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勤儉治家的農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11465
颗粒名称: 一个勤儉治家的農民
分类号: K828.1
摘要: 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省内江县民建鄕胜利社社员高寿荣勤俭治家的故事。文章详细描述了高寿荣家庭的生活状况、家庭成员的工作安排、家务安排以及高寿荣夫妇的农业生产成果和家庭副业收入。
关键词: 高寿荣 生活状况 工作安排

内容

四川省內江縣民建鄕勝利社社員高寿荣是一个勤儉治家的能手。这个社的社員們都夸奬他会过日子。
  高寿荣(貧農)全家七口人,除了已出嫁的大女兒外,四个兒女都还是小孩,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着他們夫妻兩个負担,同时,他們还供应兩个孩子讀中学、兩个孩子讀小学,一家人沒有借过債。
  高寿荣把家庭每个成員都敎养成具有勤劳的習慣。孩子上学前后都各有各的工作。照例是这样:兩个較大的兒子早上負責挑水推磨,較小的姑娘燒火煮飯,最小的一个只有八歲的小姑娘負責照料鴨、鷄、兎和帮助姐姐削紅薯或整理編草鞋的草。一家人喂了兩只猪、二十多只鷄鴨、九只兎子,每月还要編几十双草鞋。就因为善于安排家务,高寿荣夫妇得以用全力投入農業生產。今年他們已做了六百二十多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九角八分錢。这些劳动日总共可以分到粮食四千五百五十斤,現金二百五十元。另外家庭副業收入一百八十元。
  高寿荣一家虽然收入比較多,但他們仍然省吃儉用,处处精打細算。高寿荣过去他喜欢吸水烟、喝酒,每月都要花些錢,他想到这些錢足够兒子上學点灯油的費用,下定决心把这个多少年來的習慣戒除掉,准备將來有条件时再吸再喝。今年社里增產,社員分得的粮食比去年多了兩倍,高寿荣一家完全可以多吃些細粮,但他幷未这样做。他常敎導兒女們說:丰收不忘歉收年。社里今年五次預分現金,他家分到四十多元。他拿出十多元給兒子上學用,医病用去五、六元,称鹽打油花了几元錢,另外買了三元公債,其他的全都保留下來。他花錢的原則是必須花的一定要花,不应花的坚决不花,可花可不花的也暫且不花。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寿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內江縣
相关地名
民建鄕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