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图书馆
沈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沈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東北遺闻 卷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北遺闻》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1548
颗粒名称:
東北遺闻 卷一
分类号:
K928.703
页数:
70
摘要:
本卷列举了多个东北地区著名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或地名,包括山脉、湖泊、寺庙、古洞、名胜等。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东北地区
内容
石鐘乳穴
錦西縣東北六十里之木匠溝村由村南行三百武有一峻
峯形類蝙蝠村人呼之謂関山其上多桃李杏柞等樹
因久採伐枝幹扶蘇遮蔽天日其中冷風謖謖隂氣森
森雖暑日著單衣亦噤焉山之中凹處有一巨穴穴口形
類葫蘆口面僅容身次如饔凡八穴者湏脫衣蔔葡
前行爲丈五尺許逹穴內豁然寬曠廣約三畝高可三尺
上面係石壁底多礫穴全形類覆釜上頂及斜壁偏垂
石鍾乳長者盈半尺粗如拇如葡萄如珠如鷄冠如耳
鐺狀皆奇巧然均乳白色望之目怡然心適然手撫之
如玉如冰如冬日清鉄清冷極穴矣內黝黑燃燭光如豆
即燃多燈亦僅堪明辨壁及地下多有孔如盆口如犬
竇如鳥穴伸以手誌之以應凉欲泣魚敢入側耳聽
之此穴則濤聲哄哄彼穴則風聲翏翏村人云風洞水
洞如携九燭皆燃之周壁可見坐地聽之如置身珍珠龕
中垂乳因燭光反映為紫色淡紅色深黄淺褐色坐等未
久神悽毛悚矣想鍾乳加長而寒氣猶是也
札蘭屯
哈滿路扎蘭屯站地逆山林有天然之溝河叢林密佈
頗爲幽雅橋畔修有積水浴池两岸設白布亭幾十
惘以爲男女沐浴休息之用大小船数雙可謂極清
幽之佳境也
寧遠屯
遠陽南五十里外寧遠屯村落之東北樹林中凉風颯
精神倍爽遥望距村里餘有廟翼然至廟見山門縣
一匾額大書虫王廟三字畫法頗佳八山門抵佛堂見佛
像不甚整齊出佛堂見廊下有芍藥四叢花雖缷而
枝葉猶新西行數武有瓦房五間院見中有古槐三株
高二人餘粗約數圍枝葉扶蘇蔭滿廟院樹下有長椅
數條以爲休息納遠之所東望有花園週圍植小榆髙有
二尺密不通風園內羣花俊秀開卸含苞不各類花名不
可勝數有石榴二株高可盈尺其一花開耀目其一實犬如
拳令人可爱南有一方塘週約丈許內有魚數尾上下游
泳優然自得兼植蓮花於內花色鮮明情香撲鼻園
北有假山一座係煤炸所壘高約三尺長約丈餘巨石峻
嶺花草蒼苔魚一不備山下植小榆數株榆前有小廟一
間匾曰山神廟又有對聯一付上聯曰山鳥鳴花片齊
飛下聯曰廟院微風榆錢自舞廟前有一橫溪東西小
橋可通此等人力之締造却與天然魚異紫燕飛舞扵
槐上蝴蝶採蜜扵花間此等佳景何可多得
古洞仙蹤
莊河縣是處背山面海奇觀頗夥距莊東東北五十里群
山中有一古洞正北極峯嶺去平地幾百丈行四小時方可
