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9008
颗粒名称: 一对夫妇
分类号: K828.1
摘要: 本文主要报道了炼铁厂一对年轻夫妇刘中孚和卞素珍的模范事迹。文章通过描述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难、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在家庭生活中如何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展现了他们作为新时代工人的形象。
关键词: 刘中孚 卞素珍 模范事迹

内容

在煉鉄廠傳誦着一对靑年夫妇的模范事迹。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煉鉄廠家屬宿舍的家屬們正在猜想着廠裏評獎的事,有人对卞素珍說:「你爱人还沒回來,大槪是在廠里得獎了。」「他得獎得驢長角的那年!」正說着,她的爱人、四高爐爐前組長刘中孚進來了,卞素珍迎上去,一看刘中孚兩手空着回來,就噘着嘴說:「你看西屋趙登巨得了个模范組,里屋王治山被評为先進組……我眞白伺候你啦。」刘中孚剛要去分辯,又想四高爐一年沒有完成任务,就把話咽在肚子裏去了。
  此後,刘中孚在人群中總覚得比別人矮了半截,心裏也常想:为什麽同样的爐子,咱們就老完不成任务呢?
  有一回高爐風口坏了,他領着爐前工人去搶修,等換完風口已經三十多分鐘了,他坐在爐旁一边擦臉上的汗,一边想:过去換風一般的都是二十多分鐘,这回为什麽用三十分鐘呢?換一回風口就要休風减產三噸多鉄,一个月有時要換四十多次,这会給國家造成多大損失啊!刘中孚站起來馬上召集小組工人討論縮短搶風口的事,大夥找出換風口時間長的原因,主要是过去沒有明確分工,在搶修風口時,大夥乱抓一把,有時沒等把黃泥堵在風口裏边,就把風口卸下來了,这样爐子裏边的焦炭就从風口頹出來了,沒法往上安風口,还得把焦炭挖出來。他們改変了工作方法,搶修風口由二十分鐘縮短到六、七分鐘,換一次風口就給國家多生產三噸多鉄;此後还創造兩分五十秒換一次風口的新紀錄。把这一經驗推廣到其他高爐,刘中孚被光荣的評选为先進生產者。
  他回家把獎狀往炕上一扔对他爱人說:「这回看你的啦,發獎你也去了,家屬也有得獎和受表揚的,你怎麽办!」卞素珍只說:「你不用說这些,咱們走着瞧!」抹身就到家屬委員会報上了扫盲敎師。但,她敎不到一星期这个学校垮了。小孩多的妇女說:「小孩老吵閙,也学不下去。」卞素珍分別到家屬中耐心動員,有90%以上的妇女又回到学校。四十多歲的老大娘不会下筆,她就把手敎;帶小孩的妇女不能複習,她就把自己不滿一周歲的吃乳孩子放在石灰地上隨便爬,去抱別人的孩子玩。很多妇女都感動地說:「你看人家为了咱們,把孩子放在凉地上,咱們再不好好学習,对不起老師。」不到三个月,这些妇女眼目前的字都認識了。卞素珍也被評选为模范敎師。
  卞素珍为了使刘中孚在廠裏搞好生產,每天都早早把飯、菜預备好,特別到夜班十一點上班的時候,怕她爱人不醒,自己伏在桌子上,一边複習当日功課,一边看着鐘點,保証她爱人充分的休息,沒有一次缺勤和遲到过。因而卞素珍又被評选为家屬先進生產者。
  七月一日,煉鉄廠評比發獎大会上,刘中孚和卞素珍都受到表揚,得到獎勵,煉鉄廠的工人們都称贊这对新夫妇。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常义
责任者
卞素珍
相关人物
刘中孚
相关人物
王治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