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村纪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233
颗粒名称: 辽河村纪事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9年11月3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辽滨苇场辽河村发展变化的文章。
关键词: 农村 经济 生活水平

内容

国庆节期间,我回老家探亲访友,闲谈之中,。赶了半辈子车的家族哥哥向我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那是今年春节的前一天,我赶着大车去辽滨苇塘买苇子,想找家住“一溜穷”的表叔帮忙。到辽滨苇场就开始打听“一溜穷”村。
  “小孩,‘一溜穷’在哪?”
  “我们这没有‘一溜穷’。”
  “小兄弟,你们这是‘一溜穷’吗?”
  “我们这不是‘一溜穷’。”
  直到辽河渡口,也没找到“一溜穷”,更找不到阔别十多年的表叔家。
  “老大爷,‘一溜穷’在什么地方?”我凭着记忆摸到一个颇有点城市味道的村落,问一位满面红光的老大爷。老大爷看我半天,才乐呵呵地说:“这就是,这就是。不过现在还找‘一溜穷’可找不到了,‘一溜穷’已经变成‘一溜富'喽!”
  “一溜富?……”
  “文革”前,我来过“一溜穷”,到过表叔家。记得在通往辽滨苇塘深处的一条土路旁,沿路簇拥着一趟用垈子垒成的歪歪斜斜的土平房,居住着十几户人家。听老年人讲,解放前,这里的人们靠到码头给外国人做苦工过日子。解放后,靠开荒地、看苇塘、打鱼摸虾维持生活。因为这里穷,人家少,又都住在一趟街上,人们就给这里起名叫“一溜穷”了。
  每年春节前后,下塘割苇子、盘塘、拉苇子的人与车辆都要经过这里,有的还常常住在这里。一次我赶着大车从苇塘里装完苇子赶到“一溜穷”,已经是晚上五点多钟了,人困马乏,我只好来到表叔家住下。当时表叔家三间口袋房,全是用垡子垒成的。由于年久失修,房子有些前倾,房山用木杆支撑着。卸完车,喂完马,表叔把火盆端过来让我烤火,表婶做了高粱米粥,咸白菜熬豆招待了我。因为表婶为我熬了熟菜,所以只有表叔赔我吃饭,表弟、表妹围着火盆烧红皮蒜和玉米花吃……。
  这就是“一溜穷”给我留下的印象。
  可今天展现在我眼前的一排排崭新的楼座,一条条平坦笔直的大道,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一溜穷”。
  在那位老大爷的帮助下。我沿街进了“一溜穷”,找到了表叔家。
  哦,好漂亮啊!表叔家四间宽敞明亮的大楼座,砖石垒成的院墙足有一人多高,里外全是水泥灰挂面。院里人行道两侧垫起两块园子,其余全部铺上了方砖。就连厕所也是砖石结构的。表叔表婶见我来了,一起迎出门外,热情地把我让到屋里。我坐在角式沙发上,表叔忙递过一盒“红塔山”,表婶端来水果盘放在茶几上,桔子、香蕉摆得满满的。这时我才发现,表叔家铺着地毯。我低着头,瞅着脚上穿的鞋,很不自在,顿时脸发红,脚底板发热。
  准备吃饭了,四面折叠式圆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表婶拿来了白酒、啤酒、“易拉罐”,让我换着样喝。酒桌上,我和表叔自然唠起这些年的变化。表叔说:“过去的穷日子没法说。改革之后,村里实行了土地承包,还鼓励大伙养船捕鱼捞虾,干部叫‘富民政策’。我承包了五十亩地,养了一条船,一年收入两万多块。三年来我买了三台彩电、两台冰箱、一台摩托车。送给你表弟表妹一家一台彩电、冰箱。”
  我接着说:“你们这里好是真好啊,不过就是太难找了。”表婶插话说:打听小孩,他不知道这里叫“一溜穷”,打听年龄大一点的小青年他们不爱听,如今“一溜穷”家家都富起来了,怕别人说这里穷,搞对象受影响。一句话说得大伙呵呵直笑。
  出村时,我特别注意了村委会的牌子——辽滨苇场辽河村居民委员会。心里暗暗发笑,面对这一片富裕的景象,哪里去找什么“一溜穷”啊!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辽滨苇场辽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