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升豆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6257
颗粒名称: 兩升豆种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在道路上看到农民工作的情景,作者产生了尊重和欣羡之情。故事还介绍了一个名叫洪大娘的保姆如何发现和纠正儿子的错误,同时提供自己的大豆来补充社区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鞍山市 农村生活 农民工作

内容

吃过早飯,我準备到第二生產隊去看看打井的情况。我从韓福家出來,迎着凛冽的北風,踏着深及过膝的積雪,朝着河东走去。一路上看到社員有的在打井,有的正赶着牛車送糞,有的在陡斜的山坡上砍山柴,个个情緖飽滿。我看到这种情景,不由得產生了一种尊敬欽羨的感情。
  朝着大柳樹的方向,在沒有道眼的雪路上,深一脚淺一脚的跛行着,虽然寒風吹透了棉衣,但我却仍然感到爽面舒心。当走到离大柳樹不远的地方,我被一个身穿靑棉袍的老太太吸引住了。她头朝北,弓着腰,在狹長的雪道上像在揀着什麽。为了不打擾她,也出于好奇心,我故意把脚步放輕,走到她的身边:
  「啊!原來是洪大娘。你揀什麽呢?」我認出了她是靑年突擊隊員洪平的母親。
  「咳!別提了,老鄧,」她揮撣身上的雪說,「我原打算到上坎去看看外甥的病,誰知剛走到大柳樹旁边,就看到在白花花的雪道上,有一溜通紅的东西。等走到跟前一看,喲!原來是很好的紅殼高粱。你說,这不是那个毛楞小伙子,做活这样不落实,把粮食糟蹋这老些。你瞧!」她把兜在衣襟裏的高粱举給我看。我看了看足有一升多。我深深地被这位老大娘的行動感動了。一時不知說句什麽話好,我看着她沾滿泥雪的棉袍,和一双凍得發紫的手,說:「你老在这冷天,一顆一顆揀粮食也眞够累的了。」
  「咳!你这說哪去了,國家不是說不讓浪費一粒粮食嗎?你說这有多少粒?」她用手指着撒在地上的高粱說。我一看,可不是,离离拉拉簡直还沒有头呢。我贊許的向她點點头,就朝着打井的地方走去。
  吃过晚飯,我正和社主任硏究包工包產的工作。忽听得院子裏有人嘈嘈嚷嚷的要見社主任。沒等我們出去,人已經進來了,我一看正是早晨在雪道上揀高粱的洪大娘。她提着小半口袋粮食,一進屋把它放到炕上就气呼呼地說:「主任!你評評,有沒有这段理,一个人犯了錯誤不承認,还想要撒謊,你說这算个什麽人?」起初我和社主任都有些摸不着头腦。
  于是老太太吿訴我們,她揀完高梁以後,手脚凍得像猫咬似的痛,她覚得实在挺不住了,就沒有到外甥家去,直接回家了。她剛一進屋正碰上洪平从櫃裏舀粮食,她問幹什麽,起初洪平半吞半吐,然後又吱唔搪塞,老太太一看兒子这种尲〓的表情,就知其中必有原故,愈加追問得緊。洪平被追問得急了,就实說了。
  洪平說早晨隊長讓他往社裏送种籽,他背起口袋就走,待到社裏一过秤,少了5斤多。他一看口袋底上的口子知道漏掉了。他以为这沒有什麽,从家裏拿點粮補上就完了。他怕母親不同意拿粮,想撒个謊瞞过她,不料老太太偏要究根問底。
  老太太一听火了,她瞞怨洪平不該撒謊,更不应胡弄社裏,給社裏幹活为什麽不上心,有錯誤不承認不是好靑年……,最後她逼着洪平去檢討。洪平見母親眞火了就躱到西屋去了。老太太見兒子躱了,自己嘀咕了一陣,又想起前兩天,社裏齐种籽時,正好齐不上來豆种,于是她把自己留着做醬的好大豆舀了二升,裝到口袋裏,來找主任了。
  主任听她講完以後,又像安慰又像鼓勵似的說:「大娘!你老別生气了,洪平自己慢慢会認識錯誤的,你这种爱社如家的思想是値得我們学習的,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就不愁沒好日子过了!」正說到这裏,洪平也進屋了。他面部帶着痛苦的表情,走進屋裏,他眼也不抬的啞着嗓子向主任說:「六……哥……啊!我……我錯了,批評吧!」老太太看兒子承認了錯誤,当時一天雲霧散,臉上立刻現出了喜欣的笑容。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鄧洪文
责任者
洪平
相关人物
韓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