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应「百花齐放,百家爭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10326
颗粒名称: 也应「百花齐放,百家爭鳴」
分类号: G127.31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鞍山市文学艺术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及对文艺发展提出的改进建议。作者首先指出,在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鞍山市文艺界的响应不够积极。文艺界的理论批评工作不景气,缺乏自己培育出的优秀作品。同时,戏剧团体的演出内容缺乏新意,重复表演已有的剧目,缺乏吸引力。此外,业余艺术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关键词: 鞍山市 文学艺术界 百花

内容

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后,鞍山市文学藝術界沒有多大的回响。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鞍山市文学藝術事業,几年來是有發展的,但也的确缺少自己培植起來的鮮艷花朵。文学藝術界的理論批評工作也不景气。这些問題,都有待改变,可是,有关方面似乎对此無动于衷。
  几年來鞍山市的舞台上出現过新的花朵,如「秦香蓮」、「御河桥」,尤其最近演出的「十五貫」等戲剧,和群众見面的时候,是多么吸引覌众。可是群众需要的是互相爭艷的「百花」,而剧团往往是「曇花一現」之后,又把群众看厭了的旧花搬上台來。剧目貧乏該是几个能容納一千多人的剧院,时常空着一半座位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門为扭轉这种現象,不惜去北京、天津等地搬兵迁將。往往是新演員一來,剧場兴隆一时;时过景迁,又陷于消沉。而旧演員演新剧目时,剧場却比來新演員时繁荣得多的这种狀况,却幷沒有引起注意。这說明:追求演員終究不是吸引覌众的根本办法,根本办法还在于剧目。过去剧团演出的剧目,只有兩个來源:一个是移植新的——外地創作改編、整理的;一个是可以上演的旧剧目。但却忽視了如何發掘、整理傳統剧目这一根本來源。这不是說有关部門和剧团对这一工作一点沒做,而是說做的太少。最近在中央和省的剧目会議的推动下,京、評剧团展覽了久不上演的旧剧目,幷計划整理,这說明已經开始重視剧目了,这当然是可喜的現象。
  本市群众業余藝術活动的形式也單調。几年來,几次彙演都給人一种淸一色的感覚:評剧多,其它形式尤其曲藝形式少。是不是职工只有消化評剧的「胃口」?不見得。鉄西几家茶社老是滿座,彙演时对曲藝節目也掌声如雷。这就說明有关部門对提倡群众喜爱的藝術方面,沒有足够的注意,使業余藝術活动不能「百花齐放」。
  提高藝術創作質量,是我市文学藝術界的迫切任务,而文藝批評是提高質量的关鍵之一。但在这方面几年來一直是沉默的。报紙上很少見到对演出剧目的評論文章,即使偶而發現了,也不外歌頌一下,对戲剧虽然不無补助,但益处可說不大。
  在文学創作領域中,理論批評工作也做得很差。几年來涌現出大批業余文学創作者,發表了不少的作品。作者們是多么希望就他們的作品提出指導和評論,以提高創作水平啊!可是,我市的职業作家們,很少寫出評論業余作者作品的文章,也沒有發表的園地。好像文学創作上的理論批評,对鞍山不需要似的。市文联在年初就計划成立理論批評組,但僅止于計划,到現在还沒有成立起來。
  以上这些具体事例,都有力地說明了:鞍山市文学藝術界在提高藝術質量和文藝批評方面的消沉狀态。作为領導和指導全市文学藝術創作的文化局和市文联,是应該引起重視的。
  鞍山市的文学藝術和全國各地一样需要繁荣和發展,讓我們也开出鮮艷夺目的藝術花朵吧。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白樹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