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三國蓺文志卷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補三國藝文志四卷》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1429
颗粒名称: 補三國蓺文志卷三
分类号: I206
页数: 30
摘要: 《汉书》及《魏书》等史籍注解丰富,谢承《后汉书》记载东汉史事,为后世所重,但存在史实错误。
关键词: 艺文志 汉书 史籍

内容

史之類十有一一曰正史二曰編年三曰雜史四曰起居注五
  曰職官六曰儀注七曰刑法八曰雜傳九曰地志十曰譜牒十
  一曰目錄
  正史類
  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 漢書音一卷
  鄧展漢書注 南陽人魏奮威將軍
  文穎漢書注 字叔良商陽人魏甘陵府丞
  康 案漢書敘例稱鄧展魏建安中爲奮威將軍封高樂鄕侯
  文穎後漢末荆州從事魏建安中爲甘陵府丞建安非魏年 號而云然者葢是時魏國已建二人實爲魏臣非漢臣雖當
  建安時不得繫以漢也故今二書仍著錄于三國
  蘇林漢書注
  漢書敘例蘇晉眾家剖斷葢尠
  張揖漢書注 止解司馬相如傳一卷
  如湻漢書注 馮翊人魏陳郡丞
  孟康漢書音義九卷 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中書監
  事蹟見杜恕傳注
  鄭氏漢書注
  洪頤煊讀書叢錄云漢書集注有鄭氏曰晉灼音義敘云不
  知其名而臣瓚以爲鄭德汴本史記索隱以爲鄭玄頤煊案
  高帝紀沛公還軍亢父鄭氏曰屬任城郡郡國志任城國不
  名爲郡王子侯表揤裴戴侯道鄭氏曰揤裴音卽非在肥鄕
  縣南五里肥鄕黃初二年置皆在鄭康成後汴本索隱以鄭
  氏作鄭玄誤 康 案鄭氏旣在鄭康成後又在晉灼前 晉灼西晉人
  幷用黃初改置郡縣名則爲魏人無疑矣至康成之無漢書
  注本無可疑洪亮吉據史記集解引鄭玄注數處謂漢書音
  義所稱鄭氏葢康成居多此晉灼臣瓚所未及言者後人能
  肊斷之乎十七史商㩁云常熟毛氏索隱跋謂宋刻鄭德誤
  作鄭玄則裴駰集解亦宋人妄改其說近是
  王沈魏書四十八卷 字處道太原晉陽人官侍中時作
  晉書王沈傳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與荀顗阮籍 共撰魏書多爲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康 案王沈名列晉
  史而魏書則撰于魏朝故今著錄三國時 御覽二百三十
  三引王隱晉書曰王沈著魏書多爲時諱而善敘事 史通
  正史篇黃初太和始命尚書衞顗繆襲草創紀傳累載不成
  又命侍中韋誕應璩祕書監王沈大將軍從事中郎阮籍司
  徒右長史孫該司隸校尉傅玄等復共撰定其後王沈獨就
  其業勒成魏書四十四卷其書多爲時諱殊非實錄又載
  文篇歷選眾作求其穢累王沈魚豢是其甚焉 又直書篇
  王沈魏書假回邪以竊位 又曲筆篇王沈魏錄濫述貶甄
  之詔宋書五行志序王沈魏書志篇闕凡厥災異但編帝
  紀而已 齊書禮志序魏氏末大亂舊章殄滅侍中王粲尚
  書衞顗集創朝儀而魚豢王沈陳壽孫盛並未詳也 康 案據
  宋齊二志之文則魏書無志而水經潁水注引魏書郡國志
  曰宣王軍次邱頭王凌面縛水次故號武邱又似有志者何
  也豈獨缺五行及禮志耶又案劉劭傳注引文章敘錄稱孫
  該著魏書據史通則孫該卽與王沈同撰書者故今不別著
  錄
  謝承後漢書一百三十卷 無帝紀字偉平吳武陵太守
  承事見吳志妃嬪傳及注引會稽典錄匡謬正俗卷五謝
  承後漢書楊豫傳云豫祖父惲封平通侯惲子會宗坐與臺
  閣交通有罪國除家屬皆徙酒泉郡又載豫上書乞還本土
  其辭云臣祖父惲念安社稷忠不避難指刺奸臣實心爲國 遂致死徙案班書楊敞傳具載惲與太僕戴長樂相失惲與
  長樂皆免爲庶人惲旣失爵位家居營產業起室宅以財自
  娛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孫會宗與書諫戒之惲內懷不服
  報會宗書辭語不遜宣帝見而惡之惲坐腰斬妻子徙酒泉
  郡此惲先失爵位然後被誅妻子被徙據敞傳及豫上書數
  說皆同安得有子名會宗襲爵國除被徙事乎謝氏旣不詳
  其本稱引會宗失于故實又自載豫上書與敘事相背史
  通書志篇云百官輿服謝拾孟堅之遺煩省篇云謝承尤
  悉江左京洛事缺于三吳 雜說下云謝承漢書偏黨吳越
  又云姜詩趙壹身止計吏而謝書有傳 傅山曰謝承書
  某家有之永樂閒揚州刊本初郃陽曹全碑出曾以謝書考
