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9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9.2
页数: 5
页码: 617-621
摘要: 清光绪二十九年将原槐阳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即县立高级小学,设单轨制3个教学班,招生75名,没有学制,教学内容类似私塾。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民国初年,柏乡县72个村办起了公立初级小学校。学生每人每年交学费2块银元。同年,县城南街东马道成立模范初级小学,单轨4个教学班。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自清朝光绪三十年到民国21年柏乡县的初小、高小培养出大学生28名,专科生20名,中学生189名。“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柏乡县城。日伪政权推行奴化教育,在县城建1所男子小学,1所女子小学。同时,县抗日政府教育科在游击区组织儿童进行抗日救亡教育,读抗日课本,穿插识字教学,办学不稳定。
关键词: 初等教育 小学 柏乡县

内容

清光绪二十九年将原槐阳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即县立高级小学,设单轨制3个教学班,招生75名,没有学制,教学内容类似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
  民国初年,柏乡县72个村办起了公立初级小学校。县立高小一所,面向全县公立初级小学校招生,接受党义、公民、修身等思想教育,开设国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习字、手工、音乐、图画等12门课程,学制为“四三”制(低年级四年,高年级三年)。学生每人每年交学费2块银元。民国2年(1913),县城东街女子小学成立,设1个高级班,1个初级复试班。民国12年(1923),高小改行“四二”学制,县立高小扩充为双轨4个教学班。民国14年(1925),天主教会在贾庄村创办“新民小学”设1个高级班,1个初级复试班。同年,县城南街东马道成立模范初级小学,单轨4个教学班。民国21年(1932),营儿村公立高级小学成立,1个教学班。民国23年(1934)贾庄天主教会的女子高级小学班并入城内县立女子小学。到民国26年(1937)初,全县农村初级小学有73所,完全小学3所,在校生2,208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18.7%。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自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到民国21年(1932)柏乡县的初小、高小培养出大学生28名,专科生20名,中学生189名。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柏乡县城。日伪政权推行奴化教育,在县城建1所男子小学,1所女子小学。男校单轨制,2个高级教学班,招生100人,女校1个高级教学班,招生40人。同时,县抗日政府教育科在游击区组织儿童进行抗日救亡教育,读抗日课本,穿插识字教学,办学不稳定。
  1945年柏乡县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12月中旬,县文教科开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各村推举愿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144名,到县城集中受训,培训结束后,到各村小学任教。1946年1月1日,各村开学,凡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均可入学。2月县立高级小学在贾庄成立。招生40人。暑假后迁到县城东街孔庙,为县第一完全小学。1947年秋,固城店成立第二完全小学(简称完小);春,贾庄村成立第三完小。1951年营儿成立第四完小,南阳成立第五完小,龙华成立第六完小,大汪成立第七完小。1952年秋,赵村、小里村、西汪村、中鲁村、北黄泥村、白阳村、白楼村、内步村、东小京村各建1所中心小学,招收高年级学生。同年,全县共计初级小学89所,完全小学7所,中心校9所,入学儿童10,045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55%。
  1953年,全县中小学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暂行规定规程》(草案)规定的小学教育方针、任务目的、工作制度、课程设置和领导体制,开办社会主义学校,小学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低年级不开史、地、自然课,沿袭“四二”学制。1955年,西马村、北江村、南大江村各成立一所民办高小。1956年小学开始教汉语拼音拉丁字母,学习普通话。1960年在自然灾害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教育事业仍然获得发展。1961年,压缩办学规模,民办高小及各村高级班一律停办。
  1962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各村高小相继恢复,各校按照中共中央印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生产劳动、课程设置、体育卫生等方面,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开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同时还开设学习毛主席著作课、生产劳动课;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排练文艺节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砸烂小宝塔”(东街完小)、“砸烂教育制度”的口号下,1968年12月,东街完小停办,小学一律下放到大队办。各校开门办学,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商。到工厂、农村拜工人、农民为师,请老贫农管理学校,请工农兵讲师团到校讲课。批倒“师道尊严”,高喊“读书无用”。
