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和爸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工人生活》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3581
颗粒名称: 洪梅和爸爸
分类号: F306.4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单干之间做出的选择和决策。主人公杨洪梅努力说服父亲加入合作社,但遭到反对。然而,通过观察和了解合作社的成果,老杨头最终决定加入合作社。文章强调了合作生产的好处和单干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于新事物态度的转变。
关键词: 农民组织 专业合作社 经营管理

内容

楊洪梅坐在炕头上,对父親講了半天入社的好处,可是他父親只管坐在炕裡抽煙,好像沒听見似的。洪梅可有點急了,湊到老人家跟前大声說:「爸爸,我說了半天,你到底願意不願意呢?」「哼!我想再單幹一年!」老头把身子使勁往炕裡挪動一下,生气了。事情有點弄僵了,洪梅看这种情形,再也沒往下談。
  过了幾天,洪梅又向爸爸提起入社的事:「你看人家东院合作社,去年冬天搞副業,收入就……」「得了,你还把我盯上了,往後这套事少講!」老人家越說越來气,用手指着女兒說:「你沒想一想,咱家有七畝地,要是入社土地打乱,我六十多歲,还有咱們的好处嗎?你要入社,你自己去入,把你戶口遷出,我沒有你这样敗家子!」說完把門用力一推就走了。当時洪梅又气又急,但她並沒有灰心。
  春耕將要動手的時候,老楊头和家族幾个叔兄弟組織了一个小型互助組。他想:「互助組土地不打乱,打粮歸自己,到秋說啥也能对付个够吃、够燒。」可是事不隨心,那想到下种的時候,各家都爭搶着牲口要先种,为先种,後种这件事,哥幾个还閙了幾次糾紛。後來好歹算种上啦。
  等到䠀地時,別人的地都想办法䠀完了,偏偏老楊头这塊地还沒䠀,赶車的人就病了,一病半个月沒下地,老楊头急的乾打轉轉,眼看着剷完的地䠀不上,晚上躺在炕上直發愁。洪梅早就看透爸爸的心事,乘机問道:「爸爸,到底是社好,还是自己單幹好?你看人家社裡的地二遍都䠀完了,正在追肥呢;咱家連头遍还沒䠀!」老人家被这麽一問可有點吃不住勁了,說:「丫头!你別火上澆油啦,这就够嗆了!」洪梅接过來对爸爸又說:「你現在有點後悔,秋後你还得更後悔呢!」
  十一月二十日,是双樓台社社員分配一年劳動果实的日子,老楊头家和社只隔一个院,人們的吵嚷声从門外听得一淸二白。社会計刘炳正唸道:「全社土地六十六垧四,總共打粮二十四万多斤;平均一垧地打三千六百斤。除去公粮,种子、公積金、公益金以外,每个劳動日能分十八斤粮,另外还有一元一角錢和十梱柴火。」接着他便按戶分配:「蒲志强做二百四十个劳動日,分得粮食四千三百斤,加上八百斤地租,一共是五千一百二十斤……。」最後社主任總結說:「咱社五十多戶,过年都够吃、够燒,还能賣給國家一万多斤餘粮……。」老楊头听到这裡,感到有些驚奇,自言自語地說:「就拿老蒲家,他一个劳動力分五千多斤?我也一个劳動力,女兒还帮助幹點,才打一千六百多斤,和社裡的地比起產量來,一畝地要差一百多斤,这眞是个怪事!」
  晚上,洪梅想把合作社分配粮的事向爸爸講一遍,剛一吱声,老人家就說:「我早就知道了,人家社有大馬,咱有啊?」洪梅一听,知道爸爸的話裡有話,便說:「你老願意有大馬,那也不难,只要你入社。社裡的东西不就是大夥的公共財產嗎?」老人家說:「入社倒行,可得問你哥哥一声。」洪梅連忙給哥哥去了信。
  过幾天,哥哥來信說:「爸爸你老人家不要以为分了地,盖了房子,就不会再受窮了;我同意洪梅的意見,要想去掉窮根,只有参加合作社。」就在这天晚上,老头把女兒叫到跟前說:「这回我想也想明白,看也看淸楚啦,我一定馬上報名入社!」

知识出处

工人生活

《工人生活》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國範
责任者
楊洪梅
相关人物
刘炳正
相关人物
蒲志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