  證多所裨益大勝范書以寇亂亡失矣惜哉姚之駰曰謝
  偉平之書東漢第一良史也凡所載忠義名卿及通賢逸士
  其芳言懿矩半爲范書所遺惟六朝詞人多誦說之故其軼
  事時見他書輒採掇彙鈔分爲四卷 康 案謝書自晁陳馬氏
  以來俱不著錄傅靑主所言揚州刊本當亦如姚氏輯本之
  類耳姚本闕漏尚多近有胡輯本未見洪亮吉
  曰謝承書最有名又最先出而其紕繆非一端試舉一二言
  之范史周嘉傳高祖父燕曰我平王之後正公玄孫注引謝
  承書曰燕字少卿其先出自周平王之後漢興紹嗣封爲正
  公食采于汝墳今考武帝紀元鼎四年得周室孼子嘉封爲
  周子南君以奉周祀至元帝初元五年又以周子南君爲周 承休侯成帝綏和中始進爵爲公安得有漢興卽嗣封正公
  之事如謂漢興二字卽指綏和以後言則燕在宣帝時下距
  此尚遠汝陰縣王莽時改名汝墳漢興安得有汝墳縣又三
  國志陶謙傳廣陵太守琅邪趙昱徐方名士也注引承書曰
  昱遷廣陵太守賊笮融從臨淮見討迸入郡界昱將兵距戰
  敗績見害今考謙傳融走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融利廣
  陵資貨遂乘酒酣殺昱吳志劉繇傳及通鑑等並同則所謂
  拒戰見害之事非矣承又云謙初辟昱別駕從事辭疾退避
  謙重令揚州從事會稽吳範宣旨云云考謙傳謙未嘗兼領
  揚州一也吳志吳範傳舉有道詣京師世亂不行至孫權起
  東南範始委身服事是範亦未嘗爲揚州從事二也且謙本
  以融爲下邳相督廣陵彭城下邳糧運及曹操擊破謙徐土
  不安融乃將男女萬口走廣陵則融之走廣陵實由下邳東
  下道不出臨淮三也他如范史隗囂傳更始執金吾鄧曄注
  引承書曄南陽南鄕人前漢旣無南鄕之名又胡廣傳注引
  承書李咸以靈帝建寍三年自大鴻臚爲太尉今考靈帝紀
  咸爲太尉在四年由太僕亦非大鴻臚是承書于邑里官爵
  皆率意妄書其他好爲異說以貽誤後人者又比比也 康 案
  此條於謝書力加譏彈然遷固著史尚多舛誤不能摘其一
  二事遽毁全書又况謝書久亡他書轉引不免魯魚之譌尤
  未可以是定謝范二家優劣也姚之駰謂謝書極博蔚宗過
  爲刪除其說甚當葢謝之勝范在此而其不及范之精嚴亦 卽在此矣
  韋昭吳書五十五卷
  康 案吳志注引此書甚多書名雖繫以韋曜而據本傳及辥
  瑩傳則非曜一人手定也又辥瑩傳稱韋書承丁孚項峻而
  作孚峻俱非史才茲攷吳主傳黃武四年丞相孫邵卒注引
  志林曰吳之創基邵爲首相史無其事竊嘗怪之劉聲叔博
  物君子也云推其名位自應立傳項峻吳 當作丁 孚時已有注
  記與張惠恕不能後韋氏作史葢惠恕之黨故不見書則韋
  書亦未必盡勝丁項二人耳又攷齊書禮志序云吳則太史
  令丁孚拾遺漢事是丁氏吳書有禮志也韋昭因之亦當有
  志
  韋昭漢書音義七卷
  辥瑩後漢記一百卷
  編年類
  袁曄獻帝春秋十卷 字思光曄一作暐
  康案曄字見吳志陸瑁傳注裴注作袁暐所引凡二十餘條
  范書注亦屢引 深不滿其書如袁紹傳注云樂資袁暐之徒竟爲何
  人未能識別然否而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以行其書正足以
  誣罔視聽疑誤後生實史籍之罪人遠學之所不取者也馬
  超傳注云袁暐樂資等諸所記載穢雜虛謬殆不可勝言也
  及荀彧傳注斥其虛罔張紘傳注譏其虛錯皆毁詆之辭
  雜史類 譙周古史考二十五卷
  晉書司馬彪傳初譙周以司馬遷史記書周秦以上或採俗
  語百家之言不專據正經周於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憑
  舊典以糾遷謬誤彪復以周爲未盡善也條古史考凡百二
  十二事爲不當多據汲冢紀年之義 史通模擬篇譙周撰
  古史考其書李斯之弃市也云秦殺其大夫李斯以此而擬
  春秋所謂貌同而心異也章宗源輯本古史考序曰史通
  外篇稱古史考與史記並行於代雖與史記並論證以史考
  之名檢其逸篇體例實異正史唐志列於雜史者是也文選
  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引公孫述竊位蜀人任永託目盲一事
  蔚宗書亦載之是又兼及後漢事不獨糾遷書矣
  譙周天文志
  續漢書天文志注引謝沈書曰蔡邕撰建武以後星驗著明
  以續前志譙周接繼其下晉書天文志序班固敘漢史馬
  續述天文而蔡邕譙周各有撰錄又志引譙周說郡國所入
  十二次㝛度甚詳其學本之京房張衡
  譙周災異志 記漢建武以來
  見續漢書五行志
  董巴災異志 魏給事中記漢建武以來
  見續漢書五行志
  魚豢魏畧八十九卷 京兆人魏郎中記事止明帝
  參史通正史篇又題目篇云魚豢姚察著魏梁二史巨細畢 載蕪累甚多而俱牓之以畧考名責實奚其爽與 又載文
