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遼河油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681
颗粒名称: 啊,遼河油田!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9年9月16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辽河油田的文章。
关键词: 能源 油田 勘探开发水平

内容

本报记者 张素霞
  (一)
  20年前,在盘锦这块大地上崛起了一个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因与古老的辽河毗邻而得名,她北起沈阳,南伸辽东湾,东临鞍山,西至锦州,分布在盘锦、锦州、鞍山、辽阳、营口沈阳6个市所属的11个县区,勘探面积为1.24万平方公里。另外,位于吉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交界处的开鲁盆地,辽宁境内的阜新盆地以及渤海辽东湾的浅海水域,也是这个油田的后备勘探区域。辽河油田在油品类型上既有稀油、稠油、高凝油,还有凝稀油和天然气,目前原油和天然气年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二位,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辽河油田的中枢指挥机关——辽河石油勘探局,设在新兴的盘锦市,这里是辽河三角洲,盛产水稻和芦苇,是我国重点水稻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局机关与营口港、鲅鱼圈港相邻,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十分方便,沟海铁路与沈山、沈大两条铁路干线相接,公路四通八达。
  昔日的这里,是一片“低头看盐花,抬头看芦花,鸟无栖息树,人无乘凉荫”的退海之地。50年代中叶,地质部开始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1964年打成第一口探井——辽一井,1967年3月石油部从大庆油田抽调千人钻井、地质和试油队伍,成立了“673厂”,对辽河盆地作了进一步勘探,打出了几口高产油气井。1970年初,国务院批准了石油部关于在辽河地区开展较大规模勘探开发的报告,从大庆、大港等油田调集近万名职工开始了辽河油田的正式开发建设。
  这一年,乍暖还寒,一批批外地调来开采辽河油田的石油工人,高兴地去“大庆673厂”报到时,心想:“673厂”必是个高级保密厂了。可是汽车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停下后,带队同志说到了时,大家看到的却是贫瘠一片,“673厂”没有厂房、没有厂门、没有一砖一瓦,有的是沼泽、泥泞、枯草和荒凉。“这也没有工厂呀?”“怎么叫大庆673厂呢?”大家都问,带队同志说:1967年3月大庆勘探队伍到这里开发新油田,所以就叫大庆的“673厂”了。大家住帐篷、喝“鸭汤”、走泥路、睡草床并不悲观,驻地不断地响起“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的歌声。
  20年来,辽河油田广大职工以为国家多找油气、多产油气为己任,使辽河油田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辽河油田已建成投产了兴隆台、黄金带、于楼、热河台、曙光、欢喜岭、双台子、高升、曙光古潜山、牛居、青龙台、大民屯、法哈牛等13个油气田,在油气富集的温床上繁衍起4000多株世界上最珍奇最富有的树——采油树。
  辽河油田已发展成大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联合企业。设厂、处级单位36个,其中生产、科研单位23个,拥有职工10万人。有物探、钻井、采油、油建安装、管道施工、机械加工、石油炼制、汽车运输等专业基层队(车间)450多个,有各种专业设备21900多台套。现有科学技术研究院、油田规划设计院、党校、职工大学、石油中专、技工学校各一所,中小学校64所,职工医院2座,疗养院1座,矿区居民点10处。辽河油田生产建设、科研设计、文教卫生、生活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已形成一个强大的职工队伍和技术装备比较配套的石油生产基地。
  (二)
  辽河油田已成为我国的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1970年投入开发以来到1988年底,累计向国家交纳利税总额20.19亿元。原油产量迅速提高。党的十二大以来,原油产量以每年增加100万吨的速度上升,1986年原油产量闯过了千万吨大关,1987年上升到1135.01万吨,1988年达到1258.35万吨,提前两年完成“七五”期间的原油生产任务。辽河油田稠油沥青的含蜡量低,质量优良。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20多年来,坚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努力研究,掌握新技术,逐步探索适合复式油气藏特点,加快油田勘探开发的路子,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等各个领域,大力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在采油工艺、油田建设、技术改造、推行企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正广泛运用于油田勘探开发研究、设计方案编制、工业绘图、计划统计、财务核算及生产调度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辽河油田有自己的科学研究体系,以油田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油田规划设计院为中心,下设各种研究所30多个,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5000多人。各科研单位设备齐全,十几年来取得了科研成果1000项,其中有36项获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油田的科技进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也培养造就了大批的科研技术人才。如今,辽河油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8万多人,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科技专业队伍。
