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交通建设事业发展迅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8339
颗粒名称: 我市交通建设事业发展迅速
并列题名: 三年来用于交通事业的投资八千万元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7年10月26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盘锦市交通建设事业发展迅速的文章。
关键词: 交通事业 投资金额 公路

内容

本报讯 (记者史绪桐王忠常报道)“见了盘锦路,司机就打怵,屁股颠得疼,帽子戴不住。”——这是在驾驶员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用以形容我市公路交通设施落后的状况。不过,这是三年前的老话了。现在,有人形容我市公路交通的面貌是:“四通八达平坦坦,开车赛过活神仙!”
  不要以为这是夸张,每一位经过兴隆台——盘山这段路的人,都会信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以前,这段路因翻浆和水毁,曾一度被讥称为“万蹲路”一一走一公里蹲一万下,但现在车开上去如碧波行舟。这只是我市公路面貌改观的一个缩影。三年前,全市综合好路率只有47%,而到去年底,我市境内国、省干线的好路率一举达到100%,居省内各市首位,在全国,这种路况的市也屈指可数。
  县道和乡道的状况也大为改观。以前大部分路段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交通时常中断。三年来,共有31公里乡道铺上沥青路面,更多的路段铺上矿渣路面,好路率提高20%以上,大部分场乡可风雨无阻,全天候通车。荣兴农场境内原来有11.5公里路泥泞不堪,今年,市、县交通局支持30万元,农场自筹几十万元,把这段路彻底加以改造。通车那天,当地群众兴高采烈地给市县交通局送去锦旗,赞扬他们“修筑乡路,造福人民”。
  1985年抗洪时,有很多险段因道路狭窄、泥泞、不平,严重影响调动人力和抗洪物资。之后,我市总结经验,突击修筑了8条防洪路,直通险工堤段。1986年抗洪时,大洼县尚口子大辽河堤段出现重大险情,县政府通过新修的抗洪路紧急调去大量人员、物资,使这里转危为安。县长王宝印深有感触地说:“抗洪取得胜利,这条路立了大功。”
  修路方式也由笨重的手工作业改为机械化摊铺。交通局新建的机械管理站用现代化手段搅拌碎石、沥青,运输车辆、摊铺机一条龙作业,使铺路进度加快,质量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其它一些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公路的管理、维护创造了良好条件。
  公路的改观为客货运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专业车队有货车267台,客车96台。个体户经营的货车有491台,客车14台。客货运量和效益连年大幅度增长。交通局所属工业企业的生产形势也一直很好,市沥青厂成为市里的支柱企业之一。
  水上运输从无到有,开始起步,投资640万元的田庄台码头改造工程已基本结束,新订购的14艘货、舶船开始营运。
  三年来,全市用于交通事业的投资达8000万元。其中花在公路的钱达4700万元,是建市前3年的三倍!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交通系统广大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领导下坚持改革、艰苦奋斗的结果。他们改革管理体制,使全系统正气畅通,指挥自如;改革用人制度,使干部能上能下;改革分配制度,做到按劳分配;改革经营方式,使企业充满活力。交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刘朝林等领导同志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科学、果断地指挥生产,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为我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