  篇歷選眾作求其穢累王沈魚豢是其甚焉 齊書禮志序
  魏氏籍漢末大亂舊章殄滅侍中王粲尚書衞顗集創朝儀
  而魚豢王沈陳壽孫盛並未詳也百官志序今有魏氏官
  儀魚豢中外官 康 案御覽職官部引魏畧多有敘百官品秩
  者當卽出此又御覽卷第十一引魏畧五行志則是書固有
  志矣 中外官當亦志名葢易百官爲中外 而蕭子顯與陳壽並稱意其所未成
  者獨禮志耳 梁書止足傳序云魚豢魏畧知足傳方田徐
  于管胡則其道本異 三國志考異曰魚豢魏畧今已不存
  其諸傳標目多與他史異如東里衮爲游說傳董遇賈洪邯
  鄲湻辥夏隗禧蘇林樂詳七人爲儒宗傳常林吉茂沐並時
  苗四人爲淸介傳脂習王脩龐淯文聘成公英郭憲單固七
  人爲純固傳孫賓碩祝公道楊阿若鮑出四人爲勇俠傳王
  思諸人爲苛吏傳 並見裴氏注 田疇管寍徐庶胡昭諸人爲知足
  傳 見梁書 是也王粲繁欽阮瑀陳琳路粹諸人合傳焦先扈累
  寒貧諸人合傳當亦有目今不可攷矣若秦朗孔桂之爲佞
  倖傳則沿遷固之舊目也 康 案東夷傳注及世說卷二注引
  魏畧西戎傳亦與班史微異而御覽三百七十八則稱魏畧
  西域傳不作西戎 杭世駿諸史然疑曰唐書志蓺文稱魚
  豢魏畧有五十卷並不言有典畧隋志則幷魏畧亦無三國
  志注引魏畧又引典畧卽一書也太平御覽直稱魏典畧焉
  康 案隋志無魏畧而有典畧杭氏似幷典畧忘之要其合二 書爲一則確論也裴注及御覽引此書甚多 史記索隱前後漢書注皆屢引
  之 輯之尚可裒然成帙
  張溫三史畧二十九卷
  徐整三五厤紀二卷
  蕭吉五行大義卷五引之云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號地
  皇蓺文類聚卷一引之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
  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淸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
  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
  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又卷十一引云歲起攝提元氣肇有神靈一人有十三頭號
  天皇又卷九十二引云天地之初有三白烏主生眾烏餘見
  御覽引者甚多紀或作記
  徐整通厤二卷 雜厤五卷
  御覽屢引徐整長厤又卷八百七十三九百十五引徐整正
  厤疑卽此二書之異名也 通志蓺文畧於通厤雜厤之外又別出長厤十四卷
  韋昭洞紀三卷 記庖犧以來至建安二十七年
  史通表厤篇韋昭洞紀陶宏景帝代年厤皆因表而作用成
  其書非國史之流 莊子說劍篇音引洞紀云周報王十
  七年趙惠文王之元年 五行大義卷五引洞紀云人皇分
  治九州古語質故以頭數言之 御覽皇王部三引洞紀曰
  古人質以頭爲數猶今數鳥獸以頭記也若云十頭鹿非十 頭也樂部十引韋昭洞厤記曰紂無道比干知極諫必死作
  秣馬金闕之歌 又見初學記卷十五
  起居注類
  漢獻帝起居注五卷
  唐六典漢獻帝及西晉以後諸帝皆有起居注皆史官所錄
  康 案此書隋志不著撰人後漢書及續漢書志三國志諸注
  屢引之魏文帝紀注引一條云建安十五年爲司徒趙溫所
  辟太祖表溫辟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使侍中守光祿勳
  慮持節奉策免溫官稱曹操爲太祖則此書成於魏時也
  職官類
  荀攸魏官儀一卷
  初學記二十一卷引魏官儀云尚書郎■試諸郎故孝廉能
  文案者先試一日㝛召會都坐給筆墨以奏未知出荀書出
  衞書也
  衞顗魏官儀 凡數十篇
  何晏官族傳十四卷
  劉劭爵制
  續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引之
  常道鄕公咸熙百官名
  唐六典卷十引之云有著作佐郎三人
  丁孚漢官儀式選用一卷 吳太史令
  漢書宣帝紀後漢章帝紀續漢書百官志諸注皆引之或稱 漢官或稱漢儀或稱漢儀式皆省文也孚官名見吳志辥瑩
  傳
  韋昭官儀職訓一卷
  康 案後漢書曹節傳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太平御覽
  職官部俱引韋昭辨釋名皆攷論官制則官儀職訓疑卽在
  辨釋名中而本傳稱各一卷隋志亦分錄豈當時本自別行
  耶 案書百官志引韋曜亦出此書 又案唐六典卷五引魏甲辰令輔國將
  軍第三品游騎將軍第四品卷十引魏甲辰儀祕書令史品
  第八其次序皆在晉官品以前則曹魏時書也然他別無所