詣洞門門首碧桃數株緑栁两行山之麓奇石峻嶒松杉
密欎未入即寒氣徹骨矣門左右有清泉二道人以石
鑲之深三尺許澄清澈底時有虵螔躍其中故名龍泉飲
之甘洌洞深黑秉燭入行數武于石棚結隙始見井天(又
名壶尺)壁五千仞院地畝餘佛殿三楹鍾樓一座殿後石壁
中子洞僅可客身內有油燈光烱烱道人云係洪釣老祖
化身處至今秋履猶存其間飛瀑洶洶凉風習習披
裘不煖衣葛猶寒蟬抱槐而吟鶴依松而睡名士題詠不
知凡幾僅錄了了子句云栁緑桃紅断復連一聲清出山磬
烟進門只說餘魚地入洞方知別有天壁畫蒼苔窺烏跡茶
烹明月汲龍泉此間乍到塵心滁莫道今吾不是仙
飲牛湖
海城東北距鄉較遠故人跡罕至而其地之佳勝可謂天然
畫圖不假人工山勢廻環蜿若游龍雜樹叢生蔭蔽
天日山踧多白石環以水瀦山口迂而長夾道石壁千
岩巍秀萬壑爭流見之聳然迨步上山腰數峯橫
巨宛如巨厦中有一湖口径尺許其水清其味潔四圍
松栢清風習習令人心爽神怡真不啻服清凉散每至
夏時难人騷客爭往遊乌
三江口
梨樹縣北西則遠東河岸稱大屯明自建路後三江口稱
按早年爲停碼頭面積約十里惟地勢窪下常患水災而
商業由是凋零近來又建築正式鉄橋石柱早已築成深入
水內二十餘丈鉄資材科運来者如山如海洵非平常工程
可及河內浩浩蕩蕩水勢湍激遠瞩橋東山嶺聳入雲
際乃四洮路大橋工竣之紀念碑也麓東有一池長約半里
橫貫鉄路南北當地人云早年河身舊道終日遊人暨釣
魚者紛至者來四處緑桞垂青碧草一色沙鷗飛翔扵上
下金魚游泳扵水中似此天然佳景南有二山龍盤虎
踞两相對峙登西嶺遙望遼源北之搏兔兒山如一塚然登
東嶺更望遼河之水如瀑布如羊腸昔韓人在此築房至
今猶存遺蹟該處東南一里許更有一山其勢平坦草木
参半各種飛鳥麓南有関岳廟一座院落整潔廟貌莊
嚴有東西廊房各三間以備遊人休之息所說者謂該處
天然之景致耳
杏花山
吉林省垣西北二百二十里有山名杏花者山勢巍峨峯巒
層疊樹木叢雜幾無隙地就中以杏樹爲最多每屈春
季杏花開放燦爛可觀遙望之宛如堆錦較晝之點
綴尤有過之其山溯羊腸路直造其嶺則覺冷風
澈骨大有慄慄然寒不可當之概以視亭中之清爽
又有天壤之别矣特爲之記
三岔河
海城西六里十有三岔河為遼河下流因該河至八家
子村北分為三岔因以名〓據相傳為古之淤泥河唐
太宗徐勣李清曾渡扵此日俄戰時俄軍艦被創沈
没於此河內(前數平尚有集工掘此艦者)河水自東西流
波平浪靜村人築堤植樹於两岸以防水患近南岸之水
濁而黃近北岸之水清且緑黄緑二色各不相混若若離〓
岸草蒙茸州获上下蒼蒼蒹葭彷彿伊人矣在是
登堤南望村舍櫛比樹林爲籬栽花作回壁台首北壁工
邱橫巨似塚非塚瓦断頺垣荆榛滿目是爲馬圈城也
係昔唐王蓄馬之處今則祇存形影也
石人山
瀋北劉千戶屯村之東群山綿巨距省殆七十里人足罕至
山之中有石人也三峯矗立拔地特起遠望如人立故以此名
之抵嶺坐樹下南望省垣隐約可辦北指馬耳山如在足下
清溪下流流水有聲溪之两岸緑隂濃翠持竿垂釣
覺習習清風爽人心志每當斜陽滿樹時三峯倒影
俯瞰溪流當晚霞散彩月影流金快然自樂誠謂佳
景者也
高臺廟
瀋陽城西南五十里許有高台廟因村南有廟修於高
台上故名其地查此台係高麗國所造曾作点將台(古磚
長有三尺厚有八寸)高有八大由東曲南折登階而上良
久方達其頂台上面積可畝中爲帝関廟刻彫玲瓏頗
極壯麗寺後茅有屋一大間乃僧人息休之所廟左有
