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141
颗粒名称: 大路歌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9年10月26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盘锦市公路建设的文章。
关键词: 公路 管理制度 养路班

内容

本报记者 高■亮 王忠常
  路,是国家血气循行的经络网;路,是政治经济的感光表;路,是予人荣辱的精气神儿。
  ——题记
  “往盘锦那地方调,没啥意思。我去盘山教师进修学校教课时,破街烂巷,就一个汽车站点、一条马路。不下雨还将就,一下雨就里不出外不进成了死葫芦。现在能有些发展,也好不到哪去。
  这是早年在盘锦工作过的王振宇,1985年劝阻笔者高珮亮时说的话。成许是挽留心诚,或许是因为此处非故土于是少了几分偏爱。
  不过,扯起话茬唠旧事,“老盘锦”也绝忘不了曾令他们灰头土脸的大马路……
  五十年代初
  赶上天下雨半道打误没车轴
  “花轱辘车吱吜吜,边走边浇油儿,赶上天下雨,半道打误没车轴。”
  这首民谣,形象地勾画出盘锦当时落后的交通状况,也哀婉地道出了民众心中的苦涩。
  解放后的1952年,政府发动群众补修盘山至田庄台、台安、海城和沟帮子四条路,但总长也只有147.8公里,还都是风天冒烟儿、雨天和泥的土路。
  五十年代的第五年,历史记下了这样的一笔:盘山县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修路的目标:提高主要公路质量,达到晴雨通车。
  主要公路指的是盘山到营口河北、盘山到沟帮子这两条。铺的只是碎石路面,用的是日满所修沟营铁路的废弃碎石。
  也难怪,盘锦这地方沟沟泡泡到处是,找块石头却非常难。不过这一来,到挺幽默地扣合了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点。
  本来嘛,公路建设就是和政治经济分不开。秦始皇一统天下推行帝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那个“车同轨”就是修建行车大路“驰道”。公元二世纪大罗马帝国的疆土几乎同今日的美国一样辽阔,帝国商品经济的普遍繁荣也归功于它巨大的公路交通网。
  再回溯盘锦的公路史:1958年“大跃进”大伤国民经济的元气,到六十年代又遇上三年天灾,结果公路建设史只留下一片空白。
  七十年代
  两手紧忙乎帽子戴不住
  用“老公路”李体荣的话说,盘锦是沿海沉积平原,九河下梢、潮湿地区,沟沟岔岔特别多,没沟岔的地方还挖上水线。修路难、养路更难。
  七十年代盘锦的黑色路面有了发展,桥涵也增多了,县级以上公路已不再把晴通车雨不阻当做首攻目标。但“行路难”还依然在这片碱土地上吟唱。
  道路坑坑洼洼凸凹不平,路面象生疮流脓似的翻浆。汽车去北镇拉趟沙石料,一个往返竟要耗去六个来小时,就是跑趟田庄台也得花上两个钟头。
  司机们称盘锦的路是“万吨(■)公里”,意思是走上一公里上下颠簸能达到一万次。不知是谁编了几句打油诗:
  “一进盘锦路,心里直打怵,两手紧忙乎,帽子戴不住。”
  人说,那时的盘锦,各种车辆的弹簧弓子是紧俏货。
  县级以上的公路如此,乡路就更让人头疼。大洼县的唐家农场离城只有十公里。办点事要进城,派谁谁不爱去,就是因为路太不好走。
  行路难,城乡物资交流就难。活跃农村经济靠人也靠路。盘山县的棠树林子乡不通车时,粮、肉、菜的价格平均比毗邻的沙岭镇贵五毛钱。
  难怪实行开放搞活的政策后,全市的乡乡村村都争着要修路;难怪唐家的罗场长会有“场乡于部不认准修乡路,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这样的感想。
  盘锦的公路建设离不开油田开发,但真正飞速发展还是在建市以后。
  八十年代
  坎坷变坦途晴明拨阴雨
  原来地区内各条公路密集交叉,汇集双台子城区。重复行驶不说,大车小辆都从这个“喇叭口”吹出去。常常是一台车出事了,一憋就是少半天,一憋就是一长串。建市后调整公路布局,修建了南西线、二沙线、高后线等东西走向的道路,“肠梗阻”的老病得到医治。
  原来路面不平质量低。建市后,市交通局公路处注重培养技术力量,研究盘锦道路特点,开了三枪:第一枪,枪毙“手摆拳石”,改为砂砾结构、矿渣垫层等道路结构;第二枪,垫层不用白灰土;第三枪:不再用撒层碎石浇遍油的修路方法,改为机械化摊铺。
  为了养好路,公路处采取了分解承包、层层落实的管理制度。工程技术人员分路段负责,定期到养路班巡查,遇到问题随时解决。
  省交通局领导来盘锦检查时,市交通局的同志特意带他们多走不好走的路,为的是多得上级部门的财力支持。可了解全省公路情况的省交通局李局长却说,没想到盘锦的黑色路面管理得这么好。
  是的,“十三妹”的盘锦,公路覆盖率仅在鞍山、沈阳、大连之后,居位全省第四,好路率也在95%左右,居于较高水平。
  也许,是出于对盘锦的偏爱。沈阳军区炼油厂的王厂长说:我坐车出盘锦,一道就听着咯噔咯噔的。回来时,闭着眼不用看,一听车沙沙响,就知道回来了。
  受这话的启发,记者步那首打油诗的韵诌成这几句:
  “但听沙沙响,知是盘锦路;晴明拨阴雨,坎坷变坦途。”
  路,是国家血气循行的经络网;
  路,是政治经济的感光表;
  路,,是予人荣辱的精气神儿。
  时值九月中旬,一位沈阳“老哥儿”面对将要峻工的盘锦大街慨叹道:“修这老宽的路,这么说这地方还挺有发展啊!”
  晨练的盘锦人听了,会心地笑了。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