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太平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660
颗粒名称: 驶向太平洋
并列题名: ——大洼县农业出口创汇基地纪行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9年9月14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大洼县农业出口创汇基地的文章。1
关键词: 水产品 外汇 渔民

内容

本报记者 张永杰
  大洼,是一条船。
  船头,是长达68公里的海岸;船身,是65万亩稻田;船仓内,装满了鱼、虾、蜇、蛤等特产。
  大自然在制造这条船的时候,就绘制了它的航程:驶向世界。然而,封建王朝的海禁,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使它在渤海滩上停泊了几千年。它罗盘失灵,周身锈迹……
  乘风破浪应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洼人民对这条船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导航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冲出渤海,驶向太平洋。
  最近,记者登上这条船,做了一次愉快的旅行。所见所闻眼界大开。
  “珍珠米”之光
  汽车从兴隆台出发,沿庄林、二沙、霍田公路疾行。车窗外,一幅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阳光斜照,秋风轻抚,稻海波涛滚滚,流金淌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珍珠米”生产基地。
  据史料记载:这里是沉积性退海平原。公元1653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则例》,始有关内农民次第移入,垦荒、制盐。公元1925年,张作霖组织官僚资本“营田公司”,在此种植水稻。后来,日本侵略者组织“满拓”,国民党组织“屯垦”。到1948年,这里种植水稻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水鬼旱魔的肆虐,内贼外盗的蹂躏,水稻亩产不足40公斤肥沃的土地,被人们起了个“南大荒”的名称,写下了人吃人的历史,画下了千人大逃亡的惨象。民谣云:“地了场光衣裳破,回家等着挨大饿。”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洼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除涝、开荒、治盐,经过40年的奋战,使“南大荒”变成了“南大仓”:闸站桥涵星罗棋布,引蓄排灌各成系统,水稻亩产达650公斤。,是解放前的16倍,成为辽宁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米出口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水稻19.3万吨,其大米博得“珍珠米”美誉。
  1986年以来,我国大门敞开,“珍珠米”大放珠光,许多外商频频注目,年出口量超万吨,最高达1.4万吨。
  今年,大洼人民又打响了开发大洼三角洲之战,昔日大海的“舞场”将变成“珍珠米”的故乡。
  “对虾开门”
  汽车从田庄台西行,20分钟后,到了渤海金滩。十多万亩的滩涂上,烟波浩渺,数万亩虾池状如金块,排到海边。
  大洼县有滩涂32万亩。过去,人们不知道滩涂可以养虾,万亩金滩沉默着、等待着“芝麻开门”的“咒语”。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启发了大洼人的智慧,人们编了套顺口溜:“要发家,养对虾”;“要致富,养虾是门路”,人们喊着“对虾开门”,打响了“对虾大战”。数以万计的农工冲向滩涂,滩涂上,机声轰鸣,人喊马嘶;掘潮沟,挖虾池,安水泵,放虾苗。县委县政府在物资、资金、技术上为养虾农工创造了方便条件,使滩涂之门大开,一批批对虾跃过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1988年,全县对虾养殖面积3.7万亩,产量4000吨,创汇1000万美元。
  1989年,对虾养殖面积4万多亩,实现了育苗、养成、加工一条龙。
  在二界沟镇,记者见到了一个被誉为“虾神”的人——副镇长王宝才。他是全县第一个学习养虾技术、搞养虾试验的人。他集自己的多年经验,将养虾技术编成顺口溜,传给人们。1988年,该镇的虾池创造出亩产对虾400公斤的记录。
  夜幕降临,滩涂上灯光闪烁,人影绰绰。虾池里,对虾跃出水面,如银似玉。明天,它们将组成浩荡的虾队,向世界进军。
  鸡鸭飞越太平洋
  在去西安种禽场的路上,一位朋友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洼县对外开放后,鸡鸭的翅膀也硬了起来。“嘎嘎”叫着飞到东京、纽约……创了不少外汇。
  故事颇有点“荒诞派”的味道,但事实也果真如此。
  大洼县坑塘密布,饲料充足,为家禽饲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工养禽,家禽饲养量急剧上升。1988年全县家禽饲养量达200万只,千只以上的禽场就有26个。当年全县出口肉食鸡鸭1400吨。
  汽车在一个绿树成荫的厂区内停了下来。这就是闻名全市的西安种禽场,鸭子起飞之地。
  记者从养鸭专业户到厂内车间参观了一番,耳闻目睹了一部“鸡鸭史”。
  40多年来,这里的禽族经历了多次兴衰起伏。解放前,它们与油盐酱柴构成一个等式,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解放后,这个等式加上了一个常数项:增加收入,它们进入兴盛阶段。后来,全国大割“尾巴”,它们一夜之间被割得踪影皆消,又进入了衰落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开始养鸡鸭致富,可是,由于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它们又面临危机。这时,刚刚退休的农场办公室主任李振铎被请“出山”,接管了种禽场。
  李振铎上任伊始,就打起了外国人的主意,要把鸭子投向国际市场。他上沈阳,跑上海,进北京,打通了外贸渠道,签定了大批出口肉食鸭合同。
  在饲养这个环节上,李振铎更有魄力。他制定了一系列养鸭政策,扶持农工养鸭,使鸭危机顿消。现在,划入李振铎种禽场的养鸭专业户已达100多户,他们以李振铎的种禽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饲养、加工、出口一条龙的“鸭集团”,把成百吨的鸭子销往国外。
  1988年,这个“鸭集团”出口肉食鸭200多吨。
  夜访辽东湾
  记者到二界沟镇时,正值捕海蜇时期到来。渔政船从沟口驶出,十里渔港、海滩千船齐发,浓烟遮天。
  辽东湾的海蜇被称为绵蜇,色正,味鲜,肉脆,出成率高,在国际市场是抢手货,年最高产量为2.6万吨。加工的海蜇皮,每吨出口收购额高达10万元左右。
  在解放前,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海蜇被看成是海妖水怪,人们常常把它告到龙王那里,要求龙王为渔民除害。清光绪二年,这里举行过一次最隆重的告海蜇仪式。几千渔民大告海蜇一天,唱戏10日。
  50年代末期,人们对海蜇开始转变态度。有人捕捞海蜇,加工出售。到了80年代,中国门户大开,日本商人指名道姓要二界沟的海蜇,人们才知道过去的怪物竟是宝贝。每到8月便大捞海蜇,大发海蜇财。1988年8月,辽东湾大洼境内渔港、滩岸,捕蜇船号达2000多条,每公斤鲜蜇达3元,成品蜇皮每公斤50元以上。过去的“海怪”,成了“海珍”,成为大洼县创汇重要产品之一。
  船行一个小时后,放慢了速度。辽阔的海域,出现了一片陆地,——蛤蜊岗子。此岗方圆14万亩,其文蛤被称为“天下第一鲜”,年采捕量2000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县水产部门的同志介绍说:辽东湾的沙质海底和气候温和、饵料充足,使文蛤在此生殖繁衍了几千年。解放后,人民开始进行采捕。现在,这岗子是县养贝场,负责保护、开发文蛤资源。去年,养贝场建了座文蛤加工厂,将蛤肉加工成蛤肉罐头等产品,投放国际市场深受国外消费者的欢迎。
  船,继续向南航行,速度越来越快。大洼这条开放之船,劈波斩浪,一日万里。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