  1977年,各校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小学实行“五年制”,通用河北省小学课本。3月,恢复东街完小。
  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1987年东街小学开始试行“六年制”教材,选用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1989年全县农村小学校实现了“八配套”即:校门、围墙、课桌、旗杆、操场、厕所、水管、图书室。
  1992年3月,“小学阶段必备办学条件”通过了省、地验收。1995年全县拥有小学121所,在校学生28,769名,入学率达100%。
  附:县内几所小学概况
  (一)柏乡县东街小学 1946年在贾庄建立,是年暑假后迁至县城东街。1951年改称柏师附小,1952年更名为东街完小,4个初级班,面向北街、东街招生。3个高级班,面向县城及周边20多个农村招生。1958年改称东风小学,亦称“小宝塔”,“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12月停办。校舍后排划给向阳小学(秀才营),课桌凳分给向阳小学、东街小学、北街小学。1977年3月,恢复柏乡县东街小学编制。1979年,由县财政提供建筑资金、东街村提供建筑用地6.6亩完成柏乡县东街小学扩建搬迁(校址在县城东门外)。1981年11个教学班投入教学,面向县城干部职工子弟和东街大队招生,时有教师18人。1983年又建教学楼一栋。1995年学校内设校长、副校长、教导处、总务处,拥有1个运动场,13个教学班,837名学生,62名教职工。
  (二)西街小学 1945年农历腊月初八,西街小学成立开学,校址在馆驿街原伪公安局长魏增春的旧宅。3名教师,4个年级80多名学生,1个复式教学班。没有教材,教师自编顺口溜,让学生抄写、朗诵,穿插识字教学。如:
  其一
  贾家坟,酸枣多,大枣树,生几何,
  祖祖辈辈说不清,只见每年酸枣落……
  其二
  我要做个好儿童,为个人家庭争光荣,
  及时读书不懒惰,我要勤勉呵!还要有恒。
  我要做个好儿童,为社会团体争光荣,
  认真做事不畏缩,我要艰苦呵!还要热情。
  我要做个好儿童,为国家民族争光荣,
  努力从公不愁住,我要勇敢呵!还要忠诚。
  除上课外,学生还参加社会活动,如组织成儿童团站岗、放哨、扭秧歌,迎送进城的解放军、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组成啦啦队等。
  1946年秋,学校改名为西街中心校,设校长,负责管理县城西、北周围村的初级小学的教学。1947年春,将原伪县长魏金斗的房子也改成为校舍,学校规模扩大,学生150名左右。同年秋,西街中心校并入东街完小。1948年东街完小改由县办,“西街中心校”又分离出来,校址在馆驿街的村民魏拾衣家,设校长,有3名教师,4个年级,1个复式班,学生40名。1957年撤销中心校改为西街小学,同年在原西大寺东又增一处校舍。1959年后,由于自然灾害严重,学生失学。1962年,西街小学分为西街小学和南街小学。1968年西街小学下放到大队办,改为五年制完全小学,设5个年级,4名教师,其中3个民办教师,有98名学生。1971年西街校迁到县城西北角,占地2.1亩,教师增到5人,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1979年有教师7名,学生120多人。1985年,建新校,教室宽敞明亮,布局合理,有围墙,有厕所,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环境优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并开始附设学前班。1986年小学改五年制为六年制,城关学区在西街设立六年级复习班。西街校有六年级学生32名,升入柏乡中学18名,城关中学14名,受到社会好评。1987年学校有6个年级,教师9名,学生200余名,1995年西街小学有教师14人,有1~6年级6个单式班,1个学前班,共有学生300多人。
  建校以来,西街小学毕业的学生中有5名考入兰州大学、成都电讯学院等名牌大学。
  (三)北关小学 1946年初在北关北头建校,有4间东屋,1个复式教学班(一至四年级),40多名学生,1个教师。1978年,校址迁到北关村东,建教室12间,办公室3间,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学生发展到80多名,2个复式班,1个单式班,教师增加到3名。1991年校址又迁至村东北头,建一座教学楼,两排平房,有教室21间,办公室4间,宿舍、图书室、仪器室8间,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校内附设学前班,有滑梯、转椅等大型玩具。1995年拥有教师14名(中师学历12名)。建校后50年间,北关小校考入中等专业学校15名、大专院校12名,其中有2名到外国留学。
  (四)北大江小学 1930年在村北和尚庙建校,有1名教师,13名学生。1937年11月,校舍被日本兵毁坏,师生迁往村西马白旦的宅院上课,2名教师,30名学生,1个复式教学班。1948年土地改革后,马白旦的宅院作为斗争果实分给了贫农。师生又迁到村南大街路西的天主教堂上课,教师增加到4名,编成2个单式教学班,1个复式教学班。1957年由于年久失修,教堂成了危房,村公所派人又重修了村北和尚庙,师生又搬回了原址上课。1958年大队重修庙的北大殿3间,西厢房4间,学生编为4个单式教学班,4名教师,在校学生达120名。1960年教师增为5名(内设校长一名),编成1~4年级4个单式教学班,人数150名。1967年学校放到大队办,村里翻新校舍8间,新盖20间。小学5个年级,5个单式教学班,学生达200余名,教师9名。1969年教师增加到18名,有校舍40间。1970年新盖仪器室、图书室等14间。1985年后,北大江小学有5个单式教学班,10名教师,附设1个学前班。1980年始招双轨小学一年级2个班。1995年,有11个单式教学班,教师12名。
  (五)柏乡县化肥厂小学 1986年,化肥厂在职工生活区建1所小学,初设学前班,1987年始招小学一年级1个教学班,26名学生,选文化素质较高的2名女职工任教。1990年经厂部申请,县教委派1名中师毕业生到学校任教。1995年该校拥有1~6年级6个班,9名教师,116名学生。附设1个学前班,24名幼儿,有滑梯等大型玩具。除招收县化肥厂、县大修厂职工子女外,也有附近企业、机关、农村的孩子入学。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