山碑二上微顕大貞唐觀字樣諒於此台上建廟之始
也有老榆兩株環抱廟立滿台遍栽草木舉目眺望
數十里遠近村莊盡在眼底矣雖非名山大川亦堪称
為鄉間之佳境也
鳳凰山
鉄嶺縣城東十二里有曰村熊官屯村之後有峯巍然
矗髙出雲表者即鳳凰山也斯山之嶺有古寺一座
考之殘碑係李唐時代所建石階数級殿宇輝皇主斯
廟者則爲道士其玄學如何所非知也山之南有古塔
九級鐘鳴夜月塔影斜陽麒麟河環流其下龍尾
山進拱其南樹木參天濃陰蔽地異卉奇花徧於岩
谷山禽水烏鳴於河洲侵曉之際半山開爽蒼萃
欲滴日出則雲霧徧覆一日之間一山之內而風景迥乎
不同洵勝境也
興國寺
撫順縣西南六十餘里有曰村陡山子聞名其者可知山
之陡也出村西行里許溝之裡山之陽有廟曰與國等
两廊配列門楼高聳雖地山居腰而院落平坦正殿
為釋加牟尼配殿爲子孫娘娘故每年廟會大香甚盛
中有古今石碑名人匾額甚夥参閲碑文約爲大
唐年間散德監工建之於始大金年間仍舊貫修
之於後惜古碑摸糊难窺全灼另矣有今碑一方黑
白分明其撰者爲後世不可得之翰林侍講世甫仁
其書者爲現今指不數屈曾任要職之吉謙階此
民國初年事修廟宇時立也此廟之形勝前臨溪
間後靠山巒東西二翼環抱左右又有東西山城之稱
盖曾經高麗築城於此今猶有遺址可尋也數年前
有李某者耕扵此山麓蔍獲刀式之王莽錢一窰舊錢
數百元則其地之不俗可想而知矣前同清治年間
有一京旗禪師法名里禪者遊云至此環見山水抱
靈氣所鍾遂居遂聞墨禪本京中貴官因溪扵紅
塵决心皈依群官東來挂錫扵此相傳與清大人名凱
為表之弟得其游揚乃與當時之將都軍統徃等相
還因又得瀋陽小河沿之魁星樓墨禪扵長詩文諳於書
法聞其字在北京猶聞名扵一時者也所以將此寺修理宛
若仙境古松嫩桞遮断塵寰食梅子酸濺齒牙飲清
泉凉透心脾萬慮滌除百念皆空其一種怡然自得快
然自樂雖山香九老不斯過也又聞禪師胆量小最恐人暗
算乃扵其所居之三間卧室內共安重門十二入其室者既
难於入又难於出盖因廻環穿越始達卧榻亦趣迨禪師
圓寂後其弟子及久居瀋陽之魁星樓而與國寺人
傑亡矣
古磊子 法庫東高力屯南
法庫縣迤東一带山派蜿蜒峯巒綿巨遠望之巍巍凌雲
者古磊子是也該山直立平原翹然孤聲且純黑名結構而成
嗟峨怪狀不一而足其北面峭直如石壁每當盛夏踞坐其
下覺冷風襲人暑氣全消其南面稍平垣可援攀而
登其嶺則石上有纒足女子之脚印及雕就之棋盤各一
均古跡也據父老云早嵗棋子亦全推之能動撼之不起頗
奇覌現已為牧童等所毁傷僅遺形式矣
小石磊村
嫩江縣西二十五以里其地有聳立之石崖故名村之北西南三
面環山東臨大江故其地势窈深而幽阻直與李原所居之
盤古洞由村中南望緑草如茵野花似錦北則两村峯對時
相距半里許中連高崗遠望之狀名蝙蝠循下其東行而北
折抵一溪為江之支流中有石梁二爲村人設捕魚者用两
岸縫桞深密濃蔭蔽目涼風習習沁人心脾林中有狹
径由径北行約二百步林盡水源則石崖巍然突現扵目
前石崖去江數武其下乱石参差覌扵步履仰視則石
纍纍若似崩頺而下者故遊扵是間者莫不悚然懼色
然駭大有凛乎其不可留之概其背面山势被斜有
曲径可達其嶺登高而望則東之縣境北之開化南之綏
化台皆膺膺在目而江流之蜿蜒風帆上下足令人心曠而
神怡也
大清寺 遼中南六十里
寺在縣南六十里之戴家房村民風樸實習俗敦厚公眾