  見又未知是專記官制之書否故不著錄而附志其名於此
  儀注類
  譙周禮儀志
  續漢書禮儀志注引謝承書曰太傅胡廣博綜舊儀立漢制
  度蔡邕因以爲志譙周後改定以爲禮儀志
  譙周祭志
  宋書禮志四引譙周祭志稱禮身有喪則不爲吉祭緦麻之
  喪於祖考有服者則亦不祭神不饗也通典四十八引蜀譙
  周禮祭集志云四時各於其廟中神位奧西牆下東嚮諸侯
  廟木主在尸之南爲在尸上也東嚮以南爲上又四十九卷
  引云天子之廟始祖及高曾祖考皆月朔加薦以像平生朔
  食也謂之月祭二祧之廟無月祭也凡五穀所熟珍物新成
  天子以薦宗廟禮未薦不敢食新者敬之道也其月朔薦及 臈薦薦新皆奠無尸故羣廟皆一日之閒盡畢
  董巴大漢輿服志一卷
  劉昭注續漢書八志序云車服之本卽依董蔡所立 康 案隋
  書禮儀志後漢書光武紀明帝紀臧宮傳論宦者傳序諸注
  史記李將軍傳索隱初學記器用服食兩部北堂書鈔衣冠
  儀飾兩部蓺文類聚禮部雜文部御覽服章部車部俱引此
  書後漢宦者傳敘注引云禁門曰黃闥中人主之故曰黃門
  亦見劉昭注百官志三但稱董巴又宋百官志下字初學記職官部引董巴漢書與此文畧同疑漢書誤 索隱引
  云黃門丞至密近使聽察天下謂之中貴人使者其事皆與
  輿服無涉葢又有所旁及也
  何晏魏明帝謚議二卷
  高堂隆魏臺雜訪議三卷
  宋書禮志隋書禮儀志及唐宋人諸類書皆引之
  刑法類
  諸葛亮蜀科 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共造
  魏主奏事十卷 存疑
  史記陳豨傳漢書高祖紀十年後漢書光武紀更始二年西
  羌傳論諸注俱引魏武奏事御覽一百八十一引魏公奏事
  魏廷尉決事十卷 存疑
  康案以上二書未知是魏人撰否姑存之御覽七百六十三
  引廷尉決事曰廷尉高文惠上民傅晦詣民籍牛場上盜黍
  爲牛所覺以斧擲折晦腳物故依律牛應棄市監棗超議晦 旣夜盜牛本無殺意宜減死一等必出此書也文惠高柔
  也黃初四年爲廷尉 御覽六百四十六亦引廷尉決事然無以定其爲魏
  魏法制新律十八 劉劭庾嶷荀詵等撰
  晉刑法志魏明帝下詔改定刑制命司空陳羣散騎常侍劉
  劭給事黃門侍郎韓遜議郎庾嶷中郎黃休荀詵等刪約舊
  科傍采漢律定爲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
  書官令軍中令合百八十餘篇唐六典卷六陳羣採漢律
  爲魏律十八篇增漢蕭何律劫掠詐僞毁亡告劾繫訊斷
  請賕驚事償贜等九等也依古義制爲五刑其大辟有三
  刑有四完刑作刑各三贖刑十一罰金六雜抵罪七凡三
  七名
  劉劭律畧論五卷
  御覽六百三十八引劉劭律畧日刪舊科採漢律爲魏律懸
  之象魏
  雜傳類
  諸葛亮貞潔記一
  陳術益部耆舊雜傳記二卷
  康案隋志有續益部耆舊傳三卷唐志有益州耆舊雜傳
  二卷皆無撰人考蜀志李譔傳稱時又有漢中陳術字申伯
  博學多聞著益部耆舊傳及志華陽國志漢中士女讚亦同
  則此書陳術撰也字疑衍楊戲傳稱益部耆舊雜記載王
  常播衞繼三人劉焉先主楊洪楊戲諸傳注皆引益部耆舊 雜記或稱耆舊傳雜記雖不系以陳術大約皆術書 陳壽亦有益部
  耆舊傳然楊戲傳中必不自引其書裴注引陳壽書多稱耆舊傳此數條獨稱雜記與楊戲傳合故知皆術書也 則
  此書又名雜記唐志之名本於此也 史記厤書巴落下閎逢算轉厤注引陳術云徵
  士巴郡落
  下閎也
  魏文帝海內士品錄三卷
  魏明帝甄表狀
  聖賢羣輔錄云魏文帝初爲丞相魏王所旌表二十四賢後
  明帝乃述撰其狀見文帝令及甄表狀又云潁川陳實實子
  紀紀弟諶並以高名號曰三君見甄表狀又云北海公沙穆
  五子並有令名京師號曰公沙五龍天下無雙穆亦名士也
  見明帝甄表狀 康 案魏文帝所旌表二十四賢僃在羣輔錄
  無公沙穆陳實父子而甄表狀有之葢又有所推廣矣二十
  四賢中之徵士樂安冉璆後漢書陳蕃傳作周璆未知孰是
  海內先賢傳四卷 魏明帝時撰
  世說注後漢書注蓺文御覽俱引之其中記申屠蟠事 本傳注
  許劭事 世說賞譽篇注 足補史傳之闕記王允死難事 御覽六百五十二 與
  史不同記李膺宗陳稺叔荀淑鍾皓三君嘗言荀君淸識難
  尚陳鍾至德可師 世說德行篇注 比史傳多穉叔一人皆足以僃參
  考者也
  曹植列女傳頌一卷
  蘇林陳畱耆舊傳一卷
  康 案漢圈稱亦有此書後人引陳畱耆舊傳者甚多未知爲 圈書爲蘇書矣惟御覽卷二百六十九引蘇林廣舊傳葢廣
  圈稱之書而作故以廣舊名 玉海蓺文亦云魏蘇林廣舊傳一卷 引書者又省
  陳畱二字觀所記者爲仇香事仇正陳畱人也其稱香字季
  和與范史異或傳寫偶誤又稱香學通三經則史所未詳也
  董巴漢中宮傳 魏博士
  御覽卷二百三十引之云守宮禁内署令秩千石在省内用
  中人省外士人
  繆龔列女傳讚一卷
