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图书馆
沈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沈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東北遗闻 卷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北遺闻》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1552
颗粒名称:
東北遗闻 卷三
分类号:
K928.703
页数:
112
摘要:
本卷列举了中国不同地区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地名以及古代人物相关的地点的文章。这些地点包括了山脉、古城、寺庙、古洞、战场遗迹、古墓葬、自然景观等多种类型,涵盖了从辽宁、吉林到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和地区。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东北地区
内容
遼海衛
明仍唐制分國內為若干衛此已見諸史册無容贅述民
國四年春昌圖太守程道元闢昌圖公園時工人掘井得
古碑扵地中其色微紅縱橫纔尺許上鐫療海衛三字
字跡雖粖糊尚可辦識旁鐫永樂〇年等字今置扵昌
圖公園附近之祖師廟內云云
盖蘇文墓
洮南縣東北十五里許四家屯子北有韓之古城在馬週圍
約六七里域垣傾頽僅餘二三尺基道隠約可辦其間荆
棘叢生鳥獸潜伏天隂及暮夜常有種種怪象相傳盖
蘇文爲唐師所收黨羽潰散蘇文身負重傷相從者僅
十餘文逃卉此域旋即殁將尸葬扵城北土山下近惟見
一大土丘蓬蒿滿目瓦礫猶存昔日英風而今安在行
人過此不禁感慨係之矣
永寧監城
復縣域北五十里有永寧監城明永樂五年設遼 東苑
馬寺嘉靖十四年苑馬寺卿 楊最以石甃之至萬暦五年
重修周圍二里又二百五十三步有門三東曰寅賓南日曰
永西曰聚泉全暸志載明初設監六曰昇平新昌遼河
長平安市永甯苑十二四曰甘泉安山河隂古城夾河龍
台耀州駝山黄河沙河馬鞍石域川平新安廣安平山
南豐髙平長川名山復州龍潭清河深河後俱廢惟
在永甯一監及清河深河復州山名四苑見縣志近日
此城多有坍塌之處中有警家區商三五廟宇多甚餘皆
民户西距渤海十里鄉人相傳扵李唐時代此即有城髙
麗人某曾据此城彼特海水在門外遥想被時復覌今日
則永寗監坟不斍令人有今昔之感也
首山
遼陽西南約里二十之首山由平地特起頗稱崇峻聞人言
此山脈蜿蜒南行與千山相聯綿亘甚遠在以北則以此山
爲起首故名然卿人均稱之為山手相傳當薛年礼征東行
至鞍山曾由馬上栽下其手即撲在此扇子之上而着手處
之石遂即印有痕迹因名之為手山想鞍山距首山尚遠
當年人體雖然髙大諒不至此况薛礼縱属勇猛未必
遂手處即克深入石內其說令人难信山之東部有粗石一
塊大約丈餘覩之尚甚不顕詳審之始印有手一五指
及掌部均可辦長盈尺旁視亦無字跡究係何年何
人所刻抑果係薛礼所親印無從稽攷
惡虎村
岫岩縣往昔之名稱不一所謂〓莵馬韓大寕等是
也然不知猶有惡虎村之稱號扵何徵之去岫東不及半
里之東河沿民國十年夏被河水銜澈現一石柱在髙丈
餘聳立其間上鎷悪虎村三字埋藏泥土扵中者曾不
知幾何歲月矣据岫人所傳悪虎村之說殊未前聞殆
疇昔未設治時岫之城址為一村落馬抑為强梁新盘居
塔子城
吉林省泰來縣西北七十五里塔子城傳言係金人遺址域基
方圓五里四圍土墻遠望之有類土山四門相對瓦雍城宛在
城內地甚平坦惟石子多甚均黑黄色域之中部有殿庭座
傳言為金鑾殿殿庭前後瓦房二層原係紅緑色琉璃瓦
院落寛厰雖代遠年湮房多傾斜其宏壯形式尚在前
清末業設經厯扵此至民國改設縣佐即以殿庭舊址
修為官署庭院內紅緑色琉璃瓦猶有存者庭前有五
花石青色赭紋細軟光潔前因無人管理大塊者多
被竊去現在地內尚有零星小石入地內深二三尺得之有
琢磨為玩噐者諒係當年舗地石也域內土人修房築墻
由地內得瓷噐者頗多非瓶非罐形式甚古白瓷甚佳黑
瓷與現代缶瓷無異惟有色白瓷瓶二件較之他物甚属完
美瓷質雖粗而甚堅髙均二尺上下形式似花箍而口小其一
瓶面有內府二字其一有發酒飛羊四字惟字跡非楷非隷
無甚體格惜無年代可考並有人得銅質官印一顆所刋
篆文謂(匡義軍節度使用)其他古物時有得者均甚寳
之現因人民日增域內街基均經官家丈放市房建築甚多
商業日盛惟匪氛甚熾經該處紳商集資將原域從事修
築由域下覌之城垣險峻堅固異常城南有古塔距域可二里
許城乃因塔名也
髙麗城
法庫縣北八里徐三家子村東有荒城遺址令雖墾為農田
然尚辦認惟詢諸土人則言人人殊間考縣誌知為金康宗
四年髙麗背約築九域扵曷懶甸等處以兵數萬来攻幹
魯敗之幹魯亦築九域與髙麗相對髙麗来攻又大敗之髙
麗約還逋逃之人退九域之軍復所侵故地乃罷兵徐三家子
村東之故城即其一也又邑西四里十南距桞邊十八里有村曰
四家子村東二十餘步有土台一上有古廟再東三十餘步有所
謂域址地在馬周約百餘畝後髙前下中為平坦髙墉悉
頽雉堞無存隍基猶在遍生榛莽尤以酸棗為最多此
地向與四家子為一村近以古廟為界畫地自立因名其村為
城址地考此域之源流或謂盖蘇文所築或謂泉男生所居
終之不外髙麗之遺址惟居民因建築掘地或雨水冲刷所
