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队之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667
颗粒名称: 突击队之歌
并列题名: 他们朴实而高尚——来自盘天化重点工程系列报道之二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9年9月14日盘锦报登载的盘天化重点工程系列报道。
关键词: 焊工 青年工人 奉献精神

内容

本报记者 杨成森
  每一次到盘天化工〓采访,我都被那里火热的场面感动着,心灵也在震颤着、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那些油渍麻花的工人吗?他们有什么了不起。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渊博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富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跟我们的工人接触得太少了,还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缘故。他们的性格粗犷、豪放,他们的心地纯清、高尚……
  在九化球罐处施工现场,我认识了焊工王福臣。
  烈日炙烤着大地,大街显得宽了,人们都躲到了树荫下……然而,九化球罐处工地的工人仍然嫌温度不够高,用液化气把焊口加热到90℃到120℃,他们穿上特制的厚工作服,脚踏翻毛皮鞋,一钻进球罐内就是50℃。我若不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还以为是神话呢。孙悟空能炼出火眼金睛,现实中,我们的工人也在炼钢筋铁骨。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他们创造了一种境界,一种意境。你看,6把焊枪同时开火,霎时,球罐内烟雾缭绕,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里,你光有高超的技术不行,还得经受住肉体的折磨。有人说,这里焊工的身体素质不亚于潜水员、飞行员。焊接这种球罐的操作要求特别严格:6把焊枪必须同时开火,以防球体变形,而且一干至少要3个小时,如果有一个焊工坚持不下来,那6个人的成果将前功尽弃。
  “干这样的活一个月挣多少钱?”我问。“工资、奖金捆到一起不到300元,还不如‘倒爷’的一个零头呢,真他妈的不公平!”王福臣激动地说。“那为什么还拼命干呢?”“不干咋办,咱也没啥能耐。不过,话又说回来,凭咱这点手艺(8级工)出去干也混碗好饭吃,但又一想,都那么停薪留职,不就给国家‘留’完了吗……”
  在盘天化,我所接触的工人,都给我留下了坦率、直露的印象。他们对社会一些不公的现象总想喊他几嗓子痛快痛快,但工作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就拿焊工王福臣来说,前不久,他唯一心爱的小女儿被一次车祸轧伤了脚面。在医院里,他流着泪对孩子说:“爸爸对不起你啊!”是啊,他给孩子的爱太少了。每天上班,爱女正在熟睡;每天下班,孩子已经进入甜美的梦乡。他好多次走到女儿床前,想把爱女叫醒,好好亲一亲,可是,他刚把手伸出去又缩了回来。他不忍心去打扰睡得香甜的女儿。当听到孩子在梦中喊“爸爸”时,这位五尺大汉竟流泪了。“等爸爸建完乙烯,好好领你出去玩玩。”
  多么好的工人啊!在盘天化工地,何止一个王福臣呢?
  她叫桑素丽,也是球罐处的一名青年焊工。正当北京发生动乱时,她积极报名参加焊接球罐的选拔考试。这位女性被外国专家选中了。第一次在球罐内作业,她就尝到了苦头。刚焊一个多小时,她就觉得头晕脑胀。焊条在一根一根熔化,她渐渐没力气了。她咬紧牙根告诫自己,宁可死在球罐里,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决不拖其他5人的后腿。当她爬下球罐时,坐在地上就大哭起来。她哭得好痛快。不知是发泄超负荷的疲惫,还是为自己能坚持下来而痛快。领导和同志们劝她退下来,要强的小桑哪肯下来。一晃3个月过去了,实践证明她是坚强的。
  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腼腆地一笑:“我不会说啥,反正是为了‘37个月’呗。”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高尚的人啊!我所接触的盘天化的青年工人,他们没有什么忧国忧民的高谈阔论,只知道脚踏实地,默默地为党、为人民做事。就是他们,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建起了一个宏伟的现代化工厂的雏形。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福臣
相关人物
桑素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