遂以該寺為集議之所榆栁茂密濃蔭蔽天環以清溪波
林影盪漾成趣其最佳時爲日落之際彩霞流金水天一
色村人泛小艇弄清波其景不減武陵溪上也
新城
遼陽城東七里之新城斯城位居太子河東岸方圓六七里地势
雖狄隘而四関俱備城垣之竪地基之周仿之遼瀋海盖
殆魚猶遜世傳謂清世祖龍興時以此為根據地擬建
都於此以窺遼海後以城內土山陡起與城頭相持遂棄此
而遷都烏後人在山腰建一古刹正殿五楹供古佛三尊
惟代遠年湮不事修茸匾顙字跡半多糢糊即盡棟
雕樑皆減却當年顏色矣院內苔痕滿院緑草障地
院前有古桞三四株粗足合抱高可参天傍幹橫抱濃陰
蔽日白塔排雲青峯高聳誠不可多得之景也
盤龍山
盖平縣東北四十里山陽有寺曰小寺四圍紅墻隱見扵青
山緑栁間因山势盤旋狀若卧龍故名寺前有石碑
經年甚久已被風雨浸蝕字跡隐約不可辦斯地四面環
山樹水成林清風徐来寺後尋路而上野花展蕊紅了登
山之路萬樹成蔭緑遮山嶺之雲造其極舉目四顧鳳凰
山在其南神樹山在其北西南有青石関之古蹟東南有
皂突鉄塔諸峯之名勝祠龍黃鶯之特囀覌蜂蝶之齊
飛尤呈助逰人之興趣也
樓雲寺
遼陽東北距城三十里有崇山此山一幹而分三峯狀如太史
椅其中峯高約三十餘丈腹部有古寺即棲雲寺是也
佛殿五層工程壯麗據鄉老云該寺係宋特濟顛僧
化緑監築所用木料由其西峯頂上之井中運來正殿有
柱以蘆蓆裏木屑爲之該柱料現仍橫扵井中緑取
木時將完畢井內問上邊工頭曰木料足用否答曰足用
下邊木料遂止及修至三層殿時缺中柱一根再徃井
內覌之則大木一支橫扵井底百計取之未能取上所以用
蘆蓆裹木屑代柱也見佛像煇煌高三大餘傍為十八
羅漢當中之柱係蓆裏木屑而成西峯有古井井水澄清
有大木一支橫扵井底峯下有清水一池池內群荷爭
芳遊魚活躍俗傳修此廟時廟顛僧取柴葉一坦投
扵此池遂變爲魚故以筆記之
玉皇廟
岫巖縣城北有玉皇古剎不知建自何年扵群山幽邃之
處見有廟宇幾楹巍然特立者即其所在〓遥望
之烟鎖雲封松栢繚繞宛如畫國則萬籟無聲殿庭
寂靜人烟隔斷断己渺塵囂此岫之勝境也
十里長江 黑龍江授琿縣
十里長江即古幹難江今之黑龍江中流也黑龍江發流
扵蒙古(源出蒙古車臣汗部膚特山)委䖳自西北來遼東
南流會入松花江同两江直達烏蘇里江而八海其間水势
委宛不可狀名獨至璦琿上下其直如失故鄉人有十里
長江之名彼風鑑者流因此地扵前清時代出將軍十二
遂以爲斯水之靈為所鍾云江之東六十四屯俄帝制時代
竟擢爲已有是役也我同胞之死扵黑水者不計其數
至今思之尤令人悽愴不已也江之右岸爲黑龍江城即今
之環琿縣也環琿舊城當拳匪肇釁時俄人一炬悉
成焦土燼餘所存只城東南隔魁星樓而矣今與十字術
心之八角樓遥遥對峙人登其上遠曯髙瞻而動滄桑之
感出其北門陟彼高崗右有寳刹左有公園炊烟縷縷
江天一色水流淙淙誠爲勝累也
西山法庫縣栢家溝村西里許越小溪過叢林崗巒起伏蜿
蜒不断者西山也山上多嘉木美卉攀援而登草径曲折
陡其山則空曠廖廊目極魚窮東瞰遼河銀濤雪浪
飛流奔駛西眺蛇山龍播虎躍曲牃繚引至扵阡陌縱橫
竹籬茅舍漁者唱樵者歌南行地頗平坦樹森森而成
隂瓜累累而滿地其西南下臨深谿循谿行里許聞有
異聲如鸞鶴飛若若天馬行空爲谿間之深潭也潭中
有巨石若馬浴起振鬣昂首而顧其侣援石而登俯視
溶雲鳥飛若墜復前行連石若重樓翼手臨扵谿右右
罅生大樹高三四尋蔭數十人前有平地枕席而卧則