得磁瓶鉄噐古碗古錢均等不類唐代物古錢天篆文毎多
禧紹聖等字樣知為宋以後之物無疑據縣誌謂金康宗
四年髙麗築九域以叛金及战敗退還九域是域亦其也
石狼
昌圖縣北六里十糜子厰屯有石狼二訪諸故老云石狼
自至扵此迄今已二百餘年矣此二百年間百獸不復至也
其說雖近荒謬然亦可作古蹟覌矣
虎皮驛
十里河古名虎皮驛地居遼瀋之間清季置驛站設驛
丞督之南北两門中通官道道西真武廟東壁有粉額朱
書虎皮驛三字旁有萬暦十六年日月小字一行其西南隔
有土城久己廢為園用惟西南两面域角猶鼎立查縣志明
熊廷弼設防扵此所以控扼遼瀋者嚴関髙踞大河里十河
前橫誠天然之要隘也驛內烟火千家令逄四七日遠近群
来赴集誠為一雛形之商埠按唐以前髙麗据遼東此
地當隷其版图且驛之命名不類華人口吻或髙即麗之
舊驛也驛正東洪家荒洪姓為全戚串人相傳為髙麗殺
子殺讀如薩遺裔之謂又本鄉四境恆掘出常平錢銅
鍋碗石棺等物該鄉劉某尚存銅碗一只其田中有
眢井磚石累累俗呼髙麗井審是益可知該驛命
名之由來也
碑樓屯
昌图縣西北七十里有屯曰碑樓因其地有石碑一碑頂
大書(碑樓)二字下鐫九缸十八鍋不在南山與北坡相傳為
藁离志藏窖之處二十年前村受遼河水浸土角崩潰
有古錢一窖不知几許與碑樓尽落扵河其錢至今猶有
存者惟其年代不可考矣附註髙离古域昌圖北名在三
十里其厯史不詳
漢王殿之漢王石
錦縣東南十餘里群山環繞作半圓形其最髙山曰漢王
殿山之中間東面有大石一塊形如圓柱髙約丈餘上頗平
坦清朝入関前與明兵血战扵嵩杏二山時清兵之大本营
曾駐扵此漢王即以此石為御座斯山斯石之名由此而得
在該山南望嵩杏瞭如指掌俯瞰錦縣近在眉睫凌川經
其北麓女河繞其西南駐营扵此正所謂靠山近水也漢王
可謂深知兵法矣
覺華島
興城縣南距海濱十八里許山有起扵海面者曰覺華
髙一名菊花島俗云海山面積約四十華里海水環繞居
民不過三百户令辦區村制全髙只劃一村人民兼营農
漁業地势平坦風俗樸厚島中有八寳琉璃井水清
而甘相傳爲唐王征東時鑿以飲軍人者又有古洞曰唐
王洞由山下直達山巔純以條石砌成洞內石製棹櫈鉄製
燈碗尚在入洞不數武斍冷氣襲人不敢前進或謂是
島爲燕太子丹避秦時所居井與洞皆燕人所設此說揆
之地理亦甚相符以此地去燕未遠當年燕丹之遣荆卿入
秦也功雖未就天地爲之震驚卒致秦兵大索民不堪
擾斯時燕丹之不死者間不客髮爲燕丹計若橐載関出
東逰隠此豈非亦避之一大桃源哉現在此島雖有殘碑委
因年遠剝蝕字跡难辦惟詢諸該處父老之所傳以誌之
金兀朮墓
两江口北三里十之石人溝地方有古墓一左右山繞形势雄
壯有石人石馬石猪石羊羅列扵其前中有一石碑上書
滿蒙文字模糊不可辦據鄉老云係宋時金兀朮之墓至
令鄉人是墳者尤深恨其人也
獨木関
獨木関即今之析木域在海城東南三十里許周圍群山環繞
地势險要現在関已毀圯僅存遺址隠約可辦唐太宗征東
時陷名域破要隘勢如破竹獨至該関炮大轟擊數月未下
非守將善战實地利使然耳後爲悍將薛仁貴所破犧
牲亦頗鉅云
騐軍堡
海城北八里許有村曰騐軍堡髙麗作乱時唐太宗
御駕親征每次交綏必審慎軍實以免貽悞戌机臨
攻三江越虎城(今海城)曾騐軍扵該處故曰騐軍堡村
南有一台髙約丈餘即点將台也以台相證似足憑信惜
代遠年湮知者寥寥耳
吳姑城
復縣東之吳姑城築扵何代建扵何年均不得详清光
緒三十二年遊此城也城之四面砌以石墻髙約三四丈城內有
古刹一座墻壁倒塌瓦礫成堆院內断碣殘碑橫欹
竪仰是半唐明两代所立惜字跡糢糊無可考証西側
有茅菴一處中有老僧年約八十許余詢其此域何以取
名吳姑僧云代遠年湮己無可考惟據傳聞晚唐時代政
繁賦重民不聊生有吳生者聚眾抏官全家遇难惟其
妹吳姑逃歸此山嘯聚鄉里壘石作域以為抵抏及大难
已平吳姑遂削髮為尼後世即名此山為吳姑城云其说
雖近荒唐然亦不敢謂其必無此事梁夫人親執桴鼓娘
子軍殺敵成功中幗中不少驍勇者此事當亦不能以莫
湏有視之也
混里海巴哈
混里海巴哈者今之八面域也史無可考瓦礫猶存前清
道光年間土人掘得八面域石碣字跡糢糊不可辦認後
乃名其城曰八面城又聞在西北隔掘得銅印一顆篆曰混
里海巴哈即一傍鑄大定七內年府監造按大定爲金世
宗年號靺〓即金之祖國也
薛禮廟
安東縣東北九里十溯鴨緑江逆流而上江之左岸依山傍水
建有朝鮮古都名愛州域者其地附郭皆山背為大江
東山之巔有古寺曰薛禮廟爲唐征遼東之遺跡也數年
前有人乘船經過此地有舟子向其人曰君見前面髙山
上之古廟乎即是薛禮廟也其人遂令舟子停泊江邊
捨舟登陸尋山路前進直抵廟前則見廟及圍墻頽塌
不堪其中並無住持僧人廟門雖設終日常関廟內亦無
偶像惟正中一供牌位上書供俸平遼王薛公之位數字
廊下縣有匾額甚半多係朝鮮附時我國派駐該國官
吏之所献寺前有石碑一其文曰名垂萬古旁書欽命駐
守朝鮮同知袁世凱敬題其人覌覧之餘頗欲探得當年
征遼軼事及建廟之由來適有華商在傍言曰君欲考古盍
徃訪本域朝鮮巨紳金某乎録金某留學外洋學問頗
佳且對扵漢文諸書無不讀而又深通華語君徃訪定能
為君等一道其詳也其人雖不辞勞悴忻為前往抵其門
向〓者投剌求見移時有美少年着洋服自內出向吾等
一一為禮延入客室吾等道及来意金君曰薛公當年英
勇無敵吾輩朝鮮人驚其為神人故為之立廟致祭言
畢由架中檢出華裝書一册告之曰是書名為薛公戰紀
君等披覽一過對扵當年軼事自能了然毋庸僕之贅
述也其人起覌其中所敘之事均爲薛禮當年之战績惟
時間短促未能卒讀殊可惜耳既而金君又曰薛公之為人
非但我國上等社會崇拜之即婦人女子亦莫不畏敬馬每遇
小兒哭泣時其母以手拍其而嚇之曰兒勿哭汝不畏薛禮爺来
