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食堂在節約粮食方面的任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工人生活》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2042
颗粒名称: 職工食堂在節約粮食方面的任務
分类号: S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节粮运动中,职工食堂需解决粮食消耗中的浪费问题,并响应政府号召,实现每天每人节约半两粮食的目标。
关键词: 职工食堂 节约粮食 浪费

内容

粮食所以称爲宝中之宝,是因爲它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任何一個人離開了粮食就活不成。但節約粮食这個口号的意義,在開展節約運動前並未被我們深刻的領会,因此对粮食的浪費就有點不以爲然。我們公司共有五十九個食堂,每天供十万左右人次吃飯,月耗粮食一百一十万斤左右,其中除了一部分不合理的重複供应形成了爲數不少的浪費而外,在食堂的運輸、保管、製作、消耗四個方面的浪費尤爲驚人,其中佔比例最大的是消耗当中的浪費。由於食堂方面在做飯的時候旣缺乏節約覌念,也缺乏爲職工着想的思想,因此不提高質量,不硏究口味,更不硏究職工的用量,所以有人就作了一首打油詩:「刀砍饅头、大米飯;花捲、糖包是陪伴,八分錢一個,八分錢一碗,職工的飯量大小食堂不管。」正因爲这樣,有的人買了吃不了,剩了;有的吃着不順口,扔了;有的嚼着有外味,吐了;有的飯裡有沙子,倒了。飯後滿桌都是飯,这些飯只好作猪飼料。初步計算可達消耗總量百分之一左右,只这一項全月約可浪費粮食一万斤左右。
  製作当中的也有很大浪費。以往从面袋裡往外倒面,一般是不掃面袋的,每個面袋沾上五錢面,全月吃面一万袋即可浪費五百斤面;由於已往在淘米之前攪擦不够,因此可能有千分之一多的浮米隨水流走了,估計全月可跑浮米一百斤左右。
  運輸、保管当中的浪費也不少。不注意檢查和縫補袋子,使粮食滿地洒;不能及時淸掃倉庫和防鼠,引起踐踏和鼠吃,是帶有普遍性的浪費,而又难以計算數字。
  根據上述浪費數字,單食堂本身全年即可給國家浪費十二万斤左右的粮食。
  以上的浪費現象,在食堂裡已經成了習慣。其所以長期未引起領導上和食堂工作人員的重視,首先是因爲領導上存在着官僚主義,对社会財富漠不關心。其次是在群衆中存在着一种浪費一點沒啥的思想;在若干食堂裡,存在着一种不顧伙食質量和伙食成本的偏向。此外,还有些人認爲「一個饅头或一盌飯才八分錢,反正是我化錢買的,個人不願吃丢了算個啥?」以上这些錯誤思想,在開展節約粮食運動中受到了敎育,有些已得到了糾正。領導上並針对上述种种浪費現象,相应的採取了克服的办法,據初步分析每月可節約一万多斤粮。但也还存在着問題,这就是在成績掩護下的新的浪費現象还在產生,如摻土豆代替麵粉,本來的目的是要節約麵粉,但由於土豆摻的不匀,在麵裏夾雜土豆塊,这就引起了吃飯的人把土豆挑出來扔了,結果非但沒有節約,反而更浪費。今後应以实際行動擁護和貫徹國家的粮食定量供应办法,進一步实現節約粮食的任務。从食堂幾年來的粮食消耗數量上來看,國務院公布的市鎭粮食定量供应暫行办法規定的供应標準只高不低,但是因爲这個办法是对每個人的定量且係初行,所以也必然应該想到其中可能有的吃不了,有的不太够。但如果我們能够把食品好好調劑一下,还是可以讓每個人吃了有餘的,我們要响应陳雲副總理的号召做到每天每人節約半兩粮食。爲此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想尽一切办法,發揮粮食的潛在力量,首先必須保証供应稀飯。稀飯的好处是米煑的大、透,人吃着順口、方便,省錢。譬如說,早晨的飯一般的人都願喝稀的;中午、晚間有些人也願喝,一碗稀粥零點八兩米就够了,它可代替二兩米的乾飯;如果將麵做麵片湯,一兩麵的麵片湯可以代替一兩五錢麵的饅头,旣順口又省粮,还經濟,应該保証供应。
  (二)利用代用品。如以土豆代替麵粉、蔬菜代替粮食,經試製的結果,土豆和麵粉各佔二分之一,可做一切麵食品,且比純麵粉的價格降低百分之十五以上。在靑菜的季節多吃一些蔬菜,尤其用蔬菜調劑主食,不僅營养大,更能節省大批粮食。
  (三)想尽一切办法,消滅消耗中的浪費。因此除保証質量外,主要的应多做小件的食品,保証職工能按自己的食慾和食量选購,在製作時应提高質量,使職工願意吃,以消滅剩食。
  (四)推廣先進的作法和經驗。如压火燜飯法、用篩子接米法、翻掃麵袋以及副物利用等等办法。实行这些办法,雖然只能是點滴的節約,但終年累月也將会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五)加强運輸保管工作,作到勤檢、勤補、勤倒庫、勤淸掃、堵塞鼠洞,消滅一切浪費現象。
  (六)加强節約粮食的宣傳敎育工作,使人人体会到粮食的可貴,並形成節約是光榮的,浪費是可恥的風氣,在群衆中開展互相批評、互相監督,使浪費粮食的人受到監督、批評和敎育,以樹立節約的風氣,達到每人每天節約半兩粮食的目的。

知识出处

工人生活

《工人生活》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楊繼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