  周斐汝南先賢傳五卷
  諸書引者甚多如周乘之器識 世說賞譽篇注 闞敞之貞廉 蓺文卷六十六
  黃浮李宣之公正 御覽十二百六八九 陳華王恢之義烈 御覽二百六十八四百二
  十一李鴻李先殷燀之孝友 御覽四百十四 許嘉之志節 御覽三百四十三六百四
  十九 郭亮之幼慧 御覽三百八十五 辥勤之知人 御覽四百四十四 史傳皆佚
  其事且有不知姓名者胥賴此書以傳惟載及侯瑾 蓺文八十 葛
  玄 蓺文九十六 胡定 御覽四百二十六 劉巴 御覽四百五十七 諸人事皆非汝南
  人疑引書者輾轉傳譌也
  任城王舊事三卷
  見拾遺記卷七當時國史所撰也
  白起故事 何晏撰
  見文選注史記白起傳集解引何晏論起坑趙卒事當出此
  書
  嵇康聖覽高士傳贊八卷 史通採撰篇嵇康高士傳好聚七國寓言浮詞篇左傳稱
  絳父論甲子隱言於趙孟班書述楚老哭龔生莫識其名氏
  至嵇康皇甫謐撰高士記各爲二叟立傳全采左班之錄而
  其傳論云二叟隱德容身不求名利避遠亂害安於賤役夫
  探揣古意而廣足新言雖語多本傳事無異說品藻篇嵇
  康高士傳其所載者廣矣而顏回蘧瑗獨不見書至如董仲
  舒揚子雲與此何殊而並可甄錄夫回瑗可棄揚董獲升可
  謂識二五而不知十者也雜說下嵇康高士傳取莊子楚
  辭二漁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園吏之寓言騷人之假說而定
  爲實錄斯已謬矣况此二漁父者較年則前後別時論地則
  南北殊壤而輒併之爲一豈非惑哉又云莊周著書以寓
  言爲主嵇康述高士傳多引其虛辭至若神有混沌編諸首
  錄苟以此爲實則其流甚多 康 案此書唐志無贊字隋志有
  攷康兄喜作康傳及晉書本傳皆稱爲傳贊水經汝水篇注
  黃帝嘗遇牧童於襄城之野故嵇叔夜讀曰奇矣難測襄城
  小童倦遊六合來憩兹邦世說品藻篇注引嵇康高士傳井
  丹贊曰井丹高潔不慕榮貴抗節五王不交非類顯譏輦車
  左右失氣披褐長揖義陵羣萃司馬相如贊曰長卿慢世越
  禮自放犢鼻居市不恥其狀託疾避官蔑此卿相乃賦大人
  超然莫尚初學記人事部上引嵇康原憲讚曰原憲味道財
  寡義豐栖遲蓽門安賤固窮絃歌自樂體逸心沖進應子貢
  邈有淸風御覽卷五十六引嵇康聖賢高士傳讚曰許由養 神宅於箕阿德眞體全擇日登遐是康書實有讚 水經注初學記雖不
  明言高士傳然以文體例之必出高士傳贊無疑也 皆四字協韻唐志刪之非矣嵇喜
  稱此書自混沌至管寍凡百一十九人今載御覽逸民部九
  十兩卷者至多凡三十五人合之御覽他處及諸書所引者
  又數十人原書雖佚尚可得其大概也
  王基東萊耆舊傳一卷
  毋丘儉記三卷
  魏志明帝紀注引毋丘儉志記云時以儉爲宣王副也 宣王時伐
  遼東 當卽出此書未知爲儉記事之作抑他人記儉事也
  謝承會稽先賢傳七卷
  御覽屢引之所記凡闞澤 卷四又三百六 沈勳 二十百 茅開 二百
  三 湻于長 三百八十五 陳業 四百十六四百二十一又初學記十七 董昆 七百九 嚴
  遵 九百六十四九百六十六 諸人事多史傳之佚文嚴遵二條足補後漢
  書本傳之闕陳業二條足以證吳志虞翻傳注吉光片羽皆
  可寶也
  徐整豫章列士傳三卷
  御覽凡五引之 無徐整名 一云周騰字叔達爲御史桓帝欲南郊
  平明出叔達仰首曰王者象星今宮中㝛策馬星不出動帝
  何出焉四更皇子卒遂止 卷六 又云孔恂字巨卿新淦人爲別
  駕車前後舊有屏星如刺史車曲翳儀式時刺史行部發失
  旦怒命去之恂曰明使君發自晏而欲撤去屏星毁國舊儀
  此不可行別駕可去屏星不可省卽投傳而去 卷二百六十三 又云 華茂爲功曹病被不覆軀布衣不周身郡將與大布被袴皆
  不受 卷二百六十四 又云施陽字季儒爲舒令經江夏遇賊劫奪陽
  物賊去後車上有五千錢遣人追與賊聞知陽悉還其物以
  付亭長 卷八百三十六又初學記卷十七引徐整豫章列士淸傳曰舒令施陽字季儒宜春人也爲人沈重謐靜
  白絕俗常以禮讓先人後已爲行稱爲賢者 又曰羊茂爲東郡太守出界買鹽豉
  卷八百五十五 皆史傳之佚文也 孔恂羊茂謝承後漢書有之
  徐整豫章舊志八卷
  世說規箴篇注水經廬江水注俱引此書而不系人名同序
  廬俗一事酈道元引海内東經以駮之葢地志類多附會自
  古已然也此書隋志作晉熊默撰三卷唐志作徐整撰八卷
  今從唐志書似宜入地理類而隋唐二志俱入雜傳原書旣
  亡無可攷核自當仍舊爲正
  張勝桂陽先賢畫讚五卷 吳左中郎
  水經汝水注引一條記張熹自焚求雨事御覽引成武丁 卷三
  百四十五 羅陵 卷四百二十一 胡滕 卷六百六 蘇耽 卷八百二十四又九百八十四 成子 卷八百四
  十 程曾 卷八百六十三 諸人事中惟胡滕一條見後漢書竇武傳餘
  多未見程曾非後漢書儒林傳之程曾葢別一人也 御覽三百六十
  七及九百七十又引桂陽先