割耳耶是可知薛公雖死餘威猶存其人聼聞之下感嘆
不置後因厯時甚久未便再議遂興辞歸舟馬溯自李唐
征遼以來迄今千餘年其武功之盛竟能流傳至於今豈非
我國厯史上一大光荣耶
昇仙橋
遼陽縣綏遠門外有磚砌之橋樑一座平置道旁即所
謂昇仙橋是也相傳丁令威學仙得道立橋上化鶴飛
去今已頽矣
娘娘城
岫巖縣南十里有娘娘城者據扵山之絶巔周可六七里
相傳爲盖蘇文之妹稱王時所建也聞其建築時排遣眾兵
由麓及巔傳遞磚石其山勢之峻峭建築之艱难可知矣
厥後爲唐將仁薛貴战敗而死薛屍域中葬具特豐防
盗採掘故為墳三代遠失傳叩諸近居亦無有知其真者
而雉築頽唐荆棘蒙翳今所存者惟縱橫之刮石耳
紅寳山及寳寕寺
紅寳山形如卧牛前倨後卑與前載三塊石之南之一
石相遥對因該石上鐫月痕故人稱之為犀牛望山月之
東而腹部有清駙馬和合禮未葬墓之断碑山之西
北有岡如盂曰盤頭嶺(見縣)志南與里十河之南山对
峙東山萬笏隠現起伏此二山實其盡頭山之土石皆猪
赤色紅寳由此而来山巔曩有石曰相傳為唐薛仁貴
征東時建大旗處今己漫滅山陽縣崖峻削嘗疑之為小赤
壁下瞰長溪来源去脈極遠四時水不涸两岸楊桞扶
蘇如夾明鏡山背面水有寳寕寺世傳唐尉遲恭監修
唐之殘碣佛殿前有碑署萬暦某年虎皮驛嚴大文
重修山門舊有聨曰緑水鎖禪関一片清机畄寳地山青
依古刹千條瑞霭絶塵寰盖紀实也
奩妝台
錦西縣小虹螺山之主峯頂中凹平展三畝刮石堆積狀
若苔據山下人云昔有石匣二石櫛四被好奇者携去
相沿呼其地曰奩妝台也一云此峯曾降仙女修客扵斯
故名仙女奩妝台一云唐初有女寇自號虹螺女精劍術
善技擊後配一夫自奇男子婦相約為盗據山橫行此一方
唐有事扵髙勾麗女羡唐軍資多欲奪之與蘇文
通聲息事洩被痛剿群盗遂息斯台即虹螺女劃眉
来髮處也按之两說俱荒誔不經然之台由来必當有说
並存之以俟攷
華表柱
遼陽東門外昇有仙橋又名丁仙橋即華表柱是也髙
丈餘以磚石砌成橫亘数里太子河支流在其下相傳
某時代有鶴集扵茲竟日不去土人聚覌該鶴作人
言曰丁令威丁令威化鶴千載今始歸(按搜神紀載
丁令威化鶴歸遼集華表柱云有鳥有鳥丁今威去家
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非何不學仙家塚纍纍)語
畢鼓翼飛去橋因是得名橋雖形傾圯己被河水冲
淹僅瓦礫耳
唐王山
海城縣西南五里許相傳唐太宗征東時因战時稍停與
文武大臣逰扵茲山以圍棋觧悶數年前棋子尚存近則
已被牧童毀壞僅存一方石之棋盤盤髙約三尺長八九尺
寛五六尺中間則為棋盤形模糊可辦四方逰人瞻仰憑弔
題詞撰文盖不知凡幾也
姑嫂石
岫岩縣北一百二十里姑嫂石村南里許有姑嫂石之遺蹟在
馬姑石作寳盒狀偉然起立扵山巔俗名石棚子髙可丈
餘厚二尺許中空能客十餘人嫂石則側伏扵山下其石之面
積及厚度與姑石相彷但不若姑石之整齐也該二石不知
建自何年据父老相傳昔有姑嫂二人頓起厭世之心乃
抛却紅塵各自修仙二人以立石表示其心之誠並畄紀念
扵是將巨石全行搬集其嫂氏家因有幼子不免兒女
情長正在籌備立石之際忽聞幼子啼声急返家哺
之及歸見小姑之石已立妥登其巔藉以昇天去矣嫂
倉皇已極急呼姑姑等手中等尚欲搬弄巨石以速其成
不科石竟移之不動乃始恍然大悟觸石而死死後託生為
布榖鳥常鳴扵其側其声作姑姑等等之音此事雖属杳
渺但其村之命名姑嫂石寔由扵此
烽火台
夏商周時邊関有警恒舉烽火以報消息漢唐仍之當
時以爲設備之巧無以逾之以視今日之電報飛機其巧掘相
去曷啻天壞距錦西縣治東四十里之小虹螺山麓有甎砌
方台一座旁有盤道拾級可升台髙約丈五尺父老云此昔
之烽火台也惟不知築扵何代無可稽攷今則守空火息
徒有樵子牧童徜徉扵其間而已矣
嫘祖洞
洞在遼陽縣東三十里鳳凰山之南麓南臨太子河有大小十
八洞皆橫列扵山岩其第八洞中有佛像即嫘祖是也然是
像則頭戴道冠頷垂髯絶非女像當明清初之際地極
幽僻山多柞樹民多飼蠶為業因塑螺祖之像以祀之
及清髙宗以後天下安樂人民無事故多以清間修性為
務因有在礼之說遂更塑為吕祖後人復轉音為羅祖故
土人多呼為羅祖洞實則嫘祖洞也
安昌縣浮屠
錦西縣治北十五里有村曰安昌縣村外小峯上有浮屠
一髙可三丈餘据碑記云金丞相某扵天德某年剃頭
築寺扵茲名大覺寺輝煌壯麗為一時般若冠寺
後建浮屠以備藏舍利寺属安昌縣此金時事也
迄令寺址已杳僅存浮屠七級亦將傾頽安昌縣界
址及域基則已渺不可考惟村名尚襲之嗟乎朝市
改易古今同慨徒畄後人憑弔而矣
晾甲山
晾甲山在海城縣西南五里許山髙約三十餘丈圍周
約十數里形勝天然峯巒起伏相傳唐太宗東征
時連破要隘披星戴月揮軍前進時值大雨盔甲
盡涇行至山麓天已霽敵亦遁太宗遂將盔甲脱
下晾之山巔此為該山名之由昉也
宗室營
瀋陽縣小東門外里許除衙署公所廟宇外淨在住房
七十所每所八間外圍磚牆四角望樓正南有門係清嘉
慶十九年建設以處由京移居宗室者當時計有五十餘户
二百餘口名其後間有發遣者亦附扵此其营光緒中葉猶
存後以年久失修房垣漸至頽廢宗人等陸續外徒至清
未時始拆毀之並無罪域名稱又域內有髙墻空室一所專
處 宗室覺羅之犯罪者收禁其中派官兵看守者也
瀋陽舊八景
潘陽縣新舊八景邑乘詳馬尚有所謂舊入景者即
廟裡有井井裡有廟人從碑下走水自橋上流銅匾一
塊鉄匾一塊和尚枕着城頭睡金錢眼是也廟裡井有
謂小南門外雙小廟子上爲関帝廟其下井有井裡有
廟疑云倒影抑别有其處不得而知人從碑下走謂域
內鐘鼓樓也水自桥上流謂大西門裡干石橋也銅鉄二匾
或云在舊府尹衙門或云在舊承德縣或云在皇宫内傳