  辽河油田在大力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的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油田整体的勘探开发水平。近年来,积极开展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好的效益。目前已同日本、美国、法国等15个国家的33家公司建立了技术贸易往来。日本输出入银行和世界银行对投资开发辽河油田的工作正在进行。引进外国公司的〓设备和石油专用技术合同已经签订多项。仅1987年、1988两年来辽河油田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的外国政府官员、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就有582批、1246人次。辽河油田仅在1987、1988两年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及技术培训等人员276人次。与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使辽河油田更多的同志了解了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技术发展动态,提高了油田整体勘探开发水平。辽河油田地处渤海之滨稻田、苇田密布,沟渠纵横,地面条件差。辽河油田从实际出发,引进了定向钻井工具、单多点测斜仪等,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定向井丛式井钻井工艺技术,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地位,初步解决了我国东部地面、地下条件复杂的钻井施工、热采开发等问题,有利节约土地,方便油气集输,“七五”期间采用丛式钻井技术就整体开发了十个区块油田,仅此一项节约油田开发建设总投资6607万元,节约土地面积3504亩。在稠油开发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攻关试验,初步形成稠油油藏研究,特别是在稠油蒸气吞吐采油技术方面,有的已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在高升油区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经委颁发的技术进步奖。科技人员继续攀登高峰,初步攻克了开发高凝油开采的难关,全部利用外资,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辽河油田在沈阳油区建成了三座大型联合站,原油日产水平达到6500吨,成为我国最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凝油生产基地。
  (三)
  辽河油田工、农、副业总收入逐年提高,由1980年的1050万元上升到8000多万元,平均每年以75%的速度递增。随着工、农、副业总收入的增长,职工家属的年终分配额也逐年提高,由1980年的人均565元增长为1140元。辽河油田农副业兴旺发达,鱼、肉、蛋、禽正朝着自给自足方向发展。有养鸡场21座,蛋鸡存栏17万只,肉鸡存栏2.3万只,雏鸡11万多只。养鱼水面2430亩,年产量25万公斤。
  辽河油田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用于教育的投资每年递增100万元。1978年有中小学校33所,此后平均每年增加3所,其中有高完中6所,校舍由5万平方米扩大到30万平方米。
  20年来,辽河之畔,渤海之滨巍然崛起了一座拥有2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石油之城,辽河油田在这里建起职工住宅248万平方米,楼群如网,鳞次栉比,帐篷已成为陈迹,这里建起工人俱乐部20座,图书馆30多所,公园10座,灯光球场、溜冰场、游泳池近百个,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地方的变化,带动了地方化工工业的发展,在这片富庶而美丽的土地上,每天通过地下动脉和铁路把2万多吨原油输入锦州、抚顺等地加工提炼。油田生产的天然气每天有200多万立方米输往当地的辽河化肥厂、盘锦化肥厂以及相毗邻的辽阳化纤厂、鞍山钢铁公司等地作为生产化肥、化纤的原料和冶炼钢铁的燃料,使辽宁工业就近得到了充实的原料和能源,其能源相当于辽宁全省统配煤全年产量热值的五分之一,为盘锦这个新兴的化工城市提供了雄厚实力,为辽宁这一老工业基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美好的未来,光明的前景。辽河油田到1990年将实现年产原油1500万吨,到本世纪末要达到2000万吨。辽河油田还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石油化工工业,搞好综合利用,回收轻烃,生产乙烯的现代化装置已拔地而起,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生产石油化工的〓细产品。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