清冷之狀與目謀可謂佳景者也
磨盤山
海城縣東北有磨盤山者孫千山之分枝秀峯挺拔
高矗雲間烏道羊腸行者苦之山上則松柏叢雜
野花滿地空谷生者登其頂轉爲平坦週國里許如
磨盤因以名〓上有茅屋三間傳爲山神棲息之所
每值節期鄉人群往乞葯東側有井一深不可計但清
水盈盈神手可挹夏私之間雲霧起扵山腰每有山下
陰雨滂沱而山上仍現晴羲者此爲其將奇者也至大
河縈繞其下土人編柴爲舟滄浪萬頂者也
白沙山
復縣西北九十里之白沙山髙可四十丈廣約數百畝全部
悉為白沙故以是名東界鑛洞山西臨渤海南為疏林北
接浮渡河形勢天成山之嶺有石壘之小台爲人遠眺之處
登台東望峯巒蜿蜒怪石嗟峨微風過處草翻碧浪如
飄碎錦轉而西顧則壁立千仞濤浪洶湧澍湃之聲
有如萬馬之奔騰瞑目以聽幾不知身在何所也
二克山
黑龍江克山縣東六十里有鎮曰二克山鎮東北二里許有
山曰二克山两峯並立立入雲霄數百里即可望見西面較
低其嶺怪石嵯峨皆作赭色然童山濯濯魚甚可觀東
面較高景致頗佳曲径蜿蜒不甚費力既逹半嶺則樹木
森森遮蔽天日樹蔭中有道院數橡頗為雅潔其北有
石洞二三深不見底大者洞口知門可俯首而八但怪石嶙嶙
参差欲墜故人之入之者罔不股慄上有石碣一方刻洞
天係克山縣知事趙雨香所題也更有凉亭一座爲人逰
人休息之所登其極嶺西望縣邑如在目前北望則烟雲
繚繞五山連絡鳥水自西流渺如一線有克山勸學所長
于致和登臨其地曾題(登臨髙並两峯齊多少山河到眼
低)之句可見其山之高矣其尤奇者山中之石有赭色有
灰色有輕如絮投水不流或曰此乃火山遺址山石皆經火
焼故如此其輕反覆騐之其說亦頗有理第宛不知其如
何耳
老虎洞
綏中縣城北三十里有山名老虎洞者相傳在昔時有虎蟠
踞扵此因此名山其路径崎嶇透迤如羊腸最高處約達
五十餘丈扵其山上則其洞口在東北面高二尺許潤五尺餘
查其舊跡約不若是其狹也實緑年湮代遠爲土石湮
没之所致耳能伏身而八中極寬廣頂若覆盂高可平
上下四周俱天然石壁圓周而積約六十餘尺內中寂靜
魚聞惟有石葦緑苔星羅棋布而已久之隂風徹骨
日光不通出洞口四顧瞻眺則見六州河環抱洞在黑
水河映帶洞右漁父道遥於河畔綠水青山宛如固
畫誠鄉間之佳景也
三江口 吉林同江縣城北十里
三江口為中俄两國扼要之地合黑龍松花混同三江瀝流故名
三江口其逹上逹哈爾濱下至俄之伯力廟街西街黑河為
天然形勝地两岸栁蔭密布漁舟徃来如織岸上有望江
樓拾級而登近水遠山厯厯在目水分两色松江之水淺而清
龍江之水濁而黃各走極端两不見紊岸上多奇石晶瑩秀
麗俯拾即是舊時營壘雖就頺廢而遺跡尚存現為整
頓邊防各地均有天塹中外人士駕舟往逰者也
東下坎 吉林双城縣西南
雙城西南五十里之小賁家屯係村南三里許之東下坎有
一土城面積約可五里相傅爲金時之遺蹟中多鬼怪
屢閒不鮮迄今深夜魚敢往者其地叢樹森森河水潺
潺登城眺望東北則山脈連亘有若長城面首西南則珠
爾山蘭陵河盡在目中水排順流而下雖非名山峻嶺亦
屬天然圖畫者也
赤山
蓋平縣東南九十里有赤山〓其嶺高聳入雲造其極可
遠望南海以其山石色紫而紅山之前有寺曰龍潭寺盖
藉寺前潭水而名烏寺之左右有東西二閣距寺均里許
而遥東閣之下有凉亭爲逰人駐足之地西閣在寺之西北
隈正殿三間已扵有清光緒初爲金道火化左有小閣两
間势甚崢嶸仰視則壁立千尋俯瞰則下臨魚地除花
香烏語外餘則闃然魚聞故寺內修行者徃徃打坐其中