聞異辞故老當有能辦之者和尚枕着域睡某年陰雨
壞城牆一堵露一石刻睡僧閧傳一時金錢眼在域西
南隅女牆下覌之足徵者也
蠻子山
盖平縣域北五十里許有蠻子屯〓屯西北隅有曰山蠻子山是
山也突出平地形如巨墓週可三四里髙約五十丈無甚奇特
可覌而茲山之名藉甚詢諸村老據云是山也初無名百十
年前有叟王姓者種瓜扵村南方成熟時有南籍人某
至瓜田週視數四忽指一瓜曰價值幾何叟以五錢對某
曰倘能扵百日後折之當與五十貫叟意其戲曰否某倘
如所請當先收半價叟應之某果以半價進臨去嘱曰
不至期慎勿折也叟諾自是遣童子月夜守之至九十八日
瓜長己盈尺矣適天雨水漲叟恐其漂去雖折之越日某果
至叟以瓜進某接而週視曰何以尚欠二日功也叟以水漲對
某曰是殆天也但是否能成姑徃試之乃持瓜至山麓默誦
咒語良久忽聞砰然一聲已山離地尺餘矣某乃以瓜為
柱支扵隙處伏身入內不知其何為矣特覌者數人咸聞瓜
作吱吱聲乃群呼曰瓜將碎矣某始伏出手身掘一物
足登山麓極力外引並呼眾助眾方前進而瓜碎山合矣眾
見其手掘有角牛一枚視之金也問其故某曰是金牛也
能產金犢得之金無計也惜是瓜未成使伊得脱天也今
是瓜已碎是山無復之一日也某去後人遂名之曰蠻子山夫是
是言也荒誕已極而村老言鑿鑿有據者也
明蘇継祖墓
復縣東葯王廟其山势由南而北蜿蜒數十里至大明山前岩
石磊磊峭壁崢嵘髙約四五十丈山下有河寛約五六尺其水
南亦由向北流故曰回頭河子山之腰有古墓数十座断碣殘
碑字跡糢糊僅有蘇継祖之墓五字尚可辦晰其西南行不
數武又有姚達之坆在馬查蘇継祖係明代進士明史不少慨見
惟演戲至羅衫記夜審姚達一事乃知蘇継祖之父(忘其
名字)亦明進士携春赴任舟行五埧口(即今復縣南五湖咀)
被海賊徐能打落水中溺死李遇救逃生其婦劉氏遂
為徐能覇為已妻時劉氏身懷六甲欲與其夫同作波及
家人姚逹劝其苟活以圖後報其仇越月產生継祖徐能無
子視為親生及継祖十八嵗名登金榜奉旨廵閲遼東蘇継
祖之父遂將徐能控告継祖不判此案夜審家人姚逹始得真
情明史雖未載其事而縉紳先生多傳爲佳話者也
安市城
盖平縣東北六十里之遥有髙垣一座成正方形頽廢幾半
中廣十餘畝有王姓者居之詢諸父老云為李唐時髙麗
所建築之安市域也唐太宗東討此域數月未下每當战
時則雲霧細雨迷漫天空一出自若此城之東山石岫中者
人對立不相見失欲發而不得徒令主客之師相因而矣後太
宗用驍將薛禮策築寳塔扵域傍近山之髙峯竟
群山為落草木枯黄土色皆變為淡黄徃日之豪氣雲
不知消滅扵何處矣扵是太宗率一旅之師少選即行克
服其中隠妙有人事不可測者今則荒域之遺址猶存寳
塔之勝跡尚在也
明尚可惜墓
水泉在海邑之南約四南十里平敬親王尚可惜之墓在〓
地處幽靜群山屏列其北宛如圍椅小山星羅其南點綴
頗佳大水在其下縈繞如帶洵勝地也墓宇巍巍碎碣
尚存惟代遠年湮斯地之靈氣已失據聞當有清中葉有
一南人曾来此地佯為病狂不意乃探玉髓之真源開錦囊
之秘奧撥砂有法擇土多能將是山主脈云断即見金鴿
双飛紫氣濆騰守墓者聞知奔告其主迨乘騎往追已
杳無矣踪影及歸墓審視之樹葉為之盡脱墓前雙
龜目已俱眇血流涓涓至今尚有餘痕遠近人爭士徃
覌之老婦儒子傳為奇談考尚王之為人有膂力善拳
術深謀多智慷慨有奇氣當闖賊橫馳中原所至
蹂躪而伊率眾當先衝入敵陣敵人為之披靡及後
飲彈中刄血流濡濡而猶揮刄不少却然流所經彈
粒粒洞穿闖賊因以減滅迄今道旁過者謁其墓摩
挲其碑猶髣髴想見其振臂呼殺敵百之英萬概
者也
尉遲敬德鋼鞭
海城古名沙卑又名臨溟在唐為三江越虎域域之週圍約十
里許置有五門東西北三面各一門南則有門二東曰小南門西
曰大南門小南門之後有鋼鞭一桿插入域基外露鞭柄
尺許以手撼之可動力拔之則不能出相傳為唐太宗
征東平服此域時因門墻頽倒太宗命尉遲敬德督工重
修以南門便以出入故添設小南門工畢時敬德將自用
鋼鞭插扵門後用作永久之紀念是歟否歟不得而知也
濟小唐羽化處
鉄嶺縣域西北二十五里大台山之小唐洞據云濟小唐明嘉
靖年人原籍鉄嶺為當時名儒已試中於京師因權
呂嚴嵩阻道不得見用於朝廷奮然歸山辟榖學
道所謂小唐洞者在大台山之中間石壁聳立洞壑
深邃寛廣約丈餘口外平坦两傍碑碣數座多半小唐
親筆尚可辦認入內不數步有石〓石棹石椅羅列整
齊又有一石象棋盤將相礮馬卒棋子足以俱備隨便
推使欲拾起則百計不能云
明李廷弼墓
海城縣東北四十里許駙馬營村東有李大官坟山勢起伏蜿若
龍蛇盤踞四圍秀嶺環伺恍如萬笏來朝博者謂該坟係
明時李公廷弼之墓當其幼時家道寒微為人牧牛斯山
即其主人所有但其天質聰頴賦性與人殊適在斯山牧
牛有二人来自山下畧謂此山之凹處係靈毓所鍾如置鷄
卵即可生雛枯枝即可生葉並在山之東西二里許各有一泉
如在西泉以足踏地則東泉泉水立即湧出而反應在東泉
亦然倘葬身扵此必當受益無窮盖此二人必素探金鎖之秘
深窺玉髓之精辦龍耳扵山陬識龍眠扵草澤者也此時
伊在草叢中佯作鼾睡若罔聞知該二地師前往唤起
嘱伊代置鷄卵並代覓枯枝迨日暮歸家詳告其母為
買鷄卵數枚以一半用水熟之其一另半儲他囊枯枝亦
然翌晨抵原處依法試騐果生雛枝發緑苞遂一蹴而擲
之將熟卵及熟枝併置其處稍頃該二地師至屢試不果
遂鬱鬱而去若李公廷弼者可謂心有人不矣數載
伊父病故遂商准其主人將伊父葬馬次秋徵兵代主人而
徃可見年少精明藝術精徵有胆識有作為十餘年
間官登將壇殆亦斯墓之所致歟今則磚垣繚繞土塚
嵯然遥望之雖曉日晴空而雲霧迷漫松風怒號蘿草
縈雜山色蒼蒼小岫嶙峋亦甚有可覌最奇者墓前有
二石鼃東西分列各員豐碑有云其西方之鼃每乘秋夜
