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 艰苦奋斗 勇闯生态养殖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421
颗粒名称: 坚持改革 艰苦奋斗 勇闯生态养殖之路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8月22日,盘锦报刊登一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洼县西安农场生态养殖场场长李正龙的事迹。
关键词: 劳动模范 李正龙 艰苦奋斗

内容

(续昨)
  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办场
  我感觉到,在这方面也要牢记四句话:不畏“苦”字,紧记“实”字,常想“细”字,永保“廉”字。这是我从事养猪业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的座右铭。
  记得刚建场时。虽然种畜场这个名称有了,可实际上只是一片荒地,根本没个型。我那时就是本着艰苦创业精神,带着几个搭档和刚刚被人们叫做养猪工人的一百多农民,拿铁锹挖,使土筐抬,用土车推,硬是靠两只手平掉了坟丘,搬走了土岗,填平了水沟。在方圆700亩的荒芜土地上,修出了1300多延长米的土路,挖成了5200多延长米的水沟,动用土方9.7万多立方米,建起了7600多平方米的猪舍,建起了猪场。我在养猪业干三十几年,没有一次休过节假日。30个除夕之夜我都是在猪场度过的,过除夕给我往猪场送饺子就换了三代人,过去是母亲送,后来是老伴送,如今是孩子送。我想,共产党员要做到“四不离”,群众才有“三股干劲”。共产党员的四不离就是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学不离实际,干不离政策;群众的三股劲是对党对国家有个实惠劲,对本职工作有个认真劲,对实现四化有个坚韧不拔劲。
  近几年猪场坚持改革,事业逐渐兴旺起来,但是,我始终不忘艰苦奋斗,兢兢业业过日子,处处精打细算。1986年以来。我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深挖企业内部潜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变单一经营为综合经营,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把原来的防疫沟利用起来,养鱼、养蚌、养蟹;利用原来的脏水坑养起了绿萍和水葫芦;利用猪舍前后的活动场栽上了瓜果,提高三个效益。
  建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义务劳动,修了50亩地水葫芦和绿萍池,栽种了1.8万棵树、3000棵葡萄、500棵山楂,种栽花草3亩,种瓜5000棵,出义务工上万个,节省开支5万多元。
  我们种畜场喂猪所用的混合料,除了地产的以外,每年还得自购12.5万公斤。有不少外地饲料公司、饲料商店经常来我场,商量我们买他们的混合料,并当即说给每斤一分钱好处费,但都被我一一拒绝了。去年秋,我们场准备把饲料地产的大米卖20万公斤,然后购买猪饲料。当时朝阳地区想买,初步定是0.65元一斤,以后大米行情渐渐涨,达到0.75元,我们就不想卖他们了。朝阳来人找到我说,每斤加价2分,给你8000元,你就卖给我们吧!我说,我个人收了你们8000元,集体受损4万元,我是共产党员,损公肥私的事我坚决不干。今年春,开原县某个乡村来我们场买绿萍种苗。晚上连人带车来到我家,硬扔100元钱,意思是拉种苗时不再花钱了。第二天早上,我把钱交给场里,让会计开了票给他们。我经常想,象以上的事,不仅是艰苦奋斗问题,还是廉政建设问题。
  1988年,我们获利25万元以后,不是分光花尽,而是处处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搞9项工程建设。新建3栋现代化猪舍,猪舍顶上放养绿萍,可产4。5万公斤,绿萍上边爬满吊瓜秧,可产吊瓜4万公斤,建起1200米的晒台;建筑一座100平方米人工授精房,建造了一座150平方米小队办公室;建造了100平方米的车库……
  (待续)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正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