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胜明年干旱的战略对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503
颗粒名称: 关于战胜明年干旱的战略对策
分类号: F329.0
摘要: 盘锦市水稻关于战胜1990年干旱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盘锦市 水稻 战胜干旱对策

内容

水稻是我市农业生产的支柱,水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制约因素。从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看,由于今年伏旱少雨,全省21座大型水库仅蓄水15.2亿立方米,比干旱的去年同期少蓄13.2亿立方米。如今冬明春无特殊气候条件出现,水资源不会有较大增加。以泡插水量每亩300立方米计算,我市明年只可解决50万亩的插秧面积,尚50多万亩面积处于无水灌田的危机之中。因此,明年将是解放以来全省稻田用永的奇缺年,缺水是我们夺取明年水稻稳产高产的最大障碍,形势之严峻已不容置疑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为激起反响,引起各界重视,现将有关专家研讨的战略及对策整理如下:
  战略对策
  在严重水荒条件下,力争保总产是水的运用原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个战略构想:
  一、在作物种植上合理布局,科学分区,使生产得以趋利避害。
  1、在沿河易灌高产区和具有独立水源(井灌、水库)耕作区,集中保证正常供水,采取一切有效技术措施,把高产经验综合运用好,达到增产增收,以丰补欠。
  2、在边远地带,土质好,地势相对较高,有旱种基础、且改种水田年限不长的地块以及河滩地,应当机立断,提高工程标准,降低地下水位,增施农家肥,实行水改旱。
  3、边远的盐碱地,不宜改种旱田的地区,可实行早熟的品种晚育晚插,待天降雨保产量。
  二、鉴于第一方案中的早熟品种晚育晚插是寄希望于7月5日以前的降大雨上,故风险性较大,因而应选择沿河泛滥冲积土稻区,实行水改旱。按水旱轮作要求,提高农田工程标准,讲求整地保墒促进保苗,增肥以增进地力,雨季实行强排,旱作也能保证一定收成。这一构想既可把水让给盐碱地区正常种稻,也是增加当年总产的一条可行措施。
  三、在认真分析第一、第二方案的利弊之后,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小调节的办法,可作为以供选择的第三方案,即实行三分之二的面积正常供水插秧,三分之一的面积利用中熟品种寄秧晚插的措施。而所谓小集中、小调整,就是以斗渠为单位,由群众自我进行土地调整。这样可等到7月中旬天降大雨时进行插秧。好处是水量分配难度小,群众共担风险,对保证总产有比较可靠的把握。
  进行改革 提高应变能力
  一、增辟水源。如全市六座水库增容,清淤排总,新开河建闸,拦截河流、打井等措施,可基本缓解全市供水矛盾。当然,能否实现,关键还在于财力、物资、人力和时间上的只争朝夕,如果贻误战机,全市将有50%的土地无水可灌,后果不堪设想。
  二、实行家庭育苗和近水资源集中育苗,把节约的育苗水用于泡插。壮秧、大秧是抗旱、耐盐的基础。庭院育苗仅靠饮用水、自来水是不够的、要发动群众挖小坑塘,蓄足育苗水。要坚持搞好营养土、使用床土调制剂,坚持秧田稀播种。
  三、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应适当延后泡插期(5——7天),缩短插秧期,使断水期尽量接近雨季。这样既可减少插后补水量,又增加了生产的安全性。
  四、早熟品种育壮秧,晚育、晚插。要选择好适期成熟的高产早熟品种,在6月1——5日育秧,7月10日前插秧结束。
  五、选择抗旱耐盐的高产水稻品种,如杂交稻、辽盐二号等。
  六、抗旱种稻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从明年起应进行多样的、一定面积的探索试验。诸如地膜覆盖种稻、水稻旱种、采用中熟品种实行大苗迟栽以及水改旱等。
  七、做好机具准备,扩大旋耕面积,提高整地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认识 调整政策
  调整政策的核心,一是对让水地区,除在生产资料分配和贷款方面给予照顾外,要研究合理的减、兑政策,二是利用经济杠杆,调整水费价格,平抑收入差距,三是鉴于明年抗旱种稻有些重大变革,技术性很强,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开展单项、阶段或集团技术承包;四是利用今冬明春,组织技术讲座,办有实效的技术学习班,把变革的新技术,贯彻到人人应知应会的程度。
  总之,要战胜明年水荒,夺取丰收,一要靠科学决策,二要靠技术进步。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