公司一年一个台阶,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仅1985年至1989年五年时间就实现利润70万元。在于楼地区的地方企事业中已成了闻名的盈利大户。1988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