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巖寺和雪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11282
颗粒名称: 香巖寺和雪庵
分类号: K928.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香严寺为千山五大寺之一,建于唐代,多次重修。寺内有珍贵木雕、碑碣等文物。周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丰富。
关键词: 鞍山市 香严寺 唐代

内容

千山南溝的香嚴寺,为千山五大寺之一,但由于四周峰巒重叠,地处偏僻,到此游覽者較少。
  香巖寺建于唐代,其建筑宏偉壯覌。后遭自然灾害,迁寺在今址。从淸雍正到光緖,寺身曾作歷次重修和擴建,解放后又作过修繕。現有房屋十二幢計四十二間,完好如昔。寺的前后殿脊上有彩色浮雕,斜脊的跑獸栩栩如生。柱头、斗拱等也都精致秀丽,可以看出当时匠人們高超的藝術手法。寺內有泥、木、銅、鉄等塑像七十八尊。前殿的「韋默」,是千山有数的木雕像,其木質也極为珍貴。据傳日人侵華时,割去木雕像的小手指一節,至今痕迹可見。寺內除佛像外,还有元、明、淸时代的碑、碣十一甬。有的因年久而字迹剝落,淸时的还很完整。
  元代雪庵碑,是千山碑碣中最古的一甬,对硏究千山歷史,有重要价値。提起雪庵,傳說他是香巖寺的得道高僧。他家住在鞍山西勾家寨。元代兵役頻繁,他从征十年。一天,雪庵回來了,到家已半夜,他在門外拴好馬,就悄悄地進去了。借着月光,雪庵从窗口看見妻子与一少年同眠,憤怒之下,想拔刀殺之。但轉念自思:「兒女之情,終有煩惱,殺有什么用呢。」于是就留下刀走了。其实,雪庵看見的少年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的女兒。因生在他离家之后,所以不知道。雪庵离家后先住在夕陽寺,后因妻女常去哭着要他回去,又避到香巖寺,苦修得道。这个傳說反映出了当时人民那种常年离家,从軍征战的痛苦。
  香巖寺周圍,有人工与天然景物十一处。如有名的老祖洞、仙人台等,都在附近。在寺西南小山上的雪庵塔,即雪庵埋骨的地方。塔高約五尺,形如兩石臼相合而成,中空,取面貯水。伸手進去,能摸到一个圓石,但是不能拿出來。
  被秀丽的自然环境所襯托的香嚴寺,令人有优美之感,其木雕与裝飾之精致和瑰丽,更为其他寺庙所不及。
  (本报据市文物普查工作組材料和遼陽縣志編寫)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