輒田食附苗近頗感其苦但均不知其所以旋為雷殛
事始洩將其殼分為二段其一在南大頂其一在北大頂
相距約七里近尚有跡可尋其東方之鼃見势不佳恐殃
及己遂棄碑而奔迄今不知所歸有云直赴京門李宅
(李廷弼)門首者有云赴西海者究竟在京在海不得
而知者也
金之舊都
吉林省阿域縣舊名阿勒楚喀金之舊都白域在〓城在
縣南門外圍內有周四十里謂皇域者基址猶彷彿可按
在昔瓦礫遍地今已盡成良民田居耕作時徃徃掘得銅
佛銅鏡爐鼎古錢等物惜地方人士不知保存盡為外
人賤價購去今欲求一錢半缶不易得也
漢安市城
盖平縣東北六十里之湯池鎮即漢安市城舊址相傳斯地有温
泉可浴故名為湯池鎮舊城垣以土築城周圍可四里許城分
內外外城已頹塌僅遺城垣舊痕內城髙尚丈許今為王姓
居斯城群山環繞為入髙勾麗必經之路唐太宗既破青
石関遂進攻斯城攷斯城既不如青石関之险守將復不
若盖素貞之勇然青石関一鼓可得斯城三月不下安市
僅一土城進攻三月不能下以致無功班師也夫
調兵山
三面環山惟東南隅為向陽平地一望無阻清溪繞村
南流每當春際花明桞暗燕語𦾉啼居是地者疏籬
柴扉耕耘而食頗有尭天禹甸之境相傳宋金兀朮
調兵扵是因以得名〓幅圎縱五六里横約十餘里其中
居民八九百户商鋪二十餘家山之南有居民五十户為兀
朮街詢之土人則曰金兀朮調兵時曾居扵是至扵村
南之鳳山村之北龍山雖不少奇異之境因無関宏㫖
是以從畧
歡喜嶺
海龍縣孤山子西十餘里地势平坦風景天然其嶺
東即俗稱邊外(即今海龍狐山子)接近龍崗為胡
匪出没之處据可靠鄉傳云該地昔時人烟稀少前
清康煕帝曾獵圍至該嶺因東望各山硝壁環拱
大樹巍然上對隨侍諸臣歡笑由是欢喜嶺之名乃成
者也
白塔堡
瀋陽縣南二十里許有村曰白塔堡其村東側古塔一崢嵘兀
立髙矗雲端遼北瀋南無有出其右者是塔中空而外作
六棱形面面各有圓門由下及上均如是也遥望之其體
玲瓏古人所謂玲瓏塔者殆似此歟嘗聞是村人士言
曰昔年曾有一鑄鍋者沿街呌唤鑄大傢伙終無有應
之者嗣有村婦戲而言曰吾村塔尖破裂爾能鑄否伊
曰能言訖遂各散去翌日晨霧大作隱聞塔尖有斧
鑿聲村人不觧及霧散及見塔尖破裂處有數鑄
鉄鋸扵其上村人大駭此說雖𮎰誕而人言鑿鑿惜
是塔扵甲辰年日俄战役毀壊今過其地令人憑弔不置云
仙人洞
海城東南七十里小孤山子村之東山山势起伏崖壁峻峭
蒼松古栢虬龍蟠曲雲霧出没扵其间山溪曲曲繞其
下與村西之狐山遥相對峙及至見洞門上刋王洞二字下刋
古洞風光四字係清道光年所鑄洞中有長二丈濶丈餘之
地作石室狀山僧居其內有人問此洞深幾何僧曰據古人
相傳有三四里深但是洞中愈走愈窄步步底下即能
入而返時恐不易耳且其中黑暗如𣾰東燭之光幾若萤
火逰者皆裹足不敢前也
石人山
瀋陽縣北之𠞑千户屯東二里許群山環繞石人山位扵其中
山陽草木繁盛山隂次之每當盛夏草木蓁蓁見有石礫者
即石人之首也近視石人則為天然生成絶不類人造者肢體
可辦口目糢糊山中共有石人二十許姿势各異或立或卧或
屈拳或合掌有類誦經者有似間曠者依山作势頗稱奇
覌村人謂始清初該村內有廟頗宏大嘗有老僧與徒二十
餘人潛修得道老僧一日率群徒登該山布徒扵𬑔石上
已坐山腰已而皆杳惟所坐石則突起類人形後有好事者
徃視之則惟石人在耳
蓮花寺
盖平縣東北百里之萬山中有古刹曰蓮花寺寺左右多
松皆大可十圍中一株距地五尺幹上有横穴径尺似彈丸
穿過者詢之近人云唐將薛禮曾獵扵是寺前終日與
所得因憩息寺中時當中秋月明如晝遥見叢林深處有
大蛇數丈自樹稍盤旋而下垂首及地薛禮攀馬揮戈剌
之不及中誤中松幹而大蛇則渺然不知去向矣薛礼懊
悔而𡚖此樹之幹穴口洞然殆薛禮之所剌歟今此松猶茂
盛不少衰穴尚彰明弗泯滅者也
破臺子
盖平縣青石関北十里許有土嶺蜿蜒甚長横貫東西
遥望之如龍蛇上有鳥道僅容行人嶺東部極髙處有
台即破台子是也台為唐時髙勾麗所建形圓全部皆
以磚建成磚大而厚擊之有金石聲本名烽火台有危急
時用之以舉烽火後因年湮代遠台之西北角畧見坍塌
遂改名為破台子而其下之小村亦以是名〓
西礮臺
營口縣西五里有炮台曰西砲台據扵遼河之左口周可三里
許內有点將台三皆西向東有三門與台相對四圍墻髙二
丈餘係用小米和黏土築成其堅固異常內有殘炮三尊
至今尚存相傳為清光緒初年喬帥来守是地築以備
战者也迨甲子之役宋帅战日人扵此其南尚有四营亦其
時所建也今者战事已矣此台空留位為樵子漁翁徜徉
之所者也
上帝廟
盖平縣城內西南隅建設年代渺不可攷惟相傳謂先有
上帝廟後有盖州城一說謂係公輸子手建其形如亭四角
各長約丈餘並未設柱支持經若千年亦無頹塌內部共
分八十一間有柱四皆以木片堆成中空偶像亦髙大絶倫
至構造之精巧為近代所無木工之精扵技術者欲仿效
〓終不得其梗概假令公輸子之所經营則秦漢以上之建
築物者也
姑嫂城
遼陽縣城東三十五里有村名姑嫂城是地居民稠密風俗
儉樸相傳明未之際楊鎬作乱於遼東兵卒所過沿途擄掠
任意滛乱一日過是地適姑嫂二人紡績室中兵欲狎之二人
以死拒兵固强之嫂乃先引刄自殺姑見嫂死亦自絶迨兵去
後人歛其尸瘞於山坡後乃名是地為姑嫂城云
藏軍洞
大石橋東有関馬山其山頂有四大石柱嵌引成環相傳
為唐太宗繫馬之所該山南面有石洞即藏軍洞也旁有
叢樹為屏洞口直径僅二尺可容一人洞內有氣孔三很寛
濶可藏軍三百人然黑暗異常冷風透骨旁有墜道
一通於山外以靈消息相傳該洞為唐太宗所鑿用以埋
伏軍隊曾在該地大勝盖蘇文一次該洞不為無功今唐
太宗徃矣用埋伏者何人祗遺一𮎰洞供彼牧䜿子為
賭博塲也
駙馬墳
遼中縣北四十里後蟒子堡村南百餘武有清初駙馬