出入山口有道二上道可行騾馱下則烏道崎嶇僅能通
人有欲探奇者則由寺西行直入深濶林木隂翳遮天蔽
日並有穿心淍背隂洞月亮洞仙人洞天橋諸名勝天橋
則峻險絶倫雖久慣山行者出其途亦莫不毛悚股慄稍
一史足則墜入深淵故遊人多視爲王陽畏途〓
白玉山
旅順市外與黄金老鉄鷄冠等山遥相對峙山脈連綿環
繞灣港成天然之險要為東省之門戶山中雖少樹亦而
其形势崢嵘右質光潔道路平坦野花似錦細草如
茵山嶺有塔名曰表忠高有一百二十華尺絲清季光
緒二十九年日俄战征後陣亡官佑土兵不顧身者建立者也
得一登此塔塔為洋岸建築中有盤梯可達極嶺其上
風聲如吼令人毛髮悚然憑窗俯視樓閣重叠街道縱
橫車馬行蠕動如蟻瞩目遠望港灣則烟雲蔽日者也
吾余山
桓仁縣城北十五里有山從耳峙雲表巍峨而深秀者吾余
山也佟江環繞清溪雜流山嶺平而廣若八卦形約可数
頃雜樹野卉業取集成林葱龍蓊翳璨爛似錦既足
以蔭暍人而清香尤爲可爱中部有大槐一株髙約
十數丈緑盖髙張若亭翼然旁有清采㵼出於石
隙間潺潺有聲頗覺清寒山有三門两崖峭立形勢
天成惟南面魚門峭壁矗立高四五仞南望則水色皎皎水
聲淙淙即所謂佟佳江是也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松
翠植豐茂魚比山下農家清雅超脫進北門不數武有
廟一係太清宫之支寺廟貌巍峨地頗清幽寔有清凈
無為之氣象西門水聲宣洩扵叢菁中又數武則見行
人踪跡没草〓而行並有數泉若龍吐水聲浪澍湃
下有一池清澈見底池為長方形石岸天成錦鳞游泳
芙蕖出水蘆葦稀生芡菱雜出傳有凉亭亦頗古
雅已而至西門憑欄遠眺則桓城盡在目前者也
龍寺
興城縣之東有古廟曰龍寺距城約二三里該寺修自咸
豐年間其地址凸起平地十數丈前有長流河清流激
湍後有三首山層巒聳翠院內蒼松古栢勢欲凌空四
團白楊翠桞濃隂蔽日襟山帶水遠青近碧誠天然
勝境一幅絶妙畫阁也廟為两院殿分三層西院為佛
殿廟貌輝煌神像猙獰前廟長出丈餘青磚補地東
院為通人卧室一卷黃庭七爲貝葉晨鐘暮鼓朝誦
夕参出院外數伍有望遠亭一座登臨四曯附近宅舍
樹木暸如指掌九龍寳塔石牌儆邪湯泉祛疾均厯厯
如在目前而已
鳳凰山
盖平縣東南二十五里有山曰鳳凰群峯環抱草然獨立
形勢崢嶸入山口白雲出岫山光含笑翠栢蒼松山花野草
蔞萋叢生清風排面香氣襲人桃李成行奇岩列障倒
座觀音廟並有仙人台獨立松等出產馬牙石遠望沙河
西流若似玉帶鄉村棋布阡陌縱橫東行至仙人台台臨
空谷勢極險惡上有石棚可蔽風雨下有殘棋一局相傳
為仙人消遣之所旁有古松一株高可數丈即所謂獨立
松是也由此復攀授而達極嶺覺雲烟飄渺霧氣迷
茫彷彿置身天上也
跑驢溝
西安縣大水缸屯毘連其東西南三面皆小山中有小溪由
南而北蜿蜒二里許溪两傍有住戶五六家山下皆茅屋
南有樹林頗爲清雅西北四五里有崇山望之儼然山前有
長河水流潺産上有木橋以通行人两岸樹林密佈
依山住戶星散而居河南岸爲通縣大路往来行人休
息扵樹下者實繁有徒耳
髙台山
新民縣東北十五里有高台山三峯屹時蒼翠欲滴西
高而東堕中扈而形童梨花滿地栁蔭蔽天遠望則緑
遍山原烟籠水墅東望遼河之奔流西瞻毉閭之盤桓
者也
偏臉城
梨樹縣城北八里許地曰偏臉城為三韓舊址即古梨城是也
年久頺廢市廛墾闢令所存者僅城郭耳該城北依白山