  賢傳核其文義葢卽一書也
  趙母列女傳解七卷 潁川人吳桐鄕令虞韙妻
  世說賢媛篇注引列女傳曰趙姬者桐鄉令虞韙妻潁川趙
  氏女也才敏多覽韙旣沒大皇帝敬其文才召入宮省上自
  征公孫淵姬上疏以諫作列女傳解號趙母注數十萬言赤 烏六年卒
  列女傳
  見世說賢媛篇注稱孫權爲大皇帝又爲上則吳人撰也
  陸凱吳國先賢傳五卷
  初學記卷十七引吳先賢傳故揚州別駕從事戴矯讚曰猗
  猗茂才執節雲停志勵秋霜冰潔玉淸奮武將軍顧承讚曰
  於鑠奮武奕奕全德在家必聞鴻飛高陟上虞令史胄讚曰
  猗猗上虞金鎣玉貞鳳立鸞跱邈矣不傾據此知是書體例
  每傳必有讚也
  陸允廣州先賢傳七卷
  續漢書五行志注引之載養奮對策初學記蓺文御覽屢引
  之載丁密猗頓丁茂黃豪鄧盛徐徵董正羅威尹牙疏源申
  朔唐頌諸人其中丁茂黃豪爲交趾人尹牙爲合浦人皆交
  州屬郡與廣州無涉然廣州仍有合浦北部尉又廣州之高
  涼郡本分合浦置高興郡分交趾置意諸人郡望據未分郡
  以前言之若旣分郡後實當屬廣州也
  曹瞞傳一卷 吳人作
  魏志武帝紀注袁紹呂布荀彧傳注俱引之 世說假譎篇注水經渭水篇注
  後漢書獻紀袁紹呂布傳注亦引之不出裴注之外 書出敵人之口故於曹操奸惡僃
  載無遺世所傳操爲夏侯氏子及破壁收后等事皆出此書
  其中築沙城以渡渭一事司馬建公舉操爲北部尉一事裴
  松之頗有疑辭而終不敢斥爲非葢其書紀事多實也蓺文 御覽又屢引曹操別傳所稱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一條
  御覽卷四百九十六 與此書合魏梁孝王冢一條 蓺文卷八十三 文選檄豫州
  注正作曹瞞傳則一書而異名耳御覽又引魏武別傳 卷四百三
  十一 稱操爲武皇帝幷載操子中山王衮事或亦本一書而後
  人易其稱乎
  趙雲別傳
  本傳注屢引之
  費禕別傳
  本傳注屢引之御覽卷九百四十六引一條事見本傳故注
  反不載也
  曹植別傳
  御覽卷四百五十九引之其事已見本傳
  邊讓別傳
  御覽卷六百九十二一引之云讓字文禮才辨俊逸孔融薦讓
  於武帝曰邊讓爲九州之被則不足爲單衣襜褕則有餘其
  事范書本傳不載稱曹操爲武帝則非漢人撰也
  楊彪別傳
  御覽卷四百九十一引之云魏文帝令彪著布單衣待以賓
  客之禮稱曹丕爲文帝則亦魏人撰也
  華陀別傳
  陳范兩書本傳注引之
  荀彧別傳 見本傳注書中稱曹操爲太祖司馬懿爲宣王則非漢晉人
  作明矣
  邴原別傳
  本傳注引之甚詳而世說賞譽篇注御覽卷二百九 邴原誤作邴吉
  五百三十二所引有出本傳注之外者又本傳稱原同郡劉
  政有勇畧雄氣遼東太守公孫度畏惡欲殺之盡收捕其家
  蓺文卷八十三引別傳劉政作劉攀 御覽卷八百十一又作劉舉 又謂攀
  圖奪公孫度度覺之敘事亦小異皆足僃參攷也
  管寍別傳
  御覽引之無甚異也
  潘勗別傳
  御覽卷四百三引之曰勗寬賢容眾與天下人等休戚同有
  無不以家財爲已有
  劉廙別傳
  見本傳注
  桓階別傳
  御覽引之云階爲尚書令文帝嘗幸其第見諸少子無褌文
  帝搏手笑曰長者子無褌乃抱與同乘是日拜三子爲郎使
  黃門齎衣三十囊賜曰卿兒能趨可以褌矣 卷二百二十一四百八十五
  又云上已平荆州引爲主簿每有深謀疑事常與君籌之或
  日昃忘食或夜坐徹旦擢爲趙郡太守會郡寮送之上曰北
  邊未靖以卿威能震敵德懷遠人故用相煩是亦寇恂河内 之舉階在郡時俸盡食醬■上聞之數戲之曰卿家作醬頗
  得成不詔曰昔子文淸儉朝不謀夕而有脯糧之秩宣子守
  約簞食魚飧而有加粱之賜豈况光光大魏富有四海棟宇
  大臣而有蔬食非吾所以禮覽之意也其賜射鹿師二人并
  給媒弩 卷二百六十二四百三十一 又云階爲趙郡太守期月之閒增戸
  萬餘路有遺粟一囊耕者得之舉以繋樹數日其主聞還取
  之 卷八百二十二八百四十 數事皆不見魏志據本傳稱階由主簿遷趙
  郡太守魏國初建爲虎賁中郎將是階守趙郡在魏國未建
  以前而別傳有光光大魏之語者葢未徵爲虎賁中郎將時
  也趙郡正在魏國十郡之内故魏國初建階卽爲魏臣不爲
  漢臣矣
  任嘏別傳
  見王昶傳注
  傅㢲別傳
  御覽卷三百二十二引之云衞臻領 下當有選字 舉傅㢲爲冀州
  刺史文帝曰巽吾腹心臣也不妨與其籌算帷幄之中決勝
  千里之外不可授以遠任 康 案㢲名見傅嘏傳嘏伯父也
  王朗王肅家傳一卷
  朗傳注引朗家傳兩條
  吳質別傳
  王粲傳注引之蓺文類聚卷六十八又引一條云質爲北中
  郎將朝京師上歡喜其到比至家問訊相續詔將軍列鹵簿 作鼓吹望闕而止
  孫資別傳
  見本傳及賈逵傳注裴松之稱資之別傳出自其家今攷所
  載多諛詞而於資誤國之罪絕不言及誠未可據爲定論也
  劉曄傳
  見文選注
  曹肇別傳
