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金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689
颗粒名称: 渤海金滩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9月17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蛤蜊岗海滩的文章。
关键词: 海滩 文蛤 渔业生产

内容

刘长青
  渤海辽东湾的万顷碧波,遮掩着数不尽的珍奇异宝,对人类有着莫大的魅力。今年盛夏的一天,我又一次乘坐二界沟的渔船,来到了蛤蜊岗上,船泊锚后,在一片蓝绿色的海水中摇摆了近两个小时,潮水渐渐地落了下去,只见一片大鲸鱼背似的金色沙滩从海水中显露出来,我们乘坐的渔船也搁浅了,便挽起裤腿,甩掉鞋子,光脚踩上了松软的沙滩,真令人有说不出的爽适与惬意。
  晴空朗日,立足滩顶,举目远眺,滩涂广阔无垠,浪花在很远的地方给蛤蜊岗镶上了椭圆形的白边,滩外碧海如带,点点渔舟帆影正慢悠悠荡去,象鹅毛、雪花融化在蓝天里。天海间云景蜃气袅袅,此时,真地出现一座海市蜃楼也毫不奇怪。过去曾听渔民讲:遇有夜幕围裹,气温调合,海流平稳的夜晚,若搅动海水,偶然问会浮泛起明亮异常的“海火”。这是鱼贝或浮游生物精卵相撞展现的极美之光。蛤蜊岗自然景观之神奇,简直是妙处难与人说。
  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日夜不停地奔流而下,将大量泥沙注入辽东湾,并运输去了大量的藻类。浮游生物,这些有机物饵料在悬浮了一段的时间,慢慢坠落下来,在车径128°41′——128°55′北纬40°37′——40°49的海面下,沉积成了一座14万亩的细沙堆,并在潮汐的涨落间时隐时现,受潮流海浪的琢啃冲刷,又被切成了大小不等的30多个岗坨暗沟,如铁锚岗、东南咀、翁泉、西大岗、屁股岗、大流子、该死流子等,在每个岗坨上都有文蛤资源分布。
  蛤蜊岗除了盛产文蛤外,还生长着四角蛤蜊、蓝蛤、白蚬子、毛蚶子、海螺、扇贝、竹蛏等多种贝类。因为这里浮游生物富集,小鱼小虾蜂涌蝶至、大鱼就尾随而来,并在这里发音成肥,产下它们各自的后代。蛤蜊岗上的生物相至关连,互为依托。如果说辽东湾有一根庞大的生物链的话,那么蛤蜊岗,则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重要链环。
  在蛤蜊岗上从事文蛤采捕生产,这是盘锦市大洼县二界沟渔民传统生产项目。将文蛤从泥河中取出来,惯行三种方法:文蛤穴居在二三厘米深的泥沙中,其上有呼吸吮食小孔两个,有经验的采贝手,一叉下去,文蛤便拨离而出,此为浅滩挖蛤。在密集的滩涂区域,可用脚踩动其上泥沙,泥沙松软四散,文蛤被挤压而出,此为深水踩蛤。还有一种方法,即遇有滩涂板结之处,用板子拍压,这样虽可取出大蛤,而那些皮薄肉嫩的小蛤却死于非命,此为杀鸡取卵之法,为采捕所禁用。
  解放前,由于渔业生产力落后,渔民采捕文蛤要历经艰辛,还常冒生命危险。有一年,一条木帆船上的五名渔民,下船来推虾,结果耽误了上船时间,被一条通海暗沟迅涨的潮水阻隔,五名船员全被大流冲走。由此,那条暗沟,有了一个可怕的名字——该死流子。留下了人们抹不掉的阴森恐怖的记忆。建国后,国家为了维护辽东湾贝类资源,发展渔业生产,于1974年,成立了大洼县养贝场,从此对蛤蜊岗实行养捕并举、独家经营,限量采捕。20年来,每年养贝场都在蛤蜊岗上采捕文蛤千吨以上,最高年份达2500万吨。仍保持年2万吨的潜藏量而不变。基本上维持了资源增殖与采捕生产的协调发展。这座渤海金滩,象大海母亲敞开的丰满胸膛,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了丰盛的乳汁。遗憾的是,人类常犯不理智的毛病,过分地糟蹋了大海对人类的厚爱。在文革的狂热年代中,上千人涌上蛤蜊岗搞了“文蛤大会战”。参战的人嫌叉子挖、用脚踩出的少,便动用大拍子很砸滩面,虽然收取了数量可观的大蛤,却使大量小蛤烂死在沙泥中,过了几年后,人们尚能见到残壳遗片。天怨人怒终有报应,滩顶幸存的文蛤分泌出胶质带和囊状物连成线,排成队,向潮间带和潮下带游去,过去贝光闪烁的滩顶,变成空空荡荡的废滩。这种“竭泽而渔”的掠夺性采捕,大伤蛤蜊岗元气,造成了文蛤家族多年的“青黄不接”。
  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大自然的奉献为索取对象的,但这种索取不能过分,过分了,势必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然辨证法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
  由于文蛤人工繁殖没试验成功,蛤蜊岗的文蛤大都是自然生成。文蛤“坐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即在蛤卵变成幼苗有半个月的浮游期,它们在蛤蜊岗顶随波漂来荡去的时间内,须无毒日头、无大潮、无暴雨,因为毒日会将幼卵晒死,大潮会将其冲走,大雨会将其药死。这“三无”很难天合。据老渔民讲,在他们的记忆里,蛤蜊岗坐苗共有四茬。解放前后坐过两茬,1969年的第三茬供人们采捕了20年。日渐衰竭下去。从1975年开始,养贝场工人在省市县水产科研技术人员指导下,在蛤蜊岗上投桩绑苇把子,设立蛤卵阻拦器,阻拦蛤卵流失,投下几天,一场大风刮过,阻拦器全部风浪卷走。阻拦虽失败,但也微见成效,在设过阻拦器的滩面上,人们发现了第四代蛤苗。1985、1986年,由于大辽河、双台子河连续两年发水,入海口处,浮游生物有机质聚增,文蛤资源又一次大量“坐苗,”据最近的调查七个岗坨统计,“坐苗”面积可达五万亩,平均每平方米坐苗率达134个,最多的达到222个,是继蛤蜊岗1969年的第三茬文蛤之后的第四次大“坐苗”,这样,蛤蜊岗上老少两辈共生一滩,展示了未来文蛤生产的美好前景。
  蛤蜊岗,愿你成为文蛤家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乐园,在辽东湾的方顷碧波中,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蛤蜊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