之脈南枕蘇水之流楊栁夾道緑蔭蔽天沿城垣西行約二
里許有炮台一座高矗雲表行抵其上凉風諷颯舉目四
顧邱陵則伏起環拱河流則蜿蜒如帶山光水景可遠可
近城內之地雖開避多年惟頭題瓦塊纍纍皆是盖昔年
建築地基過深不易掃除也此地農人常有由耕地掘出古
罈者內有大古錢者有盛元寶者有盛珍品者相傳爲唐
朝薛礼惩東時曾勒令此城韓人限三個月內一並遷去否
則殺盡該城韓人誤聽三天所有錢物一時不易携带
掩埋土地中者不少乱平來掘孰意既逐去之即不令
復返矣此說雖出野史證諸發現之物亦畧爲可信
城之東南有一寺曰古城寺正殿三楹修葺整潔中爲
関穆左為龍王右爲胡三两廊空間為游休息所也
千佛寺
瀋陽縣西諾木琿村有屋共三十餘間前為関帝殿後
爲娘娘殿西偏爲佛殿有銅鏄鉅佛五尊高二尺餘壁
繪十八羅漢倍極工整院中植龍瓜果樹三株屈折盤結布
隂滿地每當日午僧人以清水者茗飲之覺風生腋下寺
前為二石鄉雕工細密環以磚墻緑草叢生茸然可爱寺
後為沙阜曲水斜繞中架以橋橋北緑樹蓊鬱望之則
快然清爽也
塘水金蛙
開原縣威遠堡邊門該處住戶四百餘村中有池周圖十
丈沿岸楊栁依依芳草脈脈水中荷錢疊緑水鳥翻
翩而不下樹蟬陣陣而微吟水清而澈底魚游泳而盈
池大者三四尺小則二三斤時躍出水面魚一人網其間聞村
人云此為神魚每年重陽日鳴金聚會共同網取一次
四圖並魚嘉樹僅楊栁而已息其陰涼爽非常詰其故有
村叟曰其池中有金蛙一大如盤道光十三年九月九日村人某
網魚得之將網冲破霹雷一聲水清魚盡金蛙亦循去網
者皆驚懼分散矣次年屈期焚香禱之仍如舊而漁其
池隂氣颯諷水色蒼蒼者也
茅兒寺山
海城縣東北張城十六里有山曰茅兒寺山邑之勝境也斯
山之中木参天濃蔭蔽日怪石奇岩棋羅星布野花灼
灼而爭艷水泉涓涓而細流黛擁青累萍翻緑漪登
山之道有石磴山腹有一蘭若額題茅兒寺三字盖斯山
以此寺命名寺之西相曰望雲樓為逰人休息處登斯樓也
爽氣迎人流風拂面寺外有羊腸小道曲折而行道傍有
清泉甘美異常飲之少許寒透肺腹泉之側有一石柱上
刻秀峯寒泉至極嶺神清氣爽下復沙河如飄玉帶
斯景斯情豈可多得哉
西炮台
營口縣西南二十里許有西砲台者係清時海防戍守重
要之區建築宏大置有銅炮台之四圍可五六里西臨渤海
北依遠河形勢險要台之垣約三大餘焼若長蛇登臨其
上雖暁日晴空魚風而衣自飄大海在其西雲霧蒼
能移我情遼河在北市廛櫛此其陽鳧鷗乱飛極目東
北氣烟迷漫而其南則魚數峯蠻出没隐見若近若
遠惜年久失修門戶已失墻垣頺圯磚石墜落不禁
令人感慨唏噓憑弔者矣
覺華古洞
興城縣城南覺華島者古稱也現名爲海山崛起海
面土質肥沃方圓約五十里住戶不下三百風俗誠樸
湻湻有古風居民如農事畢即業捕魚水陸兼收
岸上榆桞長垂廬墓與阡陌相接海內檣㠶密佈白
水共長天一色洵勝境也高內又有八寳琉璃井及唐王
洞諸古蹟相傳唐王行軍至此鑿井以備軍人取水水
深澄清深雖數丈可以鑑底古洞以青石鑲嵌砌長可
里許洞中有石棹石椅陳頗佳洞中有長碑知碣
因久摧殘字跡已难辦島在海之中矣
朝陽寺
開原縣城東南群山矗峙連亘数十里名勝可遊之區指
不勝數也朝陽寺在趙家溝村東山環如甕由南口入逐漸
增高約分五台故又有吾白山之名寺即建扵五層台上環
石成階週以籬幛前有觀一乃該道寺羽化處也山上松
栢参天楊桞隂濃方家二三人布衣草履修鍊其間
逰人至不拒亦不迎盖其久疏世情故也循山道東行十數
