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山的發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5179
颗粒名称: 王振山的發言
分类号: D4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六高炉职工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先进经验,统一操作思想,提高了生产水平。在1954年到1955年为国家增产了3.1万吨生铁,节约了2.1万吨焦炭。
关键词: 生产水平 焦炭 先进经验

内容

我們六高爐職工,过去在生產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这些成績是怎样取得的呢?这就是我所要說的主要內容。
  回憶,我們爐在剛開工的時候,爐上的工人和工長都是些生手,有的是剛从学校裏來的,有的是剛从別的工作崗位上調來的。当時,由于我們对操作技術不够熟練,爐上的生產情况不够好,三班操作混亂,操作思想不統一,生產中存在着不少的問題。而对这些問題的看法还不一致。有的人認为高爐懸料是不可避免的。在操作方面,有的工長主張提高冶煉强度,多出鉄;还有的主張少上料,提高風温,降低焦比。因此,爐子仍不穩定,懸料多,產量、質量不好。就在这時候,苏联專家給我們六高爐提出了利用風温調節爐况和新的处理懸料的建議。但,我們第一次試驗失敗了。苏联專家不厭其煩地又給我們找出了失敗的原因,敎導我們再試驗,結果我們便試驗成功了。这样,懸料事故便大大减少了。过去一次懸料要損失30——50噸鉄,这一建議試驗成功後,如果有懸料事故,一次最多損失10——20噸生鉄。同時,由于我們采用了爐頂調剂綜合裝料和蒸气鼓風等苏联的先進經驗,使爐况維持順行。我們在苏联專家的指導下,也采用了高風温的操作和掌握了新技術,在煉鉄生產中節省了大量的焦炭,幷从去年6月份到現在基本上消滅了脫硫。另外,我們还学習了苏联的操作規程,学習了苏联的崗位規程,幷認眞地貫徹执行了这些規程。这样,就使我們爐三班的操作達到了統一。
  由于我們在党的正確領導下,認眞地学習了苏联先進經驗,貫徹苏联專家的各項建議,从1954年10月1日到1955年末,为國家增產了3万1千噸生鉄,節約了2万1千噸焦炭。今年2月23日,上級党委和团委,为了鼓勵我們,命名我們六高爐为「共產主义靑年团」号高爐。我們决不辜負党对我們的期望,我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習,在1956年除保証完成新定額外,要为國家增產1万7千9百噸生鉄,節約1万1千7百噸焦炭,一級製鋼鉄保証達到97%(國家計劃是91.55%),消滅廢品,消滅脫硫,保証提前14天完成全年任务。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