墳在〓據聞駙馬姓𫎇鄂洛名博濟里大清天命年
间由長白山虎爾哈地方率眾來𡚖屡五战功清太祖以
女妻子招為駙𫠉天聰及順治年間隨軍入関擊散馬
步流賊二十餘萬及駙馬公主卒上連𠮥三次封其叔父
翁阿岱世襲輕車都尉該墳地處幽靜群崗屏列墳
墓巍巍古樹蒼蒼一入遼境即可望見今雖年湮代遠
而鄉老猶津津樂道其武功〓
耀州
海城縣城南六十里全城週圍不過五里嘗聞父老言是城
為唐代髙麗舊城舊劇中所演之獨木関即此城也墻
髙二丈純用磚砌內有極大鉄條竪固異常城門两傍設
有石人石獅石馬等具門樓之上横以石匾並註有唐代
人名雖不甚真切尚隱隐可辦清光緒初年垣墻石噐
尚在其後為外人毀壊或携之𡚖國致令人考古無憑也
雙樓臺
開原縣西五十餘里聳然髙起扵岡巒之上者曰双樓台土人
謂斯楼係唐時遼東盖蘇文之妹之别墅樓髙七丈餘两
楹連成樓之下有轅門髙約二丈餘横約八九尺也由轅門中
石縫攀登而上其中可容二十餘人周圍一色白玉壘成其下
因徃来人憇息多所毀壊年久經風雨摧殘不甚整齊也
瀋陽罪城
據聶子成『東游記程盛京城垣四至圖』謂出城之小東門至
福陵數里有地稱曰(罪城)註云北京『黄帶子』犯法例無
死罪乃發至盛京入此城居住不容他徃因命名曰罪城
云云按此城名今人知之者殊鮮前曾徃福陵一路徧詢
迄無知者姑誌扵此待訪問〓
皇宮石經幢
奉天省瀋陽縣城內皇宮東華門之右側有髙可丈許形為
八面矗立於小亭內色深青之一石即俗所稱為『十面』者也(東
省俗諺猶以『見着十面』喻人所見希罕)迷信者流遂有謂
此石下鎮魔物等種種怪誕之談而究不知此石為何物細
覌該石為風雨所剝蝕石理已極粗糙本可断其决非近代物
數年前曾扵該石上捜得『尊勝羅尼唐開元二年瀋
州……』等字樣約可辦始知此石乃一千餘年前之一佛教刻
石所謂『石經幢』是也清初特為之鄭重保存故置之皇宮門側
其所刻經文年久剝落後人遂多不辦其為何物矣但在今日
固猶有考古之價值在也
古韓城
遼東昔爲髙勾麗所有是以至今頗多遺跡臨溟北之三層
山即其一也山势峻峭松柏嵯峨小岫羅列其南清溪縈
繞其北遥望之作盤旋狀恍如海螺近視之城垣遺跡分為
三層愈髙愈小山即以是名〓考其磚石長大而厚歴
數百年雖風蝕雨化而竪强如故鄉人每有用以磨刀者因
其厯年既久將磚性变為石性矣且有在城下掘得古時銅
錢及銅噐者鄉人均視為珍品髙價而沽迨臨其頂周圍可
里許地势平坦上有古刹相傳謂盖蘇文據守於此至今
猶令人撫断碣殘碑不禁滄海桑田之感也
遼陽龍化地
遼陽古稱襄平都不乏古蹟公孫淵據之薛白袍鎮之
清太祖都之白塔矗扵城西所以紀平遼王征髙麗功勲也
新城位扵廓東是清室草創之金鑾殿迨去城西北三十五
里有村名河公堡者展縣圖讀之位扵太子河下流左支清乾
嘉间有一遺事即吾所誌之龍化地是也
據聞有吳翁者失其名善風鑑比臨終時𠮥諸子輩及家
人扵塌前以極沉摯之語告之曰余久視輿地為人役使甲
子已一週矣今則白髮絲絲瞬將長眠家東一地𡚖我已
久形勢龍蟠関東無匹以吾覌之水擁曲朝是其祥髙
亢偉異徵其貴探金鎖之源窺玉髓之幽辦帝窘扵迥灣
丘前龍脈所鍾有难言之隱余死後汝輩可卜窀穸扵
彼處勿服衣勿著履勿以櫬衣櫬褲遮我軀體父嘱若
是爾其謹遵勿渝喪後越日吳翁之女帰甯奔喪哭而
痛痛已而鳴暗曰吾父僕僕人间久經寒暑我哥我
母何其狼心若此令吾父赤身祼體長眠扵不釘不封之
棺中家人告之故弗聽附手而止之亦弗理継乃怒曰吾
誓與吾父一褲以遮其下體一帶以擊其脛骨遂埋葬
〓翁死後其家所蓄之犬色黑如獅為狀頗動人𬋪惟
日夜登房有時狂吠扵屋脊间黑雲團聚扵家前族人
怒以為不祥棒擊之犬哀號淚流如注此時北京欽天監
觀星象者奏紫徵現扵遼東扵是按分野行文来索比至
河公堡距吳死已两月掘墓見吳翁屍體已具龍鱗二髮
四𤓰光耀逼人將蠕行入河矣官府毀其墓起巨廟立
碑文吳家嗒然若喪吳墓乃遷移左近而吳氏子孫昔
拜進士(吳文階等)今擁達官靈氣所鍾至今未已傳
者謂同時佟一堡産鳳比吳敗彼等亦漸滅今者廟
前之地逄雨天即晴犧如温雨過隨乾雲烟鎖塚翳翳
森森隂風厚霧令人深感〓
素井
盖平縣城西二十里有伴仙山〓形势嵯峨攀登不易其上有
寺曰鶴羊相傳為黄花道人修煉扵此未幾遂乘鶴昇天
事雖荒唐然父老言之鑿鑿由寺西行數十武地勢平
坦旁有古樹一株素井位其下井口直徑僅尺許水極清
澈可以見底寺中道士均取飲扵此但必務守清潔若誤以
油𮚞投入則井水五涸毫無存餘必極力潔凈後水始湧出素
井之名亦由此也相傳此井鑿扵唐時有人借寺讀書曾見
井水两次乾枯皆依上法補救水始現出亦云奇矣
三仙洞
新民縣東北六十里之黄金山北端山勢嵯峨巖壁陡峭其
洞適居山腰由曲徑前進洞為橢圓形人可蹲踞出入
洞內深黑幽瞑不可窮極伸首洞口風啾啾然水聲砉
然鄉人向傳有三仙出没扵茲洞夏秋之交人多長跽乞
葯扵洞口香火不絶至洞之所由來及仙人為誰則非予之所
知者也
桃花山
岫岩北七十里有一山〓形如桃因之取名為桃花山山之週
圍達五十里許其峯髙聲雲霄有時雲霧細雨迷漫山
峯有時則雲收霧散怪石出現由麓陡巔需時半日誠
巨山也山之南巔茶樹成林早春發芽艽艽茁茁緑新
可𬋪採其嫩葉用以炮茶味清而香惟一届端陽前半
夜葉尚完全及至三更葉尖盡缺居近人民咸以爲奇遂有預
先登臨樹下手攀一枝待至三更而葉尖仍缺據鄉老云此
茶生山巔髙接天際殆為仙人所採其說𮎰唐殊甚然葉
之缺終不可究詰也
卧虎山之髙麗城
鳳城縣治南一百四十里有山脈自東西綿亘十數里至盡
處峯两歧裂巖嵯峨遥遥相峙如列屏如戟劍剌天
森嚴偉傑挺拔之至上多松風来作響若萬馬奔騰
驚濤乍至令人心神欲駭不能久立两峯稍下處𫠓道崎
