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94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
分类号:
G322
页数:
8
页码:
638-645
摘要:
本章记录了柏乡县建国前后科技发展情况,包括科技管理、科技队伍、科普活动与科技推广、科研与成果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科技
研究
柏乡县
内容
第一节 科技管理
一、管理机构
建国初,县政府下设科技组,负责全县科技工作。1961年成立柏乡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初撤销。1974年重建时始名县革委科技组,1977年11月22日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原科技组撤销,有工作人员3人,负责全县的科技管理工作。1993年机构改革后,科委、科协合并,下设工业股(办公室)、农业股(科协股)、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新能源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5人。
1989年,县政府配备科技副县长,1990年全县各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长,大部分村配备了科技副村长。
1992年,县科委成立了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到1995年共提供技术信息2,500余条。
1992年前,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有科委管理,到1992年后公职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归劳人局管理,非公职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仍归科委管理。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后,柏乡县随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做好日常震情监测,宣传地震知识,公布震情。1976年2月5日成立地震办公室,1983年撤销后,地震测报、宣传工作由科委兼管。
二、科研机构
(一)农业技术推广站 1957年7月成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在一区、二区内设两个分站,隶属县政府农业科领导,有工作人员9人。1954年成立林业局,内设第一区、二区两个技术推广站,主要从事农业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工作。1987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技术站。到1995年技术站共有技术人员6人,其中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1人,技术员1人。
1958年后,各乡镇均设有农技站,各村大多有技术员。1964年后,全县建起了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四级农科网”,对当时农业新技术、植树造林和杂交种的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80年代后,由于农业新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各村又出现了一批科技示范户,成为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典型,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植保植检站 1958年在农业技术推广站下设虫情测报组,1978年改建为虫情测报站,有工作人员3人。1979年扩建为植保植检站,站址在西路村北侧。1977~1978年测报点在白阳村,1979~1980年在文安村,1981~1982年测报点在白阳村,1982~1990年在东路村,1992年后植保植检站设在南关农业局院内,1987年归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址在县城东环城路,主要负责新型农药和抗病虫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及植物病虫害的检疫工作。1995年植保植检站共有技术人员6名,其中农艺师5人,农艺师助理1人。
(三)土肥站 1981年,县土壤肥料站成立,有工作人员3人,主要负责境内土壤普查和土壤各种养分含量化验及新型肥料的试验、推广工作。
(四)良种场 1949年3月14日,县良种场在北阳村北建立,主要负责优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新品种的培育工作。良种场的成立对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尤其在种子工作方面最为突出。1995年县农场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农艺师2人。
(五)农机化研究所 1972年,建立农机化研究所,隶属县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主要负责新型农机具的引进、推广及革新和研制适合本地特点的小型农机具。
(六)气象站 1972年1月1日建立,1981年5月6日改为气象局,内设气象预报服务股、地面气象观测股和避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站。现有干部职工5人,其中工程师助理3名,技术员1名。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地面测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和避雷工作设计、安装、安全性能检测业务。
(七)工矿企业科研小组 70年代后,部分县办工厂在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科研小组。到1982年,全县工矿企业共建有科研小组52个,其中水泥厂3个(建于1981年11月),化肥厂5个(建于1981年11月),磷肥厂3个(建于1978年5月),印刷厂5个(建于1978年8月),一棉厂6个(建于1973年),二棉厂3个(建于1980年7月),食品厂3个(建于1981年11月),酒厂5个(建于1981年11月),农机厂9个(建于1979年7月),电器厂7个(建于1980年2月),二机厂3个(建于1975年3月)。
第二节 科技队伍
建国前,县内科技人员甚少,主要为行医、教书者。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到柏乡县,主要从事农、林、畜及教育、卫生等项工作,科技队伍随之壮大。1955年有科技人员98人,1965年有457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技队伍受到冲击,科技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1977年11月22日,柏乡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78年后,为那些受迫害的科技人员平反昭雪,并恢复其工作。1979年冬开始对科技人员进行职称套改工作,1981年3月21日成立了县工程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范围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农、林、水、牧、医、工矿企业等方面,整个评定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习动员;第二步,套改;第三步,复查。从1980年开始评定到1983年8月底结束,对101名技术干部确定了相应的技术职称。其中,工程类技术人员中被评为工程师的3人,工程师助理24人,技术员22人;农业类技术人员中被评为农艺师的4人,农艺师助理19人,农业技术员20人;畜牧类技术人员中被评为畜牧师的1人,畜牧师助理2人,畜牧技术员6人。
