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的神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690
颗粒名称: 松弛的神经
并列题名: ——我市职工伤亡事故透视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9月17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盘锦市职工伤亡事故的文章。
关键词: 职工 伤亡事故 经济损失

内容

本报通讯员 王庆国 本报记者 刘长军
  一次次血淋淋的职工伤亡事故,令人痛心疾首。
  我的案前,放着几卷伤亡事故档案。里面详实地记录着六十余起建市以来我地区企业所发生的触电、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空坠落、爆炸、坍塌、中毒、淹溺等因工伤亡事故。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事故中死亡的七十余人,昨天,也许是拉扯着未懂事孩子的父亲、母亲;也许是刚迈出校门,在岗位上踌躇满志的新工人;也许是等着下完岗去赴恋人之约的青年;也许是兢兢业业、奉献多年的老工人。可现在,他们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不会听到孩子的呼唤,不会看到恋人的微笑,不会走上熟悉的工作台,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去了,却把悲哀和痛苦留在亲友们漫漫的思念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木春”,如果能从事故中吸取些什么,警事醒人,这便是坏事变成了好事。据此,记者采写了这篇通讯,但愿它能绷紧人们那松弛的神经。
  焊花引出的爆炸案
  双台子区城郊乡高家村坐落着一家工厂——盘锦净化设备厂。今年7月30日上午9点,个体油槽车司机夏庆勇、副司机王力将东风牌油槽车开进厂内,向修配车间主任雒荣杰(车主雒荣勋之二哥,厂长雒荣吉为大哥)提出要对油槽后封头一裂口进行焊补修理。雒荣杰将裂口处磨光之后,命厂内油漆工邓辉进行焊补。邓辉未对油槽进行清洗、检验,拿起焊枪便焊补起来。焊枪飞溅,油罐内的温度急剧上升,罐内可燃气体迅速膨胀。三分钟后,邓正在聚精会神地施焊,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油槽爆炸了,罐内的可燃气体喷到车间厂房内,厂房内一片火海,封头飞跃厂房对过马路,落在30米远外,幸而未伤人。年仅22岁的邓辉当场被炸死。正与邓辉一起修理的雒荣杰、夏庆勇、王力被炸成重伤,雒荣杰因抢救无效两天后也死去。厂房内四名工人郑国祥、裴福顺、宋丽静、刘晓丽受轻伤。
  悲惨的时刻,巨大的代价,血的教训。
  这是建市以来发生的最大一起恶性爆炸、死伤多人事故。这起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该厂承包租赁中经营思想不端正,不抓安全生产,违章指挥,无证操作的必然结果。该厂隶属盘山县政府信访办劳服公司,雒氏三兄弟之父雒庆余为公司经理。县信访办对该企业只交待了不要偷税,对安全生产只字未提,该厂安全管理一片空白,也是事故发生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类似这种忽视安全生产酿成事故的,并不仅此一件。
  去年5月份,大洼镇汽酒厂与大洼县酿造厂合资联办罐头厂。试车时最后一道工序是高压蒸气灭菌试验。晚九点,当灭菌罐工作到1.5气压时,试验人员发现有漏气现象,依次紧了一下固定螺盖、螺丝。十点刚过,灭菌罐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被巨大气浪掀起的罐盖,撞碎房架,冲出屋顶,飞出7米多远。罐体下沉60厘米左右。罐内的产品及用具随着气浪全部冲出罐外,造成3人重伤,2人轻伤的后果,直接经济损失近万元。
  一年之后,盘山县高升镇南关石蜡厂院内又响起了爆炸声。一台空压罐因操作工离岗超压而爆炸,重伤一人,轻伤二人。同一月份,双台子区建设汽车部件厂,用小油桶改制喷灯,然后用氧气瓶往桶内充氧,点火时发生爆炸,二人重伤,三人轻伤。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后果,实在可怕,它不仅危及操作者本人,而且还威胁周围居民、建筑的安全,可能引发更大的火灾事故。
  (待续)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夏庆勇
相关人物
王力
相关人物
邓辉
相关人物
雒荣杰
相关人物
郑国祥
相关人物
裴福顺
相关人物
宋丽静
相关人物
刘晓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