嶇登臨維艱势險要易坐守故韓人築城扵上依山自固
但厯年既久為暴雨狂風之冲刷侵蝕故遺址不存僅
賸一畦之萋萋緑草已而土人猶呼之髙麗城也下山
走遠囬視其全势聳立雄拔若巨獸之偃伏故稱之為
卧虎山云云
卧佛寺
相傳清同治某年大𩆍雨河水溢漲水聲湃澎越四
五曰聲愈洪村人徃視之水底現長石一像人形頭部手
足但全咸奇之舁之山巔稱為石佛遂建寺以視像首
西向足東向卧置之盈三楹旁塑老嫗携竹筐中實
榖殼云卧佛為嫗子日食斗米粟不継因餓斃說近
𮎰唐但邑人言之鑿鑿奉之篤若神聖〓至之石之
来源像之雕琢均未悉始誌之以備攷是山及山下村落
均以卧佛寺名也地在距錦西縣治六十里也
僧王陵
法庫縣之西桞邊之外(桞條邊横袤縣境北部東西約一百
六十餘里俗稱邊以南為邊𥚃邊以北為邊外)本科爾沁𫎇
古故地舊属康平前(清光緒三年借地殖民合賓圖蘇魯置
康平縣治)今隷法庫(光緒三十二年法庫設治將邊門外附近百
餘村撥隷縣属)有髙峯矗立势茸巍峨山脈分岐蟠鬱
陡峭東西綿亘幾三十里總稱之為陵山亦曰三陵蓋以
科爾沁之達爾罕博多勒噶台賓圖三旗之先陵均在
於是故名山之東脈岐分為二距極峯(俗稱八虎山)約八
里餘靠北脈南麓有平原一叚約五十畝許青山拱抱緑
水環流樹隂掩映間萬𭺛参差紅橋隐約者則博旗僧
親王之陵也查王名僧格林沁為世襲郡王忠直成性勇武
絶倫清咸同間督師南徐勦平捻匪為清代有數人物卒致
輕身䧟敵死扵王事清廷軫念有功詔封忠親王建陵扵斯
極為壯麗陵之前有寢殿三層配房两列雕梁畫棟金碧
交輝御碑亭在其前髙約五丈周有四門中為豐碑横
扵贔屭之背均以漢玉為之玲瓏剔透雕刻精工碑面
之文有臨敵無懼勇冠三軍盛服連鎮凱奏髙唐衝風冐
雨臨陣六年梟獍疊擒等語背為大清同治四年月日勅
建洵為近代偉人宜其功而銘石也
黄山石城
復縣城西南長興島中有黄山〓一名大孤山距城可百餘里
山势險峻上有石城僅自東北麓可登其中峯尤峭拔俗
稱点將台南有古井一眼井口鎸有天王字樣俗傳為唐時
姜興本據山稱王山後有三義祠現已頹壊不堪亦不知
建自何代惟西南隅有明萬暦三十二年庚戍重修碑記
碑側有古栢數株髙可参天狀亭亭如華盖今尚存〓
海龍
海龍縣之由来時人已多不識據父老傳聞髙勾麗曾命李海
龍鎮守於此遂扵人名命城也攷李海龍之墓現在北崗
九龍口俗呼髙麗墓當壬戌年间尚有碑石可証然已
字跡糢糊無從辦認近被牧畜之殘蹈樵採之更移該
碑石已不知去向矣然閤城居民確悉為李海龍之墓
其設置之年代約測之當在唐時但已不可攷矣
天井
錦西縣虹螺山之西偏一峯上有石厂一厂下有石頃類脊
臼水由⺁上石隙中滴下注入石頃頃半盈盡汲之不過一石但
多人取用亦不竭𬑔始奇之因名天井清雍正九年有僧
曰法空始築菴居其旁後或有或無云井係僧製今居一
道人𠞑姓室內豢蛇二粗如盤道人他出則代之守室道人寒
暑恒赤足類有道而徉狂者井旁生苔蘚四時鲜緑可𬋪
井之下阿生柞橡数百株亦霧氣森森脱俗境云
魯颜公祭 侄文石碑
清道光時復縣長興島漁人某氏在西海紫馾峯下老
古島捕魚網石二塊一長四尺一長六尺漁人不識何物用砌
猪圈字跡乃多被磨滅恃有邑商趙明道氏𬋪其石
之光澤購以為砧及詳加辦識知曰尺者為唐颜魯公
祭侄文稿六尺者則跋文也州之尹趙公良楷字〓之工
書法聞其事以東錢百五十緡購之置扵南関永豐
寺內督工拓印士紳與其事者亦均分潤趙公去任之日
邑中翰徐韶初主講横山書院倡議留石不果後帰
復州知州王公楨乃將石獻扵奉天廷紹民雍府尹後
又轉入內府不得復見縣志誌稱此二石係唐颜魯公祭
侄季明文稿越今千年經宋陳子微元陳伯敏明羅念
庵文徵明清鄧元固翁覃谿諸先生題跋或考据其事
實或稱述其書法精審詳明後人莫賛辞自鄧元固後
不知何時此石流傳誰氏相傳有南船遇險扵本邑之西海船
主當時謂土人曰他不足惜惟有二石落水有能得者必酬以巨
金人爭泅之終未獲至道光恃乃現鄧元固稱原稿為明大
司馬聶双江珍藏子孫相傳百世數經水火皆莫濡焚亦
云奇矣而石刻復沉没扵驚清駭浪中太倉秭米未足
喻其細微况復厯年已久泥沙冲淤潮流鼓盪即使幸𫉬
其一雖非完壁已為难得此二石乃双双躍出如豐城之寳
劍不可分離不尤奇乎現吾邑士紳爭藏此項碑碣也
法門寺
復縣南六十里許有法門寺在〓地势雄峻四山環抱宛
若城郭而寺適宅其中由其中以望南則金州灣波濤
洶湧恍如目前惜廟堂圯毀不復存在考該寺遺址可
二百餘畝當時居僧人三千餘旋因搶刦男女過扵莽匪至
明末乃為官兵所燬今劇塲所演之法門寺即其軼聞也
廣祐寺
遼陽縣西門外廣祐寺俗呼白塔寺天聰九年重修考
之碑記此寺創扵漢曾經唐尉遲㳟重修一次相傳有自
來佛一尊說殊𮎰唐今之日本站在其西塔南有井取其
水製糖經暑不黏故有塔糖之名塔髙數十丈髙聳雲
際四週繞以古樹日本闢為公園此為遼邑古績也
金兀朮城
金兀述城在懷德縣西北四十里自金敗宋後斯城之廢久矣
垣墉頹塌化為泥土若斷若續環延三四里起伏若培塿然
尚可辦矣今已墾為畬田也據野老云當初拓時嘗𫉬
断戈殘刀骷髏扵土中則當時喜兵好战戕害生靈不問
可知矣
白雲洞
岫岩縣北九十五里松坨子村東北溝有一山崖壁峻峭雲霞
出没山下里許有古刹一所復有道士掛褡扵其间有人與
該道士由山麓而上行約半石磴層層共計七十有二至洞
首似覺雲生脚底日盪胸前其洞門鎸有青雲山三字洞
中寛九尺許長丈餘作石室狀內有禪台一上槊白衣大
士像两尊並土榻所舊有門窗僅半亦皆將圯毀外有樁
一鳴鐘一道士云昔有葛道士在此面壁成仙所遺倉泉石壇
等蹟至今猶存也
梨樹城
梨樹縣城北五里招蘇太河之陽有髙麗古城一座名梨樹(俗
名偏臉城因地形相似)雖時代變遷門户𭺛礫存在尚足以