里乃有龍潭也其景已叙故不贅
卧龍山
本溪縣東三十里紅臉溝村之西有丘名曰卧龍山其上有
聖佛寺者係李唐時代所建前有古樹一株高矗雲端後
有峻嶺巍然冗立清泉長流濃陰蔽地異草奇花紅緑
相間其西二里許有太子河水勢荤洄順流而下两岸緑
楊垂栁其景可謂佳矣
二爺廟
開通縣西十餘里村曰二為廟風俗敦樸景緻幽雅所謂
二爺廟者長可五里許在烏溪之旁山坡之陽地勢平
坦正殿為佛爺喇嘛廟雖不華麗亦順雅潔每年廟會
蒙人跑拜求安香大盛甚外門上書有蒙字爲吾人所不識
據廟僧言此廟修扵前清咸豐十年間至宣統三年蒙
乱坍搨又經蒙古喇嘛郭二爺(即郭二喇嘛)修茸門外
有石碑一座高可三尺餘上書蒙古字數行今已模糊即
蒙人亦不可辦廟西北隅有溪水中魚雁游翔两岸楊
栁叢雜旁有枯樹租可二尺枯枝下垂遠覌之傴樓若
人形土人稱之爲枯木人廟之東有屋數間中居廟僧
五十餘人皆蒙人也廟之北為重山峻嶺榆樹参天中雜
楊栁濃蔭蔽日亦可謂盛景也
揚臉
安圖縣東南两江口二十里許有一山奇峯重叠怪石嗟峨
縣崖峭壁聳立千仞在松花江之東岸名曰揚臉上則松栢
茂密蔚然清秀下則嵒石羅列兀時江中水流至此由高
而下勢甚湍急潺潺有聲鄉老人云此處水湍約數十丈
昔有蛟龍鎮守於此水簰過此必殺猪羊焚香禱告示免危扼否則非傷人即壤簰險不可測其後江水暴漲
交虫龍移去放木簲者仍如前祭不敢急左有原野叢樹
幽雅魚匹右有諸神廟巍然可覌雖非蓬莱仙境亦可
稱為勝地矣
神樹山
盖平縣城北三十里有胡仙廟廟前有樹一株高僅丈餘
其葉大如掌據鄉老人云昔時有人折此樹葉出漿如
人血是以相呼爲神樹而山亦即以此名也
知识出处
《東北遺闻》
本书八卷,列举了多个东北地区著名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或地名,包括山脉、湖泊、寺庙、古洞、名胜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札蘭屯
相关专题
穿遠屯
相关专题
古洞仙蹤
相关专题
小石磊村
相关专题
新城
相关专题
東下坎
相关专题
偏臉城
相关专题
塘水金蛙
相关专题
西炮台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高臺廟
相关作品
興國寺
相关作品
大清寺
相关作品
樓雲寺
相关作品
玉皇廟
相关作品
龍寺
相关作品
千佛寺
相关作品
朝陽寺
相关作品
二命廟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石鐘乳穴
相关实物
飲牛湖
相关实物
三江口
相关实物
杏花山
相关实物
石人山
相关实物
三岔河
相关实物
鳳凰山
相关实物
古磊子
相关实物
盤龍山
相关实物
十里長江
相关实物
西山
相关实物
磨盤山
相关实物
白沙山
相关实物
二克山
相关实物
老虎洞
相关实物
赤山
相关实物
白玉山
相关实物
吾余山
相关实物
跑驢溝
相关实物
高台山
相关实物
茅兒寺山
相关实物
覺華古洞
相关实物
卧龍山
相关实物
揚臉
相关实物
神樹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