  御覽卷三百八十六引之云肇之弟纂字德思力舉千鈞明
  帝竉之寢止恆同嘗與戲賭衣物有所獲輒入御帳取而出
  之 康 案肇纂皆曹休子此事休傳不載
  何晏別傳
  初學記引之云晏方年七八歲慧心天悟形貌絕美出遊行
  觀者盈路咸謂神仙之類 卷十九 御覽引之云何晏南陽人大
  將軍進之孫進遇害魏武納晏小養於魏宮至七八歲惠心
  天悟形貌絕美武帝雅奇之欲以爲子每挾將遊觀令與諸
  子長幼相次晏微覺之於是坐則專席止則獨立或問其故
  答曰禮異姓不相貫伍 卷三百八十三百九十三 又云晏時小養魏宮七
  八歲便慧心天悟眾無愚知莫不貴異之魏武帝讀兵書有
  所未解試以問晏晏分散所疑無不水釋 卷三百八十五
  程曉別傳
  見本傳注
  鍾會母傳 鍾會撰 見會傳注
  虞翻別傳
  見本傳注書中直稱孫策孫權名則非吳人撰然亦當三國
  時人也
  陸績別傳
  御覽卷二百六十四引之云績字公紀吳郡人也太守王朗
  命爲功曹風化肅穆郡内大治其事本傳不載又卷四百五
  引一條則本傳載之直稱孫策之名亦非吳人撰也
  胡綜別傳
  蓺文類聚引之云時有掘地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爲
  葢布雲母於其上開之得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螭蟬等形
  時人莫知其由吳六帝以綜多識乃問之綜答云昔秦始皇
  東遊以金陵有王者氣乃鑿諸山岡起處埋寶物以當王者
  之氣此抑是乎 卷七百八十三 其事本傳不載
  孟宗別傳
  御覽引之云宗爲豫章太守人思其惠路有行歌故時人之
  生以孟爲名 卷二百六十三 又云宗爲光祿勳大會醉吐麥飯察者
  以聞詔問食麥飯意宗答臣家足有米麥飯直愚臣所安是
  以食之 卷八百康五十 案孟宗吳志無傳孫皓傳建衡三年司空
  孟仁卒卽宗更名也注載宗事甚詳而獨無別傳此二事
  樓承先別傳
  御覽引之云樓玄到廣州密求虞仲翔故宅處遂徘徊躑䠱 哀咽悽愴不能自勝 卷一百八十 又云昔山越民反所過殘毁至
  婁氏之里往中庭顧見釜甑尚著於竈曰恐他遠寇取之仍
  爲取洗沈著井中而去婁家後還皆盡得之 卷七百五十五 其事皆
  不見本傳
  董正別傳 見御覽
  正名不見於史惟廣州先賢傳載其字伯和番禺人 四百九
  則在陸允以前御覽卷八百二十二引別傳一條不載正事
  而載劉廙事殊不可曉
  地志類
  來敏本蜀論
  水經注二十七引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
  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
  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又卷三十三引
  來敏本蜀論日荆人鄨令死其尸隨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
  至汶山下復生起見望帝望帝者杜宇也從天下女子朱利
  自江源出爲宇妻遂王于蜀號白望帝望帝立以爲相時巫
  山峽而蜀水不流帝使令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望帝自以
  德不若遂以國禪號曰開明據此兩條則是地記之書也 太平
  寰宇記益州
  條下亦引
  譙周三巴記一卷
  續漢書郡國志巴郡下屢引之
  譙周蜀本紀 蜀志秦宓傳注引譙周蜀本紀曰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
  于石紐其地名刳兒坪先主傳注亦引之其文與揚雄蜀王
  本紀同則無以定其必爲譙書也
  譙周益州志
  文選蜀都賦注引譙周益州志云成都織錦旣成濯于江水
  其文分明勝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譙周異物志
  文選蜀都賦注引譙周異物志曰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卜
  其緣中又似瑇瑁俗名曰靈乂又曰滇池在建寍界有大澤
  水周二百餘里水乍深廣乍淺狹似如倒池故俗云滇池
  水經三卷
  四庫全書總目曰水經作者唐書題曰桑欽然班固常引欽
  說與此經文異道元注亦引欽所作地理志不曰水經觀其
  涪水條中稱廣漢已爲廣魏則決非漢時鍾水條中稱晉寍
  仍曰魏寍則未及晉代推尋文句大抵三國時人今得道元
  原序知並無桑欽之文據以削去通典州郡四水經不知
  何代之書云濟水過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
