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分场经济 更好地为家庭农场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8722
颗粒名称: 发展分场经济 更好地为家庭农场服务
并列题名: ——盘山县胡家农场曹家分场体制改革的调查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7年12月9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盘山县胡家农场曹家分场体制改革的调查文章。
关键词: 家庭农场 服务工作 粮食产量

内容

本报记者 董春荣
  编者按 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还有许多局限性,许多事情靠单家独户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场与家庭农场改革单纯的行政联系,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通过服务,把分散的家庭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社会化发展,进一步把家庭农场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靠农场对千家万户是难以做好的,必须借助分场这个层次促其实现,以弥补家庭农场的局限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盘山县胡家农场曹家分场从发展分场经济入手,更好地为家庭农场服务。
  曹家分场有272户,1031口人,现有水田面积4500亩。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分场几乎家家欠款,户户缺粮,过的是“癞蛤蟆打蝇子将供嘴”的日子。人们编了句顺口溜:“穷屯、穷家,哥俩养活不了一些老妈”。为求生存,五年搬出51户。三中全会后,家庭农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分场粮食生产量由1978年的187万斤增到今年的54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99元增到今年的1300元。全分场有197户盖起了新房,有电视机176台,收录机48台,洗衣机97台,冰箱、彩电在分场也不是稀罕之物。
  以前,农场把分场作为派出机构和报帐单位,一切经营权利控制在农场,农场什么都管,管了许多管不过来又管不好的事情。分场一无权,二无钱,虽然有一点靠资源的来钱之道,但谁也不想搞积累。怕农场犯“红眼病”提高包干基数,和农场分心眼,有钱分光花净,一年一了火。分场有小苇塘1000多亩,以解决职工烧柴为由,划片分给职工管理,一年收获上百万斤,全归群众所有。分场人均收入超千元,分场本身却分文皆无,两手空空。
  分场手中没钱,干不了啥事业,对家庭农场服务也搞不好。这种情况反映在多种经营上最突出。
  产前的生产准备,产中资金周转不足的补充,产后的运销都需要资金。分场这滩死水,养不活家庭农场这条活鱼。分场管理体制非改不可,不改,这层机构就会阻碍家庭农场的发展,束缚农民的手脚。
  今年九月,分场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分场的自主权,使分场由行政指挥型变为经营服务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家庭农场就地就近提供区域性社会化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实行场长负责制,分场有权进行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有对自办企业干部、劳力的调配权。据此,分场经过系统的资源考察和分析研究,制定了分场三年的经济发展规划。分场有1000多亩河流苇田,历年没有管理过,今年分场体制改革后派人管理起来,仅此一项获纯利4万元。分场坑塘里的蒲草,以前大部分被外地人割走了,今年也管理起来,列入自然开发计划,现已收割。明年的700亩开荒地已经开翻,冻前全部翻完,并和辽河油田筑路大队签订开沟合同,已经开始作业了。
  分场变为经济实体,知道过日子了,由过去的不理财,到现在知道赚钱、攒钱,并合理使用钱。分场今年可提留积累资金5万元,明年可达10万元,到1990年,能搞到20万元,争取达到30万元。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