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图书馆
鞍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鞍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新的開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工人生活》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3294
颗粒名称:
新的開始
分类号:
S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式农具逐渐替代旧的生产工具,农技推广站同志帮助农民试用新式农具,改革农业技术。虽然面临农民的疑虑和抵触,但他们通过实地操作和讲解,逐渐说服了农民。虽然今年的秋翻地只有270亩,但这只是开始,是突破旧耕作习惯的可贵起点。明年将有更多土地使用新式农具。
关键词:
鞍山市
农具
生产工具
内容
在農村裡,新式農具已逐漸代替了落後的舊生產工具,当我們看到这新的變革時,不能不想到農業技術推廣站同志們。他們整天地在農村裡奔走,帮助農民試用新式農具,改革農業技術。按照他們自己的話說,这是一個「新的開始」。
新的開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在今年秋收後,三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就派農藝技術員李連科和剛从熊岳農校畢業的刘芳庭,到各個社去發動秋耕了。当他們宣傳双輪双鏵犂耕地的好处時,農民說:「木犂套兩头牲口,双輪双鏵犂却套四头;兩張木犂还不是一樣頂一台双輪双鏵犂?还不是一樣耕的又深又平?」当他們宣傳秋翻地可以除病虫害,可以除雜草,可以改變土壤結構,保持水分的道理時,農比說:「我們世世代代都沒有这様幹过!」
但是,他們淸楚地知道,这是千百年來小農經濟帶給農民的一种習性,在这种困难面前,不但要用嘴去說服農民,而且也要用事实來說服農民。他們从东村到西村,从南莊到北屯,去動員,去爲生產社親自安裝新式農具,或者親自套上牲口到地裡去秋耕。
刘芳庭到了大紅旗村的紅旗社。他在那裡把双輪双鏵犂安裝好了,講淸了秋翻地的好处,又約定了開始翻的時間。但过了一天他又去了的時候,找不到一個人,農民叫牲口去幹別的活了。他只好到大紅旗村的自然屯麥山子村去。到了那裡,他找到了人和牲口,高興得喘了一口氣;他和農民套上牲口,拖着双輪双鏵犂,下地了。在这裡双輪双鏵犂發揮了它的効能:犂的又深(所有雜草都翻到地底)又鬆的土壤,使人一看就会想到經过雪的封凍後,在來年春耕時的鬆軟和肥沃的情景來。这時,大紅旗村紅旗社的一個社員正好从这裡經过,一看到这秋翻地,就眼熱了,双輪双鏵犂眞是名不虛傳,他不好意思地裝作不知道这件事情,問了一句:
「老刘啊,爲什麽不到我們社去翻地呀?」
「你們不翻,怎麽怪我?約好今天翻,我去啦,可是沒有人,牲口又拉脚去了,我只好到这來翻啦!」
「那你明天一定來吧,咱們準翻,一定啦!」
「好,一定。不过,不能讓我再白跑了,一切都準備好!」
在秋翻地進行期間,農藝技術員李連科每天總是从这個村到那個村去指導翻地的工作,隨時解決各個社的農具手們使用新式農具的技術問題。他在早晨起來,就跑到十來里以外的魏家屯,又从魏家屯到五、六里遠的梨花峪,再到十來里遠以外的判甲爐。他深深怕那些農具手們因一點點技術問題而躭悞秋翻地的工作。
他們就是这樣爲農民負責,說服和敎会農民更廣泛地使用新式農具,更多地翻出一些地來。他們就是靠着一點一滴的具体而又細緻的工作,做出使廣大農民心悅誠服的事实範例來推動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改革的。
今年使用新式農具,秋翻地二百七十多畝。当然,这數目要和全區的耕地面積來比,还不及百分之一,但是,这是「新的開始」,这是突破了舊的耕作習慣的可貴的起點。魏家屯塔鋒社主任許成文說:「早知道这麽好,我們幾百垧地都要翻了。」
可以想像,到明年在郊區廣大遼濶的土地上,將会出現更多的整排整排的双輪双鏵犁。
知识出处
《工人生活》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張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