1987年8月、1989年、1993年又分别对科技人员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期间又对部分人员进行了复查、纠正,截止到1995年底,共对3,137名科技人员确定了相应的技术职称,其中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712人,初级职称2,304人。
第三节 科普活动与科技推广
一、宣传与咨询
建国后,政府各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1952年10月12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柏乡城庙会,县政府举办了农业展览会,分互助合作、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劳模丰产经验、新式农机具等五个展馆,参观群众计3万人次。1979年,县科委建立科技资料室,藏有科技图书、资料近千余册,供科技人员查阅;创办不定期科学技术综合性刊物《柏乡科技》,1984年停办,共印发20期,近万份。1982年4月4日,县科协举办科技大集,参加群众万余人,解答问题3千多人次。1983年,县科委成立科教电影放映组。1979~1995年,县科委先后利用宣传栏,放映幻灯、录像等形式,举办科技展览100余次,受教育者达3万余人次。县广播电台定期举办科普讲座100余次。县科委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粮油作物所、河北农大、邢台地区农科所等研究人员为技术顾问,提供技术咨询1,500人次,对作物、蔬菜种植、果树管理等进行技术指导。
90年代后,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多次利用集市、庙会兴办各类技术咨询活动,参加人数达13,468人次。
二、技术培训
1949~1957年,农业部门通过专门训练及开办夜校等形式,共培训人员6,000余名,他们作为农业技术改革中的主力军,对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1953年,县兽医联合会成立后,先后为农村培训了大量的畜禽防疫员,对当时畜禽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56年农林部门又对上千名林业骨干进行了育苗、林木修剪等方面的培训。
1964年2月23~28日,县人委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社队农技员3768人,培训内容为小麦锈病查防,棉花密植,猪、鸡瘟预防注射,繁畜、保畜等。
1972年9月6日,县农业机械局举办第一期柴油机手训练班,为农村培养农机技术人员140名。
三、新能源利用
1976年8月5日,县成立沼气办公室,有工作人员5名,负责向群众宣传沼气知识,推广沼气使用技术。1982年撤销沼气办公室,成立新能源办公室(隶属县科委)。
1991年柏乡县新能源综合利用(太阳能日光温室种菜150亩,家庭用热水器700台)成绩显著,被邢台地区授予“新能源综合利用先进县”称号。
第四节 科研与成果
建国后,境内各部门的科技人员积极进行科研活动,从建国初期到1995年共搞科研项目55项,其中农业40项,工业15项,获地县奖励的20项,省级以上奖励的5项。
一、研究项目
(一)农田灌溉增产效益分摊系数 是水电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为研究水利灌溉增产效益和编制水利经济规范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由柏乡县水利局承担。根据华北地区农田灌溉构成对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等12种主要农作物的灌溉增产效益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抗旱、节水和充分灌溉三分摊系数。研究成果于1988年通过水电部组织的技术鉴定,此试验和计算方法在国外尚无先例,在国内也是首次进行,居国内先进水平,其成果已被广泛采用,具有重要价值,社会效益显著。并获1988年水电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989年邢台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县水利局技术人员马均1991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并被选入《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大词典》。
(二)乔砧梨树密植栽培丰产技术 该项目始于1974年,是柏乡农艺师谢增顺与省果树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刘承晏共同承担研究的项目,实现了梨树乔砧密植“三年见果,五年丰产,亩产超万斤”。该项科研成果于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巨峰葡萄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该项目是1987年县科委与省现代化研究所共同承担的省科委下达的农业科研项目,该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邢台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棉浆挂面白板纸 棉浆挂面白板纸是柏乡县板纸厂科技人员与天津轻工研究所共同研制、生产的,1989年获中国国家专利。
(五)云母纸 1994年5月,柏乡县南马云母纸厂的金云母纸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空白。
(六)云母板 1995年11月,柏乡县云母压板厂生产的云母板通过省级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二、技术革新成果
(一)1953年,县供销社城内轧花厂工人搞技术革新,把木脚轧车改装为铁腿,并使用五金瓦,提高了机器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二)1964年10月1日,县农机厂试制成功第一台小型碾米机。
(三)1969年11月2日,全县大搞改灶节煤群众运动,有一半以上农户改造了节煤灶。
(四)1973年,县棉油厂革新小组改革切丝扭扣工艺,试制成功了“双头同时推捆,自动切丝扭扣机”,工效提高了1.7倍,仅一年就节约铁丝5,000多公斤,价值1万多元。
(五)1977年10月11日,县电力局职工开展技术攻关,试制成功晶体管电子校表
台,填补了我省电子工业的一项空白。
(六)1977年,柏乡县水泥厂职工自制安装了机立窑尾气回收装置,使成球车间的粉尘治理达到了国家标准。
(七)1979年10月1日,县农机厂研制的5RT-3型谷物烘干机试制成功,效率为3~3.5吨/小时。1980年5月21日由省科委、国家有关部委及《光明日报》记者等50多人参加鉴定会,对产品进行了鉴定,并颁发了合格证书。
(八)柏乡县农机站在1992年的机泵测试与挖潜改造技术推广中,测试机井1,200眼,改造机泵750台,使装置效率提高7%,获邢台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两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九)1992年,柏乡县农机站与邢台地区农科所共同研制生产的4LZ~1.5型自走“之”式联合收割机(收割速度为4亩/小时)获邢台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1994年3月12日,柏乡县电器一厂与河北省华发公司联合试制成功“乳化柴油制造机”。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