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大洼镇商业之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261
颗粒名称: 盛开的大洼镇商业之花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大洼镇,20年前仅有一条主要街道,低矮的民宅杂乱无章地占据着这个比农村大村屯相差无几的小镇,苍白的商业经济简直无法提起。然而随着共和国的发展建设,这个昔日南大荒上的小镇也一步步地走向新岸,走向繁荣。
关键词: 共和国 商品供应 个体商贩

内容

我记忆中的大洼镇,20年前仅有一条主要街道,低矮的民宅杂乱无章地占据着这个比农村大村屯相差无几的小镇,苍白的商业经济简直无法提起。然而随着共和国的发展建设,这个昔日南大荒上的小镇也一步步地走向新岸,走向繁荣。
  八十年代初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大洼县第一部志书的编写工作。让我把这幅拼凑起来的大洼镇商业素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吧。
  大洼县境内的商业发展较晚,1942年,大洼村民王凤义在村内开设了第一家商业性的个体经营小铺。同年,理发匠人戴宝山、戴坤山二人也集资办起了面向社会服务的理发社。1943年,大洼镇内的第一个饭馆正式开业了,它是由村民于国良开设的。这年秋天,村民钱广生也集资开设了一个小杂货铺,经营一些烟、酒、糖、茶,杂货等。在当时,这些小型的商业店铺还是比较兴旺的。“八·一五”光复后,大洼镇内的小商贩逐渐多了起来,但都是以摆摊、零售为主。
  1946年,镇内成立了消费品合作社,又开设了一家字号为“东合顺”的饭馆和一家豆腐坊。1947年大洼解放,1948年10月,镇内成立了第一个供销合作社。这是人们集资入股的第一个集体所有制单位。主要是面向社会服务,经营烟、酒、糖、茶、布匹、煤油等。
  共和国的希望曙光,给这个昔日贫穷、黑暗的小镇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57年,镇内先后成立了大洼百货商店、大洼副食商店。进而使社会商品供应逐步走上了正轨。这一年又成立了大洼合作总店,将零散的个体小商小贩收拢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此时的大洼镇内,不仅有了百货、副食店、饭店,还增加了车店、旅店、照相、修鞋、缝纫、服装等项服务行业,形成了大洼镇建国后第一个商业兴旺发展阶段。
  1959年,国营商业开始发展。经盘锦农垦局批准,成立了国营百货、煤建、服务、副食品、蔬菜5个国营商业公司。此后一年间,大洼镇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全部实现了国营化。从个体到集体,从集体到国营,大洼镇商业发展迅速,已基本上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商品供应充足的商业网络,形成了大洼镇建国后商业发展的第二高峰。
  1975年10月成立大洼县,大洼镇也因此而成为大洼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洼镇的商业随之又蹬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好势头。市场的开放,促进了大洼镇商业贸易的活跃。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镇又新增设了几十个商业服务网点,商品零售额和贸易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仅1983年一年里,全镇社会商品零售额就达14.085万元,是1949年的14倍。
  由于不断进行深化改革,进一步拓宽了城镇经商的新路子,各种商业性门点林立,镇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昔日的老字号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数不清的、充满现代韵味的大牌匾。如今的大洼商业简直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了。而这盛开的大洼商业之花,也为祖国经济发展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秀色。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