  過臨濟則狄縣安帝更名荷水過湖陸則湖陵縣章帝更名
  汾水過永安則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施
  廷樞曰水經全用後漢地名上曲陽稱中山河關屬隴西知
  水經爲東京之作 康 案杜氏施氏意在辨水經非桑欽作故
  退而系之後漢不如 四庫總目系之三國爲尤當葢壽張 臨濟湖陸永安諸名及上曲陽之屬中山河關之屬隴西至
  魏時猶然杜氏施氏所引證固與四庫總目之說無礙至
  王伯厚所稱武侯壘歐陽圭齋所稱永安宮諸條則是傳文
  殽入之故非經文也
  楊元鳳桂陽記
  梁書劉杳傳杳云桂陽程鄕有千里酒飲之至家而醉任昉
  曰吾自當遺忘實不憶此杳云此楊元鳳所撰置郡事元鳳
  是魏代人此書仍載其賦云三重五品商溪摖里時卽檢楊
  記言皆不差
  阮籍宜陽記
  御覽卷四十二引之
  康泰吳時外國傳 吳中郎
  南史海南諸國傳序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
  通焉其所經過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御覽卷
  七百八十九吳時康泰爲中郎表上扶南土俗曰利正東行
  極崎頭海邊有居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羅中國其俗食人
  康 案水經注 卷一卷三十六 御覽屢引康泰扶南傳蓺文類聚御覽
  屢引吳時外國傳而不名惟御覽三百五十九一條系以康
  泰竊意泰徧厯百數十國必不止專記扶南一方其大名當
  是吳時外國傳而扶南傳則其中之一種扶南土俗又扶南
  傳之別名也
  朱應扶南異物志一卷 吳宣化從事 康 案南史稱朱應經過傳聞百數十國因立紀傳而隋志獨
  載此書者意他卷盡亡而此卷廑存也又梁書劉杳傳稱長
  頸是毗騫王朱建安扶南以南記云古來至今不死疑卽此
  書然無確證
  朱育會稽土地記一卷
  世說言語篇注引會稽土地志曰長山靡迤而長縣因山得
  名又曰邑在山陰故以名焉此書隋志入地理類唐志刪士
  地二字入雜傳記類今從隋志通志蓺文略兩收之似複矣
  萬震南州異物志一卷 吳丹守陽太
  蓺文類聚御覽屢引之其中有用四字韻語者如云乃有大
  貝奇姿難儔素質紫飾文若羅珠不磨而瑩采耀光流思雕
  莫加欲琢靡踰在昔姬伯用免其拘 蓺文卷八十四 又云玄犀 疑脫兩字
  處自林麓食惟棘刺體兼五肉或有神異表靈以角含精吐
  烈望若華燭置之荒野禽獸莫觸 蓺文卷九十五 又云合浦之人習
  水善游俛視增潭如猿仰株入如沈黿出如輕鳧蹲泥剖蚌
  潛竊明珠 御覽卷三百九十五 又云扶南海隅有人如獸身黑若漆齒
  白如素隨時流移居無常處食唯魚肉不識禾稼寒無衣服
  以沙自覆時或屯聚猪犬雞 當衍一字 雜糅雖忝人形無踰六畜
  御覽卷七百九十 又云象之爲獸形體特詭身倍數牛目不逾豨鼻
  爲口役望頭若尾馴良承敎聽言則跪素牙玉潔載籍所美
  服重致遠有如邱徙 御覽卷八百九十 竊意此書體例每物各爲一
  讚語而別以散文詳釋其形狀如戴凱之竹譜之例諸書或 引散文則無韻或引讚語則有韻御覽引扶南海隅一條有
  小注葢卽取其散文附注各韻之下也
  萬震巴蜀異物志
  見文選注
  辥瑩荆揚已南異物志
  見文選吳都賦注
  譜牒類
  宋均注帝譜世本七卷
  康 案諸書引世本宋衷注者多宋均注者少今據王謨世本
  輯本引出者凡五條云女媧黃帝臣也 原注同下北堂書鈔又見文選注 祝融
  顓頊臣爲高辛氏火正 初學記 翣武飾也 莊子釋文 暴辛平王時諸
  侯作塤有三孔 文選注 蘇成公平王時諸侯 北堂書鈔
  管寍氏姓論
  見本傳注引傅子論字作歌字疑誤今據玉海卷五十訂正
  目錄類
  鄭默魏中經
  初學記職官部引王隱晉書曰鄭默字思玄爲祕書郎刪省
  舊文除其浮穢著魏中經簿中書令虞松謂默曰而今而後
  朱紫別矣

知识出处

補三國藝文志四卷

《補三國藝文志四卷》

補三國藝文志四卷,由清代学者侯康所编纂的文集。该书是在《后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上续编而成,主要记录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文献著作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张揖
相关人物
荀攸
相关人物
何晏
相关人物
刘劭
相关人物
丁孚
相关人物
韦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