想見當年之制度農民在此鑿耕自力恍如世外桃源也去夏
有牧竪某刈草得二甕內貯古錢計數百貫無字號(俗
呼馬蹬錢)售之市咸稱古物本邑當設治時為奉化因與
淅省縣名相同民國初改為梨樹也
遼濱塔
新民縣東北五十里許有村曰遼濱塔位居遼河北岸因
該材之西有古廟旁有古塔髙二十餘丈寛五丈許據父老
云此塔扵傳為唐代所建迄今已千有餘載惟年久失修
今則而向西稍傾矣
古仙洞
復縣東南五十里許平原膴膴惟有一小山層巒聳翠
突起扵狼河之南岸髙不逾二十仭縱長里許横寛僅六
㝷山之北首峭壁陡絶其中間有洞洞口向北狼河蜿硟
扵其下者有若大張其口而為吞吐〓口側鐫有古仙洞三
字隱没可識洞口髙寛各八尺餘持燭以入初則輾轉自
如行八丈遠則漸漸狹隘再進丈餘雖作傴僂狀亦不
易行但其深遠如河者也
永豐夕照
永豐寺在復縣城外東南隅明洪武時在其地建觀音堂
永樂己亥江西都司唐琮謫為復州衛指揮使慨捐
亷俸改建佛殿奏准賜號永豐寺後有唐尉遲敬德監
造之寳塔一座今尚玲瓏相傳每年春分秋分夕陽西下
群山皆黑佛頂猶見日光遂附會謂佛頂圓光特著
靈異或謂當日落後在縣南門外石橋上佇五東望餘
光一点紅射塔尖而夕照之名究不知何所適從以吾覌
之永豐寺地势髙聳塔影凌空當日夕時囬光返照一
抹晴霞掩映奪目乃其當然者也
薩爾滸山戰蹟
薩爾滸舊作撤爾滸位扵盛京興京縣西今𡚖撫順縣
治地势髙屋建瓴洵兵家所用必爭之地也當明之季遼東事
𣗥楊鎬敗而天下無勁旅化真遁而関外無堅城戍馬倥惚山
河破碎清太祖扵明神宗四十六年一月進攻撫順明分四路
兵禦之太祖遂誓師扵羊台𤁋陳七恨(羊台在薩爾滸東
十里餘)輸餱糧兜鍪噐械扵营盤(在薩爾滸西五六里)大
會六旗兵扵鼓樓設𤇺墽扵鉄背山用誘敵之策大破明杜
松之師扵山麓明師首尾不應自相潰乱全軍盡覆死者
忱藉松敗監軍潘宗颜力战死今其战蹟縉紳先生猶有道
之者本嵗秋蓀如通化道出撫順東薩爾滸山之陽靜生車
中百無𦕬賴爰問車夫前路之遠近適見豐碑矗峙影對斜
陽碑為乾隆癸亥甲戌東巡所製所以甄謨鋳雅臚功勒實
念先祖剏業之不易而益憬惕扵守城之难長言諄復垂訓
扵億萬禩子孫者實深且備也薩爾滸之役寔明清興亡之
一大関鍵也清負扵明則七事之失徒空言而清之爲清未可
知也明負扵清則楊鎬敗化真遁(如栢〓杜松治軍蕯爾
滸之役師敗身殉)劉𠞑綎相継死萝麟(趙夢麟)王宣以
義終是明之亡不待蓍龜矣
髙麗城山
復縣南行四十里許有髙麗城山在〓山不甚髙山㘭隱處
有磚石堆砌長延數十丈盖昔時髙麗城垣故土人相呼曰
髙麗城山相傳唐太宗征髙麗時韓兵死據此城唐兵攻之
久不能下帳下有薛仁貴者勇力絶倫見山下有巨石重数
千斤奮两臂加頂上遥向山巔抛之石落地䧟數尺韓人駭甚
遂相引去迄今山巔有方丈巨石人咸以為當時所抛之石云
石棺山
伊通縣西北五十里有石棺山羣峯環抱莫及其髙極巔有石
棺一具其後身已稍䧟土中其状與木棺無異附近有老樹数
株前後盡設香爐左右遍縣匾額每至夏秋時有鄉人
登峯乞水討葯藉以療病貭諸患者則謂應騐如神至
詰其棺之由来有謂天然者然乎否乎未可知也
知识出处
《東北遺闻》
本书八卷,列举了多个东北地区著名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或地名,包括山脉、湖泊、寺庙、古洞、名胜等。
阅读
相关专题
遼海衛
相关专题
永寧監城
相关专题
惡虎村
相关专题
塔子城
相关专题
髙麗城
相关专题
石狼
相关专题
虎皮驛
相关专题
碑樓屯
相关专题
漢王殿之漢王石
相关专题
獨木関
相关专题
騐軍堡
相关专题
吳姑城
相关专题
混里海巴哈
相关专题
娘娘城
相关专题
奩妝台
相关专题
華表柱
相关专题
姑嫂石
相关专题
烽火台
相关专题
宗室營
相关专题
瀋陽舊八景
相关专题
安市城
相关专题
濟小唐羽化處
相关专题
金之舊都
相关专题
漢安市城
相关专题
白塔堡
相关专题
破臺子
相关专题
西礮臺
相关专题
姑嫂城
相关专题
耀州
相关专题
雙樓臺
相关专题
瀋陽罪城
相关专题
古韓城
相关专题
遼陽龍化地
相关专题
素井
相关专题
三仙洞
相关专题
卧虎山之髙麗城
相关专题
黄山石城
相关专题
海龍
相关专题
天井
相关专题
金兀朮城
相关专题
白雲洞
相关专题
梨樹城
相关专题
古仙洞
相关专题
永豐夕照
相关专题
薩爾滸山戰蹟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盖蘇文墓
相关作品
金兀朮墓
相关作品
薛禮廟
相关作品
昇仙橋
相关作品
寳寕寺
相关作品
安昌縣浮屠
相关作品
明蘇継祖墓
相关作品
明尚可惜墓
相关作品
尉遲敬德鋼鞭
相关作品
明李廷弼墓
相关作品
蓮花寺
相关作品
上帝廟
相关作品
駙馬墳
相关作品
皇宮石經幢
相关作品
卧佛寺
相关作品
僧王陵
相关作品
魯颜公祭侄文石碑
相关作品
法門寺
相关作品
廣祐寺
相关作品
遼濱塔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首山
相关实物
覺華島
相关实物
紅寳山
相关实物
唐王山
相关实物
嫘祖洞
相关实物
晾甲山
相关实物
蠻子山
相关实物
調兵山
相关实物
歡喜嶺
相关实物
仙人洞
相关实物
石人山
相关实物
藏軍洞
相关实物
桃花山
相关实物
髙麗城山
相关实物
石棺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